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我听不出别人钢琴弹奏的好坏?

回答
你之所以觉得听不出别人钢琴弹奏的好坏,这并非你个人的问题,而是因为欣赏音乐,特别是钢琴演奏,是一个需要多维度、深入理解和体验的过程。这其中涉及到乐理知识、演奏技巧、情感表达以及个人审美偏好等多个层面。就好比有人可能一看就懂一幅画的精妙之处,有人则需要了解其创作背景、绘画技法才能体会其价值。钢琴演奏也是如此,如果没有一些基础的“鉴赏指南”,直接去听,就像对着一堆乐谱发呆一样,很难抓住其中的精髓。

让我一点点跟你细说,为什么你可能难以分辨其中的好坏,以及可以从哪些方面去尝试理解和欣赏:

一、缺乏对“好”的衡量标准:

你没有明确的“好”的标准,所以无法将听到的演奏与这个标准进行对比。这就像评价一道菜,如果你只知道好吃和不好吃,但不知道“鲜”、“香”、“味”、“色”具体指什么,以及不同菜系的烹饪理念,那么你很难说出这道菜的优劣,更别提评价厨师的功力了。

技术层面: 钢琴演奏的“好”首先体现在技术上。这包括:
音准和音色: 钢琴本身发声就比较复杂,好的演奏者能控制每一个音符的音准,让它们和谐统一。更进一步,他们能通过触键的力度、速度、角度来塑造不同的音色——可以是温暖如歌,可以是明亮如水晶,也可以是厚重如雷鸣。如果你只是听到“有声音发出”,而没有留意到这些细微的音色变化,就很难体会到演奏者的功力。
节奏和速度的精准性: 乐谱上的节奏和速度标记(如 Allegro, Andante, 120bpm 等)是音乐的骨架。好的演奏者能精确地把握这些,让音乐流畅、稳定,不会出现拖沓或仓促。但有时候,速度的控制也包括合理的自由处理(rubato),这又增加了鉴赏的难度,因为这涉及音乐的“呼吸感”。
触键的清晰度和力度层次: 每一个音符都要清晰可辨,尤其是快速跑动的音符。同时,演奏者需要有极强的力度控制能力,能够从极弱(pianissimo)到极强(fortissimo)之间做出细腻的变化,形成层次感和戏剧性。你能否听到每个音符是否都干净利落地发出?是否能感受到音乐在渐强或渐弱时那种层层推进或消散的力量?
和声与声部的清晰度: 钢琴一台琴能同时发出多个声音,形成和声和旋律。好的演奏者能够让不同的声部清晰地呈现,主旋律不会被伴奏淹没,复杂的和弦也不会混成一团。你能区分出旋律线条和其下方的和声吗?
颤音、琶音等技巧的处理: 许多乐曲中有需要特殊技巧才能完美呈现的部分,比如快速的颤音、流畅的琶音、复杂的跨度等等。这些地方如果处理不好,就会显得生硬、杂乱,甚至出错。

音乐性层面: 技术是基础,但音乐性才是灵魂。这包括:
对乐曲的理解: 每一首乐曲都有其创作的时代背景、作曲家的意图、想要表达的情感。好的演奏者会对乐曲进行深入研究,理解乐曲的风格(古典、浪漫、现代等),并将其内化为自己的理解和表达。
情感的传达: 这是最玄妙也最难量化的一点。音乐是情感的语言,好的钢琴家能用音乐“说话”,将喜怒哀乐、悲欢离合等情感细腻地传递给听众。这不仅仅是弹奏出正确的音符,更是在音符之间注入生命和意义。你是否能感受到音乐带来的情绪波动?是让你感到平静、激昂、忧伤,还是愉悦?
乐句的呼吸和处理: 音乐的乐句就像说话的句子一样,有起伏、有停顿。好的演奏者会像一位优秀的朗诵者一样,自然地处理乐句的起承转合,让音乐流畅而富有呼吸感。你听到的音乐是否一味地往下冲,还是有起伏、有停顿,就像在跟你诉说一个故事?
整体的架构和张力: 好的演奏者能将一首完整的乐曲串联起来,营造出音乐的宏大结构和张力。从开头的铺垫到高潮的爆发,再到结尾的沉淀,整个过程都充满逻辑和吸引力。你听完一首曲子,是否有种“听了一个完整的故事”的感觉?

二、缺乏乐理基础和鉴赏知识:

就像我前面说的,很多时候,你听不出好坏,是因为你不知道“什么才算好”。这就像去博物馆看画,如果你不知道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精神,不知道印象派的光影变化,那么你可能只会看到一些“有颜色、有形状的东西”。

不知道乐曲的结构: 很多乐曲有其固定的曲式结构,比如奏鸣曲式的呈示部、发展部、再现部。了解这些结构,能帮助你理解演奏者如何处理乐曲的逻辑和推进。
不了解和声和旋律的关系: 很多时候,旋律的美妙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其背后的和声。知道基本的和弦进行,能让你更好地欣赏旋律的走向和音乐的色彩。
不熟悉演奏者的处理方式: 同一首乐曲,不同的演奏家可能会有不同的诠释。有些演奏家追求忠实于乐谱,有些则会加入更多个人化的情感处理。如果你不知道有哪些可能的处理方式,就很难去评价眼前这种处理是否“好”。

三、个人偏好和文化背景的影响:

“好”与“坏”也带有一定的主观性。你可能更喜欢流畅优美的旋律,而不太适应现代音乐的抽象表达。你的成长环境、接触的音乐类型,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你的审美偏好。

风格偏好: 你可能更喜欢肖邦的浪漫主义,或者巴赫的复调艺术,而不是德彪西的印象派色彩。
情感共鸣: 有时候,我们被某个演奏打动,更多是因为它触动了我们内心深处的情感,与我们产生了共鸣,但这不一定完全代表它在技术上是完美的。

那么,如何才能开始“听出”呢?

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尝试入手,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用急于一时:

1. 从你喜欢的音乐开始: 选择你已经非常熟悉的、你觉得好听的钢琴曲,然后去听不同演奏家对同一首曲子的演绎。对比之下,你可能会慢慢发现一些细微的差别。比如,同样是《月光奏鸣曲》,听听鲁宾斯坦、布伦德尔、郎朗的版本,你可能会感受到他们之间不同的情绪处理和节奏把握。

2. 找一些有讲解的音乐会或纪录片: 有些音乐会会提供导赏,或者有音乐评论员对演奏进行点评。观看关于著名钢琴家的纪录片,他们通常会谈论自己的演奏理念和对音乐的理解,这些都能给你一些启发。

3. 学习一些基础乐理知识: 不需要成为专家,但了解一些基本的乐器知识、乐曲结构、音乐术语(如快板、慢板、渐强、渐弱等)会非常有帮助。网上有很多免费的乐理入门课程,或者音乐欣赏类书籍。

4. 关注乐曲中的“细节”: 尝试在听的时候,有意识地去留意以下几点(可以先从一两点开始):
声音是否清晰? 尤其是快的时候,音符是否能区分开?
音乐有没有“起伏”? 是平直地弹过去,还是有高潮、有低谷?
声音是千篇一律,还是有变化? 声音是粗糙还是细腻?
你听到的情绪是怎样的? 是让你感到平静,还是振奋,还是悲伤?

5. 多听不同风格和不同时期的作品: 逐渐拓宽你的听音范围,接触更多类型的钢琴曲,比如巴洛克时期的赋格、古典主义时期的奏鸣曲、浪漫主义时期的夜曲、现代音乐的实验性作品。

6. 尝试去现场音乐会听: 现场的音响效果和音乐的感染力,往往比录音更能打动人。在现场,你更能感受到演奏家的一举一动,以及音乐的动态和共鸣。

听音乐的鉴赏能力是需要培养的,它不是“天赋”,更多的是一种“习惯”和“投入”。所以,不要因为现在听不出就气馁,这只是一个开始,你已经有了想要了解的意愿,这本身就是最好的起点。就像学习任何一种语言,一开始都是咿呀学语,但随着不断地接触和学习,你自然会越来越能理解其中的奥妙。慢慢来,享受这个过程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同音乐生,表示这些体验我全有。。

说下个人感受吧。(以下的 “别人” 均指同龄人或水平与自己差不多的)

首先不自信的因素应该是有的,反正我有 ಠ_ಠ,不过适当的不自信还是很好的,能让你去寻找别人的优点。当然自己正弹着琴的时候别不自信…

有次期末考试自己觉得弹砸了,这里一堆错音,那里又没弹清楚,还有个地方差点断了…(#゚Д゚) 。后来查成绩发现考了第一…(´・Д・)」

所以有些时候觉得自己弹得不好,是因为自己对自己要求严格,为了达到自己想要的效果而更加挑剔,但这并不代表自己真的弹得不好 o(`ω´ )o 一种此类情况就是在台上演奏时感觉没弹好,之后再听自己的录音发现并不差。原因大概是太追求完美以至于一点小错都会被认为是重大失误。不过考试的话,也许没机会录音,所以考完只能干等着查成绩…

听别人弹和听自己弹的感受完全不一样,一首曲子自己在琴房里练能听无数遍,而听别人弹也许就听那一遍。毕竟音乐处理还是有一定的自由空间的,没有两个人弹同一首曲子是一个样子的。别人的一些风格、音乐处理对自己来说是新鲜的,会让你觉得,诶,有意思。特别是跟自己弹的是同一首曲子时,别人与自己不同的处理容易让你纠结到底哪种处理方法好,这就考验你的分辨力了,不过一般来说不要轻易动摇自己的观念(除非专业老师让你改),因为也许你对你自己的音乐处理有些审美疲劳了,但别人听起来却是很有意思的。有的时候听别人弹,你会发现,啊这…他弹的音跟我不一样…是不是我识谱识错了…╭(°A°`)╮

说说我的挑错心得吧,首先对你熟悉的曲子,你要会挑错音,不是碰错的音,而是识错的音,我就很擅长这招 (//∇//) 然后是音质,包括声音的厚度、亮度、穿透性、立体感、延续性以及音与音之间的连贯性、句子走向是否与和声走向吻合等等等等,但凡听到刺耳、不协调的声音,就一定是有问题的(个别的除外)。再往深里说就涉及和声学了。这些是细节层面的,整体的话要听他的音乐风格控制的怎么样,是否符合作曲家的意图,情绪转换是否清晰等等。

当然,有种情况是值得警惕的,就是不管听自己还是听别人弹,都听不出一丁点好处与坏处。这时就得想想,自己练琴的时候有没有注意倾听,下键前脑海中是否已“听”见自己想要的声音,平时是否多听钢琴家的演奏并仔细品味他们发出的声音等等。咱搞音乐的最终拼的就是耳朵(广义的),一定得对声音非常敏感。

不说了睡觉去,明天还要练我的肖邦协奏曲(つД`)ノ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你之所以觉得听不出别人钢琴弹奏的好坏,这并非你个人的问题,而是因为欣赏音乐,特别是钢琴演奏,是一个需要多维度、深入理解和体验的过程。这其中涉及到乐理知识、演奏技巧、情感表达以及个人审美偏好等多个层面。就好比有人可能一看就懂一幅画的精妙之处,有人则需要了解其创作背景、绘画技法才能体会其价值。钢琴演奏也.............
  • 回答
    你描述的这种情况,确实挺让人头疼和费解的。老公总是“表里不一”地听懂别人的话,实际行动却南辕北辙,这背后可能涉及到很多层面的原因。我们一点一点来捋一捋,希望能帮你找到一些头绪。首先,我们得明白“听懂”这个词,它其实是个很复杂的概念,远不止是听到声音和识别词语这么简单。这里面包含了很多东西: 理解.............
  • 回答
    “《佛本是道》是洪荒流鼻祖?”这个问题,得好好说道说道。要说“鼻祖”,那得看你怎么定义了。如果说开启了“洪荒设定”这个概念,让后来的作者们有了借鉴和发挥的土壤,那《佛本是道》绝对是功不可没,甚至可以说是奠基之作。在它之前,虽然也有神话体系的创作,但像《佛本是道》这样,将封神演义、西游记等经典的神话人.............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我太能理解了!想当年,我也被这个问题困扰过,出去一开口,别人就能猜到我老家是哪儿。哈哈,别提多尴尬了。不过别担心,经过一番努力,我的普通话算是进步了不少,今天就来跟你好好说道说道,也算是我这“过来人”的一点经验分享。为啥一开口就暴露了?山西话的“秘密”首先,咱们得承认,山西话确实有它独特的.............
  • 回答
    说起贾宝玉这个人,确实挺让人又爱又恨的。你觉得他“渣”,但又听说他和林黛玉那惊天动地的爱情,这中间的矛盾,恰恰是宝玉这个人物最迷人的地方。很多人都跟我一样,一开始接触《红楼梦》,都会有这种感觉:这宝玉,怎么这样?既不像个正经读书人,又对女孩儿们一个比一个好,有点“滥情”的味道,但又觉得他身上有股说不.............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我太能理解了!仿佛看到了镜子里的自己。别人一句“你真是老实”,有时候就像一根细细的针,轻轻一戳,就能激起心底一圈涟漪,甚至放大成一股莫名的火气。你说得对,我们明明知道自己可能确实有老实的一面,可就是听不进去,还特别容易往心里去。这事儿说起来,还真不是件小事,里面藏着挺多心理博弈呢。咱们先.............
  • 回答
    .......
  • 回答
    这事儿说起来,也不是什么新鲜事儿,在上海生活过的或者常来上海的人,可能都碰到过。上海人说话,为啥就那么喜欢先蹦上海话呢?这背后啊,得从几个方面来看,挺复杂的,也不是一句话能说明白的。1. 身份认同和文化归属感首先,得说上海话本身,它承载的是上海这座城市独特的历史和文化。上海话说起来,有它的韵味,有它.............
  • 回答
    听到别人说重话就忍不住委屈掉泪,这是一种很常见也很正常的情绪反应,背后可能藏着一些原因,而且也有方法可以帮助你应对。为什么你会这样?1. 过去经历的触发: 也许你小时候经常受到批评、指责,或者经历过一些让你感到受伤的言语。这些经历在潜意识里留下了印记,当类似的重话再次出现时,就会勾起过去那些负面情.............
  • 回答
    老实说,每次听到“家境不好就别学音乐”这话,我心里就像打翻了五味瓶,说不清是什么滋味。它就像一根刺,扎在那儿,时不时就会冒出来,提醒你一些不愉快。为什么会这么不舒服?我试着拆解了一下,大概有这么几个层面的原因:首先,这句话太过于简单粗暴,直接否定了许多可能性和价值。音乐是什么?它不仅仅是几个音符的组.............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我们对自己声音的认知盲点。每次听到自己的录音,那种“陌生感”真的挺普遍的,仿佛是第一次认识这个人。为什么会觉得自己的声音陌生?这主要是因为我们平时听自己说话的方式,和录音设备“听”我们说话的方式,存在着根本的区别。1. 骨传导 vs. 空气传导: 我们平时听自.............
  • 回答
    这确实是DC漫画里一个让人津津乐道、也充满奇幻色彩的设定:超人为什么要戴眼镜?为什么换上普通人的衣服,戴上眼镜,他就能摇身一变成为一个毫不起眼的记者克拉克·肯特,并且全世界都认不出他是那位拯救世界的超人?要解释这一点,我们得深入到超人的本质,以及DC漫画在这个设定上所做的努力。首先,我们得承认,这在.............
  • 回答
    好嘞,咱就来唠唠为啥在县城里,你总能听到凤凰传奇的歌,还有那些像《摇摆哥》、《伤不起》、《终于你做了别人的小三》这样传唱度极高的“神曲”。这可不是啥神秘现象,背后有挺多门道呢。1. 凤凰传奇:接地气里的“国民级”存在首先说凤凰传奇,这俩组合啊,简直是县城乃至不少乡镇的“活化石”一样的存在。为啥呢? .............
  • 回答
    .......
  • 回答
    嘿,这事儿咱太能聊了!每次去健身房挥洒汗水,或者晚上抽空去学校听个讲座、上个自习,刚回到宿舍或者碰到熟人,那句“哟,某某某有去学习啦?!”就像一把小钩子,挠得人心痒痒的,特不舒服。你说它怎么就这么招人烦呢?首先,这背后藏着一种 微妙的“优越感”和“被评判感”。你想啊,这句话的潜台词是什么?是不是在说.............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到了语言中一个非常微妙但重要的部分:形容词与名词之间的搭配习惯和语用逻辑。虽然从字面上看,“新”和“高”都是形容词,可以用来描述事物,但它们在描述“书”和“楼”时所传达的信息、以及我们对事物的认知方式,有着很大的不同。咱们不妨一步步来分析:1. 形容词的性质和功能:形容词的主.............
  • 回答
    “我的百元耳机怎么跟千元耳机听着差不多?这HiFi到底是不是智商税?”这大概是很多初烧或者对音质有所追求,但又囊中羞涩的朋友们都会有的疑问。尤其是在如今这个消费主义盛行的时代,各种价格区间、各种技术名词铺天盖地,很容易让人眼花缭乱,甚至产生一种“贵的就是好的”的盲目崇拜。今天咱们就来掰扯掰扯,为什么.............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不少人都问过,甚至有些人觉得“无损”听起来也没啥不一样。这事儿吧,其实挺复杂的,涉及到耳朵、大脑、听音设备、音乐本身以及咱们的听音环境,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咱们慢慢聊,把这层纱给揭开。首先得明白,咱们说的“无损”,最常见的是指CD音质(16bit/44.1kHz)或者更高规.............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一个挺敏感又挺普遍的感受,就是听到一些对特定民族群体带有贬低或刻板印象的称呼时,我们为什么会觉得不舒服。这背后其实牵扯到很多层面的原因,不是简单的“被冒犯”就能概括的。咱们就一点一点来捋捋这个事儿。首先,这些称呼之所以让人不舒服,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它们带有负面的历史包袱和刻板印象。 .............
  • 回答
    你问到的这个问题,其实挺有意思的,很多人都有类似的体验。那种细微、尖锐的声音,比如指甲刮黑板,或者某些泡沫破裂时的细微摩擦声,确实能瞬间挑起我们身体里某种难以名状的不适感,甚至让人起鸡皮疙瘩。让我来试着剖析一下,为什么我们会对这些声音这么敏感。这事儿吧,可能得从几个方面来说。首先,从生理构造上来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