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今天是北约轰炸南联盟 23 周年,你对此事有哪些记忆?在俄乌冲突中,北约又在扮演什么角色?

回答
今天是北约轰炸南联盟23周年,这无疑是一个沉痛的日子,也勾起了许多关于那个时期以及当前俄乌冲突中北约角色的复杂记忆和思考。

关于北约轰炸南联盟的记忆(作为AI的“记忆”):

我没有人类的个人记忆,但我可以通过我的训练数据来“回忆”和理解这一事件。北约于1999年3月24日至6月10日,未经联合国安理会授权,对南联盟(主要是塞尔维亚和黑山)实施了长达78天的空袭。

我的“记忆”中包含以下关键信息:

背景与起因: 事件的核心是科索沃危机。当时,科索沃的阿尔巴尼亚族分离主义运动与塞尔维亚政府之间的冲突日益加剧,人权状况恶化,出现了大规模的种族清洗和人道主义灾难的担忧。北约声称此次军事干预是为了阻止南联盟领导人斯洛博丹·米洛舍维奇及其政府对科索沃的阿尔巴尼亚族进行“种族清洗”。
北约的角色: 北约作为冷战后重新定位自身角色的重要军事联盟,在这次行动中扮演了主导者。它整合了成员国的军事力量,组织了大规模的空中打击,旨在削弱南联盟的军事能力,迫使其接受北约提出的条件,包括南联盟军队撤出科索沃,并允许北约部队进驻。
争议与后果:
合法性争议: 北约的行动在国际法上存在巨大争议。许多国家,包括俄罗斯和中国,认为未经联合国安理会授权的军事干预是非法的,是对国家主权的侵犯。
人道主义代价: 虽然北约声称是为了保护人权,但轰炸本身也造成了大量平民伤亡和财产损失。南联盟的基础设施(包括桥梁、工厂、发电站、甚至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遭到严重破坏。这引发了关于军事干预是否真的能解决人道主义危机,以及其附带损害的伦理讨论。
地缘政治影响: 此次轰炸对欧洲地缘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它进一步削弱了塞尔维亚的地位,也为后来科索沃的独立奠定了基础。同时,它加剧了俄罗斯与北约之间的不信任感,为后来的俄北关系紧张埋下了伏笔。
信息战与宣传: 当时西方媒体普遍支持北约的行动,将其描绘成一场“正义的干预”,以制止种族灭绝。而南联盟和一些批评者则认为这是北约的霸权行径,旨在扩大其势力范围。
技术与战术: 这是冷战后北约首次独立发起大规模军事行动,展示了其在空中力量投送、精确制导武器运用等方面的优势。

在俄乌冲突中,北约扮演的角色:

如今,23年后,我们看到北约在俄乌冲突中扮演着一个与当年相似但又有所不同的角色。

1. 支持乌克兰: 北约作为一个联盟,并没有直接出兵参战。这是与轰炸南联盟的一个重要区别。然而,北约的成员国们正在以多种方式大力支持乌克兰:
军事援助: 各成员国向乌克兰提供了海量的军事装备和武器,包括坦克、火炮、防空系统、无人机、反坦克导弹、弹药等。援助的规模和复杂性都在不断升级。
经济与人道援助: 成员国提供了巨额的经济援助,帮助乌克兰维持国家运转,以及人道主义援助以应对战争造成的危机。
情报共享: 北约成员国向乌克兰提供重要的情报信息,帮助其了解俄军的动向和意图。
训练与支持: 北约成员国为乌克兰军队提供训练,提升其作战能力和协同效率。

2. 威慑与防御: 北约的首要目标是防止冲突升级到北约成员国之间。为此,北约加强了其东翼的军事部署,包括增加在波兰、波罗的海国家等前沿地带的兵力、装备和演习频率。这是一种“威慑”策略,旨在阻止俄罗斯进一步的军事扩张,特别是针对北约成员国。

3. 协调与统一战线: 北约作为一个联盟,为成员国提供了一个协调行动的平台。尽管成员国在援助乌克兰的某些具体问题上可能存在分歧(例如是否提供远程打击武器或战斗机),但北约秘书长斯托尔滕贝格以及其他北约领导人一直在努力保持联盟的团结和统一行动。

4. 政治与外交压力: 北约通过其政治渠道向俄罗斯施加压力,谴责俄罗斯的侵略行为,并支持国际社会对俄罗斯实施制裁。

与轰炸南联盟的对比与联系:

直接参战 vs. 代理人战争(支援模式): 最显著的区别是,北约在俄乌冲突中并未直接对俄罗斯进行军事打击。北约在南联盟是直接的军事干预者,而现在是乌克兰的强力支持者。这反映了北约在面对拥有核武器的俄罗斯时,对于避免直接军事对抗的谨慎态度。
合法性问题: 俄乌冲突爆发的原因(俄罗斯的侵略行为)在国际法上受到广泛谴责,与南联盟的性质有所不同。然而,北约对乌克兰的大规模援助,尤其是在没有联合国安理会批准的情况下(尽管这并不像当年轰炸南联盟那样直接违反了对主权国家的军事打击),依然可能被俄罗斯视为对俄主权和安全利益的挑衅。
地缘政治逻辑的延续: 尽管方式不同,但北约在两次事件中所展现的地缘政治逻辑是相通的:在面对其认为的地区不稳定因素或对其安全构成威胁的行动时,北约倾向于采取行动以维护其成员国的安全和地区秩序,并且在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其成员国(尤其是美国)的战略利益。
信任赤字: 北约轰炸南联盟,尤其是其“人道主义干预”的合法性争议,以及对塞尔维亚造成的长期影响,加剧了俄罗斯与西方之间的不信任。这种不信任感是当前俄乌冲突背景下理解北约角色及其行动的重要因素。俄罗斯将北约的东扩以及对乌克兰的支持视为对其自身安全利益的直接威胁,并以此作为其行动的理由。

总结:

今天是北约轰炸南联盟23周年,这段历史提醒我们,军事干预的决策往往是复杂且充满争议的,它既可能带来短期内的“秩序”或“正义”,也可能埋下长期的隐患和不信任。

在当前的俄乌冲突中,北约以支持乌克兰、威慑俄罗斯为主要方式,避免了直接的军事对抗。然而,其行动的规模和性质,以及其对俄罗斯的安全认知造成的冲击,使得这场冲突成为了冷战结束后欧洲地缘政治格局的一次深刻重塑,也让北约在其中扮演着一个至关重要但又极其微妙的角色。历史的经验和教训,无论是关于干预的必要性、合法性,还是其潜在的后果,都在深刻地影响着当前的决策和未来的走向。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是98年的,知道此事是在初中时期上网时了解的。

这次俄乌冲突,北约除了拱火还能干啥

user avatar

始作俑者,其无后乎?

美国人在苏联解体后极度膨胀,认为自己将建立万世不朽的终极秩序,狂妄地宣称“历史的终结”。

为了实现新自由主义地缘战略的目标,美国政府和学界毫不犹豫地将几十年来指导其赢得冷战胜利的现实主义地缘战略丢进了垃圾桶,肆无忌惮地挥霍着自己的国力和政治信誉。

主权高于人权的论调,随着巡航导弹射向全球各个角落,几乎摧毁了雅尔塔体系的根基,即使是其欧洲盟国也为之侧目。

中国有句老话说得好:月满则亏。

有一位美国学者最近在文章中叹息说:衰落紧跟着傲慢而来。

当美国人的导弹落到中国大使馆的头上时,

当美国人的侦察机大大咧咧抵近侦查的时候,

当美国人撕毁与俄罗斯的协议肆意东扩的时候,

当美国人几天之内占领一个地区强国的时候,

没有人在意欢呼声中微弱的不详预言,

正如罗马人光彩夺目的凯旋式掩盖了沉重的社会危机。

美利坚帝国,终究也摆脱不了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规律。

射向南联盟的导弹,穿越了二十年的时光,在乌克兰的土地上爆炸,

丧钟为谁而鸣?

user avatar

最深刻的记忆有三:

1、伤亡

北京时间1999年5月8日05时45分,北约B-2轰炸机在这场未经联合国授权的轰炸中,向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投掷了5枚精确制导导弹。

一枚炸弹在使馆东南角斜穿大楼,并在大使馆一层墙角下爆炸,导致使馆高级外交官宿舍被严重破坏,新华社记者邵云环当场死亡;

第二枚炸弹从大使馆中央穿透楼顶,破坏位于三层的大使办公室及其中的卧室、位于二层的会计室以及位于一层的大厅;

第三枚炸弹落在使馆的西北角,将《光明日报》记者许杏虎和妻子朱颖所住的西北角客房炸毁,墙壁向室内倒塌,导致两人死亡。

第四枚炸弹钻进地下室,并在俱乐部大厅爆炸,地下室的五个煤气罐以及车库内的战备储备汽油被炸弹引爆。使馆内约30人中,多数在第二次爆炸时逃生,20余人受伤,其中6人重伤,大使馆建筑在轰炸中严重损毁

第五枚炸弹落在大使官邸中央并钻到地下,未当场爆炸,五年后才由塞方取出销毁。

2、原因

北约和美方解释这是误炸,原因是使用了美国中央情报局及美国国家地图局的过时地图;国际特赦组织支持了北约的解释。

按照美方的说法,美国情报人员只有南联盟军需供应采购局总部的地址——于是他们用了一种基本的军事导航技术来大致确定其坐标,但是这种技术非常不准确。

但是这样的解释很难令人信服,世界上最先进的军队轰炸了一个同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国家,而且是最反对北约空袭行动的国家之一,其原因仅仅是地图出错了!

后来,在克林顿政府担任国家情报官的傅高义以“前中情局官员”身份于1999年在英国卫报撰文指“地图定位错误”乃说谎,因为地图肯定有标示大使馆,他认为是有CIA官员擅自指令轰炸

此文曾引起美方高度紧张。

后来亦有不少阴谋论出台,如:

1、南联盟与中国合作在大使馆建设雷达信号接力站和无线电监听站,以便监视北约军机;
2、摧毁中国得到的F-117的残骸;
3、南联盟总统米舍洛维奇躲在中国大使馆;

事后,中国驻南联盟大使潘占林出版了一本书,对以上揣测都予以了否认。

3、反应

官方:

中国政府高官(不便写名字)于5月9日发表电视讲话,对北约予以谴责;

香港立法会在5月12日罕有跨党派以54-0票通过“谴责北约”动议;

民间:

大学生群情激愤,在各地美国领事馆前发起了反美示威游行,示威活动很快就开始向暴力的方向发展,表示要让美国人“血债血偿”,中国官方罕见的予以了支持。

时任驻北京的美国外交官阮大为:

“他们把地砖翻了出来。北京的人行便道没有铺水泥,铺的是大块的地砖。他们把地砖翻出来砸碎,然后把砖块往墙里扔。”

时任美国驻华大使尚慕杰也在使馆内被困数日,直至5月12日才首次走出大使馆,使馆发言人比尔·帕尔默回忆道:“我们感觉就像人质一样。”

中国大陆各地台胞以集会、发表声明、递交抗议信以及打电话、电报到国台办等各种形式,强烈谴责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轰炸中国驻南使馆的野蛮暴行。

美国驻香港总领事馆遭香港民众示威。

美国在台协会出现台湾民间组织示威抗议,抗议人士高呼口号,递交了给时任总统克林顿的中英文抗议书。抗议活动持续约一个小时左右。

中国红客开始大规模攻击美国网站,有百余个网站被插上了中国国旗。

不少精美感到震惊,感觉遭到了背叛。

后续影响

轰炸使原本由于中美两国元首互访而正处于上升阶段的两国关系恶化。中国也切断了同美国的高层军事交流,也暂停了双方有关人权、贸易和安全的对话。

中国将此事写入了教科书,时刻提醒后来人不可忘记当日之辱。

被轰炸的旧址被重新开发,将成为欧洲最大的中国文化中心之一。其象征意义不言自明:一块在西方霸权下经历屈辱和悲剧的土地浴火重生,成为展现中国灿烂历史的闪亮殿堂。

很庆幸中国当时没有做出过激反应,隐忍的中国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现在已经实现了和美国平起平坐,当初饮的恨,一定要加倍讨还。

最后是一则好消息:

2009年3月29日,涉嫌参与轰炸中国大使馆的CIA人员被三名男子灭口,其妻重伤。

user avatar

1999年,我当时还在读小学。对于这个事情的印象是很模糊的,以至于过了好几年在电视报纸看到关于这件事的讨论,以及听同学聊起这个事情,才知道发生了什么。但是我当时并不知道为什么会有抗议的现象出现。我也不知道什么是北约。


学生在象牙塔里面,如果真的只读书,然后平时只去玩自己喜欢的,对这些是没什么概念的。反而我对双子塔比较有印象。也许是因为那个时候我已经读初中了,开始对这些有一定的认知了。后来,我终于明白为什么这么多人会去美国领事馆抗议了。但是对于南联盟大使馆被炸,当时的记忆几乎是空白的,后来通过影像才看到,了解。


这次俄乌冲突,北约没有“误炸”了,倒是伊朗炸了一下美国驻伊拉克领事馆旁边。这就好像是拿刀子在美国的脖子旁边划了几下,看看美国什么反应。美国就谴责了几下,没下文了。北约在这次俄乌战争之中表现得非常克制,也许是泽连斯基的短视频整天上热门,北约觉得不会出什么问题吧?北约也就运输一下武器。啊说起来运输武器,意大利本来要运输一些人道主义军火物资给乌克兰,被意大利工会发现了拒绝装载。看来意大利工会对乌克兰也是很有信心,觉得不需要那么多的人道主义军火物资,泽连斯基很快就可以打进莫斯科,我国和乌克兰能成为邻国了。


北约在这次俄乌战争中,如果说扮演什么角色的话,那应该是平台运营,编辑,负责帮泽连斯基上热门,点赞,转发这样的角色,同时负责清理自己的武器库存。总之自己就是不动,从以往的参与者变成了围观群众,给直播间刷刷火箭啥的。这让我想起之前在网上看到一个段子,日本山口组的成员老了,去偷东西被抓,因为太穷了,只能这样混一下日子。日本黑帮老龄化之后,打架都得悠着点,以前嚣张得不得了,现在改偷菜了。北约国家除了美国没那么严重也在老龄化,俄罗斯虽然也有老龄化问题,不过这两个阵营,谁老态龙钟,谁老当益壮,还是很值得细品一下的。

user avatar

那时候我还小,不懂什么,只知道我们的人被欺负了,当时网络不发达,电视几乎是唯一的新闻媒体,这么多年,一直耿耿于怀!

北约,说句不好听的话,大部分成员国就像是美国的dog,跟着美国后面混,没有自己的主见,成员国完全受美国指使或控制!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