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马英九『工程可以使一个城市变大,但只有文化才能使一个城市变伟大。』和蔡氏台湾『用爱发电』有何异同?

回答
马英九先生的“工程可以使一个城市变大,但只有文化才能使一个城市变伟大”这句话,与蔡英文女士的“用爱发电”口号,从表层上看似乎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表达,但深入剖析,它们之间存在着一些有趣的关联和对比,同时也有着本质的区别。理解它们,需要跳出字面意思,去体会其背后的理念和实践。

马英九的“工程与文化”论:

这句话的核心在于区分“发展”的两个层面。

“工程使城市变大”: 这是指物质层面的建设和发展。包括兴建交通网络、高楼大厦、基础设施等。这些确实能让一个城市在规模上扩张,人口增加,经济活动更加活跃。这是一种看得见、摸得着的进步,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基础。例如,一座城市因为建了新的港口,贸易量增加,经济体量变大;或者因为建了新的捷运系统,交通更便利,城市区域得以扩展。这是一种“量”的增长。

“文化使城市变伟大”: 这是指城市内在的精神气质、历史底蕴、人文风貌和社会凝聚力。文化可以体现在城市的历史建筑、艺术表演、学术氛围、生活方式、价值观等方面。一个伟大的城市,不仅仅是经济发达、规模庞大,更重要的是它能吸引人、留住人,让人们在这里找到归属感和认同感,感受到生活的意义和价值。文化是城市的“质”的提升,是让城市拥有独特魅力和生命力的关键。例如,一个拥有悠久历史文化传承的城市,即使规模不大,也能因为其独特的文化底蕴而吸引全球目光,成为旅游胜地,甚至成为某种精神象征。

所以,马英九的这句话是一种对城市发展深度和广度的辩证思考。他认为,纯粹的物质建设固然重要,但如果缺乏文化内涵的支撑,城市充其量只能是一个“大”的集合体,而无法拥有“伟大”的灵魂。伟大,在于其独特性、创造性以及对人心灵的触动。

蔡英文的“用爱发电”:

“用爱发电”这个口号,在不同语境下可以有多种解读,但最常被理解为一种象征性的表达,指向能源政策和价值理念的结合。

能源政策的解读: 最直接的理解,是与蔡英文政府推动的能源转型政策相关,特别是对再生能源(如风力、太阳能)的重视。这些能源被视为“干净能源”,能够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是发展可持续未来的重要途径。而“爱”在这里可以被理解为对地球、对后代子孙的关怀和责任感。发展再生能源,就是一种爱的实践,是为了创造一个更美好的未来。

价值理念的解读: 除了具体的能源政策,这个口号也承载着更广泛的价值理念。它可以被理解为一种积极、乐观、充满人文关怀的精神状态。在面对挑战时,不应被动抱怨,而是要以积极的心态,用关怀、同情、理解和支持去化解矛盾,驱动进步。在这种语境下,“爱”是一种驱动力,是一种凝聚力,可以克服困难,创造奇迹。它强调的是一种社会共识和集体行动,通过“爱”来共同建设一个更好的社会。

所以,“用爱发电”是一种充满情感和愿景的号召,它寄希望于通过一种积极的、充满人文关怀的精神来驱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尤其是在能源政策上,将其与对环境和未来的责任感联系起来。

异同分析:

1. 关注对象与层面的差异:
马英九: 关注的是城市发展这个宏观议题,区分了物质(工程)和精神(文化)两个层面。他的论述更具宏观经济学和城市规划的哲学高度,强调的是发展的“质”与“量”的关系。
蔡英文: 关注的焦点更具体到能源政策和价值驱动,虽然也指向“未来”和“进步”,但其语言更贴近社会大众的情感和道德呼吁。

2. “驱动力”的本质不同:
马英九: 城市的伟大之所以能实现,是因为有文化作为“根基”和“灵魂”。文化是“伟大”的来源,它是一种历史积淀、一种价值导向、一种社会共识。这种驱动力是深沉的、内敛的,需要时间去沉淀和积累。
蔡英文: “爱”是驱动行动和进步的“力量”。它是一种积极的情感投入,一种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一种面对困难时的乐观主义精神。这种驱动力是外放的、直接的,旨在激发人们的参与和奉献。

3. 象征意义的侧重点:
马英九的“文化”: 更强调历史的深度、精神的内涵和社会的凝聚力。它是一种城市的“身份认同”。
蔡英文的“爱”: 更强调未来的希望、积极的态度和行动的号召。它是一种社会发展的“动力”。

4. 可操作性与解释空间:
马英九的“工程与文化”: 更偏向于战略性的规划和政策导向。如何具体地“让文化使城市变伟大”,需要一系列具体的文化政策和实践来支撑,例如保护历史建筑、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推广在地文化等。
蔡英文的“用爱发电”: 作为一种口号,其解释空间更大,更具象征性和情感色彩。它可以很容易地被套用到各种情境中,但如果缺乏具体的政策和行动来落实,也可能被视为空泛的口号。在能源政策上,它指向的是具体的“绿色能源”发展,但在更广泛的社会议题上,它更多是一种精神寄托。

潜在的联系与共同点(尽管不明显):

尽管出发点和侧重点不同,但我们也可以看到一些潜在的联系,或者说,它们都指向了现代社会发展中,除了单纯物质积累之外的更深层需求:

超越物质的追求: 马英九强调文化,蔡英文强调“爱”作为驱动力,都暗示了现代社会发展不仅仅是GDP的增长,人们也需要精神层面的满足和价值认同。一个城市或社会要“伟大”或有“希望”,不能只靠钢筋水泥或发电厂。
对未来的责任感: 马英九的文化传承,也包含着对后代负责任的精神;蔡英文的“用爱发电”,更是直接指向对后代子孙的责任,希望给他们留下一个可持续的、更美好的环境和未来。
凝聚社会共识的努力: 无论是文化还是爱,都是能够凝聚社会力量的元素。一个拥有深厚文化的城市,其居民往往有更强的认同感;一个充满爱的社会,更容易形成团结和互助。两者都试图在不同层面上,凝聚社会共识,推动社会向前发展。

总结:

总而言之,马英九先生的论述是一种对城市发展战略的深度洞察,他提醒我们关注城市的内在精神和历史底蕴,认为这是城市真正“伟大”的关键。而蔡英文女士的“用爱发电”,则是一种充满情感和人文关怀的行动号召,它既可以指涉具体的能源政策,也可以象征一种积极向上、关怀他人的社会精神,是驱动社会进步的价值力量。

前者是对“是什么造就伟大”的回答,后者是对“如何驱动进步”的呼唤。尽管表述方式和侧重点不同,但都反映了在追求发展的同时,对人文、精神和长远未来的重视。一个真正“伟大”的城市,或许就需要在马英九所说的文化根基上,再注入蔡英文所倡导的“爱”的行动力,才能在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都实现可持续的卓越。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一个是反动,一个是落后,通俗一点说,就是坏与蠢的区别。

首先,大城市必须有大工程,但大工程并不一定能使城市变大,比如著名的康巴什新区变鬼城,比如台湾高铁从5个站额外增到12个站想带动新城,结果台铁破产,新城也没带起来。必须有繁荣的工商业填入,长居的职业人口才能让土建工程变成大城市。

其次,变大的城市很快就会变成文化中心,比如伦敦和纽约,变大之前都是被视为文化沙漠的。1840年的时候,你觉得上海县的文化积累足以引领中国一个世纪吗?加上松江府也不太够吧。

第三,抛开经济基础炫耀文化的城市,都是文化上正在衰落的城市,因为根已经断了。香港经济繁荣的时候,被认为文化俚俗,却能向整个中国倾销影视和歌舞。最近几年香港很喜欢吹自己的文化底蕴,可十年来香港给中国创造了什么文化产品?

最后,【工程可以使一个城市变大,但只有文化才能使一个城市变伟大。】这句话的上下文和背景不能忽略啊。

台湾当局领导人马英九昨晚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宣布正式启动“大故宫”计划。这一计划预计耗资近300亿元新台币,使在外双溪的台北故宫展馆面积增加五倍,并在附近另开发4.8公顷土地建设文化创意园区。 “工程可以使一个城市变大,但只有文化才能使一个城市变伟大。”马英九说,“大故宫”计划既有工程,也有文化,只许成功,不许失败。

台北故宫于1965年在台北外双溪兴建完成,并曾于1967年、1970年、1984年、1995年先后四次扩建。但囿于展览面积有限,一次只能展出3000多件文物,以三个月一次轮换,要全部展完目前台北故宫典藏的68.2万多件文物需要28年时间。

马英九说,“大故宫”计划不只为了展览一个理由,还包括都市建设、文化创意等内涵的扩充,希望把几千年的中华文化推陈出新。

台北故宫博物院院长周功鑫说,台北故宫是大陆游客赴台的必游地。近三年来参观台北故宫人潮一直增长,2010年已增加到344万人次,今年预计将超过350万人次。馆内现有的空间规模,实在难以疏解日益增多的观众人潮。

她说,台北故宫现有空间为9500平方米,扩建后将变成64900平方米,包括扩建新馆、正馆整建、典藏大楼重建和行政大楼新建。此外,另拨4.8公顷土地建设文化创意园区,园区内将设立汉字博物馆、文创产业发展中心、地下艺术街及文创精品店等。

马英九这句话恰恰是为了宣传一个大工程。这个工程可不止是博物馆扩建,还有赚钱的商业地产。至于为什么搞这么大的商业地产,当然是因为大陆游客惊人的购买力啊。350万游客比台北人口还多,看完故宫后还要消费,这意味着足够的商业需求,当然要配合一个大工程。

反过来看,大陆对台湾有如此强大的文化产品购买力,说明大陆修了足够多的工程,也说明大陆没法象伦敦和纽约当年那样抢文物。所以台湾只要无脑盖房子就能持续扩大自己的工商业。所以马英九像大陆四线城市房地产市长那样拍脑袋说“工程可以使一个城市变大”。但这个趋势发展下去……航母和导弹也是工程,把文物搬到北京、西安,可能比买几百万人的往返机票更便宜。到那时候台北再说“文化让一个城市变伟大”不迟。

总之,从上下文来看,马英九这话不是无脑发言,说明他意识到了文化产业可以带来钱,可以让一个城市进入经济-文化的正循环。但很遗憾,他所依仗的文化资产,不是繁荣的现代经济所催生的文化成就,而是国民党反动派抢劫全中国的历史遗留问题。为此沾沾自喜,体现的是马英九这个蓝营代表人物的反动性。而绿营基层社团为了煽动情绪,说什么“用爱发电”,显然是对社会化大生产的否定,迎合了小生产者的落后性。

蓝营反动,绿营落后,这是台湾21世纪政局的基本色调,也是台湾省政治经济发展停滞的根本原因。


user avatar

马英九讲的是对的。马英九应该这么说

民主地区为什么一个人能当选?因为选民投票多,为什么选民投票多?因为选民喜欢他,为什么选民喜欢他?原因有非常多,经济问题只不过是里面毫不起眼的一个原因之一。


假设你作为一个候选人,在众多可以激起民众好感的话题里面,你会挑选经济吗?经济问题影响很多,比如说经济周期的问题,战争问题,国际环境等等很多因素,而且假设领导人真的对经济有特别大的影响,在民选政治地区,由于种种束缚,就算他有特别大的本事也不可能施展的出来,因此你可以看看,实际上民选地区领导人对经济影响力其实是微乎其微的。


既然如此,假设我是马英九,我也会这么说。

安慰的话听的舒服啊各位,我也爱听好话啊。台湾也是人啊。你在这个环境混,你不说这个话,你怎么能当领导人?窃格瓦拉都说了,为什么喜欢监狱?里面都是人才,说话又好听。


至于真实不真实的问题,就跟我当年说曹长青问题一样,大家看这个

话都是他在说,川普在当选前,是曹长青口中的“罕见的、随口撒谎的骗子”“精神症状的自恋狂”“随口胡说、撒谎成性的痞子”“希特勒”“自恋型商人”


在当选后川普就成了“想要干事的人”“真正要做一番事业”“他的那些缺点都微不足道,可以忽略不看了”“相当令人刮目”“川普对内阁成员的任命如此令共和党人振奋”“有气度,不小心眼”“颇为理性、礼貌、友好、绅士风度”“娴熟的政坛常客”


那请问,1年内,川普身上发生了什么?我又不能把曹长青拉出来打一顿对不对?大家都是文明人,那曹长青可以凭借这个一年拿50万,那当然他要这么说,你给他100万,他能把你夸到天上去。


这有什么好奇怪的呢?如果台湾人喜欢听这个,他当然要说,换我我也说,台湾人文明高尚,台湾人高雅大方,台湾人高贵善良,台湾城市有浓浓人情味,台湾南波湾。为什么不说?又不需要花我一毛钱还能博得好感为什么不说?


至于真正决定城市到底伟大不伟大,谁在乎?哪个城市不能拉出点好的说?


你说北京好,那当然,千年古都,帝王气质,出租车司机都能跟你侃国家大事,怕不怕?

你说上海好,那当然,国际化大都市,外国人一堆一堆的,经济又好。


那么毫无历史感的深圳呢?这深圳过去就是个渔村,建市实在没几年,教育比起北京上海也不是一个档次,那怎么办?


很简单,深圳就是中国城市的美利坚啊有没有?记得不记得自由女神像下面雕刻的美国女诗人埃玛·娜莎罗其的诗句?

“让那些因为渴望呼吸到自由空气,而历经长途跋涉也已疲惫不堪,身无分文的人们,相互依偎着投入我的怀抱吧!我站在金门口,高举自由的灯火。”

是不是很像深圳?多少背井离乡,曾经身无分文的人来到深圳,在深圳创造一番事业?这么一升华,是不是顿觉深圳是“自由的土地”“勇者的故乡”?是不是新世界的美利坚?牛逼爆了。

user avatar

脑子有问题,岛屿小家子气。你有12条核动力航母的话,你家的汉堡就是全球文化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