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定方只是李靖的小弟,军事能力肯定没有李天王的强!现在从如下几个方面来说。
李靖是韩擒虎的外甥,韩擒虎是隋朝的大将,在小说中,韩擒虎就是后来的阎罗王。由于李靖太牛逼了,然后就把李靖变成了托塔李天王。李天王是可以收拾阎罗王的。
李靖牛逼之处就不多说了。
在灭东突厥的时候,苏定方就是李靖的小弟。苏定方是跟着李靖的。
颉利可汗跟唐俭正在谈判的时候,李靖就命令苏定方带着200人突突颉利可汗。
苏定方相当于先锋的敢死队。
然后颉利逃掉了。颉利逃了很远,不过最终还是被抓到了。
武庙是官方与民间对各个武将的综合评价。
从武庙的位置来看,苏定方跟李靖相比,差了一个等级。
李靖是十哲,苏定方只是后面的64将之一。
在唐朝要称为名将条件太苛刻了。
首先是要能灭国。
其次是要能快速的灭国。
再次是,要能活捉对方的头头,杀掉还不行。
最后是,要对方的头头到长安跳舞。
从上面四项来说,苏定方跟李靖比差了那么点意思。苏定苏定方征西突厥、平葱岭、夷百济、伐高丽,“前后灭三国,皆生擒其主”三个人都跳舞了。
但是李靖指挥下的是第一个,而且是最橫的那个。
这就好比秦始皇为什么牛逼一样的,因为他是第一个皇帝,是祖龙。
李靖活捉的是第一个来跳舞的草原帝国的头头颉利。属于原创。
这个苏定方就差了不少。
李天王跟李二凤是出书了的。《李卫公问对》是非常有名的军事著作。是《武经七书》之一。
尤其是在奇正转化中有着辩证的阐述。
在实际操作中,李靖更是对那个时期唐朝的军队建设,有着突出的贡献。在李二凤的委派下,李天王可以说培养出了一大批包括苏定方在内的名将。
毫无疑问是李靖,这标新立异的怪风气为什么透着浓浓的中二风。
李靖仅是大唐的军神吗?人家在中国古代的军事战史上都有相当高的地位,别的不说:
《李卫公问对》又称《唐太宗李卫公问对》、《李靖问对》,或简称《唐李问对》、《问对》,是兵家著作。相传是由唐初著名军事家李靖编写,是唐太宗李世民与李靖讨论军事问题的言论辑录。
《李卫公问对》是中国古代的一部著名兵书,内容相传为记录唐太宗和李靖关于军事问题的问答。全书共分上、中、下 三卷:其中上卷四十问答,中卷三十三问答,下卷二十五问答,凡九十八次问答,约一万余字。在宋代神宗元丰年间被列为《武经七书》之一。
现存《李卫公问对》共三卷,分为上、中、下三部分,一万余字,记录了唐太宗与李靖问答九十八条次。内容丰富,多联系唐以前战例及太宗、李靖本人的亲身经历,参照历代兵家言论,围绕着夺取主动权、奇正、虚实、主客、攻守、形势等问题进行讨论,阐述其军事思想。清纪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其书分别奇正,指画攻守,亦易主客,于兵家微言,时有所得”。这一概括应该说是简明扼要的。
从现存的《李卫公问对》来看,该书主要表现了李靖如下几个方面的军事思想:
致人而不致于人。李靖说,兵法“千章万句,不出乎致人而不致于人已”。所谓“致人而不致于人”,就是掌握战场上的主动权,让敌人受制于己方,而不让己方受制于敌方。李靖在书中提出的奇正、虚实、攻守等,都是为了实现“致人而不致于人”的目的。也可以说,李靖的整套战略战术都是围绕这一中心来设计的。客观地说,这种“致人而不致于人”的思想并非李靖的首创,在《孙子兵法》等兵书中都有反映,但都没有李靖强调得这么突出。
奇正思想。“奇”与“正”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一对重要范畴。自从《老子》提出“以正治国,以奇用兵”后,《孙子兵法》提出了“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的观点,其他各兵家都对奇、正问题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和解释。《李卫公问对》对这一问题做了贡献和发展。
奇正相变。在《孙子兵法》中,孙武已经论述到了奇、正之间的相互转化,《李卫公问对》进一步说明了这一问题。他认为,如果把奇、正看成是相互分裂的两个方面,仅有奇或仅有正,都有偏颇,只有将二者结合起来加以变化,才是完美的。
示形与奇正。所谓“示形”,是将真实的目的、意图、行为藏而不露,让敌人看到的是假象,以达到欺骗敌人的目的。这一思想最早也是孙子提出来的。《李卫公问对》还把奇正与分合联系起来,认为在其兵力使用上,不能过分分散,也不可绝对集中,奇正问题虽非李靖首先提出来,但他确实是有发展的。
攻守一法因情而动。在作战中,如果进攻时不知防守,防守时不知进攻,这样,不仅会把攻守看成是相互分割的两个方面,而且也会把它们看成具有两种不同的目的。这就违背了“同归于胜”的原则。二是对《孙子兵法》“守则不足,攻则有余”的思想提出了新的解释。
管理教育和军事训练。《李卫公问对》还十分重视军队的管理教育和军事训练,强调将帅要深晓训练方法,提出分三个阶段训练军士,即由单兵到多兵,由分练到合练,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训练方法。此外,该书对古代阵法布列、军事制度、兵学源流及教阅与实践的关系等一系列问题也进行了探讨。它从理论和实践上考辩八阵,认为八阵是古代的一种阵法,由五阵推演而成。这种考辨也是很有价值的。
《李卫公问对》多处对《 孙子兵法 》的命题进行了阐发,丰富和发展了《孙子兵法》的思想。它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在宋代被列入《 武经七书 》中,成为 武科 必读之书。今天仍有研究价值。
出处与史载问题。因为此书在史书《旧唐书》和《新唐书》没有记载,故有人怀疑此书为后人托名之作。关于《李卫公问对》的作者与成书年代,历史上学术界意见多有分歧,除了传说是唐代名将李靖所著的看法外,主要的观点大体有以下几种:①宋人阮逸伪托之作。这一看法首先由北宋陈师道提出。②为宋神宗熙宁年间所辑录的《卫公兵法》③唐太宗与李靖君臣之间多次讨论军事问题的言论辑录。当代一些学者认为“阮逸伪托说” 不足据信,其书当是唐太宗与李靖之间探讨军事问题的言辞汇编辑要。④唐末宋初无名氏伪作。历史上还有少数人以其书“浅陋狠俗”的理由,认为它既非李靖所著,亦非阮逸伪托,而是唐末宋初俚儒村学缀拾贞观君臣遗事编写而成。
(咱举出来是为了批驳,当然有的人认为 推崇李靖就是吹,你们除了吹李靖《李卫公问对》还能知道啥?哦,你把这些为了反对而反对的中二患者拉过问问,韩白卫霍的战绩除了出名的那几件还有啥,估计他们是不知道的,问足够出名的岳飞的战绩和跑过啥地方,估计也是不知道的)
苏定方,名烈,字定方,以字行于世。冀州武邑县(今河北武邑县)人,唐朝初年名将。乾封二年(667年),苏定方去世,年七十六。册赠左骁卫大将军、幽州都督,谥号“庄”。
李靖,字药师,雍州三原(今陕西三原县)人,祖籍陇西狄道(今甘肃临洮县)。隋末至初唐时期杰出的军事家。贞观十七年(643年),列名“凌烟阁二十四功臣”。贞观二十三年(649年),李靖病逝,终年七十九岁。册赠司徒、并州都督,谥号“景武”,陪葬昭陵。唐肃宗时配享武成王庙,位列十哲。后晋时追封“灵显王”,到南宋时累封为“辅世灵佑忠烈王”。
(别的不说,“陪葬昭陵”为什么也加粗?陪葬帝王陵寝那需要的可不是普通的牛比,那是何等牛比的牛比。昭陵可是太宗和文德长孙皇后的合葬陵寝,就这一条要刷下去多少大唐名臣?)
李靖的治军作战经验,进一步丰富了中国古代的军事思想和兵法理论。著有《六军镜》《卫公兵法》等多部兵书,多已失传。
看谥号、看追封、看武庙地位、看军事理论。苏定方怎么和李靖比。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