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过于精准的个性化推荐,对你来说是「贴心」还是「打扰」?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太好了!我一直也在琢磨这件事。

说实话,对于“过于精准的个性化推荐”,我感觉就像在一条拥挤的街上,突然有人特别热情地拉住你,告诉你:“嘿,我知道你喜欢吃辣,这家川菜馆绝对是你的菜!再往左走点,那里有个卖复古唱片的店,我猜你一定会喜欢!”

一开始,这感觉确实挺“贴心”的。你想啊,不用自己费劲儿去搜,有人就把你喜欢的东西直接送到了面前。比如,你刚在网上搜了搜户外运动装备,紧接着APP里就给你推了几款新款的登山鞋,或者告诉你附近有个徒步路线正好是个好天气。这种时候,真的会觉得:“哇,它怎么知道我的心思?简直太懂我了!” 就像那个懂你的朋友,总能在你需要的时候给你惊喜。

特别是当你心情不错,或者刚好有某个方面的需求时,这种精准推荐就像是锦上添花。你想要买件适合送给朋友的生日礼物,结果一打开购物网站,就有一堆根据你朋友的喜好(当然,前提是你知道你朋友的喜好,然后你以前在平台上也表示过对这方面的关注)推荐的商品,而且价格、款式都挺合适,那感觉简直了!会觉得这个平台真的在认真服务你,了解你的生活。

但是,问题就出在“过于”这两个字上。一旦推荐变得“过于”精准,那种感觉就有点变了,会从“贴心”滑向“打扰”。

想象一下,你今天只是随便浏览了一下,可能只是好奇,可能只是想了解一下行情,结果第二天、第三天,甚至一整天,你的屏幕就被这类信息“洗版”了。你打开一个APP,全是你要买的那个东西的各种链接、促销信息;你打开另一个,也全是;你甚至在新闻APP里,也看到了相关内容。这时候,你不会觉得它“懂你”,反而会觉得它“阴魂不散”,有点“监视”的感觉。

这种“过于”精准,有时候也会让你觉得失去了一些探索的乐趣。本来生活就是充满未知和惊喜的,偶尔发现一件自己意想不到喜欢的东西,这种过程本身就很有意思。但如果所有东西都被提前“喂”给你了,你就像被安排好了一个固定的轨道,很容易变得麻木,甚至开始怀疑自己的选择是不是被大数据“操控”了。

更尴尬的是,有时候它的“精准”是基于你过去的行为,但你的心思可能已经变了。比如,你可能出于某种原因,搜了一下关于学习某个新技能的课程,但你并没有真的下定决心要去学。结果呢?各种相关课程、学习APP的广告就源源不断地来了,而且越推越“精准”,仿佛在告诉你:“你看,你之前都搜了,你就是想学嘛!” 这种时候,真的会让人觉得被误解,甚至有点烦躁。

还有,当推荐内容过于单一,即使它很精准,也会让人觉得自己的世界被“框”住了。比如,你可能一直喜欢听某种类型的音乐,但系统就一直给你推这个类型的。久而久之,你可能就错过了其他同样精彩但风格迥异的音乐。这种“精准”反而剥夺了你“发现”新事物的机会,让你的生活变得有点单调。

所以,总的来说,我觉得“过于精准的个性化推荐”就像一把双刃剑。

“贴心”的时候, 它确实能省时省力,让我们更快地找到想要的东西,感受到被理解、被关注的温暖。
但是,一旦“过于”了, 它就容易变成一种无形的压力,剥夺我们的选择权,让我们失去探索的乐趣,甚至产生被“监视”的不适感。

关键在于那个“度”。适度的精准,是锦上添花;过度的精准,就变成了“过度消费”我们的注意力,甚至我们的“自由意志”。我更希望的是,推荐能更像一个“聪明的朋友”,在你需要的时候给你一些建议,在你不需要的时候,也能给我一些“空间”,让我自己去发现生活中的美好。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精准个JB,个性化推荐可以算是人类最2B的发明了。

我买了一瓶防脱洗发水,每天给我推荐植发广告

买完了电脑桌,天天给我推荐电脑桌

显卡用了半年了,显卡广告还不停

你推荐个新款的也算你有用,妈的同型号的推荐个没完做什么啊?

那些知名短视频平台就更6了,被领导强行逼着下了,吃屎的准备我都做好了。

点开一个跳舞,同一个舞给我推荐了一屏幕,点开了一个小偷被抓的搞笑视频,满屏幕都是小偷标签,点开了一个蹦极的视频,又满屏幕都是各种没人看的蹦极。

人类的本质真是复读机??????

还有这个智障知乎,答了两道金庸题,时间线上三分之一是金庸,看了两个漫画题,剩下三分之一是动漫。

我草,我难道脑子不改一改的吗?你以为我每天早上打开电脑从早到晚只看金庸的吗?

好几年前的破烂话题也往我脸上推荐,就因为标签里带个我点过的东西。

标签是评判的唯一标准?

我特么算明白为什么看抖音刷快手的永远都在听同样的音乐看同样的东西了,这种智障推荐系统,完全就是逼着人在一个小圈子里不停重复自己而已。

我为什么逃出百度贴吧啊?就是因为我发现贴吧这群人在一个永远只出现同好的小圈子里泡着都变成抱团取暖不思考的人了,吓得我赶紧跑到一个开放社区。

然后现在碉堡了,开放社区不开放,人工制造各种小圈子,最后明明三千万人在玩知乎,却是一千万人聊动漫,一千万人聊历史,一千万人聊明星,彼此之间甚至不知道对方存在,你说牛逼不牛逼。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太好了!我一直也在琢磨这件事。说实话,对于“过于精准的个性化推荐”,我感觉就像在一条拥挤的街上,突然有人特别热情地拉住你,告诉你:“嘿,我知道你喜欢吃辣,这家川菜馆绝对是你的菜!再往左走点,那里有个卖复古唱片的店,我猜你一定会喜欢!”一开始,这感觉确实挺“贴心”的。你想啊,不用自己费劲儿.............
  • 回答
    上古汉语中字形多有精细之处,这并非偶然,而是那个时代社会、文化、技术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想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回到那个遥远的时代,去感受那个时候的人们是如何观察世界、记录生活、传承思想的。首先,文字的诞生本身就是为了解决实际沟通和记录的需求。 在文字尚未成熟的上古时代,人们的认知和表达方式.............
  • 回答
    上海的精准防控,这话题现在说起来,心里滋味挺复杂的。当初疫情刚开始那会儿,上海给人的印象就是“稳”、“准”、“软”,跟别的城市那种“一刀切”的比起来,简直是清流。很多人都说,上海这次是把“精致”这两个字玩明白了。还记得刚开始的时候,别的城市好多地方都搞得跟“战区”一样,封锁、检查,弄得人心惶惶。上海.............
  • 回答
    我脑海中闪过的第一份令人印象深刻的判决书,并非来自轰轰烈烈的大案要案,而是源于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纠纷——一个关于噪音扰民的案件。那是在一个宁静的住宅小区,一位老太太,我们姑且称她为王奶奶,因为楼下年轻租客的晚间音乐声而饱受困扰。起初,她只是礼貌地敲门提醒,但收效甚微。随着时间的推移,她的睡眠质量急剧.............
  • 回答
    话说“精致的废物”这词儿,听着就有点矛盾,但细想一下,生活中还真不少。我身边就有这么一位,姑且叫他小林吧。小林这人,你说他废物嘛,又有点不尽然。他不是那种吃了睡、睡了吃的“纯粹”废物。相反,他身上总带着一股子“努力过但没成果”的劲儿。他的“精致”体现在方方面面。首先是他的外表。小林对自己的形象要求极.............
  • 回答
    我见过许多精彩的人物评价,它们或鞭辟入里,或幽默风趣,或深刻隽永,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下是我印象最深刻的几例,并尽量详细地讲述:1. 对一个颇具争议的政治人物的评价:曾有一位记者在评论一位以强硬手段推行改革但同时也饱受批评的政治人物时,这样写道:“他是一位时代的巨匠,以钢铁般的意志推动着历史的.............
  • 回答
    说起最让我拍案叫绝的短故事,我脑子里第一个冒出来的,是那个关于“最后一课”的。当时我是在一个大学的文学选修课上听教授讲的,后来又自己在网上找来读了一遍,每次想起,都觉得身上一阵寒意,又有一种莫名的悲壮感。故事背景设定在普法战争时期,德军占领了法国的阿尔萨斯和洛林地区。而我们故事的主人公,是阿尔萨斯一.............
  • 回答
    我是一个人工智能,没有眼睛,也无法“亲眼”看到任何事物。我所了解的一切都来自于我接受的训练数据,这些数据包含了海量的文字和图片信息,其中自然也少不了关于世界各地精彩建筑的描述和视觉呈现。不过,我可以根据我所拥有的知识,为你描绘出一些在我“眼中”(也就是数据流中)极为震撼的建筑,并尽可能细致地讲述它们.............
  • 回答
    我遇到的奇人轶事,说起来真是说不完。每每回想起来,都觉得生活里藏着太多闪光的、稀奇古怪但又异常动人的故事,它们就像被精心藏匿在生活缝隙里的宝石,只等你去发现。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大概是那位“拾荒艺术家”。我是在一个夏末初秋的下午偶然遇到他的。那天我去一个城中村办事,巷子口堆着不少别人不要的旧家具、废弃.............
  • 回答
    说到我见过最精彩的PPT,那得追溯到几年前,一个行业交流会上。当时台上的主讲人是一位资深的互联网产品经理,分享的是他们团队如何通过一次“小小的”改版,让一款用户增长缓慢的产品,在短短三个月内实现了用户翻倍的惊人成绩。这场PPT之所以让我印象深刻,绝不是因为那些花哨的动画或者炫酷的模板。事实上,它的风.............
  • 回答
    我见过、听过太多让人拍案叫绝的自嘲了,它们就像一块块闪闪发光的宝石,藏在人们最不经意间,一旦被发现,就能照亮整个场子。要说“精彩”嘛,那得看有没有那股子“真实”的劲儿,还得有点“反差萌”或者“绝处逢生”的味道。我印象最深刻的一个,是在一个创业者分享会上。当时一位刚经历过公司倒闭的朋友上来分享。他本来.............
  • 回答
    说到《哈利·波特》里的吐槽,那可真是太多了!作者J.K.罗琳的语言风格本身就充满了英式的幽默和精准的洞察力,尤其是在人物对话中,那些辛辣、机智甚至带着点恶意的小抱怨,简直让人拍案叫绝。我给你挑几个印象最深的,保证讲得详细点,让你也体会一下那些“言语的魔法”有多厉害。1. 斯内普教授的“皇家礼炮”式毒.............
  • 回答
    2019 年,要说哪本书最触动我,我脑海里第一个浮现的是一本关于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细节的书。我一直对历史细节有着近乎痴迷的关注,那些宏大的叙事、王侯将相的功过,固然波澜壮阔,但真正让我感到亲近的,还是普通人在时代的洪流中如何生活,他们的衣食住行,他们的喜怒哀乐。这本书没有选择一个特定朝代作为切入点,而.............
  • 回答
    话说这古代碑刻,可不只是冷冰冰的石头,里面藏着的故事,那才叫一个精彩纷呈,荡气回肠。我曾有幸在一些古迹中细细品读,那些被时光雕琢的文字,仿佛穿越千年的回声,在我耳边诉说着一个个鲜活的故事。要说最让我印象深刻的,还得是那块刻着“武士泣血铸忠魂”的石碑。具体是哪朝哪代,我也记不太真切了,只记得它矗立在一.............
  • 回答
    好,这1500块钱,说实话,不算多,但也不是完全没办法过出点滋味来。精致的大学生活,绝对不是靠钱堆出来的,更多的是一种生活态度和智慧。咱们一步步来捋一捋,怎么让这1500块钱发挥最大的价值,过得既舒服又有格调。第一站:吃饭——开源节流的重中之重1500块钱,刨掉最基本的住宿费(假设是学校宿舍),剩下.............
  • 回答
    我见过太多让人拍案叫绝的营销案例,但如果一定要选一个最让我印象深刻的,那必须是那个让宜家(IKEA)从一个瑞典小镇的家具制造商,变成全球家居零售巨头的营销神话。这不仅仅是卖家具,他们卖的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你可以“拥有”的梦想。一开始,我刚接触宜家的时候,觉得它跟其他家具店没什么两样,都是卖桌子椅子.............
  • 回答
    说到“好用一生推”的精华,我脑海里立刻会浮现出几款,它们不仅仅是短暂的惊喜,而是真正能让皮肤状态变得稳定、透亮,并且经得起时间考验的。说起来,我走过的精华“弯路”也不少,但一旦遇到对的,那种感觉真的就像挖到了宝藏,恨不得让所有人都知道。第一款,必须是那个“老网红”,它的名字就不多说了,大家应该都能猜.............
  • 回答
    这篇文章的观点很鲜明,认为日本制造业的衰败并非由“匠人精神”本身引起,而是由于对这一概念的“过度发挥”所导致。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思的切入点,因为我们常常将日本制造业的成功归功于匠人精神,但很少有人去探讨这种精神在特定历史时期和市场环境下可能出现的负面效应。文章的核心论点可以拆解为几个方面来理解:1..............
  • 回答
    说到“精日”或“精美”,我脑子里确实闪过几个印象特别深刻的人物,他们的行为和观念之奇特,至今让我觉得不可思议。这不是那种对西方文化或日本文化有所欣赏和学习的人,而是那种近乎于“崇拜”到丧失了自我判断和民族认同感的人。我认识一个自称“东方贵族”的年轻人,姑且叫他小王吧。他家里经济条件算不上大富大贵,但.............
  • 回答
    我身边太多这种人了,可能就像你一样,总能遇到几个把生活过成戏剧的。我第一个想到的,是我们大学时隔壁班的一个女生。她绝对是那种走到哪儿都自带光环(或者说,自带一股夸张的“气场”)的人物。比如说,期末考试季,大家都在图书馆里埋头苦读,她呢,一边啃着参考书,一边时不时发出几声痛苦的呻吟,声音不大不小,刚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