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琉球王国的军力怎样?

回答
要深入了解琉球王国的军力,得先放下一些现代军事观念的滤镜,因为琉球王国作为一个以贸易和朝贡为生的海洋国家,其军事建设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地理限制。它的军力并非以大规模征服或国土扩张为目标,而是以维护海上贸易、应对周边威胁、以及展示王室威严为主。

一、 军队的构成与规模:国王的私人武装与地方守备力量的混合

琉球王国在不同时期,军队的构成和规模都有所变化。总体来说,可以分为几个主要部分:

1. 国王卫队(御殿之衆,Otonnu shū):这是国王最核心的军事力量,也是最精锐的部队。他们负责保卫王宫、国王本人以及王室成员的安全。这支军队的组成人员通常是身强力壮、忠诚可靠的武士,或者从各地选拔出来的优秀青壮年。他们的装备也相对精良,通常配备刀剑、弓箭、长枪等。

2. 陆军(陸上衆,Rikujōshu):这部分军队主要负责琉球本土的防御,包括巡逻、镇压叛乱、以及应对来自萨摩的潜在威胁。陆军的规模并不算庞大,主要由各地领主(按司,Anji)提供兵源。在战争或紧急情况下,国王会下令各地按司集结部队。兵源的征调通常是基于土地和人口的比例,但更多是按司的义务和责任。

3. 海军(海上の衆,Kaijōno shū):作为海洋国家,琉球的军事力量绝大部分体现在海上。这支“海军”并不是一个独立的、拥有独立指挥体系的军事单位,而是由国王直接指挥,由熟练的水手和士兵组成,装备着大量船只。他们的主要职责是:
护卫商船:保障王国重要的海上贸易路线畅通无阻,打击海盗。
执行海上巡逻:监控周边海域,侦察敌情,维护王国在海上的利益。
输送兵员和物资:在必要时,能够将陆军部队和物资投送到指定地点,进行海上作战或支援。
海上防御:阻止敌方舰队登陆,以及在遭遇敌船时进行交战。

具体的规模数字很难精确考证,因为当时的记录方式与现代军队不同,更侧重于描述作战单位的编制和应征兵员的总数。但可以大致推测:

国王卫队:可能在数百人到千人之间,是军队的核心。
陆军:在王国全盛时期,如果动员起来,可以集结数千甚至上万的兵员,但平时保持的常备军规模要小得多。
海军:船只的数量是关键,拥有数百艘各种大小的船只不足为奇,而登上这些船只的士兵和水手总数也可能达到数千人。

需要强调的是,琉球王国的军队并非是现代意义上拥有固定编制、严格训练、统一指挥的职业化军队。更像是一种基于封建义务和特定职业技能的组合。

二、 装备与战术:适应海洋环境的特质

琉球军队的装备和战术深深烙印着其海洋民族和贸易国家的特性:

1. 武器装备:
冷兵器:这是最主要的武器。刀剑(太刀、脇差等)、弓箭(远射的主力)、长枪(近战对抗)、薙刀、以及一些早期可能出现的火器(如铁炮,虽然不如日本本土发达)。
防御装备:铠甲(札甲、胴丸等,但考虑到气候和活动需求,可能不如北方民族的重甲)。
船只装备:船上会配备火炮(特别是后期,在与西方和日本的接触中逐渐引进和仿制)、弓箭手、以及用于登船作战的步兵。

2. 战术:
海上战术:琉球海军非常注重船只的灵活性和速度,利用其对当地海域的熟悉,进行迂回包抄、佯攻、甚至利用风向和暗礁来攻击敌方船只。他们也擅长利用弓箭和火器进行远程打击,并在有机会时进行接舷战,用刀剑和长枪进行肉搏。与中国和日本海军的交流,也促进了其战术的发展。
陆地战术:陆军的战术相对简单,更多是以步兵为主的攻防。在本土防御时,会利用地形优势,如山地和城池进行固守。在进攻时,则依靠弓箭进行压制,步兵随后冲锋。但由于琉球地形多山,大规模的陆战并不常见,更多是小规模的冲突和巡逻。

三、 军事实力的支撑与限制

琉球王国的军力,是其国家体制、经济基础和外交策略共同作用的结果:

1. 经济基础:琉球王国以贸易立国,其经济繁荣是支持军事实力的基础。通过与中国、日本、东南亚等地的贸易,积累了财富,能够购买和制造武器、船只,并供养军队。
2. 外交策略:琉球王国长期奉行“万国津梁”(万国之桥梁)的外交政策,以中立、和平的贸易国家形象出现在国际舞台上。这种策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其卷入大规模战争的风险,也使得其军力建设不必追求与其他大国同等的规模。
3. 朝贡体系:琉球长期向明朝(后来是清朝)和日本萨摩藩朝贡。这种朝贡关系在一定程度上为其提供了安全保障,但也限制了其自主的军事行动,并使其在萨摩藩的统治下,军力受到极大的制约和利用。例如,萨摩藩曾利用琉球的军队和资源参与其对日本内部的战争,甚至派遣琉球士兵到朝鲜战场。

四、 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与军力体现

对倭寇的防御:在明朝时期,琉球也曾受到倭寇的骚扰。当时琉球海军便承担起了护卫商船和沿海防御的任务。
萨摩入侵(1609年):这是琉球王国历史上军事上的重大危机。萨摩藩以强大兵力入侵琉球,并最终迫使琉球屈服。这次事件充分暴露了琉球在面对拥有更先进军事技术和更大规模军队的强敌时的脆弱性。虽然琉球的战士奋起抵抗,但由于装备和数量上的劣势,未能阻止被征服的命运。这次入侵也深刻影响了琉球后续的军事发展,使其军事力量更多地受到萨摩藩的控制和制约。
后期限制:在萨摩藩的统治下,琉球王国被剥夺了许多自主权,其军事力量的发展也受到严格限制。萨摩藩对琉球的军事进行管制,防止其威胁到萨摩的利益,甚至在某些时期会征调琉球的兵力去参与萨摩藩的军事行动。

总结来说,琉球王国的军力是一支适应其地理环境、经济基础和外交政策的军事力量。它没有惊天动地的规模,也没有令人闻风丧胆的战绩,但它在维护琉球王国长期的独立和贸易繁荣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其精锐的国王卫队、熟练的海上力量以及为贸易保驾护航的能力,构成了这个独特海洋王国军事实力的核心。然而,历史的洪流,特别是强邻的压迫,最终决定了其军事实力的发展轨迹和命运。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之前有很多朋友问我,琉球王国有没有军队,琉球王国的军事实力又是怎样呢?正好我对这个问题也很有兴趣,因此特意写一下这个答案。

一、御城时代到三山统一时代的琉球军事

在11-12世纪之间开始的“御城时代”,冲绳本岛上开始正式使用铁器以及种植米麦,聚落中开始出现被称之为“大屋”、“按司”、“世之主”等的领主。这些“按司”修建的具有城防作用的石墙和栅栏,被称之为“御城”,这也是该时代的名称由来。

在冲绳县内的考古调查中,出土了大量属于御城时代的刀、铁箭头、矛头和铠甲,也证实了割据各地的按司们,利用御城作为据点,武装和动员支配地区内的民众作为军队与其他按司之间进行长期的兼并战争。

按司之间互相兼并的结果,便是14世纪左右冲绳本岛上出现了中山、北山、南山“三山王国”势力,以1372年中山王察度为首,三山王国纷纷向明朝进贡。由于对明朝的朝贡贸易可以获得丰厚的利润,因此三山王国围绕着对外贸易产生了更加激烈的战争。在冲绳县内出土的“三山时代”的铁箭头要比“御城时代”早期要多得多。

当时虽然形成了三山王国,但是实际上所谓的“三山国王”,实际上只是三名相对实力较强的“大世之主”,各自旗下分别统领着一些臣服于他们的按司。这些按司在自己管辖的领土内各自掌握军队,而不受三山国王控制。

比如说第一尚氏王朝的开创者尚巴志和他父亲尚思绍,原本是南山王国的佐敷按司,但是尚巴志以割据一地的实力,在1406年一口气便消灭了中山王武宁,随后推举父亲尚思绍冒充武宁之子继位为中山王,接受明朝册封。1409年尚巴志派往朝鲜的使者便说“各寨不和, 连年征战不息”[1],便反映了中山王国内割据的按司势力之间的混战。

此外,在永乐十三(1415)年,南山国王他鲁每派遣使者向明朝进贡时,就报告了自己的叔叔达勃期杀害自己的父亲汪应祖篡夺王位,“各寨官”出兵杀死达勃期,推举他鲁每即位为王的事情:

琉球國故山南王汪應祖世子他魯每遣使鄔是佳結制等貢方物先是應祖為兄達勃期所弒各寨官合兵誅達勃期推他魯每攝國事至是表請襲爵。賜鄔是佳結制等鈔有差[2]

这里的寨官,自然也是指拥有御城的按司。这一段记载,加上佐敷按司尚巴志灭掉中山王国的记载来看,三山时代的按司各自掌握军队,通过合力消灭掉仅仅军事实力相对单个按司较优的“国王”并不是什么大问题。


二、第一尚氏王朝时代的琉球军事

尚巴志在1406年消灭中山王国,1416年消灭北山王国,最后在1429年消灭原本的宗主国南山王国后,统一了琉球本岛,虽然接受明朝册封时封号仍旧是“中山国王”,但是他建立的统一政权在历史上也被称之为“琉球王国”,而他开创的王朝被称之为“第一尚氏王朝”。

第一尚氏王朝时代的军事状况,可以从《朝鲜王朝实录》中记载的内容略窥一斑,比如琉球在朝鲜世祖八(1462)年时,派遣正使普须古、副使蔡璟出使朝鲜,宣慰使李继孙通过汉通事康致和向两人询问了许多关于琉球国的问题

問地勢、宮闕之制, 答曰, "東南平原, 西北多山, 地之遠近則吾未之詳。 王宮曰乾淸殿, 有三層, 正門曰紫丹城, 有三重。 左右長史二人出納王命, 凡王擧動女官杖劍侍衛, 闕內常無軍士, 只於城外軍士更日直宿。 設五軍統制府、議政司、六曹, 各有堂上四員, 無郞廳, 只於統制府有郞廳二員。" 問講武之事, 答曰, "一年一度徵軍, 臨時特命王族一人講武, 王不親行。"
問弓箭、甲胄、刀劍之制, 答曰, "其形制一如日本。" 問古人云, "其俗少鐵刀, 多以骨角助之, 編紵爲甲, 或用熊豹皮", 答曰, "我國多鐵稀熊豹, 此正謊說。" 問攻戰之事, 答曰, "本國俗尙輕死, 知進不知退, 戰無不勝。”

由上述内容可见,尚氏第一王朝时代,首里城内最核心的王宫区域是没有军队驻守的,但是核心部分外有军队定期值班。并且当时的琉球王国是设置有类似于“五军统制府”的军事机关的,有四名高级官员担任军事主官。一年之内举行一次军事训练,国王本人并不参加阅兵,而是由王族代行。

另外,根据同年被送还的朝鲜漂流民说法来看,当时首里城分为三重,外城为仓库和马厩,中城有200多名侍卫军,内城则是王宫。守护首里城的“中山王军”以百人为单位,每天进行换班。琉球军队交替值班制度,可能在第二尚氏王朝时代进一步发展成了军商两用的“ひき制度”。

而琉球国王在出行的时候,会有三百名骑兵进行护卫,这些骑兵着有护甲,武器为弓箭、长枪、刀剑或者是被称之为“钩”的长柄武器。

尚氏第一王朝时代的武器刀剑武器,大多从日本进口,或者是仿制日本的:

問弓箭、甲胄、刀劍之制, 答曰, "其形制一如日本。"
軍裝甲胄無異本朝。 以鐵作片, 其薄如紙, 附於甲領, 如護項之樣。 又以鐵作人面, 着於面上, 形如假面。 環刀、楯、槍無異本朝, 但以鐵爲四枝之刃, 其形屈曲, 以木二丈許作柄用之, 其俗謂之拘, 斬遠處罪人之兵。 一, 火筒, 其大小及體制一如本國之制。 一, 弓矢, 以桑木爲弓, 以苧爲絃, 矢則如本朝磨箭, 或有以竹爲鏃者。
其俗常佩大小二刀, 飮食起居, 不離於身。 刀形與本國環刀同。

(朝鲜的环刀形状和日本刀类似)

此外,在15世纪中期,琉球从明朝引进了手铳等火器,形制与明朝大致相同。在1466年,尚德王派去京都出使日本室町幕府的琉球使者,离开时在门外用火铳开了一两枪示意,让当时的日本人大吃一惊——而日本正式传入火枪,则是要到七十多年后王直载着葡萄牙人漂流到种子岛了。

此外,漂流民说在第一尚氏王朝时代的琉球王国在各地置有郡县(间切),并且筑有石城,城内有官员(按司)把守。《海东诸国纪》的《琉球国之图》中便记录了首里城之外的15座独立城池,如此浓墨重彩的描述琉球国内单独的城,很可能是因为所谓的官员实际上是具有自己的军队的按司势力。

比如说,在此之前的1458年,琉球爆发了护佐丸·阿麻和利之乱,护佐丸和阿麻和利是分别掌握座喜味城(后移居中城)、胜连城的按司,按照琉球史书的记载,阿麻和利出兵攻灭了招兵买马“准备勤王”的护佐丸后,转过来攻打尚泰久王,结果被尚泰久王成功反杀。这些记载也证实了第一尚氏王朝时代,在琉球各地仍具有独立性较大且具有独自掌控军队的按司实力,但是和琉球国王武装精良的“中山王军”相比,实力还是不甚堪一击。

虽然史书中护佐丸是以正面形象出现,但是很可能只是尚泰久王挑拨两个尾大不掉的割据按司互殴,最后成功铲除两人,为拉一派打一派而把先被消灭的护佐丸表为忠臣。事实上,尚泰久王也可能是一手策划了1454年志鲁布里之乱的元凶。

不管事实如何,总之尚泰久王的侄子、尚金福王的世子——尚志鲁确实是被王叔(尚布里或者尚泰久本人)的军队所攻杀的。琉球国王的军队虽然精锐,但是相当一部分兵权分散在王族手中,王族掌握过多兵权也成了长期困扰尚氏第一王朝的主要问题。

由于尚泰久王在位期间的军事集权,尚德王才有在1466年率领二千士兵远征喜界岛成功的资本,不过也为穷兵黩武丧失民心而遭到篡位埋下了伏笔。


三、第二尚氏王朝前期的军事

1469年,琉球重臣金丸发动政变,篡夺琉球中山王位,冒称尚圆,建立第二尚氏王朝。

由于从明英宗起便开始逐步限制琉球朝贡的规模,停止赏赐大型船只,到了明宪宗在位期间琉球朝贡船员杀害福州百姓未能捕获的事件,更是引得明宪宗进一步削弱对琉球朝贡贸易上的优遇。

这使得极度依赖于朝贡贸易的琉球王国的统治者们不得不考虑如何应对接下来的财政问题。日本学者冈本弘道认为,由于对明朝贡贸易的衰退,尚圆王之子尚真王不得不改变通过贸易利润笼络人心的手段,而是通过军事扩张加强对于可征发兵役地区的人口控制,进而集权,并且依赖于扩张后控制的土地收入来弥补贸易衰落带来的损失。

此外,由于此时日本进入到战国时代,从萨摩等地南下的日本海盗势力袭扰琉球王国所占据等奄美等岛屿,面对经济上的困境和外敌入侵,尚真王不得不对于琉球王国的军事、行政制度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革。

尚真王将本岛各间切的统治者按司、亲方聚集到首里城下居住,并且将他们的武器据为己有,虽然按司仍旧掌管间切的税收,但是实际统治则由地头代代行管理。因此原本属于各地按司的私军,也被琉球国王通过地头代掌控于手中,日本学者上里隆史将其称之为“间切军”,性质大约等于民兵,战斗力不佳。

根据日本学者高良仓吉的观点,其中一部分被尚真王直接划归王府直接管辖,与之前第一尚氏王朝时代留下来的“中山王军”,合并成为军事、政治、贸易多方面运用的“ひき军”(可以姑且称作“首里亲军”,实际上这个称呼来源自《思草子》”しよりおやいくさ”,没有汉字对应)。

“ひき军”是由12组“ひき”组成,在丑日、巳日、酉日三番交替,轮流值班,具有一定的近卫军的性质,负责首里城、那霸港口,垣花城和后来修建的屋良座森城的三重军事防卫。(那霸港南岸由南风原、岛添大里、知念、佐敷、下岛尻的间切军负责守卫。)

每组ひき的头领被称之为“势头”,可能是从琉球语的“船头”演变而来;副官则被称之为筑殿,即“筑登之职”,其下还有各种里主部之类的基层官员和家来赤头之类的办事员。琉球的十二组ひき分别被称之为:势遣富、世高富、浮丰见、谢国富、岛内富、押明富、势治荒富、相应富、世持富、云子富、世次富、安舞富。

“富”(とよみ)又写成“丰见”,在琉球语中有“轰鸣”、“名气大”之意,常常用于大型船只的美称。考虑到琉球以对明朝朝贡贸易立国,航海于东亚、东南亚之间,帮明朝代购货物,因此ひき的前身之一很可能是第一尚氏王朝时代的琉球贸易船队,第二尚氏王朝的开创者尚圆王,恰好就是尚泰久王、尚德王手下御物城御锁侧官,掌管对外贸易的事务,由于海上海盗多而不太平,在1421年发生过琉球船被20多艘倭寇船袭击的事件,因此需要较强的武力和武器进行护航,这可能是ひき作为贸易组织在第一尚氏王朝时期便掌握有较强的军事力量的原因。尚真王即位后,整合了轮番值班的第一尚氏王朝的中山王军和父亲的基本盘贸易船队,因此才形成了“ひき军”这种说不明道不清的半军半商的存在。

由于“ひき军”的最高三番官员——法司责任重大,因此到了体弱多病的尚元王即位后,逐渐转化为琉球国王、摄政之下最高的行政官员——三司官。

虽然早期一些观点认为1509年尚真王时代的《百浦添之栏干之铭》中的“专积刀剑、弓矢,以为护国利器,此邦财用武器为他州所不及”,是指尚真王计划建立没有武器的“和平国家”,但是根据尚真王南征北战的结果来看,实际上这只是尚真王进一步从本岛各地的按司手中收兵权的方式,实际上在尚真王收集兵器后,琉球国王直接控制的军事力量变得空前强大。

因此,在尚真王在位期间,先是在1493年前后消灭了入侵奄美的日本海盗,1500年任命大里按司等为主将,征发三千士兵,驾驶46艘战船消灭了八重山石垣岛的领主远弥计赤蜂。此后又在1507年消灭了久米岛的具志川按司。接着又命令宫古岛的仲宗根丰见亲率兵消灭与那国岛的鬼虎,将奄美、冲绳、先岛全部纳入琉球王国的领土。

除对外征战外,尚真王将三子尚韶威任命为北山监守,加强对于北山地区和奄美群岛的控制,又在1522年修筑了首里城与那霸港之间的军用道路——真珠道。

接着在尚真王的儿子尚清王即位后,在1537年曾经讨伐了奄美大岛的与湾大主,可能是受到后期倭寇的威胁,他在1546年进一步加固首里城,并为加强那霸港的防御而1554年修筑屋良座森城。在1556年曾有倭寇船漂流至琉球国内,尚清王派马必度率琉球军队火烧倭寇船,杀光倭寇,救出一些被俘的明朝百姓,并且将其送还。

此后,除1571年尚元王亲征奄美,消灭了割据的大亲势力外,琉球都未再对外用兵。接着在1592年中山王府平定谢名一族叛乱,以及1606年倭船来航的实际上没交战的防御准备之外,实际上在1609年萨摩藩入侵琉球前的30多年间,琉球王国都没有和外部势力发生过冲突,与萨摩藩士兵在九州岛征战不休,紧接着在朝鲜恶斗明、朝联军的战斗经验丰富形成了鲜明对比,这也是琉球在与萨摩藩的战争中一边倒惨败的原因。


四、第二尚氏王朝军队的动员规模和武器

从《屋良座森城碑文》的内容和其他史料推测,琉球大概是以原来南山王国地区为中心,动员间切军出击迎敌,在17世纪初期,南山地区大约有3万人口,若是按照四分之一的壮年男性来计算,最多可能征发7500人。当然,实际上动员的兵力上限可能只有3000人左右。

1522年的《真珠道碑文》中有“千人のさとぬしへあくかへ”这样的记录来看中山王府名下的里主部、家来赤头大概有上千人,这些人应该是属于ひき军(首里亲军)的。因此当时琉球的常备军队大概有千人左右,不过由于ひき军还兼职贸易,因此负责首里、那霸防御的常备军可能只有几百人。

实际上,根据《历代宝案》记载,在萨摩藩在1609年入侵琉球的时候,尚宁王派三司官、名护亲方马良弼率“精兵千余”(ひき军、首里亲军?)前去支援今归仁城的北山监守,结果被萨摩藩诈败打得全军覆没(当然另外一种说法是这个坑货直接投了或者被诱捕了)。

随后萨摩藩的战船驶向那霸港口,三司官郑迵和代理三司官毛继祖征发三千士兵(间切军)迎战,失利。另外还有零星的最大规模不超过百人的中山地区的间切军赶来勤王,但是毫无疑问的是都以失败告终。

因此,琉球王国的动员规模上限,大概是四千多军队(一千“首里亲军”加三千多“间切民兵”),另外,可以在各地临时征集一些民兵。

第二尚氏王朝前期,在仿制日本刀剑、铠甲外,许多刀剑、铠甲也进行了本土化的设计。琉球王国还装备有三眼铳、石火矢等明朝的制式火器,不过部署仅限于首里城、那霸港附近。

根据记载,德之岛等地的百姓拿着竹枪等在前任大屋子之子佐武良兼的带领下围殴萨摩藩的士兵时,由于没有见过铁炮,被打得大败而逃。可以看得出除琉球本岛之外,为了防止各离岛反抗,琉球国王也没收了各离岛的武器。

根据袋中上人的《琉球往来》记载,当时一个名叫那吴的人负责明朝敕使的警卫工作,因此大概是从琉球王府那里领取了“弓五百张、铳大小二百挺、太刀、矛、戟、甲胄三百领”,大致反映了当时琉球武器的风貌。

另一方面,入侵琉球的萨摩藩岛津家的军队中,持铁炮(火绳枪)的士兵数量远高于弓箭手,因此也有人认为琉球当时军备也相对萨摩藩落后也是琉球王国惨败的重要原因。

参考

  1. ^ 《朝鲜太祖实录/卷二十七/十八年九月庚寅》:照得, 洪武年間, 累蒙貴國遣使到國, 及惠珍貺, 得通盟耗, 與同休戚。 不幸後因先祖王察度及先父武寧相繼薨逝, 以致各寨不和, 連年征戰不息, 一向疎廣, 未得伸謝, 深負惶愧。
  2. ^ 《明太宗文皇帝实录/卷一百六十二/永乐十三年三月十九日条》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要深入了解琉球王国的军力,得先放下一些现代军事观念的滤镜,因为琉球王国作为一个以贸易和朝贡为生的海洋国家,其军事建设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地理限制。它的军力并非以大规模征服或国土扩张为目标,而是以维护海上贸易、应对周边威胁、以及展示王室威严为主。一、 军队的构成与规模:国王的私人武装与地方守备力量的混.............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古琉球国时期琉球人的命名方式和那些历史悠久的大姓。说起琉球王国的命名,可不是随便起个名字就完事儿,那里面讲究可多了,很大程度上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但也保留了自己的特色。一、 琉球王国时期的命名方式在琉球王国,一个人的名字通常由姓氏和名字两部分组成,就像我们现在一样。但不同时期、不同身.............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涉及到历史、政治、民族认同和网络舆论的复杂交织。之所以网络上提到符拉迪沃斯托克时,用“海参崴”的人比用“琉球”称呼冲绳的人要多,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1. 历史叙事的侧重点和现实影响力: 海参崴(符拉迪沃斯托克): 明确的领土归属和民族情感: 符拉迪沃斯.............
  • 回答
    琉球(冲绳)独立,这是一个在过去和现在都萦绕在冲绳人心头,并引起广泛讨论的议题。要深入探讨它在不远的将来是否可能,需要从历史、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国际关系等多个维度去审视。历史的烙印:从独立王国到美国托管再到日本回归冲绳,历史上曾是独立的琉球王国,拥有独特而灿烂的文化、语言和历史。从15世纪起,琉球.............
  • 回答
    冲绳(琉球),这个位于东海之中的美丽群岛,承载着一段被日本吞并的历史,以及一段不曾磨灭的独特文化。也正因如此,“复国”的呼声,虽然并非主流,却也从未完全消失。那么,冲绳独立复国的可能性究竟有多大?要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了解其历史背景、现实的政治经济状况,以及可能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历史的烙印:琉.............
  • 回答
    琉球国,这个由散布在中国南海和太平洋上的众多岛屿组成的王国,其地理条件注定了其独特的治理挑战。尤其是远离冲绳本岛、远达万里的离岛,在生产力普遍低下的古代,琉球王如何有效地管理它们,的确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这并非简单的遥控指挥,而是一套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和社会于一体的复杂体系。首先,我们需.............
  • 回答
    关于日本警察在冲绳(琉球)反美集会现场辱骂冲绳人为“支那人”的事件,这确实是一个非常敏感且令人不安的指控,一旦属实,其影响和所反映的问题将极其严重。要评价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剖析:一、 事件本身的可能性与证据首先,需要明确的是,这类事件的发生与否,以及细节程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有可靠的证.............
  • 回答
    这几个语言能否仅用汉字书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涉及语言的本质、文字系统的演变以及历史文化的影响。简单来说,答案是:不能,而且过去也从未真正做到过完全用汉字书写。下面我来详细地和您聊聊为什么,以及它们各自的汉字使用情况。 为什么不能完全用汉字书写?根本原因在于,汉字本身是一种表意文字,它记录的是词.............
  • 回答
    关于琉球群岛(现在主要是日本的冲绳县)是否属于中国领土,这是一个历史和主权争议问题,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梳理和解读。简单地说,目前国际社会普遍承认琉球群岛的主权属于日本,但中国在历史上曾对琉球王国拥有宗主国地位,这一历史事实也成为讨论中一个重要的切入点。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回顾历史,从琉球王国.............
  • 回答
    要深入理解中国为何在历史上不曾像对待台湾那样,将琉球群岛(今天日本的冲绳县)纳入其直接主权主张的范畴,我们需要从历史、政治、文化以及国际关系等多个维度去审视。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是否”问题,而是牵涉到一套复杂的地缘政治逻辑和国家叙事构建的过程。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个核心概念:“主权”在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
  • 回答
    关于蒋介石“放弃琉球群岛”的说法,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充满争议的历史话题,需要我们剥开层层迷雾,还原事件的真相。简单地说,这个说法并不准确,并且很大程度上是对历史事实的误读或扭曲。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将时间线拉回到二战结束前后以及之后的相当一段时期,看看当时中国、美国以及日本各自的立场和行动。历史.............
  • 回答
    首里城的大火,那场熊熊燃起的火焰,至今仍让我们心有余悸。作为琉球王国曾经的权力中心,以及日本冲绳重要的文化象征,它的损毁无疑是一场令人心痛的悲剧。这不仅仅是几栋建筑的消失,更是冲绳历史、文化,乃至一段民族情感的沉重打击。要理解这场火灾,我们得先看看首里城到底意味着什么。它不仅仅是一座宫殿,更是琉球王.............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历史、地理、文化以及政治等多重因素的交织,要理解为何明代之前琉球能够形成国家,而台湾则相对晚得多,我们需要将视角放在当时的社会背景和两地的具体情况上。首先,让我们看看琉球。在明代建立之前,琉球群岛上就已经出现了若干个相对独立的政治实体,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琉球王国”的雏形。这并非一蹴而就.............
  • 回答
    二战结束后,中国没有收回琉球群岛,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敏感的问题,涉及到历史、政治、国际法以及当时中国自身的状况等多个层面。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拨开历史的迷雾,逐一审视其中的关键因素。一、 历史渊源的复杂性:琉球与中国的关系首先要明确的是,琉球群岛在历史上与中国有着悠久而密切的联系。从明朝开始.............
  • 回答
    如果日本在二战中成功守住了硫磺岛和冲绳,历史的走向无疑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绝非简单的军事胜负,而是可能触及到太平洋战争的进程、战后世界格局,乃至两国民族情感的深刻塑造。首先,让我们剖析一下“赢得”的含义。这不可能意味着日本在整个战争中都占据优势。更现实的设想是,在硫磺岛和冲绳战役这两个关键节点,.............
  • 回答
    如果世界上没有日本列岛(包括千岛群岛、本土四岛和琉球群岛),那将是一个我们今天无法想象的世界。从地质、气候、生物多样性、人类历史、文化、政治和经济等各个层面,都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以下我将尽量详细地描述这些潜在的影响: 一、 地质和地理格局的巨大改变 太平洋地壳运动的直接影响: 日本列岛是太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