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 Google 试图出售于2013年收购的机器人公司:波士顿动力公司?

回答
谷歌试图出售波士顿动力公司,这桩发生在2013年公司被谷歌母公司Alphabet收购之后的消息,无疑在机器人领域乃至科技界都掀起了不小的波澜。要评价这件事,咱们得从几个角度细细掰扯。

首先,这笔交易的“动机”是关键。

谷歌收购波士顿动力,当时普遍解读为是谷歌在“登月计划”(X实验室,后来的Google[x])下,对未来机器人技术进行前瞻性布局的体现。波士顿动力以其在仿生机器人、高动态运动、以及复杂地形适应性方面的超前技术闻名于世,其代表作如Atlas、BigDog等,一度成为科技界的“网红”,展示了未来军事、搜救、工业自动化等领域的无限可能。

然而,出售的消息传来,却让不少人感到意外和不解。 为什么谷歌会突然想要剥离这样一个技术实力雄厚、未来潜力巨大的公司?

技术周期与商业化落地难: 波士顿动力的技术固然令人惊叹,但其研发周期长,产品离大规模商业化落地还有相当的距离。特别是其核心技术,如高难度运动的稳定性、能源效率等,要转化为成本可控、用户友好的产品,面临着巨大的工程挑战和市场教育成本。对于一个以快速迭代和商业变现为导向的科技巨头来说,这种“慢节奏”的投入可能与公司的整体战略规划产生了摩擦。
Alphabet内部的战略调整: Alphabet成立后,其内部各子公司之间的协同效应以及各业务板块的战略重心都可能发生调整。谷歌在人工智能、自动驾驶等领域投入巨大,而机器人业务虽然重要,但可能在优先级上有所变化。出售波士顿动力,或许是为了集中资源,将重心放在更具短期或中期商业价值的领域,或者为了避免在不确定性较高的领域进行过度投资。
文化与管理的摩擦: 顶尖的科研机构与大型科技公司在文化、管理模式、研发目标上往往存在差异。波士顿动力作为一家以科学家和工程师为主导、追求极致技术突破的公司,其运作方式和对“完美”的追求,可能与谷歌那样需要快速推出产品、满足市场需求的公司存在不适应之处。谷歌内部人士曾透露,公司内部对波士顿动力的商业化前景存在分歧,一些人认为其技术过于超前,难以在短期内实现盈利。
地缘政治与担忧(可能存在的隐性因素): 波士顿动力的一些技术,特别是其在军用领域的应用潜力,也可能引发一些地缘政治上的顾虑。虽然谷歌是美国公司,但收购后出售给其他国家的公司(如之前的日本软银,后来的韩国现代汽车)可能会涉及出口管制或国家安全等敏感话题。谷歌作为一家全球性公司,在处理这类问题时可能会更加谨慎。

那么,谷歌出售波士顿动力的行为,我们可以怎么评价呢?

从商业角度看,这是一种“聚焦”和“止损”的策略。 如果谷歌认为波士顿动力的发展方向与公司的核心业务或盈利模式不符,或者其商业化路径过于曲折漫长,那么出售以回笼资金并集中优势资源去做更明确的“看得见”的生意,是符合商业逻辑的。这并非意味着谷歌放弃了机器人领域,而是可能选择了更符合自身当前节奏和能力的其他机器人技术或项目。
从技术研发的角度看,这是一种“价值变现”的尝试。 谷歌投入巨资收购并可能进一步投入,最终未能找到合适的商业模式,那么通过出售将技术和人才的价值实现变现,也是一种合理的选择。这使得波士顿动力的技术得以在新的平台和新的战略下继续发展,而谷歌也避免了长期低效投入的风险。
从长远战略的角度看,这可能是一种“错失”或“短视”。 诚然,波士顿动力的商业化确实面临挑战,但它的技术在很多前沿领域具有颠覆性的潜力。如果谷歌对机器人技术的未来判断过于保守,错失了这样一个能够引领未来行业方向的机会,那么从长远来看,这可能是一种战略上的短视。毕竟,科技巨头之所以是巨头,往往在于它们敢于在不确定性中布局未来。

对波士顿动力自身而言,这次“被出售”的经历,也提供了新的视角:

告别谷歌,迈向新阶段: 在软银旗下,波士顿动力获得了相对更多的自主权和更明确的投资目标,其商业化进程似乎有所加速,比如推出了Spot的商业版,与现代汽车的合作也为其在汽车制造和物流等领域的应用打开了新的想象空间。到了现代汽车集团之后,其优势技术与汽车工业的融合也更加深入,例如在生产线上的应用和未来智能交通的探索。这说明,有时候“对的平台”比“最大的平台”更重要。
技术仍是核心竞争力: 无论在哪里,波士顿动力最闪耀的还是它那令人惊叹的技术。其机器人能以如此灵巧和稳定的姿态在复杂环境中行动,这种底层技术本身就具有巨大的价值,能够被不同行业所应用和挖掘。

总结一下,谷歌试图出售波士顿动力公司这件事,可以看作是大型科技公司在面对前沿、高风险、长周期技术项目时,在技术激情、商业现实和战略优先级之间进行权衡的典型案例。 这不简单是“好”或“坏”的评价,而是反映了科技投资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谷歌的选择或许是基于当时最合理的商业判断,但它也让人们对这些“登月项目”的商业化路径提出了更深层次的思考:如何在保持技术领先性的同时,找到一条可持续的商业化道路,是所有科技公司在探索未来时都必须面对的课题。波士顿动力后续的发展,也恰恰印证了这一点,它在新的怀抱里找到了更适合它腾飞的土壤。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在隔壁的答案没人看,就厚着脸皮复制到这了

如果这消息是真实的,那么

1. 请慎重考虑把自己辛苦创立的公司出售,即使东家是google

当初安迪·鲁宾(Andy Rubin Android 之父)在google时收购那么多机器人公司的原因,他本人对机器人的情怀应该占较大的比重,而且应该感染了Marc Raibert(BDI创始人),要共同干一番事业。

后来的情况大家也都看到了,google 高层纠纷(对于有科技情怀的人,和那帮职业经理人能有共同语言,得是奇迹吧...),Andy Rubin出走继续干自己喜欢的事,依旧是与机器人相关的公司。

Andy Rubin 和 Marc Raibert这两人私交应该很好,李开复老师前段时间去拜访Andy Rubin还刚好遇到了Marc Raibert和Spot(机器狗)(

2016,李开复在硅谷看见了什么?

)。上个月比较火的Spot和 Andy Rubin的宠物狗一起欢乐玩玩耍的视频(

Fido vs Spot

),应该差不多就是在那天拍的,李很可能当时就在场。

所以现在google与BDI的高层纠纷其实也挺好理解的,Marc Raibert 应该依旧期望按自己原本的路线做最卓越的机器人,而对把机器人降低成本推向民用赚钱并不怎么赶兴趣。故 Andy Rubin 和 Marc Raibert若能把BDI从google那赎回来,可能是最好的结果。不然被别的公司收购,结局可能会更惨...

2.感谢google的内部纠纷,“low-cost quadruped robot”没有进行实际的推进

鄙人小硕期间做的是纯电机驱动的四足机器人XDog(

XDog:四足机器人 (Hello World)

),发现四足机器人的技术已经基本成熟,剩下的主要问题是怎么找个好的商业方向推广,不过发现应用点确实很少赚不了什么大钱,这也难怪google要把BDI卖掉。

所以幸亏google推低成本的电驱动四足机器人的计划貌似没有执行,不然我的课题就一点意义也没有了 ^_^


最后送上几张美图供大家欣赏 ^_^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