问题

三国里面两军交战,一方攻城,一方守城,守城方派人诈降以为内应,然后打开城门让对方进来的计谋可行吗?

回答
三国时期,战事频繁,攻城战更是家常便饭。在这类战争中,守城方玩弄“诈降”并以此为饵,诱使敌方主力入城,然后里应外合将其歼灭的计策,并非是前所未有,但成功的案例却不多,并且执行起来风险极高,稍有不慎便是万劫不复。

这个计谋的核心逻辑在于“信任的瓦解”与“致命的诱惑”的结合。 简单来说,就是守城方先制造出一种“不堪一击”的假象,让攻城方认为可以兵不血刃地拿下城池,从而放松警惕,然后趁其主力涌入城内的瞬间,关闭城门,内外夹击,一举歼灭。

要让这个计谋奏效,需要具备以下几个关键要素:

1. 守城方主将的胆识与智谋: 这是最重要的前提。主将必须对敌我双方的实力、士气、地理环境以及敌将的性格都有深刻的洞察。他需要有足够的魄力来执行这个险招,同时也必须足够聪明,能够预判敌方的每一个反应,并制定出周密的应对计划。一个怯懦或愚钝的主将,这样的计策无异于送羊入虎口。

2. “内应”的真实性与可靠性: 诈降的关键在于“内应”。这个内应必须是守城方真正信得过、有能力执行且有一定地位的人物。他的身份、名望、在城中的影响力,都直接关系到攻城方是否会相信。如果这个内应只是个普通士兵,就算他开了城门,对方也未必会大举涌入。最好的内应,应该是城中具有一定声望的将领,甚至可能是原先在城中担任要职的人。

3. 制造“不堪一击”的假象: 守城方需要通过一系列的表演来迷惑敌人。这包括:
故意示弱: 在攻城过程中,守军可能表现得异常被动,甚至在局部战场上故意节节败退,让攻城方误以为城内守军已经精疲力竭,军心涣散。
城防的“虚张声势”: 守军可以在城墙上故意不布置太多的防御器械,或者在城墙上的一些关键位置表现出“防守薄弱”的样子,让攻城方认为有机可乘。
传播“绝望”的言论: 通过俘虏、投降的士兵或者散布谣言,向敌方传递城内缺粮、缺兵、士气低落等信息,进一步加剧敌方的轻敌心理。

4. “诈降”的时机选择: 诈降的时机非常重要。通常会选择在攻城方久攻不下,士气受到打击,急于求胜,或者在战况胶着、消耗巨大,希望速战速决的时刻。这种时候,敌方更容易被“唾手可得”的胜利所诱惑。

5. 打开城门的“策略性”: 诈降者打开城门,并非是毫无保留地敞开。通常会选择城门中的一扇,并且可能在城门后设置一些“陷阱”,例如埋伏弓弩手,准备好拒马、滚石等,以便在敌方主力涌入时,能够快速阻挡和杀伤。

6. 后备的“伏兵”与“配合”: 最关键的一步,是守城方必须在城内安排好精锐的伏兵,并且与诈降的内应形成有效的配合。当攻城方的主力进入城内,特别是当他们大部分人已经涌过城门之后,内应立即发出信号,城门迅速关闭。同时,预先埋伏在城门附近、城内街道拐角处的伏兵会突然发动攻击,切断敌军的后路,并从各个方向围歼。

那么,这个计谋为何成功率不高,又有哪些风险呢?

风险一:敌将的警惕性。 许多经验丰富的将领,即使面对胜利的诱惑,也会保持高度的警惕。他们可能会派出一部分精锐部队先行试探,或者在进入城内后立刻布置警戒,防止中计。如果敌将够谨慎,诈降往往会提前暴露。
风险二:内应的暴露。 诈降的内应,其身份非常敏感。一旦在行动前被敌方察觉,不仅计谋会失败,内应自身也将面临万劫不复的下场,甚至可能连累整个守城方。
风险三:城门的控制。 就算内应成功打开了城门,如果守军没有及时关闭城门,或者敌方反应够快,能够迅速阻止城门关闭,那么计谋就会功亏一篑。
风险四:伏兵的有效性。 伏兵的数量、训练程度、以及他们能否在关键时刻发动致命一击,都直接影响计谋的成败。如果伏兵被敌军发现,或者未能及时出击,攻城方很可能就会发现异常,并迅速撤退。
风险五:敌军的快速反应。 即使计谋暂时奏效,如果攻城方的主将反应迅速,能够立刻组织部队反击,或者利用其在城外的数量优势,甚至可能反过来将守军逼入险境。

历史上的例子:

虽然不是直接的“诈降打开城门”,但一些类似“诱敌深入”的计策在三国时期并非没有。例如,许多战役中,守城方会故意放弃外围的堡垒或营寨,将敌人引入城内,然后利用坚固的城墙和狭窄的街道进行防御,消耗敌人的力量。

真正意义上的“诈降打开城门”式的计谋,更侧重于利用敌方的心理,制造一种“信任”的假象,然后迅速将其引入陷阱。这种计谋非常依赖于执行者的胆识、运气以及对人心的洞察。

总而言之,在冷兵器时代,这种“诈降开城”的计谋,虽然听起来极具诱惑力,但其风险与收益并存,是风险极高的一种战术。它需要天时、地利、人和,以及主将卓越的智慧和果断的执行力,才能有机会获得成功。一旦失败,其后果往往是毁灭性的。这就像是在刀尖上跳舞,稍有差池,便是万丈深渊。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能啊····别说三国(我佬不知道题主说的正史还是演义)

晚清这么玩的都大有人在

其他长毛,反贼和清国那边这么干的也不少,只不过都没上面这个那么出名罢了

清国那边这类杀贼故事也层出不穷····以后有空再贴

还有些反套路的,比方说引出城内守军然后假扮援军趁机伏击····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三国时期,战事频繁,攻城战更是家常便饭。在这类战争中,守城方玩弄“诈降”并以此为饵,诱使敌方主力入城,然后里应外合将其歼灭的计策,并非是前所未有,但成功的案例却不多,并且执行起来风险极高,稍有不慎便是万劫不复。这个计谋的核心逻辑在于“信任的瓦解”与“致命的诱惑”的结合。 简单来说,就是守城方先制造出.............
  • 回答
    关于陈宫为何选择追随吕布,这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的。得从头说起,把当时的大背景、陈宫的个人考量,以及吕布身上吸引他的地方,都给扒拉清楚了,才能明白他这选择的深层原因。咱们先来看看陈宫是哪号人物。陈宫字公台,曹操早期的重要谋士,后来却背弃曹操,转投吕布。你说他是个寻常的文弱书生?那可就错了。陈宫出身名.............
  • 回答
    好,咱们来聊聊新三国里孙权那点儿“渣”事儿,尽量说得详详细细,让你听了也忍不住想给他点一脚。新三国这剧啊,为了突出人物性格,有些地方确实把孙权描绘得挺……怎么说呢,不那么讨喜。下面我挑几个他特别让人膈应的表现,一点点给你掰扯清楚。1. 为了权力,冷血无情——对付兄弟,毫不留情孙权这人吧,一开始看着还.............
  • 回答
    在谈论曹植“闯门”这件事情之前,我们需要先厘清几个关键点。首先,“闯白马门”和“闯司马门”这两个说法,其实都出自于文学作品,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历史记载。其次,曹植在历史上确实因为一些事件而惹怒了曹操,但具体细节和场景的描述,在不同版本的演绎中有所差异。我们先来看看《三国演义》里的“闯白马门”。在《三国.............
  • 回答
    要解读《三国新语》的笑点,咱们得先明白这书的性质。它不是正史,也不是《三国演义》那种波澜壮阔的史诗,而是一本更偏向于戏说、杂谈、甚至是民间传说汇编的书。它的笑点,很多时候是建立在对历史人物的“再创作”和一种比较接地气、甚至有点“恶搞”的视角上的。它不像正史那样严肃,也不像《演义》那样讲究逻辑和宏大叙.............
  • 回答
    提起三国风云,那些名字仿佛自带声响,在脑海中勾勒出鲜活的画面。要说谁的名字起得好,这事儿可就有点意思了,因为它不仅仅是简单的称谓,更能窥见其人的性情、志向,甚至命运。在我看来,最让我觉得名字起得绝妙的,还得是那一位—— 诸葛亮。为什么是诸葛亮?这名字本身就带着一股超凡脱俗的仙气,又暗藏着经天纬地的大.............
  • 回答
    马伯庸的《三国机密》以其磅礴的战争场面和严谨的历史考据赢得了无数读者,但我们不禁要问,小说里那些波澜壮阔的战役,究竟有多少是基于真实史料,又有多少是作者的艺术加工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先梳理一下《三国机密》中的核心战争线索。小说以汉末时期为背景,重点描绘了董卓之乱后的军阀混战,以及曹操、刘备、孙.............
  • 回答
    说到三国正史里最让人欣赏的人物,我心里总会有一个名字浮现,那就是诸葛亮。当然,我知道很多人会提名曹操、刘备、关羽,他们都有各自的魅力,但是诸葛亮在我看来,更能触动我内心深处的那份敬佩。我最欣赏诸葛亮的地方,在于他那种近乎“完人”的风采,当然,这并不是说他没有缺点,只是他的优点太耀眼,足以盖过那些细微.............
  • 回答
    日本战国时代和中国三国时期,都涌现出不少叱咤风云的人物,但若仔细比较两国政治格局和其中的角色,不难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日本战国的大名,其“四维”(通常指智谋、武勇、政治手腕、军事才能)似乎普遍更高,而三国时期则存在不少被后世认为是“低能”甚至“昏聩”的诸侯。要解释这一点,需要从多方面因素入手,深入剖.............
  • 回答
    要说三国里谁的粉丝阵营“最割裂”,蜀国粉丝确实常常被提及。这背后可不是一句两句话能说明白的,它涉及了蜀汉自身独特的历史处境,以及在漫长的传播过程中,不同受众对这些历史的理解和情感投射。我来跟你掰扯掰扯,咱们就聊聊为什么蜀国粉丝好像总有那么点“站队”和“不满意”的意思。首先,得从蜀汉这个政权本身说起。.............
  • 回答
    《三国志》这部煌煌巨著,光怪陆离的权谋斗争、荡气回肠的英雄史诗固然令人津津乐道,但真正让人回味无穷的,往往是那些藏在字里行间、看似不起眼的细节。这些细节,如同散落的珍珠,串联起来,才能勾勒出那个时代更真实、更鲜活的画卷。一、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并非一蹴而就,其间的曲折与考量我们常说曹操“挟天子以.............
  • 回答
    哈哈,这真是个幸福的烦恼啊!异度之刃2、塞尔达传说(我猜你是指《塞尔达传说:旷野之息》吧?如果是其他的话,麻烦告诉我哈)、路易吉洋楼3,这三款游戏哪个拿出来都是Switch上的扛鼎之作,选两个确实让人纠结。既然是这样,咱们就不妨把这三款游戏挨个儿捋一遍,看看哪个更符合你的胃口,或者说,哪个组合能让你.............
  • 回答
    .......
  • 回答
    在《三体》的宏大叙事中,章北海之所以能比罗辑和丁仪更早、更准确地认识到人类飞船在15%光速下依然无法战胜三体舰队,这其中蕴含着作者刘慈欣对人物性格、知识背景、思维模式以及宇宙法则的深刻洞察。以下将详细阐述其中的原因: 1. 思维模式和立场的根本差异: 章北海:绝望主义的战略家 置之死.............
  • 回答
    要理解《三体》里人类为何非得建造无工质辐射推进引擎,咱得先聊聊三体文明和他们那套“黑暗森林”的生存法则。这玩意儿,说白了,就是宇宙里谁也不知道谁藏在哪儿,万一碰上了,对方要是比你强,那就得灭了你,免得你以后威胁到他。就跟咱在黑夜里走路,谁也不知道前面有没有坑,所以你得小心翼翼,最好手握一把大刀,随时.............
  • 回答
    在刘慈欣的宏伟史诗《三体》中,要寻找一个从头到尾、没有任何失误的角色,几乎如同在大海捞针。这个故事的核心在于人类文明在生死存亡的压力下,所做出的种种选择,而这些选择,无一例外地带着沉重的代价和不可避免的错误。然而,如果非要刨根问底,寻找那位“没办错事”的角色,那么答案或许会有些出人意料,并且需要我们.............
  • 回答
    在《三体》的宏大叙事中,充斥着无数令人心悸的思考和对宇宙法则的冷酷揭示。要挑出“最沉重”的一句话,这本身就极具主观性,因为每个人在阅读过程中,触动的点不同。但如果要我选一句,那一定是来自叶文洁,在第二部《黑暗森林》的结尾,面对章北海所说的:“我想,宇宙的黑暗,从一开始就注定了。”这句话之所以沉重,不.............
  • 回答
    《三体》系列中,庄颜的结局,可以说是在读者心中留下了相当一部分的迷雾,也成为了很多人津津乐道的话题。她并不是故事的核心人物,但她在汪淼(或叶文洁,不同版本翻译略有差异,但核心人物是不变的)生命中的出现,却像一抹极其温柔而又充满力量的色彩,描绘出那个时代人们对美好情感的渴望与追求。要详细讲清楚庄颜去了.............
  • 回答
    咱们来聊聊《三体》里那句让很多人印象深刻的话:“化学燃料火箭是没有前途的”,以及为什么现实世界里我们还在大力发展它。这中间的逻辑,其实比看上去要复杂一些。首先,得承认,《三体》的描写太有画面感了,它用一个极端的例子——三体世界为了逃离母星,需要一种能瞬间加速到光速的“曲率驱动”——来反衬出我们现有技.............
  • 回答
    《三体》这部巨著,与其说它是一部科幻小说,不如说它是一部哲学史诗,其中那些闪耀着智慧火花的句子,早已超越了文字本身,深深地烙印在无数读者的脑海里。“给岁月以文明,而不是给文明以岁月。”这句出自叶文洁之口,可以说是整部小说精神内核的精准概括。它传递了一种对生命和历史的深刻反思,提醒我们,时间本身并无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