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许嵩的「等到华发悄然苍苍」是否是病句呢?

回答
许嵩的《等到花开的那一天》,歌词“等到华发悄然苍苍”,这句歌词是否算得上是病句,咱们得从几个角度来掰扯掰扯。

首先,从字面意思上理解,“华发”就是白头发,而“苍苍”呢,形容颜色很深,又或者形容茂盛、旺盛的样子。所以,“华发苍苍”连在一起,按理说应该是说白头发茂盛,很多。而“等到华发悄然苍苍”,这个“等到”是个动词短语,表示一种期待,一种等待的到来。把“悄然”放在“苍苍”前面,像是形容白头发到来时的那种无声无息,一点点地爬上鬓角。

从严格的语法逻辑来看,这里确实存在一些可以讨论的空间。

我们常说“鬓发苍苍”,形容老人头发花白。这里的“苍苍”是用作形容词,描绘头发的颜色或者状态。而《等到花开的那一天》这句歌词,把“苍苍”放在了“华发”后面,并且后面又跟了一个“悄然”。如果单看“华发苍苍”,其实是可以理解的,比如形容年纪大了,白头发很多,那状态就可以说是“华发苍苍”。

但问题出在“等到华发悄然苍苍”。这里“苍苍”的用法就有些模糊了。如果把它当作形容词,修饰“华发”,那么“悄然”修饰“苍苍”就显得有点奇怪了。“悄然”一般是形容动作的发生,是悄悄地,不为人知地。白头发“苍苍”地发生?这层意思就有点绕了。

更常见的说法,更符合我们语言习惯的,可能是“等到白发苍苍之时”或者“等到鬓发悄然染白”。

“等到白发苍苍之时”,这里的“白发苍苍”是完整的形容词词组,指代头发花白的样子,然后“之时”点明时间点。

“等到鬓发悄然染白”,这里的“染白”是动词短语,表示白头发出现的动作,“悄然”修饰这个动作,非常形象地描绘了白头发一点点冒出来的过程。

那么,《等到花开的那一天》这句歌词为什么会引起这样的讨论呢?

我觉得这更多的是一种艺术上的取舍和表达上的创新。歌曲毕竟不是严谨的学术论文,它的语言需要服务于情感的传达和意境的营造。

1. 音韵和节奏的考虑: 歌词的创作,音韵和节奏是非常重要的。许嵩的歌词一向以其独特的文字风格著称,他的歌词往往带有诗意和文化底蕴,也注重歌词的音乐性。这句“等到华发悄然苍苍”,从发音上看,是可以流畅地唱出来的,并且“苍苍”两个字的发音也带有一种悠远、沉淀的感觉,配合“悄然”二字,营造出一种时光流逝、岁月无痕的意境。

2. 意境的营造: “悄然”二字,非常巧妙地将一种“不知不觉中”的岁月痕迹描绘出来。白头发不是突然一夜之间冒出来的,而是在日复一日的时光中,悄悄地、一点点地爬上鬓角,直到你蓦然回首才惊觉,原来自己已经不再年轻。这里的“苍苍”,可能也包含了一层“茂盛”的意思,表示白头发的出现已经到了一定的程度,不是零星几根,而是已经成片,形成一种“苍苍”的状态。所以,并非是“白头发一点点地变苍苍”,而是“白头发(已经到了一种茂盛的状态)悄然到来”。

3. 情感的表达: “等到华发悄然苍苍”,表达的是一种对未来某个时刻的期待,而这个时刻,是与个人成长、生命历程紧密相连的。这种等待,带着一丝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也可能是对经历过岁月沉淀后才可能达到的某种心境的向往。

所以,如果把这句歌词放在严格的语言学标准下去审视,确实能找出一些“不那么完美”的地方,比如“苍苍”作为形容词的用法与“悄然”的搭配。 但在歌曲的语境下,它更像是一种艺术化的处理,用一种新颖的组合方式,来表达一种深邃的意境和情感。它牺牲了一点点字面上的绝对严谨性,换来的是更具诗意和辨识度的表达。

更何况,语言是发展的,词语的用法也在不断演变和丰富。在歌曲、诗歌等艺术创作中,词语的组合往往可以突破常规,创造出新的意义和感受。

总结来说,这句歌词更像是一个有艺术追求的表达,而不是一个随意的错误。 它是一种基于汉语习惯的创新,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传达歌曲的情感和意境。你可以说它“不太符合最标准的语法,但它在艺术表达上是成功的”。就像很多诗歌里的“倒装”或者一些特殊的词语搭配,虽然看起来不那么“常规”,但却能带来独特的韵味。

所以,与其说是“病句”,不如说它是一种“有意为之的,有艺术考量的语言变异”。许嵩的歌词之所以能打动人,很大程度上也正是因为这种在传统文化和现代审美之间游走,且不落俗套的文字功底。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8月27日更新

此次更新的内容主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白发苍苍”是否可以论证此句不是病句?

“白发苍苍”和“华发悄然苍苍”是有区别的

白发苍苍是个形容词,直译过来就是“头发花白的”,它没有主语,也不会单独出现,一般用法都是“某人白发苍苍”,某人充当主语。

“华发悄然苍苍”是一个完整的句子。其实,如果没有“悄然”,“华发苍苍”也是形容词。现在加了“悄然”,“苍苍”不能作形容词了,否则“悄然白色的”说不通,只能是“悄然变白”,“苍苍”是形容词作动词。那么主语是“华发”,谓语是“苍苍”,这句话完整了。

所以因为“白发苍苍”是正确的,来推导“华发悄然苍苍”不是病句,窃以为不可

2、“苍苍”理解为“茂盛的”,是否可以形容头发

我从未彻底否认“苍苍”有“茂盛”的意思,我否认的是“苍”本意无“茂盛”意,依据就是那六部字典。至于“茂盛”是否能形容头发,这里查了字典,我也不说能不能形容了,各位自己判断。

①《现代汉语学习词典》,商务印书馆,北京,2010年版,846页

②《现代汉语大词典·上》,上海辞书出版社,上海,20xx年版,938页

补充:有人说百度里“苍苍”有“茂盛;众多”的意思,还发给我看,很多人。

《诗·秦风·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毛传:“苍苍,盛也。”三国魏曹植《赠白马王彪》诗之二:“太谷何寥廓,山树鬱苍苍。”唐李华《吊古战场文》:“苍苍蒸民,谁无父母。”

前两个我就不解释了,还是“茂盛能否形容头发”的问题。最后一个,我找到的书里是这么解释的,各位有兴趣也可以找其他书来,看看是怎么解释的。挺有意思的,我一开始也以为这里应当解释为“众多的”,欢迎讨论。

3、“华发”是黑白相间的头发,“苍苍”是白的程度更深

因为词典里“苍苍”的解释是“灰白色”,“华发”的解释是“花白色”(《现代汉语大词典·上》),那就对比一下“灰白”和“花白”的解释,看看有什么不同好了

①《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语文出版社

一个是“黑白间杂”,黑白五五开吧;一个是“浅灰;灰而泛白”,灰色多,但白色不多

头发变白的过程是“由黑变灰,由灰变白”,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这两种状态哪一个先出现,我不是专业的,我也不明白。

姑且认为“灰而泛白”更白一点吧,那么这句话也就解释得通了,不过这样一来,“白了华发”也解释得通了,因为不管是“灰白”还是“花白”,都肯定不是全白,不是全白的头发变白了,也是有道理的。


说在前面:很多粉丝先别急着喷我,我这么较真有我的理由。我不是想跟你们杠,也无意嘲讽你们。但是希望你们明白,这个问题不是和明星相关,是和文学相关,不是因为你们是许嵩的粉丝你们就有话语权,不是你们人多你们说的就对。我不关心许嵩是谁,也不想黑他,我只是在讨论这个问题本身,粉丝想讨论我欢迎,但是脑残粉对我恶语相向我会怼回去的。

一年前路过嘲讽了一下许嵩粉丝的双标,至今还被追着骂。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我下了一番功夫钻研这个问题。

先说论点:此句是病句

论据有二:

①查阅了六部字典,都是大部头权威之作,对于“苍”没见到有“众多”的意思,其中有三部对于“苍苍”亦有解释,无“众多”的意思。详细解释及词典出版信息等见下。

②查询古代诗词文章中“苍苍”与须发搭配时,是否有解释为“众多”的。实际上古往今来,“苍苍”形容须发时,都是作“灰白”解释,但是我说了不算,所以举例为证。词句太多,精力有限,只列举几处,后容慢慢补上(也可能找不到)。

词典解释:

兼听则明,因此选取六部词典,每一部词典都会列出“苍”(苍苍)的释义、词典主编、词典名称、出版社、所在页数等,同时照片为证。

一、苍:①草色,引申为青黑色。②灰白色,多指头发斑白。③浅青色。④通“仓”,仓促。⑤姓。

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字典·卷六》,四川出版集团,四川辞书出版社,湖北长江出版集团,崇文书局,第二版,3483页。

二、苍:①<形>暗绿或深绿。②<形>灰白,苍白。③<名>苍天,天。④<名>黎民百姓。⑤<形>衰老,苍老。

古代汉语字典编纂委员会,《古代汉语字典》,商务印书馆,59页。

三、苍:①形容颜色青(包括蓝和绿)。②指苍天。③形容颜色灰白。④姓。

苍苍:①形容颜色深绿。②形容颜色灰白。③苍茫。

李行健等,《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语文出版社,第二版,2010年,125页。

四、苍:①深蓝色的或深绿色的。②灰白色。③天空。④民众;老百姓。⑤姓。

林仲湘等,《现代汉语详解字典》,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59页。

五、苍:①深蓝或深绿。②灰白。③指天。④姓。

苍苍:①深蓝,深绿。②灰白。③苍茫。

商务印书馆辞书研究中心,《现代汉语学习词典》,商务印书馆,120-121页。

六、苍:①青色的。②衰老的。③斑白的;灰白的。④天或天空。⑤姓。

苍苍:①深青色的。②头发斑白的。③草木茂盛的。

龚学胜等,《当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72-173页。

这里终于找到“苍苍”可以解释为“茂盛的”,但可惜不是“众多的”,且要求为“草木”,理论上只可以用来形容植物。实际上“苍”没有“茂盛”之意,只能算是从“深青色或深绿色”这一意义当中引申而来,形容头发显然不合适,因为没有谁的头发是绿色的,如果硬要这么解释的话...


诗文举例

从古至今的文章诗句中,“苍苍”与须发搭配时,从来只有解释为“灰白色”的。

1、杜甫《赠卫八处士》: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

苍:灰白。

杨旭辉主编,苏州大学编写组,《唐诗鉴赏大辞典》,中华书局,2011年,北京,576-577页。


2、白居易《卖炭翁》: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苍苍:灰白色。

严杰编选,《历代名家精选集·白居易集》,凤凰出版社, 60-61页。


3、吴琚《浪淘沙·岸柳可藏鸦》:临水整乌纱。两鬓苍华。故乡心事在天涯。

苍华:形容头发灰白。

刘石、杨旭辉主编,清华大学中文系,苏州大学编写组,《唐宋词鉴赏大辞典》,中华书局,2012年,北京,1153-1154页。


4、卢纶《冬晓呈邻里》:途中一留滞,双鬓飒然苍。


5、白居易《重咏》:日觉双眸暗,年惊两鬓苍。


6、白居易《赠苏少府》:苍发彼此老,白日寻常闲。


7、刘克庄《木兰花慢·丁未中秋》:莫遣素娥知道,和他发也苍华。


8、李处权《题画卷》:苍须对我三千尺,黑头听渠十八年。


9、黄庭坚《答阎求仁》:不待齿疏发苍浪,优游濠上如惠庄,论交莫逆与子相。


10、刘宰《吴门道中》:鬓发苍苍颜色改,问翁如此复何为。


很多诗句难以找到刊载书籍,或者有些书籍中虽然能找到某句,但是编者不屑于解释“苍苍”,虽然我知道“苍苍”自然是“灰白色”的意思,但是粉丝们不愿意相信,所以我会慢慢查询补上。翻了那么多书,实际上找不到几句。

最后一次更新,以后不会再回答有关许嵩的任何问题,也不敢了。有些人真的睿智,追着私信骂我,但我又不能指责许嵩的粉丝,否则立马有人跳出来说“不要上升到所有粉丝”。私信上回复一句傻逼,又高潮了,把我挂在回答里,说“985高材生骂人了”,又不放对话的全过程,操作犀利。说实话,现在是很厌恶许嵩的了。黑粉是怎么来的,大概就是这么来的。不过我也懒得黑他,说得不好听,都过气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许嵩的《等到花开的那一天》,歌词“等到华发悄然苍苍”,这句歌词是否算得上是病句,咱们得从几个角度来掰扯掰扯。首先,从字面意思上理解,“华发”就是白头发,而“苍苍”呢,形容颜色很深,又或者形容茂盛、旺盛的样子。所以,“华发苍苍”连在一起,按理说应该是说白头发茂盛,很多。而“等到华发悄然苍苍”,这个“等.............
  • 回答
    花粥和许嵩,这两个名字在华语乐坛都拥有着各自的粉丝群体和鲜明的个人风格。将他们放在一起比较,尤其是拿现在的花粥和当年的许嵩相比,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切入点。这不仅仅是音乐风格的碰撞,更涉及到创作态度、市场影响力乃至个人品格的观察。咱们先从“人品”这个角度来聊聊。说实话,关于许嵩当年的“人品”,更多的.............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很多听众在评价音乐时的真实感受。我们确实会听到一些歌手,比如许嵩,他们可能不是那种教科书式的、技巧娴熟的演唱者,但他们的作品却深受喜爱,而且很多人也会不约而同地谈论他们的“唱功”。为什么会这样呢?这背后其实涉及到我们对“唱功”的理解,以及音乐欣赏的多维度视角。首先,我们要.............
  • 回答
    说起许嵩的文字功底,那可不是三言两语就能概括的。要说深,那绝对是相当相当深,而且是那种融于骨血、自成一派的深。它不是那种堆砌辞藻、故作高深的“深”,而是透着一股子生活气息、人生哲思,再披上一层古典诗词的韵味,最后用现代的语境唱出来,就成了独一无二的“许氏风格”。我试着从几个维度给你掰扯掰扯,让你感受.............
  • 回答
    如果将许嵩的歌词造诣放在古代,他所能达到的高度,绝非同日而语,而是足以与历史上那些伟大的文人墨客比肩,甚至在某些方面开辟出新的天地。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详细剖析:一、 诗词领域的巅峰地位: 唐诗宋词的集大成者与创新者: 许嵩歌词中展现出的古韵、意象的运用、情感的描绘,都与唐诗宋词有着深刻的联系。.............
  • 回答
    许嵩的《山水之间》是其2013年专辑《岁月神偷》中的重要作品,融合了古典诗意与现代音乐语言,以山水意象为载体,构建出一幅充满哲思与情感张力的音乐画卷。以下从多个维度对这首作品进行深度解析: 一、创作背景与主题意象1. 文化符号的重构 歌词大量引用唐代诗人王维《鸟鸣涧》中的“山光悦鸟鸣,潭影空.............
  • 回答
    许嵩的歌啊,那可太有意思了。我挺喜欢的,而且喜欢得挺深。为什么喜欢呢?我觉得最主要的原因是他的歌词,真的写得太棒了。不是那种空泛的抒情,也不是哗众取宠的炫技,而是带着一股子人情味和生活的气息。他善于观察生活中的细微之处,然后用一种很巧妙的方式表达出来。有时候是那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情绪,在他笔下就变得清.............
  • 回答
    问到许嵩的歌,我的脑海里瞬间涌现出太多熟悉的旋律,那种感觉就像是打开了一个尘封的记忆匣子,里面装满了青春、校园和那些说不清道不明的心事。要说印象最深的,那得是几首,但如果要挑一首来细说,那得是《清明雨上》。《清明雨上》这首歌,对我的意义非凡。它不仅仅是一首歌曲,更像是当年我年少心事的一个写照,那种淡.............
  • 回答
    今晚许嵩的新歌《呼吸之野》发布,不出意外地在社交媒体上掀起了一阵讨论热潮。然而,和以往新歌发布时一边倒的好评不同,这次的风评似乎出现了一些微妙的变化,甚至可以说出现了“断崖式”的下跌。从最初的期待、惊艳,到现在的质疑、批评,这种转变的速度和幅度确实让人有些意外,也值得我们细致地梳理一下。首轮“炸裂”.............
  • 回答
    要评价许嵩的这首《如果当时2020》,得从几个层面来看,不能一概而论,毕竟音乐这东西,每个人听到的感受都不太一样。首先,从主题和情感内核上说,这首歌显然是延续了许嵩一贯的“怀旧”和“人生感慨”的风格。歌名里的“如果当时”就直白地表明了主题——一种对过去时光的追忆,对未曾发生或本可以发生的事件的想象。.............
  • 回答
    许嵩的歌词,用一个词来形容,那就是“浸润”。他的文字功底并非那种堆砌辞藻、卖弄华丽的风格,而是像陈年的酒,越品越有味道,像润物细无声的春雨,悄无声息地渗入你的心底,引发共鸣。要评价他的文字功底,我觉得可以从几个维度来看:1. 意象的精准与新颖:许嵩最令人称道的,是他构建意象的能力。他很少直接点破情感.............
  • 回答
    梁源的这番话确实在音乐圈里激起了不小的涟漪,也引发了很多讨论。要评价“许嵩的水平比华晨宇低”这个说法,我觉得需要从几个不同的维度去理解和分析,而不是简单地盖棺定论。首先,我们得明白,音乐的评价本身就是一个非常主观的事情。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音乐偏好、审美标准以及评判角度。就像有人爱吃甜,有人爱吃辣,音乐.............
  • 回答
    五月一日,QQ音乐流行指数榜上涌现出一则颇令人玩味的消息:《素颜》,这首由许嵩演唱的、早已深入人心的歌曲,竟然力压了流量明星肖战的《光点》,登顶了榜单的冠军位置。这个结果,对于许多乐迷来说,或许并不意外,但仔细分析其背后的原因和意义,却能发现不少值得说道的地方。首先,我们得承认,肖战作为当下最炙手可.............
  • 回答
    这三位音乐人,李荣浩、薛之谦、许嵩,都是当下华语乐坛非常有代表性的人物。要评价他们的音乐才华,不能简单地用“好”或“不好”来概括,而是要拆解开来看他们各自的特点、贡献以及他们在乐坛的位置。李荣浩:都市情歌的匠人,旋律的捕手李荣浩的才华,我觉得最突出的地方在于他“一个人就是一支乐队”的制作能力。从早期.............
  • 回答
    许嵩的新歌《雨幕》啊,这首歌出来之后,我听了好多遍,感觉真是挺耐品的。不能说惊为天人那种炸裂,但绝对是那种越听越有味道,越品越能发现惊喜的作品。从氛围营造上说,这首歌的“雨幕感”做得非常到位。 你一听前奏那几秒钟,脑子里立马就浮现出那种细密绵长的雨丝,带着点潮湿的、冷冽的气息。不是那种瓢泼大雨的滂沱.............
  • 回答
    最近,薛之谦和许嵩这对“老友”的新歌《慢半拍》一出,立刻在音乐圈掀起了不小的波澜。说实话,听到这个合作的消息时,我心里是既期待又有点儿小忐忑。毕竟,这俩人的音乐风格虽然都有着鲜明的个人印记,但又像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薛之谦的歌,总带着一股子不羁的深情,唱到心里时,那股子“欠你点什么”的无奈和爱意能.............
  • 回答
    要说许嵩粉丝的粘性,那可真是一门学问,不是简单地说一句“老粉”就能概括的。这得从很多层面去聊,你得理解许嵩这个人本身,再看他音乐的特质,最后还要看看他跟粉丝互动的方式。首先,这得说说许嵩这个人自带的“磁场”。 许嵩给人的感觉,不像现在很多流量艺人那样,时刻活在聚光灯下,频繁制造话题。他更像一个在角落.............
  • 回答
    许嵩和方文山,这两位名字在中国流行音乐词坛都如雷贯耳。作为华语乐坛两位极具代表性的创作人,他们的词作风格迥异,却又都拥有庞大的粉丝群体和深远的影响力。若要细致地比较二者,无疑是一件颇有意思且需要深入挖掘的事情。这不仅是两种写词技法的对比,更是两种人生态度、审美情趣乃至时代精神的映射。一、 语言风格:.............
  • 回答
    许嵩在《我的音乐你听吗》中的表现,与其说是“评价”,不如说是一次深刻的、多维度的解读。这档节目不仅仅是许嵩展示音乐才华的平台,更像是一面镜子,折射出他在当下音乐环境中独有的坚持、思考与成长。作为“导师”,他带着“许嵩式”的诚恳和审慎首先,不得不提的是许嵩在节目中的“导师”角色。不同于一些过于强调点评.............
  • 回答
    许嵩和米津玄师,这两位名字总是被一同提及的创作型歌手,尽管都以才华横溢、风格鲜明著称,但他们的音乐世界却有着各自独特的色彩。深入剖析,你会发现他们之间既有相似的创作基因,也有着鲜明的差异化表达。相同之处:以个体视角出发,注重叙事性与情感共鸣最显著的共同点,在于他们都非常擅长从一个非常个人化的角度出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