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在可预见的未来,有哪些疾病可能被消灭?

回答
要说在可预见的未来,哪些疾病能彻底从人类历史长河中消失,这绝对是一个既令人振奋又充满挑战的议题。虽然“消灭”这个词听起来很彻底,但我们更应该理解为,在大部分地区和大部分人群中,这些疾病的传播和发病率将降至可以忽略不计的程度,不再对公共健康构成重大威胁。如果非要找出几个“种子选手”,我认为有以下几类疾病,它们已经展现出了被“打入冷宫”的强大势头,并且我们的科学和公共卫生体系正在朝着这个方向不懈努力。

1. 传染病领域的“老兵”:麻疹和脊髓灰质炎

提到被消灭的传染病,麻疹和脊髓灰质炎(俗称小儿麻痹症)无疑是离我们最近的两个“胜利者”。

麻疹: 这曾经是儿童健康的一大杀手,传播速度快,并发症多,死亡率也不低。但自从疫苗问世以来,麻疹的传播轨迹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规模的疫苗接种计划,尤其是儿童免疫计划的普及,已经让全球许多地区实现了麻疹的区域性消灭。然而,麻疹之所以还没有被全球完全“送走”,主要是因为它传播能力太强,一旦人群免疫屏障出现薄弱环节(比如疫苗接种率下降),就很容易卷土重来。所以,未来的关键在于维持和提高疫苗接种覆盖率,堵住那些零星的“破口”。在可预见的未来,如果全球合作能够更加紧密,关键区域的疫苗接种能够得到巩固,麻疹完全被消灭并非不可能。想象一下,当年那种因为麻疹导致孩子们出现皮疹、高烧甚至死亡的场景,能够成为历史书里的故事,该是多么值得庆幸的事情。

脊髓灰质炎: 这个名字听起来可能有些年代感了,但它曾经是多么可怕的存在,能导致儿童肢体瘫痪,造成终身残疾。得益于全球性的消灭脊髓灰质炎计划,包括大规模疫苗接种和疾病监测体系的建立,如今野生脊髓灰质炎病毒仅在极少数几个国家有零星病例,而且也面临着被彻底扑灭的边缘。疫苗的有效性和全球协同作战是这场“战役”成功的关键。但同样的,如同麻疹,哪怕只剩下最后几个“顽固”的角落,也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去“扫荡”。科学界和公共卫生部门正在全力以赴,希望在不远的将来,能把脊髓灰质炎从病毒家族里除名。这不仅是医学的胜利,更是对人类消除痛苦承诺的兑现。

2. 被“冷落”但仍有希望:风疹和腮腺炎

与麻疹同属于一类病毒性传染病的还有风疹和腮腺炎。

风疹: 虽然风疹的症状相对较轻,但对孕妇而言却是灾难性的。如果孕妇在怀孕早期感染风疹,病毒可能会通过胎盘传播给胎儿,导致胎儿出现先天性风疹综合征,包括耳聋、白内障、心脏缺陷甚至智力障碍。由于麻疹疫苗通常包含风疹成分,随着麻疹疫苗接种的普及,风疹的传播也得到了很好的控制。在许多国家,风疹的发病率已经非常低。未来的目标是实现全球范围内的风疹消灭,以彻底杜绝先天性风疹综合征的发生。

腮腺炎: 腮腺炎通常表现为腮腺肿胀、疼痛,伴有发烧等症状。虽然大多数情况下可以自愈,但它也可能引起并发症,如脑膜炎、睾丸炎(男性不育)等。同样,由于腮腺炎疫苗也被纳入了儿童常规免疫,其传播也得到了有效遏制。在疫苗接种率高的地区,腮腺炎的发病率已经显著下降。未来的努力方向是提高疫苗接种覆盖率,尤其是在疫苗接种率较低的地区,以期最终实现消灭目标。

3. 持续的战场:艾滋病和某些类型的肝炎

虽然这些疾病的彻底消灭可能比麻疹和脊髓灰质炎要漫长和复杂得多,但我们正朝着这个方向迈进,并在可见的未来能够看到巨大的进步。

艾滋病(HIV): 艾滋病之所以难以被“消灭”,主要是因为它是一种病毒感染,病毒可以潜伏在人体内,并且存在多种传播途径。然而,科学的进步在逆转艾滋病的流行方面取得了惊人的成就。抗逆转录病毒疗法(ART)的出现,不仅能将HIV感染者的病毒载量控制到极低的水平,甚至可以达到“检测不到”的水平,从而使得病毒无法传播给他人(U=U,Undetectable = Untransmittable,检测不到=无法传播)。这已经极大地改变了HIV的流行格局。此外,针对HIV的预防性用药(如PrEP)也为阻断传播提供了有力武器。未来的希望在于开发更有效、更便捷的疫苗,以及进一步普及预防和治疗措施,最终能够实现对HIV的有效控制,甚至在一些区域实现功能性治愈或接近消灭的状态。这不仅仅是控制一种疾病,更是对一个全球健康挑战的长期应对。

某些类型的肝炎(如乙型肝炎): 乙型肝炎病毒(HBV)同样是一种病毒感染,对肝脏造成长期损害,可能导致肝硬化和肝癌。令人鼓舞的是,乙型肝炎疫苗是极其有效的。自疫苗问世以来,儿童乙型肝炎的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大幅下降。然而,对于许多已经感染了乙肝病毒的人来说,治疗仍然是一个挑战,现有的抗病毒药物可以有效控制病毒复制,但难以彻底清除病毒。未来的突破可能来自于更有效的抗病毒药物,或者能够诱导人体产生强大免疫反应以清除病毒的治疗方法。如果能够进一步提高疫苗接种率,并且找到治愈感染的方法,那么乙型肝炎的区域性消灭甚至全球性消灭也并非遥不可及。想象一下,因为肝炎导致的肝癌人数能够大幅减少,这将会挽救无数生命。

为什么有些疾病更难被消灭?

需要强调的是,不是所有的疾病都能轻易被“消灭”。那些难以被消灭的疾病,往往有以下一些共同特点:

无症状携带者和长期潜伏期: 病毒或细菌可以在人体内长期潜伏而不引起症状,但仍然具有传染性,这使得追踪和隔离变得极其困难。
多种传播途径和储存宿主: 例如,某些寄生虫病可以有多种传播方式,或者存在天然的动物储存宿主,病毒或细菌可以在自然界中循环,难以彻底斩断传播链。
病毒或细菌的变异能力强: 例如流感病毒,其基因容易变异,导致每年流行的毒株都不同,疫苗需要不断更新,难以形成持久的群体免疫。
社会经济因素和公共卫生基础设施的限制: 在一些贫困地区或冲突地区,疫苗接种和医疗资源难以普及,这会成为疾病传播的温床。
缺乏有效的疫苗或治疗手段: 对于一些疾病,目前还没有开发出安全有效的疫苗,或者现有的治疗方法效果有限,甚至无法根治。

展望未来,我们需要什么?

要实现这些疾病的“消灭”,需要我们继续不懈的努力:

持续的疫苗接种和公共卫生投入: 这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我们需要确保全球范围内,尤其是在偏远和贫困地区,疫苗接种的覆盖率能够达到足够高的水平,形成坚实的群体免疫屏障。
强大的疾病监测和早期预警系统: 能够及时发现和追踪疾病的传播,迅速采取应对措施,阻止疫情的扩散。
持续的科研投入: 开发更有效、更易得的疫苗和治疗方法,研究疾病的传播机制,寻找新的突破口。
全球性的合作与协调: 许多疾病的消灭都依赖于国际间的紧密合作,信息共享,资源互助。

总而言之,在可预见的未来,我们很有可能看到麻疹、脊髓灰质炎等曾经肆虐人类的疾病,在绝大多数地方成为历史名词。而像乙型肝炎、甚至HIV,虽然要达到“消灭”的程度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我们已经看到了曙光,并且正在朝着这个方向加速前进。这不仅仅是医学的进步,更是人类对健康和福祉不懈追求的证明。每一次疾病的消灭,都是一次对生命尊严的捍卫。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病毒病,很可能借此机会,被偶然的广谱抗病毒药物消灭。

user avatar

1977年10月25日,非洲索马里出现了世界上最后一例天花病人,这是一种由天花病毒感染引起的烈性传染病,死亡率高达30-50%,而在此之后整整两年中,全世界再没有报导一个新的天花病人,于是1980年10月25日,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天花,被消灭了[1]。天花的消灭,让许多人对于未来充满了期待,认为许多疾病也许都可以像天花一样,逐渐消失在人类视线中,那么实际上,如果可预见的时间定在10~20年,有可能消灭一些疾病吗?答案是肯定的。

医疗技术的发展与限制

要想了解哪些疾病可能被消灭,我们要先简单了解当下的优势和瓶颈。

现代医学,对健康和疾病的认识属于生理-心理-社会的医疗模式,相比近现代,有进步也有缺陷。进步是非常显著的,很难想象100年前的手术是没有麻醉的,也很难想象100年前认为放血是一种治疗手段,现代医学不仅提升了原有的医疗手段(如阑尾炎成为了入门的手术),还诞生了各类新药,各种外科技术,譬如针对癌症的分子靶向药物,也创造了很多新的医疗技术,譬如达芬奇机器人、3D打印器官技术、基因技术等等。现代医学医疗检测水平的提升,让我们再没听到“瘟疫”一词,取而代之的是“非典、新冠、禽流感”等明确的病因。

未来可能应用的医疗手段:

1、 疫苗[2]:疫苗是将病原微生物(如细菌、病毒等)及其代谢产物,经过人工减毒、灭活等方法制成的用于预防传染病的制剂,原理即让人体获得相关病原体的免疫力。天花的消灭便离不开疫苗。目前常见的疫苗包括卡介苗,脊髓灰质炎疫苗、麻疹疫苗、百日咳菌苗等,当然,女性群体广泛关注的HPV疫苗(人乳头瘤病毒疫苗)也属于。疫苗的应用,让世界范围内破伤风、百日咳和麻疹导致的患病及死亡人数直线降低,目前解决新冠肺炎的希望主要也在疫苗的研发,疫苗多重要,不言而喻。

2、 宫内诊断技术(产前诊断)[3]:这是一类直接将疾病从源头控制的技术,是指是对尚在母体内、未出生的胎儿进行疾病诊断,以防止遗传病患儿的出生。包括羊膜枪穿刺、羊水检测、染色体检测及B超等,最常见的疾病包括先天愚型(21-三体综合征)、无脑儿、脊柱裂等。如果发现了患有先天性疾病,通常建议早期医学流产[4]

图1 21-三体综合征产前诊断发展历史

3、 基因技术:基因是人体遗传最基本的单位,越来越多的疾病被报道和基因相关(如癌症、糖尿病等)。基因技术包括基因检测诊断技术和基因治疗技术。

基因检测技术:是通过人体的血液、组织等,对基因进行检测的一系列技术,可以判断受检者健康状况和疾病风险,用于多种疾病的诊断。常见的基因检测见。但是现阶段基因检测技术价格相对较高,主要用于疑难疾病的诊断,也可用于部分疾病的产前诊断。

基因治疗技术:是指通过纠正或补偿缺陷和异常基因引起的疾病,以达到治疗目的,这也是“精准医疗”的基础。目前,已经获得临床批准的基因治疗包括ADA缺乏症、X-链接复合免疫缺陷(SCID-X1)和肾上腺脑白质营养不良症、帕金森等,并且越来越多的疾病涉及到基因治疗层面,见图4[5]

图4 目前基因治疗技术设计的疾病领域

其实技术优势不只这些,还有对人体免疫系统的激发和探索等,这里只是列举了一些比较突出的,如果有更多,欢迎评论区补充。

资本的限制:

说完了技术优势,不可否认的缺陷也很多,如治疗手段的局限,很多疾病的发病机制都无法明确,此外,资本限制的原因也很明显,医药公司主要还是以资本为驱动力,无法从中获利药品自然会发展得慢。

以这次的COVID-19大流行为例,自2002年以来,SARS、H1N1、MERS、寨卡病毒、埃博拉病毒和其他病毒性疾病引起的流行病已导致全球近60万人丧生,这场大流行其实早有预兆。然而,在这些疫情爆发后,尽管已经明确警告可能会再次发生病毒性大流行,但制药业仍未能维持对新疗法和疫苗的投资。为什么呢?

存在的原因很多,主要来说是因为:

  1. 爆发是无法预测的,可能持续的时间不足以为新疗法产生足够的市场,
  2. 疟疾和沙眼等疾病主要影响生活低收入国家的贫困人口,无法给医药市场带来足够吸引人的利润。

制药业缺乏投资不仅限于被忽视的疾病和大流行的防范。许多最大的制药公司已经停止投资开发新的抗生素来治疗耐药性感染,这与新药的开发过分依赖市场分不开,在发达国家中尤为明显,解决的办法就是zf多引导,以及多把资源下放到和大学、研究所这些。

当然,限制医疗技术发展的原因肯定不止这些,这只是冰山一角,如果展开讨论,可以成为一个新问题。

那么,哪些疾病最可能被消灭呢?

铺垫了这么多,到底哪些疾病在未来有希望被消灭呢?

在现代医学模式下,若从现代医学的诊疗技术出发,大抵将疾病分为感染性疾病和非感染性疾病,最常见的无外乎还是感染性疾病,非感染性疾病范围非常宽泛,包括人体各个系统的疾病,这里结合前面,按可能性列一些出来和大家一起讨论,欢迎评论区补充和斧正。

如果可预见的时间在20年内,最有可能性为三星表示,那么个人觉得有以下几种。

麻疹⭐⭐⭐

发病机制明确:麻疹病毒感染引起

防控级别:传染病

未来可能被消灭的途径:疫苗接种。

2012年,世界卫生大会批准了《全球疫苗行动计划》(GVAP),目标是到2020年在五个区域消灭麻疹的目标,虽然,麻疹的消灭是一个艰难的过程,但是由此可见,麻疹消灭志在必得。从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数据可以发现,2000到2017年间,世界各个地区的麻疹新发人数显著下降。所以在未来,麻疹消灭并非无稽之谈[6]

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世界范围内麻疹发病人数

脊髓灰质炎⭐⭐⭐

发病机制明确:脊髓灰质炎病毒感染引起

防控级别:传染病

未来可能被消灭的途径:疫苗接种。

脊髓灰质炎也曾是困扰世界的一大难题,但是伴随口服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糖丸)问世后,全球消灭脊灰行动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乌克兰一项跨世纪的追踪调查,报道了脊髓灰质炎经过疫苗预防后,死亡率出现了显著的降低。而在国内多个地区,如长沙等地区,已经连续20余年没有脊髓灰质炎野毒株病例报告,防疫效果卓卓[9]。

红色箭头指代脊髓灰质炎死亡人数

白喉⭐⭐⭐

发病机制明确:白喉杆菌感染引起

防控级别:传染病

未来可能被消灭的途径:疫苗接种。

1994年,欧洲地区白喉疫苗接种计划取得成功之后,白喉被建议作为在欧洲区域消灭的候选对象,当时的目标是到2000年消灭本地白喉,这一目标虽然因为诸多因素未能完成,但是白喉的发病率确实有了了显著的降低[7]。国内百白破三联疫苗的接种,这一毛病也基本淡出了群众视野。

欧洲地区2000-2009年白喉发病率

21-三体综合征⭐⭐⭐

发病机制明确:染色体异常(多了一条21号染色体)引起

防控级别:非传染病

未来可能被消灭的途径:产前诊断

破伤风⭐⭐

发病机制明确,破伤风梭菌感染引起

防控级别:传染病

未来可能被消灭的途径:疫苗接种。同样归功于疫苗的接种,破伤风发病率显著降低,但是自然界广泛存在破伤风梭菌,所以偶发感染依然还可能存在。

苯丙酮尿症⭐⭐

发病机制明确,苯丙氨酸羟化酶和四氢生物蝶呤异常,致使苯丙氨酸发生异常累积

防控级别:非传染病

未来可能被消灭的途径:基因检测,目前我国已鉴定出25种中国人苯丙酮尿症致病基因突变型,约占我国苯丙氨酸羟化酶突变基因的80%,已成功用于该病患者家系突变检测和产前诊断。

宫颈癌⭐

发病机制暂不明确:和HPV感染、性行为等多因素相关

防控级别:非传染病

未来可能被消灭的途径:疫苗接种,但其他因素仍有可能诱发宫颈癌

糖尿病⭐

发病机制暂不明确:和遗传因素、生活习惯等多因素相关

防控级别:非传染病

未来可能被消灭的途径:基因治疗技术的提升,以及现代人群对糖尿病的关注度不断上升未来有可能会被消灭,但需要时间等等待。

当然,实际能被治愈的疾病远不止这些,如果把外科手术中的一些并发症、流行病等也作为治愈的标准,那就更多了,这说的也只是管中窥豹,而且是广义上的认识。

其实如果将消灭的标准再严格一些,曾经消失的病也可能卷土重来。例如天花、MERS,SARS等甚至一些已经消失的病毒,它仍然存在于实验室中,新疾病也会出现,与抗生素耐药性混合会产生一些预料不到的可能。

最后,从我的角度出发,我当然希望每一种已知疾病都可以消失,但是考虑到现代医学技术,只能说是一种希望。

未来有可能被消灭的疾病,由于疫苗的普及,应该还是以传染性疾病为主,再者便是一些可以产前诊断的疾病,从源头上控制病人的出现,最后是一些和基因相关的疾病,包括各类癌症、糖尿病等等。

参考

  1. ^ Fenner, F. Smallpox: emergence, global spread, and eradication.[J]. history & philosophy of the life sciences, 1993, 15(3):397-420.
  2. ^ 卫生部. 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M]. 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5.
  3. ^ 漆洪波. 产前筛查及产前诊断技术的现状[J].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2013, 038(010):1105-1107.
  4. ^ Hui L. Noninvasive Approaches to Prenatal Diagnosis: Historical Perspective and Future Directions[J]. Methods of Molecular Biology, 2019: 45-58.
  5. ^ Wirth T, Parker N, Ylaherttuala S, et al. History of gene therapy.[J]. Gene, 2013, 525(2): 162-169.
  6. ^ Dabbagh A , Laws R L , Steulet C , et al. Progress Toward Regional Measles Elimination - Worldwide, 2000-2017[J]. MMWR.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weekly report, 2018, 67(47):1323-1329.
  7. ^ Wagner, Karen, S. Diphtheria in the Postepidemic Period, Europe, 2000-2009.[J]. 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 2012.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要说在可预见的未来,哪些疾病能彻底从人类历史长河中消失,这绝对是一个既令人振奋又充满挑战的议题。虽然“消灭”这个词听起来很彻底,但我们更应该理解为,在大部分地区和大部分人群中,这些疾病的传播和发病率将降至可以忽略不计的程度,不再对公共健康构成重大威胁。如果非要找出几个“种子选手”,我认为有以下几类疾.............
  • 回答
    中国在可预见的未来是否会衰落,这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没有简单的答案。它取决于一系列相互关联的因素,这些因素的演变轨迹将共同决定中国的未来走向。以下将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分析,并探讨其背后的决定性因素:一、 中国衰落的可能性有多大?这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不同分析师和机构的看法差异很大。 乐观派(.............
  • 回答
    要回答“我国海军在可预见的未来里需要达到什么样的规模才能有效而充分地保护国家利益?”,这绝非一个简单的数字游戏,而是一个涉及战略目标、地缘政治现实、技术发展和经济承受能力的复杂命题。我们需要抛开那些虚浮的“大国标配”论调,深入审视我们到底要保护什么,以及为了保护这些目标,需要什么样的能力。首先,我们.............
  • 回答
    印度能否在可预见的未来发展成为一个真正的工业化国家,这个问题本身就带有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现实的紧迫感。要回答它,我们需要剥开那些冰冷的 statistics 和刻板的表述,去感受这个正在经历剧烈转型过程的国度的心跳。首先,让我们撇开那些“AI痕迹”的说法,直接聊聊印度工业化的潜力与挑战,就像我们平常.............
  • 回答
    “生化环材”这四个字,听起来就带着一股挥之不去的“苦大仇深”的味儿。尤其是在咱们这卷得厉害的社会里,提到它们,不少人脑海里浮现的可能是实验室里熬夜的博士后,工厂里重复枯燥的劳动,或是对未来就业前景的一片茫然。那么,生化环材,在咱们可预见的未来,真的就没有一丝丝的春天了吗?这个问题,问得太实在了,也太.............
  • 回答
    “传谣张张嘴,辟谣累断腿”,这句俗语精准地道出了谣言传播的迅猛与辟谣的艰难。它不仅是一个形象的比喻,更揭示了当前信息传播生态中一个根深蒂固的问题。要深入理解这句话背后的原因,并探讨其未来的改观可能性,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一、为什么“传谣张张嘴,辟谣累断腿”?之所以会有如此巨大的“效率差”,主.............
  • 回答
    问美国Quant是不是一个好的去处,这就像问“未来天气怎么样”一样,答案不是简单的“好”或“不好”,而是要看你关注的维度、你的目标以及你如何定义“好”。 考虑到2019年以及可预见的未来,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角度来深入探讨这个问题。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2019年及其之前的情况。2019年,全球金融市.............
  • 回答
    印度在未来2050年内能否追赶上中国,这是一个复杂且多维度的问题,涉及到经济、科技、人口、政治、社会等诸多方面。目前来看,印度在经济体量和综合国力上与中国仍有较大差距,但印度也展现出强劲的增长潜力和独特的发展优势。以下将详细分析各方面因素:一、 经济增长与发展 中国当前的优势: 庞大.............
  • 回答
    在可见的未来,科技爆炸是否会导致某个国家对其他国家实现压倒性碾压,并触发类似《三体》中将人类驱赶到澳大利亚的极端情境?这是一个引人入胜且值得深入探讨的设想,它触及了科技发展、地缘政治以及人类文明的未来走向等核心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细致地剖析几个关键层面。首先,理解“科技爆炸”和“碾压”。科.............
  • 回答
    二进制安全,这个听起来有些冷僻却至关重要的领域,似乎总是在与黑客的攻防博弈中扮演着关键角色。从早期的缓冲区溢出漏洞,到如今复杂的内存损坏利用,二进制安全的工作者们一直在代码的底层世界里“刨根问底”。那么,这种“底层”的斗争,会不会在可见的未来,慢慢地退出历史舞台,变得不再那么重要?坦白说,完全消失的.............
  • 回答
    在未来可见的50年里,朝鲜半岛的格局很可能继续由韩国和朝鲜各自的内部发展逻辑、以及地区和国际力量的互动所塑造。 两位国家在追求变化的方向和可能的发展前景上存在显著差异。以下是对未来50年韩朝各自可能谋求的变化以及发展前景的详细分析: 韩国在未来50年可能的谋求变化:韩国在未来50年将主要围绕以下几个.............
  • 回答
    汉语能否在可预见的将来与英语并驾齐驱成为科研界主流语言,这是一个复杂且多角度的问题,没有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的答案。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探讨这个问题,并进行详细的分析:一、 汉语的潜力与优势:1. 中国科研实力的飞速发展: 论文发表数量和质量的提升: 近几十年来,中国在科研领域的投.............
  • 回答
    关于普什图人、塔吉克人、库尔德人在多大程度上认同自己为波斯人,以及“泛波斯主义”在可预见的将来有多大的可能性,这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话题,需要从历史、语言、文化、政治等多个维度去深入探讨。普什图人、塔吉克人、库尔德人与“波斯人”身份的认同程度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波斯人”在这里的含义。通常,“波斯人”指.............
  • 回答
    这是一个极具想象力且颇为震撼的假设。如果美国突然“原地爆炸”——这意味着一个庞大、复杂且在全球拥有深远影响的国家瞬间消失——那么其后果将是极其复杂且难以预测的。要详细探讨这是否会让世界“更好”,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分析,并且要意识到,“更好”本身就是一个主观且充满争议的定义。首先,我们得正视美国在全.............
  • 回答
    近些年,关于国产操作系统能否崛起的话题,一直是人们津津乐道、甚至可以说是“心心念念”的。从早年间的“方舟”、“鸿蒙”的初露锋芒,到如今各大科技企业在操作系统领域的持续投入和探索,我们似乎能感受到一股暗流在涌动。那么,在可见的将来,我们真的能看到国产操作系统真正站起来,并与国际巨头分庭抗礼吗?这个问题.............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涉及到生命的极限和适应性。要回答“肉眼可见的生物中,哪位对氧气的需求最低?”,我们需要深入理解生物体如何获取和利用氧气,以及哪些生物能在极其缺氧的环境中生存。首先,我们要明白,绝大多数肉眼可见的生物,特别是我们熟悉的动物,都属于好氧生物。它们通过呼吸作用,将食物中的能量转化为.............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答案是:是的,地球上我们肉眼可见的所有恒星,其年龄都远远大于地球的年龄。你可能会觉得惊讶,但仔细想想,这是完全符合逻辑的。让我们一步步来剖析这个问题。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几个概念: 地球的年龄: 地球形成于大约45.4亿年前,这是科学家们通过放射性同位素测年等方法得出的非常.............
  • 回答
    近几年,中国电视剧的进步,用“肉眼可见”来形容,我认为是相当贴切的。当然,这个进步并非一蹴而就,也不是所有剧集都达到了高水准,但整体而言,它所呈现出的趋势是积极向上的,体现在多个层面,并且这种变化是许多观众都能切身感受到的。首先,题材的拓展和深度挖掘是显而易见的。 过去,国产剧的题材相对集中,古装、.............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生活化的现象,很多人都观察到过,但细究起来,确实是个有趣的问题。为什么无色透明的水,洒在沙子上,却能让沙子“显色”,而且颜色还会变深呢?这其实是光和沙粒本身性质共同作用的结果。咱们先不提那些复杂的物理术语,就从最直观的角度来聊聊。沙子的“底色”是哪来的?首先,我们要明白,大多数我们看到的.............
  • 回答
    在微信朋友圈这样一个看似开放实则微妙的社交空间里,有些人选择将自己的动态设置为“三天可见”。这背后,往往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心思和复杂的心理活动。首先,最直接的原因可能是一种对隐私的极度重视和自我保护。现代社会,信息传播的速度极快,一旦信息发布,就可能被无数人看到、转发,甚至被曲解。对于一些人来说,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