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法国为什么首都一家独大?

回答
法国首都巴黎的“一家独大”现象,是历史、地理、经济、文化、政治等多重因素长期作用的结果,并且这种趋势在很多方面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强化。下面我将详细解释其原因:

一、历史渊源与王权的中心地位:

早期历史的汇聚点: 早在罗马时代,巴黎(当时称为Lutetia)就已经是一个重要的城市,但其真正成为法国的核心,始于中世纪。法兰克国王克洛维在6世纪将首都迁至巴黎,这为其奠定了基础。
王权的集中与发展: 从卡佩王朝开始,巴黎逐渐成为法国王室的所在地和政治中心。历代国王不断加强巴黎的建设,使其成为权力、行政和军事的枢纽。国王通过集中权力,将全国的资源和人才吸引到巴黎,进一步巩固了其地位。
大革命的催化剂: 法国大革命虽然推翻了君主制,但巴黎作为革命的发生地和中心,其政治影响力反而进一步增强。革命后的共和国政府仍然将首都设在巴黎,这使得巴黎在国家认同和政治权力上扮演了核心角色。

二、地理位置的优势:

水陆交通枢纽: 巴黎位于塞纳河畔,塞纳河是法国重要的航运水道,连接着法国北部和南部,也通往英吉利海峡。这种优越的地理位置使得巴黎成为重要的商业和交通枢纽,便于物资的流通和信息的传递。
适中的地理位置: 巴黎大致位于法国北部,从地理上看,它相对均衡地连接着法国的各个地区,便于国家管理和控制。

三、经济的吸引力与集聚效应:

金融、商业和工业中心: 巴黎不仅是政治中心,更是法国最重要的金融、商业、贸易和工业中心。国家级的银行、大型企业总部、重要的证券交易所都集中在巴黎,吸引了大量的资本和就业机会。
总部经济: 许多法国乃至欧洲的大公司都选择将总部设在巴黎,进一步强化了其作为经济龙头的地位。
人才聚集: 繁荣的经济吸引了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人才,形成人才集聚效应,使得巴黎在创新、研发和高端服务业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双重”市场: 巴黎既是消费市场,也是生产市场,这为企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形成良性循环。

四、文化的辐射力与象征意义:

文化艺术中心: 巴黎是世界闻名的文化艺术中心,拥有无数的博物馆(如卢浮宫)、画廊、剧院、歌剧院等。这些文化机构不仅吸引了大量的游客,也塑造了巴黎在法国乃至全球的文化形象。
时尚与设计之都: 巴黎在时尚、设计、奢侈品等领域具有无可比拟的影响力,进一步巩固了其作为文化象征的地位。
高等教育与科研: 巴黎集中了法国最顶尖的高等学府和科研机构,如索邦大学、法兰西学院等。这些机构培养了大量人才,并产生了重要的学术成果,为巴黎的知识经济注入了活力。
国家认同与象征: 巴黎不仅是物理上的首都,更是法国国家认同和象征的载体。法国的许多重要历史事件、文化符号都与巴黎紧密相连,使得巴黎在法国人民心中具有特殊的地位。

五、政治的集中与行政体系:

中央集权传统: 法国有着较强的中央集权传统,这种传统使得国家行政和政治权力高度集中在首都。
国家机构的集中: 政府部门、国家机构、最高法院、议会等核心政治权力机构都设在巴黎,这使得巴黎成为名副其实的国家政治心脏。
交通和通讯的便利: 高效的交通和通讯网络将巴黎与全国各地紧密连接,方便了中央政府的决策和指令的下达。

六、“巴黎人”身份认同与国家权力结构:

精英的聚集地: 巴黎不仅吸引普通劳动者,更是法国精英阶层,包括政治家、企业家、知识分子、艺术家等的聚集地。这使得巴黎在政治和文化话语权上拥有极大的优势。
权力与资源的分配: 国家资源和权力分配的中心在巴黎,这使得全国其他地区在发展过程中,不得不关注和迎合巴黎的经济和文化导向。

七、缺乏强大的区域性对手:

历史原因: 相较于一些 federalism 较强的国家(如美国),法国在历史上就倾向于权力集中。虽然法国也有里昂、马赛、里尔等大城市,但它们在国家层面的影响力,尤其是在政治和经济上,都无法与巴黎匹敌。
“大城市化”的挑战: 法国政府也曾尝试推动区域平衡发展,例如设立新的区域中心,但由于巴黎根深蒂固的影响力和集聚效应,这些努力收效甚微。巴黎强大的品牌效应和吸引力使得人才和资本难以大规模地转移到其他城市。

总结来说,法国首都巴黎的一家独大,是历史、地理、经济、文化、政治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层层叠加的结果。

历史的基石: 王权和革命奠定了巴黎的核心地位。
地理的优势: 优越的交通位置使其成为连接全国的枢纽。
经济的引擎: 作为金融、商业和工业中心,吸引了大量资源和人才。
文化的磁场: 作为艺术、时尚和知识中心,塑造了法国的文化形象。
政治的枢纽: 作为政府和国家机构的所在地,掌握着国家权力。

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形成了巴黎强大的集聚效应和辐射力,使其在法国国家发展中扮演着无可替代的核心角色,并进一步强化了其“一家独大”的局面。虽然这带来了效率上的优势,但也可能导致地区发展不平衡等问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确切地说并不是首都一家独大,而是“首都城市群”一家独大。巴黎市其实只有二百多万人口,大家口中常说的巴黎指的是法国的一级行政区同时也是首都所在的行政区———“法兰西岛大区”。其包含七个省:上塞纳省、瓦勒德马恩省、塞纳-圣但尼省、伊夫林省、瓦勒德瓦兹省、塞纳-马恩省和埃松省。

而之所以首都城市群如此发达,就是因为自古以来巴黎就很发达,而法国北部平原地带特别适合经济发展和人口聚集。

user avatar

首先当然得说巴黎是这一片最好的农业区。但要问“法国为什么首都一家独大?”,这明显有因果倒置的嫌疑。因为现代法国的定义就是10世纪开始巴黎公爵以法兰西岛(巴黎周边地区)为基地征服的土地,换句话说是巴黎盆地能辐射的区域。一旦超出这个区域,进入另一个城市(群)辐射区就不再是法国领土。这个区域内当然巴黎一家独大了。

(另外一个大城市或城市群意味着另一个经济-权力中心,在封建时代几乎不可征服,或是征服之后被整个欧洲围攻,被迫吐出来)


从上面这张图可以看到,法国的农业地区基本上分两部分,以巴黎地区为中心的沿海平原,东南面以里昂-马赛为轴心的罗纳河河谷。西面这片平原基本上迅速地被巴黎的国王控制了,东面这个河谷就是半独立性很强的勃艮第王国。14世纪(比巴黎公爵当国王晚了几百年)才渐渐被并入法国。原因是(注意是原因!)这个区域内有法国第二大城市马赛和第三大城市里昂(罗马时代的高卢首府),人口稠密,文化上自成一体,对抗大西洋沿岸平原的能力很强。可见巴黎在法国内一家独大,本身是原因,而不是结果。(勃艮第这种二级强权都很难消化,人口更多的城市当然不会被并进来了)


至于说更早的西法兰克王国,结构松散不说,统治中心也往往和巴黎无关。雨果卡佩作为现代法国的创始人,是从加洛林法兰克王路易五世手里接过权力,而路易五世此时驻地在卡昂。此前的墨洛温王朝和加洛林国王大多并不重视巴黎的地理位置,直到卡佩王朝上台才以巴黎为立国的根基(当然他没得选,因为巴黎公爵本来也就那么点地方)。

总的来说,在铁器耕作普及之后,巴黎的确算是西欧最好的农业中心,以巴黎为根据地的封建主有较大概率称霸西欧。只是在日耳曼/维京/匈奴人一波波的入侵下,西欧局势长期动荡,巴黎的优势地位无法体现,反而很容易成为被劫掠对象(维京人可以划船到城下),被贵族们所忽视。巴黎公爵之所以被推举为王,不是因为他强,恰恰是因为他的力量不大不小,既不至于把塞纳河丢给维京人,又不至于威胁其他贵族。

10世纪之后,局势渐渐稳定,巴黎伯爵——法国国王逐渐扩张势力,发挥出巴黎盆地的农业优势,把西法兰克王的虚名变成实际控制权,这才有了当代法国。所以说,巴黎在法国境内,尤其在除了勃艮第区域之外的法国境内一家独大,是原因而不是结果。

今天的法国人口密度地图上依然能看出昔日勃艮第的疆界,以及巴黎/马赛/里昂这三个城市。

相关回答:

为什么意大利北部的主要城市并不位于波河下游沿岸? - 马前卒的回答
巴马拿运河两边海平面不一样高,如果连起来会发生什么? -马前卒的回答

非洲大陆为什么以高原地形为主? - 马前卒的回答
user avatar

“巴黎是现代法国的中心。”这句话放在现代简直就是真理,往前推几个世纪也不至于出太大的问题。

但是我绝不建议用这样一种静态的目光来看待法国的经济史,因为虽然巴黎用了几个世纪的时间不断地加强她在法国的枢要地位,但法国的格局确实是存在过其他的可能性的。





刚刚读完布罗代尔的《法兰西的特性》(第一遍),就借此发表一些肤浅的讨论吧。

我是这样思考法国的首都——也就是她的政治中心和经济政治中心的决定的。

一、谁来统治法国?

法国及其前身高卢的统治者换了很多批,除了他们自己之外,还有诸多其他势力。

  • 高卢人

习惯上都认为他们是凯尔特的一支——甚至是其主要支系。凯尔特人的主要根据地在中欧,然而此处的中欧却与我们的理解不太一样,主要是指从法国的洛林到奥地利的多瑙河河谷的这一片地区,包括了洛林、阿尔萨斯、施瓦本、巴伐利亚和上奥地利的这块长条形的地区。所以对高卢来说,所谓的凯尔特高卢人也是后续从东部迁入的民族,这些凯尔特人在其祖居地的临近的法国东部地区进展迅速、人口稠密,在西部和北部的落后地区进展顺利,但是在已开发的南部地区进展缓慢。

  • 罗马人

罗马人是高卢的征服者,他们来自南方,第一次统一了整个高卢,并推广了(虽然肯定不是首次在高卢应用了)先进的生产技术,而且在很长时间内在莱茵河和不列颠前线包围了高卢的安宁——虽然征服高卢很大程度上也是为罗马的安宁着想。

  • 蛮族

对法国产生过重大影响的主要有三支日耳曼蛮族:

1.法兰克人

莱茵河日耳曼人,日耳曼-凯尔特混合民族,根据地在莱茵河中下游主要是今天的德国北威州、莱茵-普法尔茨州、荷兰南部和比利时北部地区。其部落组织从正北方和东北方进入罗马高卢,虽然其人数相比罗马高卢人而言微不足道,但是在北部地区远比南部有更大的影响。

2.西哥特人

这一支部族,从前殖民地达契亚出发,经过巴尔干和意大利进入高卢西南部,卢瓦尔河以南的土地——除了被勃艮第人占据的罗纳河流域之外,都是西哥特人的伊比利亚-阿奎利亚帝国。

3.勃艮第人

勃艮第人据传来自波罗的海上的博恩霍尔姆岛,属东日耳曼部族,博恩霍尔姆小岛能够养育的人口并不多,因此勃艮第人是渡过海洋来到波美拉尼亚发展壮大,最后作为合法的王国进入罗马边境地区建立领地,并在语言和生活方式上迅速罗曼化。

他们第一次定居在今天德国的莱茵兰,勃艮第第一王国被摧毁后,在此被授予里昂附近的土地,建立了更加稳固的勃艮第第二王国。

二、统治者对自身的定位如何?

在这个方面,法兰西的统治者要思考的是:法兰西在他们的统治体系、他们的版图中是扮演的是一种什么样的角色,他们依赖什么进行统治,在这个基础上才能决定各项政策。

  • 高卢人

毫无疑问,高卢凯尔特人没有统一的政府,但是他们是准备作为主人来占领法兰西的。高卢凯尔特人的扩张的根源,正是出于其人口压力,因此扩张的表现形式就是一个个零散的部落占据此时尚未进入铁器时代的高卢的土地。

前文提到,凯尔特高卢人的祖居地紧邻法国东部地区,因此他们向西扩张时便首先进入了阿尔萨斯、香槟、洛林和勃艮第,在这些地区他们的人口最为密集。向更西方的中央高原的移民相当稀少,向南方仅仅在罗纳河谷上取得重要的进展,但是在向西南方的朗格多克和东南方的普罗旺斯遭到了当地原住民的顽强抵抗,因此他们的实际聚居区仅限于法国的中部、东部和通向南部的罗纳河谷。

那么,假设凯尔特高卢在政治上联合起来之后,要为之选出一个政治中心,该当在何处呢?一定不会在凯尔特势力薄弱的东南部和西南部地区,也不会在罗纳河谷里的凯尔特前哨,也不会在法国中部和西部的人口稀少的殖民地中选出,其首都一定会在实力雄厚东部的老凯尔特地区选出,也许是沙隆、也许是维埃纳,也许是比布拉克特,但绝不会是巴黎。

  • 罗马人

罗马人对自身统治的定位显然与高卢人大不相同,这次我们可以将罗马视为一个整体来考虑其国家利益。除了控制并“榨取”高卢的价值,罗马统治高卢还有以下重要目的:

1、保卫意大利免遭北方蛮族入侵之横祸;

2、基于第一点以及包围高卢的目的,需要在莱茵河东部边界上维持一条军事前线;

3、保护并维持一条前往伊比利亚的陆上交通线;

4、维持一条前往不列颠的交通路线。

而且罗马帝国的中心并不在高卢,因此罗马人在选择高卢的首府的时候,除了考虑以上四点,还必须需求一个从意大利出发便于到达和控制的地点。

因此,这个地点必须选择在法国东南部,具体来说就是罗纳河流域。

但是罗纳河流域也要考究一下,如果把首府设在下游地区或者是东部支流的河谷中,那么虽然靠近意大利但却不能深入控制高卢;如果把首府设在上游地区比如说第戎,那么就会导致从该地通往不列颠的道路过长(转向过晚),且不能有效兼顾通往西班牙的陆上通道;因此这个首府只能放在罗纳河的中游,布罗代尔也在书中向我们证实了这一点,也就是当时法兰西的实际首府其实是维埃纳和里昂。

  • 法兰克人

法兰克人(西法兰克时代)就是定都巴黎的主儿,那么他们为什么选择巴黎呢?《企鹅欧洲史》提到了一个(我认为很有趣的,但是大佬可能认为是老生常谈的)观点,那就是罗马帝国为了维持对边疆蛮族的军事压力,使得她的边疆地区(尤其是高卢和达契亚)处于一种军事化的状态,军队控制着边疆省份包括经济生活(主要是土地所有权)在内的一切事务。法兰克人,作为一个长期居于高卢东北部边疆处的日耳曼-凯尔特混血民族,曾经深度地以不同的角色(敌人、佣兵、农民)参与到了罗马帝国的这套边境体系中。这意味着,法兰克人适应并熟悉这套体制,因而在进入北高卢之后,他们最能适应、以及最能稳定统治的就是这片前边疆地区。

所以几个分裂的法兰克小王国的中心都定在了这片区域上,包括科隆、图尔奈和康布雷,也许唯一的例外就是勒芒了。克洛维大帝也是从图尔奈起家,统一的边疆地带的法兰克小王国之后,依靠边疆地区的法兰克-罗马高卢的混合民族才能向南攻占了高卢的大片土地。

在北方边疆的本部已经稳定的情况下,巴黎——作为新征服的北高卢“纽斯特里亚”的中心的地位就越发重要起来,尤其是法兰克王国的主要扩张方向是西南部的在西哥特人治下的阿基坦和东南部的勃艮第王国的时候。

但是即便此时巴黎也不是唯一的中心,一方面法国北部有其他城市可以代替或部分替代巴黎的地位,如:梅斯、奥尔良、图尔等;另一方面,作为法兰克人老家的奥斯特拉西亚也拥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这些城市都是当时法兰克国家的中心,虽然巴黎是克洛维的首都,但是它并不比其他的中心更突出。

  • 西哥特人

哥特人并不一直把高卢作为他们的统治中心,因此以下使用“首府”一词。西哥特人在418年离开意大利,前往高卢南部——罗马的奥诺留斯皇帝用高卢南部的阿基坦尼亚的土地作为西哥特人支持他的回报。

西哥特首先在南法的富饶的平原上定居下来,他们主要集中在今天的普罗旺斯、朗格多克(当时称为Septimania[1])和图卢兹的加龙河谷地里。在这个阶段,图卢兹是他们的政治中心。然而,西哥特人并没有把他们的军事力量运用在征服北面的高卢上,而是明显的把重心转向了伊比利亚半岛。

如果说在Vouglé战役[2]之前,西哥特人还能够保持着一个大体平衡于比利牛斯山南北两侧的高卢-伊比利亚帝国的话,在这次悲剧性的战役之后,就几乎完全成为了一个伊比利亚帝国。

在此我们进行假设,如果西哥特人能够在完成对伊比利亚的征服的同时,继续保持着对卢瓦尔河以南的西南高卢——也就是阿基坦尼亚的统治的话,那么其首府恐怕仍然会在图卢兹,一方面能守护在高卢的主要根据地,一方面能接受来自伊比利亚的增援,还可以对北方法兰克人的攻势保持着微微前出的姿态。

更进一步的假设,如果西哥特人能够在完成了对伊比利亚的征服之后,能把重心重新转移到高卢上来,那么必须面对的第一个对手就是盘踞北方的法兰克王国。若其国力居于优势地位,那么选择前出战略,最多将其首府北移至便于对北法核心区发动袭击的布尔日;若其居于劣势,图卢兹甚至更南部的纳博纳都是更好的退守的选择。

  • 勃艮第人

与西哥特和法兰克这种国土流变极大,规模也较大的部落国家相比,勃艮第的规模要小得多。勃艮第人无力与周边的强大日耳曼部落相对抗,因此他们的早期扩张只能针对暂时没有人涉足的罗纳河中下游——即便如此也不能触及东哥特人在普罗旺斯沿海的领域。

因此勃艮第人对自身的定位一直是很清晰的,他们是法国东南部罗纳河流域的中型部落国家,基本盘是罗纳河和索恩河上游的河谷与平原。

我们再次假设,如果勃艮第人成功整合并同化了罗马时代的富裕的交通要道罗纳河谷,并因此具备了与法兰克人一战的能力,最终将北部的法兰克人部落和西出莱茵河的阿勒曼尼人部落击败,勃艮第人传奇的国王Gūðhere最终像查理曼一样戴上了法兰克的王冠,并宣布自己是“勃艮第人、法兰克人和阿勒曼尼人的王”,那么他的王都会选择在哪里呢?

最大的可能是第戎,出于方便控制新占领区和便于从根据地寻求力量这两条原则,第戎处于勃艮第人最富饶的核心区索恩河平原中,又位于索恩河西岸的ouche支流上,向西就能直接进入巴黎盆地;如果Gūðhere更加大胆一点,学习克洛维的做法,凭借老根据地的力量将首都迁往与老根据地接壤的新征服地区的核心,那么也许巴黎会是个选择。




我上面说了这么多,其实是想告诉读者,巴黎并不是法国“天定命运”的政治经济中心,本质上,巴黎是一群根据地在北法的统治者,出于方便对全法兰西进行统治的目的,设定的统治中心。其地位并不是从一开始就那样崇高,而是后天全法国的资源不断积聚于此和从王国时代流传下来的历史惯性大大加强了她的地位。

就拿巴黎在全法国交通网上的地位来说,像下图这样的以巴黎为辐轴的铁路网,虽然在建成之后就几乎使得巴黎的地位不可撼动,但是在建成之前,试问哪一个法国中部的城市不能充当一个同样的交通枢纽呢?奥尔良——卢瓦尔河上最重要的渡口,南北的分界线,更靠近法兰西大陆部分的中心位置,为什么不行呢?


参考

  1. ^ https://encyclopedia.thefreedictionary.com/Septimania
  2. ^ https://encyclopedia.thefreedictionary.com/Battle+of+Vouill%c3%a9
user avatar

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而且如果细致深入去探讨题主在本题下的一些疑惑,我们甚至可以发现很多对于城市的认知,是存在一些固有思维的,比方说,在传统欧洲大陆上,海岸线上的城市,相比深居内陆腹地的城市,是否真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除此之外,法国是否真有能力支撑起“两个世界级的大城市”?


事实上,在整个欧洲,符合“超级城市”定义的大都市只有4个——巴黎,伦敦,莫斯科,君士坦丁堡。莫斯科和君士坦丁堡的情况我们暂且不论,这两者的“国际性”还是略低了一些,巴黎和伦敦是很典型的世界顶级城市,这还是考虑了整个欧洲的前提下,试问单单一个法国,不到7000万人口,如何撑得起两个这样的城市?——更何况,人口比法国更多的德国,也并没有撑起一个足够有影响力的超级城市;人口略少于法国的意大利,也并没有撑起一个足够有影响力的超级城市

我们可以先简单地看下法兰西的地形,并且对比下欧洲的地形图来进行考量,因为这个问题,我觉得仅仅局限于法国去考量,似乎颇受限制

从欧洲地形图上我们可以看到,由波兰而始,包括了北德,丹麦,低地地区和法国中北部直至西法的这片地区,是欧洲大陆上最广袤的平原地带,而这个平原地带是以大量的河流作为依托的,由东向西,一些比较主要的河流分别是维斯瓦河,尼斯河-奥得河,易北河,威悉河,莱茵河,马斯河,塞纳河,卢瓦尔河以及加龙河(除此之外还有众多更小的河流,此处不一一列举),这片地区同样也是欧洲大陆人口最稠密,经济最发达的地区


如果我们再细究一下便会发现,这一系列的重要河流,都串接起了很多重要的城市


维斯瓦河(Wisla)可谓波兰的母亲河,串接起了克拉科夫,华沙,托伦以及格但斯克(海港城市),注入波罗的海


奥得河(Oder)则由捷克的奥斯特拉发,承接了波兰的弗洛克瓦夫(即原德国城市布雷斯劳),奥得河畔的法兰克福,以及什切青(海港城市),注入波罗的海


至于易北河(Elbe),其支流沃尔塔瓦河经过捷克首都布拉格,而其另外两条支流施普雷河以及哈维尔河交汇于德国首都柏林,莱比锡也位于易北河流域,易北河干流则依次经过德累斯顿,马格德堡,以及汉堡(海港城市),注入北海


威悉河(Wesser),其之流Leine经过哥廷根和汉诺威,Aller经过沃尔夫斯堡,Fulda则经过卡塞尔,威悉河最后流经不莱梅注入北海


莱茵河(Rhein, le Rhin),著名的国际河流,源于瑞士,流经瑞士巴塞尔,法国斯特拉斯堡,德国卡尔斯鲁厄,曼海姆,美因茨,威斯巴登,波恩,科隆,杜塞尔多夫,杜伊斯堡,荷兰的奈梅亨,最后在鹿特丹附近注入北海,其支流内卡河(Neckar)经过斯图加特和海德堡,美因河(Main)则经过著名金融中心城市法兰克福,支流Moselle/Mosel河以及萨尔河(Saar)则经过法国的南锡,梅斯,德国的特里尔以及萨尔布吕肯,可以说,欧洲产业最发达的地区很多就位于莱茵河畔


马斯河(la Meuse, Maas),由法国流出,经过比利时的那慕尔,列日,荷兰的马斯特里赫特,注入北海


塞纳河(la Seine),经过特鲁瓦,巴黎,鲁昂,最后在勒阿弗尔附近注入大西洋,名城兰斯同样也位于塞纳河流域


卢瓦尔河(la Loire),经过奥尔良,布鲁瓦,图尔,昂热以及南特,最后注入大西洋


加龙河(la Garonne),经过图卢兹和波尔多,最后注入吉伦特湾和大西洋


也就是说,这个由中欧大平原和西欧大平原所共同构筑起的得天独厚条件,也令人们得以在这个广袤的地区大量建立聚落,并且逐渐发展成人口众多的城市,也因此在这片地区,拥有诞生超级城市的先天条件,至于这个超级城市诞生在什么地方,那就只能说是历史进程了。另外注意,我上面用黑体字标注出的城市,皆为欧洲国家的首都或者欧洲金融中心(法兰克福),而这些城市是否有共性呢?——全都是内河城市,而不是海港城市!而且除了布拉格之外,其余所有城市都是非内陆国家的首都,所谓海权至上论,在传统欧洲国家这里是并不完全成立的,别忘了,甚至到了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究其本源都是基于陆权思维,而并非海权思维

=============================================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法兰西的地理位置,事实上,法兰西的国土,以中央高原(Massif Central)作为天然的分界,大体上分成两个部分,其一便是中欧大平原和西欧大平原在高卢部分的延伸,总体而言该地区都属于大西洋水系的农耕区;其二便是罗讷河谷-蓝色海岸地区,沿着罗讷河(le Rhône)及其支流所形成的农业耕作区


显然,第一部分的体量非第二部分所能企及,第一部分囊括了莱茵河,马斯河,塞纳河,卢瓦尔河和加龙河五大水系,地域广袤,且处于大西洋暖流的线路上,气候也称得上宜人,适合农业生产,所谓河流孕育文明不外如是;而第二部分,也就是南法,在传统意义上,其实和北法并不是铁板一块,历史上这是一块几经易手的地区,甚至还有很多对于法兰西来说是“新有领土”的地盘,比如萨伏瓦(la Savoie),比如普罗旺斯的一部分地区尤其是尼斯(Nice),比如更早一些的勃艮第(la Bourgogne),甚至比如说佩皮尼昂(Perpignan)一带也是在17世纪中叶与西班牙的战争里新征服的土地


ps,历史上为了表示区分,将北法地区所使用的语言称为langues d'oïl(即现代法语的前身),而将南法地区所使用的语言称为langues d'oc,oïl和oc就是如今的北法和南法地区,曾经使用的语言里oui(即英语yes)的形式,至今为止法国南部蒙彼利埃地区都被称作是Languedoc地区,而南方还有人使用Occitan语以及普罗旺斯语(两者非常接近,均介于法语和加泰语之间)


从地理的角度可以这么说,如果高卢地区需要诞生一个中心城市,显然在西欧大平原上,会比在罗讷河谷地来得合适很多,除非地中海的航运贸易和战略地位可以形成对北海-大西洋地区的碾压,否则人口相对较少的地中海水系(即罗讷河谷-蓝色海岸)实在难以取代人口基数远远更大的西欧大平原地区——而且这还建立在罗讷河谷作为地中海地区最大冲积平原之一的基础上(地中海水系最大的两个冲击平原,一个是罗讷河谷,还有一个是波河-阿迪杰河冲积平原)


而事实上,在中世纪的中期开始,北海和波罗的海的贸易活跃程度,已经不在地中海地区之下了,北德地区有著名的汉萨同盟,而布鲁日(Brugge)在中世纪中期开始,其地位已经直追地中海的威尼斯,成为北海地区最重要的贸易中心,根特(Gent)则在中世纪中期一度成为欧洲第二大城市(第一当然还是巴黎)


考虑到地势原因,在北法地区倘若能够产生一个强权,就有极大概率将塞纳河,卢瓦尔河和加龙河三个部分整合起来,甚至向东紧逼马斯河和莱茵河,觊觎低地都是大有可为的

===================================================

从历史上来说,法兰西的基本盘其实就是法兰西岛及其周边,其他大部分地区都是在历史上通过各种方式逐渐兼并而得的,甚至从建筑风格上都可以看得出,法兰西岛及周边,带有很强烈的“法国哥特式”风格,这似乎也意味着,法兰西岛周边,就像是法国版本的拉丁姆平原一样,是他们的基本盘。拉丁姆平原之于罗马,和法兰西岛之于巴黎的意义是相似的


比如,法兰西岛比较有历史的天主教堂,基本都是双尖顶建筑,即上面说的法国哥特式

法国历史,其实就是以巴黎为中心,以法兰西岛及周边为基本盘,不断扩张的历史,因此在整个法兰西,最具有原汁原味法国特色的,其实就是曾经oïl语的使用地区。此处一方面在于农业比较发达,这方面 @马前卒 老师已经提到,另一方面在于,北法的商路也基本汇集在巴黎及周边——甚至说,北法与英国人或者低地人进行贸易的过程里,商路汇集点也是巴黎;至于水路上,巴黎事实上是位于一个“三江口”地带,与重庆或者武汉的情形有些相似,马恩河与塞纳河的交汇点就是巴黎,塞纳河与Oise河(抱歉,我真不知道中文里这条河怎么翻译......)同样交汇于巴黎,这种河流交汇点事实上很容易诞生由古代开始就生生不息的城市,因为自然地理和水陆交通条件实在太优越了


法兰西也是欧洲最早诞生的中央集权国家之一,在法国的基本盘整合基本完毕时,德意志地区和意大利地区还处于长期的分裂状态下,伊比利亚半岛上卡斯蒂亚,阿拉贡,纳瓦拉和葡萄牙还远远没有完成整合,甚至光复运动还没有最终完成(格拉纳达王国直至1492年才向西班牙王国投降),这也造成了以下的结果


1.处于分裂状态的意大利诸城,显然诞生不了一个独大的城市,在北意大利,米兰,热那亚,佛罗伦萨,威尼斯的实力都不弱,而这种状态甚至一直延续到法国大革命左右


2.几乎占据整个中欧腹地区,坐拥尼斯河-奥得河,易北河,威悉河,莱茵河,以及多瑙河大平原的德意志民族,同样也没法形成一个一家独大的城市。柏林的逐渐坐大,也是在普鲁士王国18世纪逐渐强盛之后才得以实现的,维也纳也是在奥地利帝国逐渐并吞多瑙河平原和东地中海沿岸地区之后方才得以逐渐坐大的


意大利和德意志,民族意识的完全觉醒,也是直到18世纪末才发生的事情,这时候法兰西作为欧洲大陆的超级强国已经存在了数个世纪了


3.至于西班牙,虽然整合速度也在欧洲诸国中属于较快,但其本身地理位置就偏居一隅,不过法国在16世纪争夺欧洲大陆的霸权过程中,所面临的最强大对手还真是西班牙(确切地说,是占据了意大利半岛大量地区,以及低地地区的西班牙)。不过西班牙本身的整合过程是通过卡斯蒂亚与阿拉贡的婚姻方才得以完成,因此这种联姻方式虽然诞生了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但并没有诞生一个一家独大的城市


因此只有法兰西和不列颠,在完成中央集权统一国家的同时,也逐渐令首都不断地汇聚资源,以至于在本国之内再也没有第二个城市能够与巴黎或者伦敦抗衡,甚至对于巴黎来说,在整个西欧大陆地区,也再也找不到能够与之相提并论的城市,遑论法国本身——更何况,法国在传统上就是一个陆权国家,海上实力仅仅是用来辅佐他们制霸欧洲的传统思维而已(甚至拥有大量海外殖民地的西班牙,其基本国策都是争夺欧洲霸权,海权仅仅是他们的次选,欧洲仅有两个把海权放在国策里至关重要地位的国家,荷兰以及英国,考虑到他们的地理地缘格局便可有所体会)

==============================================

更重要的一点是,法国在逐步建立起强大中央集权的同时,也令巴黎逐渐成为了欧洲科学艺术文化的中心城市,这种硬实力与软实力相互强化之后的结果,就是在17世纪中叶之后,法语在欧洲学术界的地位,逐渐取代了传统的lingua franca——拉丁语,成为了当时知识精英们必须通晓的语言,也是各国宫廷里所使用的“雅语”。比方说,德国科学巨匠莱布尼茨的很多著作都是用法语发表的


微信公众号:追忆的撒马尔罕城(zhuiyi_samarqand)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法国首都巴黎的“一家独大”现象,是历史、地理、经济、文化、政治等多重因素长期作用的结果,并且这种趋势在很多方面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强化。下面我将详细解释其原因:一、历史渊源与王权的中心地位: 早期历史的汇聚点: 早在罗马时代,巴黎(当时称为Lutetia)就已经是一个重要的城市,但其真正成为法国的核.............
  • 回答
    普法战争(18701871年)中,德意志帝国(当时由普鲁士领导)战胜法国,攻占巴黎并迫使法国签署《凡尔赛和约》。尽管德国在军事上取得了胜利,但并未直接吞并法国,而是通过赔款方式处理战后问题。这一决定涉及多重历史、政治和经济因素,以下是详细分析: 1. 国际法与外交惯例 战败国的主权原则:19世纪的国.............
  • 回答
    维希,这座如今以温泉疗养闻名于世的法国中部小镇,曾几何时,竟然承担了法国首都的重任。这在很多人看来,或许有些不可思议。毕竟,我们脑海中的法国首都,总是与巴黎的宏伟、辉煌紧密相连。那么,维希究竟是凭借何种力量,又在怎样的历史洪流中,成为了那个短暂却意义非凡的“首都”呢?要理解这一切,我们必须将目光拉回.............
  • 回答
    耶路撒冷作为以色列首都的地位,确实是一个极为复杂且敏感的问题,触动了多方深刻的历史、宗教、政治和国际法层面的利益,也因此引发了全球范围内的广泛争议,甚至连一贯与美国关系密切的英法等国也持反对或保留态度。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角度来剖析:一、 历史的纠葛与“圣城”的特殊地位首先,耶路撒冷.............
  • 回答
    法国首次发现新冠病毒核酸无法检测,这对疫情的潜在影响是多方面的,需要我们更审慎地看待,不能简单地解读为“病毒消失”或“检测失灵”。以下是一些需要深入探讨的方面:1. 检测技术的局限性与病毒变异的可能性: 检测靶点的问题: 目前广泛应用的核酸检测,如RTPCR,是通过识别病毒基因组中特定的“靶点”.............
  • 回答
    得克萨斯州议员近期正式提出了一项旨在推动得州独立公投的法案,这在近百年来尚属首次,无疑将得州独立的议题再次推到了风口浪尖。那么,得州是否有独立 secession 的可能?这又折射出美国国内怎样的现状呢?首先,关于得州独立 secession 的可能性,我们必须承认,这在现实操作层面面临着巨大的障碍.............
  • 回答
    重庆一对夫妻为了实现“低首付购房”的目的,采取了“假离婚”的方式,却被银行识破,导致房贷申请被拒。事后,夫妻俩将开发商告上法庭,声称自己是被销售人员怂恿才采取这一行为的。这件事从法律角度来看,涉及合同法、婚姻法、金融法以及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多个层面,我们来一一解读。一、 夫妻“假离婚”以规避购房政策.............
  • 回答
    法律规定 CEO 薪酬为员工薪酬的 100 倍,这在理论上可能足以让 CEO 继续留任,但绝非必然,其能否真正实现留任取决于多种复杂因素的综合作用。仅仅依靠这个薪酬倍数来判断 CEO 的去留是片面的。下面我们来详细分析:一、 薪酬作为留任因素的优势: 巨大的经济激励: 100 倍的薪酬差距意味着.............
  • 回答
    法国在2007年拒绝美国通用电气公司(GE)收购阿尔斯通(Alstom)的交易,这一事件是法国政府在关键产业安全、经济自主性和战略利益方面的立场体现。以下是详细分析: 1. 背景:阿尔斯通的特殊地位阿尔斯通是法国的国有控股企业,成立于1971年,是全球铁路运输和电力设备领域的巨头。其核心业务包括: .............
  • 回答
    法国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五常)的地位,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历史、政治、军事、经济以及其在二战期间所扮演角色的综合结果。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将目光投向 20 世纪上半叶错综复杂的国际格局以及战后新世界秩序的建立过程。一、历史的传承:法兰西的辉煌与“大国情结”法国一直以来都将自己视为欧洲乃至世界.............
  • 回答
    法国参与叙利亚军事行动,背后是一系列错综复杂的国家利益考量,并非单一因素可以概括。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法国在该地区的战略目标、国内政治压力以及国际责任感。首先,安全和反恐是法国参与叙利亚军事行动最直接的动因。 法国曾是ISIS(伊斯兰国)的重点袭击目标,经历了包括巴黎巴塔克兰剧院恐怖袭击在.............
  • 回答
    二战法国之所以会选择投降,这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多方面因素交织的悲剧性历史事件。它并非一个简单的决定,而是由一系列军事失误、政治腐败、社会分裂、战略缺陷以及德国闪电战的超凡效率共同作用的结果。下面将尽量详细地讲述导致法国在二战初期迅速投降的原因:一、军事上的准备不足与战略误判1. 马奇诺防线的思维僵化.............
  • 回答
    18711913年的法国之所以被称作“美好时代”(La Belle Époque),主要是因为这段时期在法国历史上,尤其是巴黎,经历了一段前所未有的和平、繁荣、文化艺术的辉煌以及社会生活方式的巨大变革。尽管“美好时代”这个词语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才被追溯使用的,用来怀念那个逝去的黄金岁月,但它准.............
  • 回答
    法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之所以被德国以惊人的速度击败,是一个复杂而令人痛心的历史事件,其背后原因涉及政治、军事、社会和经济等多个层面。并非“容易就被干掉”,而是多重因素叠加导致了法国迅速溃败。以下是详细的解释:一、军事上的准备不足与战略失误: 战术过时与僵化: 法军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取得了胜利.............
  • 回答
    二战后法国能跻身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五常),绝非偶然,而是其历史地位、战时贡献以及战后地缘政治格局共同作用的结果。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几个关键层面。1. 悠久的历史积淀与国际影响力首先,法国并非一个新崛起的大国。自路易十四以来,法国就长期扮演着欧洲乃至世界的政治、文化和军事中心角色。其.............
  • 回答
    法国之所以能从一个分裂的封建王国成长为欧洲大陆的霸主,这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其中交织着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等多方面的因素。这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历经数个世纪的积淀与变革。一、王权的巩固与中央集权的萌芽(10世纪15世纪):在漫长的中世纪早期,法兰西王国与其说是统一的国家,不如说是一个松散的政治联.............
  • 回答
    夏尔·戴高乐将军是20世纪法国最重要的政治人物之一,他领导法国走出了二战的阴影,建立了法兰西第五共和国,并在很大程度上重塑了法国的国际地位。他确实为法国的恢复和强大做出了卓越贡献,然而,他最终被赶下台,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涉及到他的政治风格、政策决策以及法国社会的变迁。要详细讲述戴高乐为何最后被人.............
  • 回答
    1958年的法国,一个被视为西方民主制典范的国家,却遭遇了一场差点动摇共和国根基的军队内乱。这次事件并非突如其来,而是多年来积压的政治、社会以及战争创伤交织的产物。要理解这场危机,我们需要深入法国当时复杂的背景。首先,要回到法国经历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及其后的痛苦遗产。战争期间,法国的迅速溃败和随之而来.............
  • 回答
    法国大革命之所以会越来越激进,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多方面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它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一个逐步升级的过程。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主要维度来详细阐述:一、 革命初期的理想主义与现实的巨大落差: 启蒙思想的鼓舞: 大革命的爆发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启蒙思想家的影响,如卢梭的“人生而自由,无往不在枷.............
  • 回答
    法国大革命之所以被称为“大革命”,而非仅仅是“革命”,其背后蕴含着历史的厚重、事件的规模以及它对世界产生的深远影响。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命名区别,更是对这场革命独特性的一种高度概括。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多方面的特质。首先,从规模和影响范围来看,法国大革命远超了当时欧洲乃至世界上大多数的社.............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