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婴儿有哪些行为我们不理解其实是正常的?

回答
宝宝的每一个小动作、每一个表情,都像是在用他们独特的语言与世界交流。而作为新手父母,面对这些全新的生命,很多时候我们感到手足无措,那些看似“奇怪”的行为,其实恰恰是他们成长中必经的、值得我们理解和接纳的正常阶段。

1. 毫无预兆的哭泣:

这可能是最让新手父母抓狂的一点。有时候,宝宝明明吃饱了、睡足了、换好尿布了,甚至我们觉得他周围的环境也舒适得很,可他就是会突然哭起来,而且怎么哄都停不下来。

背后原因: 婴儿的大脑还没有完全发育成熟,他们无法清晰地表达自己的需求,很多时候“哭”就是他们唯一能用来引起关注、表达不适的方式。这种“无理由”的哭泣,可能源于:
消化系统不适: 比如胀气,宝宝可能感觉腹部胀胀的,但又说不出来,只能通过哭来释放这种不适感。
过度刺激或缺乏刺激: 他们的神经系统比成人要敏感得多。如果周围环境突然变得嘈杂、灯光刺眼,或者相反,一直处于过于平静、缺少互动的状态,都可能让他们感到不安。
疲劳: 婴儿的睡眠模式和成人不同,他们可能并非因为困倦就立刻睡着,而是进入一个“过渡期”,在这个阶段,他们会烦躁不安,直到最终睡去。
“惊吓反射”或“ Moro反射”: 有时宝宝会因为听到突如其来的声音,或者感觉身体突然失去支撑而吓一跳,然后哭起来。
只是需要“被抱”: 很多时候,宝宝仅仅是需要感受到父母的体温、心跳和拥抱,那种依恋和安全感对他们来说至关重要。

我们的理解: 与其纠结为什么哭,不如尝试去安抚。温柔的拥抱、轻柔的摇晃、低声的哼唱,甚至是把他们放在腹部朝下的姿势(趴在大人身上),都能提供一种类似子宫内的安全感。耐心观察,尝试排除一些明显的原因,然后给予最直接的安慰,这本身就是对宝宝最大的支持。

2. 看起来“抽筋”或“抖动”的肢体:

有时候,宝宝在睡梦中,或者醒着的时候,手臂、腿会突然伸直、握紧拳头,或者出现一些看似不受控制的抽动。

背后原因:
神经系统发育: 婴儿的神经系统还在快速发展和连接中,这些“不协调”的动作,很多时候是神经通路正在建立和优化的表现。
Moro反射(惊吓反射): 这是最常见的“抽筋”之一,通常发生在出生后不久,当宝宝受到突然的惊吓(如巨大的声音、突然的移动)时,他们会瞬间伸展四肢,然后又收拢,就像要抱住什么一样。这个反射通常在34个月左右会逐渐消失。
其他无意识动作: 类似于我们成年人在睡觉时会偶尔抽动一下,宝宝的身体也可能出现一些无意识的、微小的肌肉收缩。

我们的理解: 除非这些动作非常频繁、剧烈,并且伴随其他异常情况(如面色改变、喂养困难等),否则大部分情况下,这些“抽筋”或“抖动”都是正常的神经发育过程。我们要做的是观察,而不是过度紧张。如果确实有疑虑,可以记录下来,并在下次体检时咨询医生。

3. 眼神“飘忽”或“斗鸡眼”:

很多新手父母会担心宝宝的眼睛是否正常,特别是看到他们的眼球似乎不受控制地游移,或者看起来像“斗鸡眼”。

背后原因:
眼部肌肉发育不完善: 婴儿的眼部肌肉和控制眼球运动的神经系统还在发育中,他们无法像成人一样精确地控制双眼保持同一方向。
聚焦能力: 刚出生的宝宝只能看清楚非常近的物体(大约2030厘米),也就是他们能看到父母的脸。随着发育,他们的聚焦能力会逐渐增强,但在这个过程中,眼球的协调性会受到影响。
“斗鸡眼”: 这种现象在婴儿期很常见,可能是因为他们的眼睛正在学习如何协调对焦。通常,到了6个月左右,大多数宝宝的眼睛会自然地变得更平行。

我们的理解: 只要宝宝在看到您时,眼球能有所转动,并且在6个月后双眼开始趋于平行,就不必过于担心。如果宝宝的“斗鸡眼”非常明显且持续存在,或者伴随其他视觉异常,那才需要咨询医生。

4. 吞咽空气和吐奶:

宝宝吃奶后,经常会吐出一些奶,有时候量还不少,这让很多父母感到焦虑,担心宝宝是不是没吃好或者消化有问题。

背后原因:
胃部发育不成熟: 婴儿的胃口很小,而且胃部与食道的连接处(幽门括约肌)还没有发育完全,这使得胃里的食物更容易反流。
吞咽动作: 宝宝在吃奶时,可能会吞咽进不少空气,这些空气会在胃里形成气泡,挤压奶水,导致吐奶。
喂养姿势: 如果喂奶姿势不正确,宝宝更容易吞入空气。

我们的理解: 吐奶(学名“溢奶”)在婴儿期非常普遍,尤其是刚出生几个月。只要宝宝吐奶后精神状态良好,体重增长正常,并且没有咳嗽、呛奶、腹胀等其他不适,通常是正常的。关键在于喂奶后的拍嗝。即使宝宝看起来没有打嗝,也要尝试耐心拍嗝,将吞咽的空气排出。同时,喂奶时尽量保持宝宝头部高于身体,减少吞咽空气的机会。

5. 脸部表情丰富,甚至“鬼脸”:

有时候宝宝会突然做出各种各样奇怪的表情,咧嘴、皱眉、翻白眼,看起来像在模仿什么,又像是在做一些无意义的动作。

背后原因:
模仿学习: 婴儿天生具有很强的模仿能力。他们会观察周围人的表情,并尝试去模仿,这是他们学习社交和沟通的第一步。
探索自己的身体: 随着感官发育,宝宝会开始意识到自己脸部肌肉的存在,并通过各种表情来探索和感受。
生理反应: 有时面部肌肉的抽动可能只是生理上的反射,或者是对某种感觉(如饥饿、不适)的无意识表达。

我们的理解: 看到宝宝做“鬼脸”,与其说是“奇怪”,不如说是他们正在学习如何与世界互动。这是一种积极的信号,说明他们的神经系统正在正常工作,并且他们正在积极地探索。您可以与宝宝互动,用同样的表情回应他们,这会让他们感到高兴,也增进了亲子关系。

6. 突然的大哭或尖叫( PUCKS):

很多宝宝会在每天的某个时段,特别是傍晚,出现毫无预兆的、剧烈且持续的哭闹,无论怎么安抚都很难奏效,这被称为“婴儿肠绞痛”(Colic)的一种表现,虽然医学上对 PUCKS(Period of PURPLE Crying)的定义更广。

背后原因: 它的确切原因尚未完全明确,但普遍认为可能与:
消化系统发育未成熟: 气体在肠道中积聚,引起不适。
神经系统敏感: 白天积累的刺激和疲劳在夜晚集中爆发。
发育阶段: 很多宝宝都会经历这样一个“无助的哭泣”阶段。

我们的理解: 这是一个让父母非常心力交瘁的阶段。重要的是要知道,这不是你的错,宝宝也不是故意的。在这种情况下,继续尝试安抚,但如果发现实在无法奏效,也不要自责,可以暂时放下宝宝在安全的床边,给自己几分钟冷静一下,再回来尝试。一些父母发现,在黑暗、安静的环境下,播放白噪音,或者进行轻柔的抚触,会有一定的帮助。

7. 抓挠自己:

宝宝常常会无意识地抓挠自己的脸、头部,甚至抓破皮肤。

背后原因:
手部协调性差: 婴儿的手部动作控制能力还在发展,他们很难精确地控制手的大小和力度。
探索触感: 他们也在探索自己身体的感觉,抓挠可能是一种无意识的触碰。
湿疹或皮肤干燥: 有时候,抓挠也是因为皮肤有瘙痒感,这需要父母注意观察宝宝的皮肤状况。

我们的理解: 为了避免宝宝抓伤自己,可以给宝宝戴上柔软的棉质手套,或者定期修剪宝宝的指甲。同时,要注意宝宝的皮肤是否干燥或有湿疹,及时做好护理。

总而言之,育儿的旅程,就是一场不断学习和理解的过程。 婴儿的行为,很多时候是我们过去生活经验无法直接套用的。与其用成人的逻辑去解读他们的每一个反应,不如试着以更包容、更耐心、更充满爱意的视角去观察他们。

每一个“不理解”的行为背后,都藏着宝宝成长的足迹,是他们与世界对话的方式。当我们学会接纳这些,并且用恰当的爱与陪伴去回应,我们就会发现,育儿其实是一件充满惊喜和感动的旅程。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1. 孩子为什么七八个月的时候喜欢扔东西?

6-12个月是孩子手臂发育的敏感期。

这个时候孩子喜欢扔东西,这是最早的手眼协调发育的标准,也是为后续自己吃饭做准备,扔东西锻炼手腕力量,方便以后舀勺子。

2. 宝宝为什么1岁前喜欢吃手?

4-12个月是孩子口腔敏感期。

这时宝宝喜欢吃手,他在用自己的手、嘴来打开探索世界的大门。给宝宝口腔发育的机会,让宝宝尽情的探索,不要无情的把宝宝的手从他嘴里拿开,如果碰到宝宝啃咬一些不能啃咬的物品,转移宝宝的注意力就好,帮助宝宝顺利的从口的敏感期过度到手的敏感期。如果2岁还在吃手,要么是迟到的敏感期,但是更多的可能是因为自我安慰或者焦虑,主要是在睡前或者无聊时。

3. 为什么一岁的孩子喜欢捡地上的头发?

1-2岁是孩子细小事物敏感期 。

1-2岁期间孩子会有一个对细小事物感兴趣的敏感期,喜欢抓着一些小东西,注意力很容易被细小事物所吸引。一个洞洞,一根头发,一颗豆子,都会对孩子有深深的吸引力,我们不明白的他们却能从中看到更多的秘密,乐此不疲。这个时候正是我们培养孩子对事物学会观察入微的大好时机,让孩子带着疑问和想法去认知世界,不要用我们成年人的思维打断孩子,多给孩子一些时间探索。

4. 为什么13-15个月孩子突然话变少了?

13-15个月是孩子腿部发育的敏感期。

大部分孩子就是在这个阶段开始走的比较好,大运动和语言都是由大脑的神经中枢控制,大运动敏感期抑制了语言的发展,这个抑制指的是孩子说的比较少,但是孩子的理解能力确实越来越强的。所以这个阶段我们又叫孩子的语言沉默期。

5. 为什么2岁的孩子那么难带?

18个月-3岁是孩子自我意识的敏感期。这个阶段开始可以区分我的和你的、我和你的界限,12个月左右萌芽,18个月左右到达高峰期。主要表现在从开始说“我的”到开始说“不”到开始打人、咬人、再到模仿他人,渐渐地孩子们有了自我意识,这时的孩子出现最多的现象是划分我的,以便清除你的,同时通过说“不”使用自我意志的感觉,“我”说了算是最重要的,如果发生不符合他心思的事情就会大哭大闹,孩子们的表现是完全以自我为中心。

当孩子打人咬人的时候,我们只需制止孩子的行为,不要去谴责,也不要去说教,因为那和粗野的行为是不同的,让孩子不违反规则的情况下尽情的使用他的自我,不要和孩子较劲,这是一个孩子形成自我的过程。

user avatar

无论是卡通图片还是各种宝宝的美照上,我们都能看到他们嘴巴上含了一个安抚奶嘴。

太不可思议了吧!一天到晚含着个奶嘴,这舒服吗?会不会影响牙齿发育?会上瘾吗,以后怎么戒掉?

一、虽然我们成年人认为难以理解,对于宝宝来说,这可是个好东西。


给大家普及一个医学概念先:非营养性吸吮

宝宝吃奶时的吸吮称为营养性吸吮;而宝宝吸吮安抚奶嘴或手指时,则为非营养性吸吮,因为此时没有乳汁的摄入。

从医学上看,非营养性吸吮是有意义的!它可以减少应激,并促进体重增长和消化道的成熟与生长。[1]

因此,安抚奶嘴对宝宝有好处!

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

1、满足吸吮需求

和哭吵一样,吸吮是宝宝与生俱来的本领,刚出生的宝宝,讲妈妈的乳头贴近他的嘴巴,他就会主动吸吮。

宝宝很享受吸吮这个动作,吸吮能给予它满足。

2、安抚情绪

吸吮能减少宝宝的应激反应,安抚他的情绪。

当宝宝困了,在陌生环境中感到紧张时,或者打针的时候,吸吮都能给予宝宝安慰,让他平静下来,有时,吸吮甚至比亲妈还好使。

3、减少婴儿猝死综合征的发生率

婴儿猝死综合征(SIDS)是指1岁以下、外表似乎完全健康的儿童的突然死亡,一般发生在婴儿睡着的时候。

这是美国1月龄至1岁婴儿死亡的首要原因[2]。在美国,目前其发生率小于千分之一。

据统计,在1992-2001年间,美国的婴儿猝死综合征发生率由1.2/1000例活产儿降至0.56/1000例活产儿,下降了一半以上[3,4]。

取得这样大的改善,是由于某些预防措施的应用。

安抚奶嘴即为其中之一。

美国儿科学会推荐看护者“考虑在婴儿小睡时及夜间就寝时使用安抚奶嘴”,以预防婴儿猝死综合征[5]。

另外,仰卧睡眠[6-8]、母乳喂养[9],都是减低婴儿猝死综合征发生的重要因素。

二、不过,使用安抚奶嘴会不会有坏处呢?


也有一些,我们分别来看:

1、影响宝宝的牙齿发育吗?

确有可能造成影响,如天包地、地包天、上下牙合不拢,等。

不过,我们有预防措施:

不要长期使用安抚奶嘴,推荐在约2岁时戒除,从而最大程度地降低其对牙齿的影响[10,11]。当然,如果早期发现或怀疑牙齿异常,也要及时咨询牙科医生。

2、会不会上瘾?

为了避免上瘾,请一定要知道:安抚奶嘴是一种有效的安抚方式,但不是唯一的一种。

父母的陪伴与安抚,用玩具来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循序渐进的戒除,都很重要。

3、会不会影响母乳喂养?

婴儿出生后就使用安抚奶嘴,有可能造成宝宝的乳头混淆,影响母乳喂养。因此,美国儿科学会(AAP)推荐可以在母乳喂养成功建立后使用安抚奶嘴,但不要早于3周龄[12]。

很多人都建议在宝宝满月后才开始使用安抚奶嘴,这个时间是相对保守、安全的。

不过,继美国儿科学会(AAP)的此项推荐后,有研究显示,限制安抚奶嘴的使用并不能提高纯母乳喂养率[13]。

而且,一项系统评价的结果显示,使用和未使用安抚奶嘴的婴儿在3月龄或4月龄时,纯母乳喂养率或部分母乳喂养率没有差异[14]。

因此,安抚奶嘴对于母乳喂养,其实并没有大的影响。

三、既然安抚奶嘴很好用,该如何选择?


1、从材质上看:

一般有两种,乳胶与硅胶。

乳胶是天然橡胶,比较软、容易破损;

硅胶是人工制品,耐用、耐高温、无异味,而且,安全性也是很可靠的,医疗上的很多材料,如植入物,人工鼻梁、人工皮肤、甚至某些人工心脏瓣膜,等,都是用硅胶制作的。

目前的知名品牌奶嘴,多采用硅胶。

2、从形状来说:

大多数安抚奶嘴的奶头都是圆形的:

或者水滴形:

不过,我还要介绍这样一种形状:

我们把它拿起来,放大看:

换个角度看:

可以发现,它的头部是扁的,拱形的顶部,奶嘴下方呈现出有角度的扁平形状。

这种设计很独特,由德国牙医学博士Mueller与医学博士Balters共同设计。

相比圆形或水滴型奶嘴,这样的造型更贴合宝宝的口腔,而且,奶嘴的颈部设计成扁平状,能大大减少对牙齿的压力,有利于宝宝口腔及齿列的良好发育。

对安抚奶嘴相关开牙合幼儿(平均年龄20.3个月)进行的随机试验发现,在12个月的随访中,采用这样细颈奶嘴的宝宝,其深覆牙合和深覆盖的减少大于传统或生理奶嘴组[15]。

因此,NUK的这款奶嘴得到了德国儿科专家推荐,而且也应用到了NUK的所有奶瓶系列中。

3、为了宝宝的嘴巴更舒适,柔软也是必需的:

4、宝宝用的东西,颜值同样很重要,看看,颜色很鲜艳。

还带有小链子,可以挂起来,也有小盒子可以收纳,保持卫生:

这样的一款哄娃神器,你值得拥有!

参考文献:

[1] Uptodate:吸吮和吞咽障碍所致新生儿经口喂养困难

[2]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Sudden unexpected infant death and sudden infant death syndrome. Available at: cdc.gov/sids/ (Accessed on February 23, 2012).

[3] Mathews TJ, Menacker F, MacDorman MF. Infant mortality statistics from the 2001 period linked birth/infant death data set. Natl Vital Stat Rep 2003; 52:1.

[4]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CDC Wonder. Compressed Mortality File. Underlying Cause-of-Death wonder.cdc.gov/mortSQL. (Accessed on January 05, 2006).

[5] TASK FORCE ON SUDDEN INFANT DEATH SYNDROME. SIDS and Other Sleep-Related Infant Deaths: Updated 2016 Recommendations for a Safe Infant Sleeping Environment. Pediatrics 2016; 138.

[6] Willinger M, Hoffman HJ, Hartford RB. Infant sleep position and risk for sudden infant death syndrome: report of meeting held January 13 and 14, 1994,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Bethesda, MD. Pediatrics 1994; 93:814.

[7] 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 AAP Task Force on Infant Positioning and SIDS: Positioning and SIDS. Pediatrics 1992; 89:1120.

[8] Positioning and sudden infant death syndrome (SIDS): update. 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 Task Force on Infant Positioning and SIDS. Pediatrics 1996; 98:1216.

[9] Hauck FR, Thompson JM, Tanabe KO, et al. Breastfeeding and reduced risk of sudden infant death syndrome: a meta-analysis. Pediatrics 2011; 128:103.

[10] Warren JJ, Bishara SE. Duration of nutritive and nonnutritive sucking behaviors and their effects on the dental arches in the primary dentition. Am J Orthod Dentofacial Orthop 2002; 121:347.

[11] Warren JJ, Bishara SE, Steinbock KL, et al. Effects of oral habits' duration on dental characteristics in the primary dentition. J Am Dent Assoc 2001; 132:1685.

[12] Section on Breastfeeding. Breastfeeding and the use of human milk. Pediatrics 2012; 129:e827.

[13] Kair LR, Kenron D, Etheredge K, et al. Pacifier restriction and exclusive breastfeeding. Pediatrics 2013; 131:e1101.

[14] Jaafar SH, Jahanfar S, Angolkar M, Ho JJ. Pacifier use versus no pacifier use in breastfeeding term infants for increasing duration of breastfeeding. 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 2011; :CD007202.

[15] Wagner Y, Heinrich-Weltzien R. Effect of a thin-neck pacifier on primary dentition: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Orthod Craniofac Res 2016; 19:127.

user avatar

婴幼儿的很多行为其实都可以用敏感期来解释。理解了这些敏感期就理解这些行为了。

1.比如孩子为什么七八个月的时候喜欢扔东西?

6-12个月是孩子手臂发育的敏感期,这个时候孩子喜欢扔东西,这是最早的手眼协调发育的标准,也是为后续自己吃饭做准备,扔东西锻炼手腕力量,方便以后舀勺子。

2.比如宝宝为什么1岁前喜欢吃手?

4-12个月是孩子口腔敏感期,这时宝宝喜欢吃手,他在用口自己的手,用嘴来打开后续用手探索世界的大门。给宝宝口腔发育的机会,让宝宝尽情的探索,不要无情的把宝宝的手从他嘴里拿开,如果碰到宝宝啃咬一些不能啃咬的物品,转移宝宝的注意力就好,帮助宝宝顺利的从口的敏感期过度到手的敏感期。如果2岁还在吃手,要么是迟到的敏感期,但是更多的可能是因为自我安慰或者焦虑,主要是在睡前或者无聊时。

3.为什么一岁的孩子喜欢捡地上的头发?

1-2岁是孩子细小事物敏感期 ,1-2岁期间孩子会有一个对细小事物感兴趣的敏感期,喜欢抓着一些小东西,注意力很容易被细小事物所吸引。一个洞洞,一根头发,一颗豆子,都会对孩子有深深的吸引力,我们不明白的他们却能从中看到更多的秘密,乐此不疲。这个时候正是我们培养孩子对事物学会观察入微的大好时机,让孩子带着疑问和想法去认知世界,不要用我们成年人的思维打断孩子,多给孩子一些时间探索。


4.为什么13-15个月孩子突然话变少了?

13-15个月是孩子腿部发育的敏感期,大部分孩子就是在这个阶段开始走的比较好,大运动和语言都是由大脑的神经中枢控制,大运动敏感期抑制了语言的发展,这个抑制只的是孩子说的比较少,但是孩子的理解能力确实越来越强的。所以这个阶段我们又叫孩子的语言沉默期

5.为什么2岁那么难带?

18个月-3岁(问题2岁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孩子自我意识的敏感期。这个阶段开始可以区分我的和你的、我和你的界限,12个月左右萌芽,18个月左右到达高峰期。主要表现在从开始说“我的”到开始说“不”到开始打人、咬人、再到模仿他人,渐渐地孩子们有了自我意识,这时的孩子出现的最多的现象是划分我的,以便清除你的,同时通过说“不”使用自我的意志的感觉,我说了算是最重要的,如果发生不符合他心思的事情就会大哭大闹,孩子们的表现是完全以自我为中心。

当孩子打人咬人的时候,我们只需制止孩子的行为,不要去谴责,也不要去说教,因为那和粗野的行为是不同的,让孩子不违反规则的情况下尽情的使用他的自我,不要和孩子较劲,这是一个孩子形成自我的过程。

自我意识是所有敏感期中最重要的一个敏感期,因为我们将来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我们未来是不是很强大,是否具备一个强大的能力,首先就来自自我意识的形成的敏感期。所以保护这个自我意识形成的敏感期,就等于保证了这个孩子未来人格的强大、人格的和谐和未来在社会上立足的这样一个能力。


6.为什么宝宝总是因为一些小事哭闹不停,什么东西都必须归位?

2-3岁是孩子体验和建立秩序的敏感期,孩子从几个月到6岁,秩序的敏感期程螺旋状发展:第一个阶段,为了秩序的破坏而哭闹,秩序一旦恢复就会安静下来;第二个阶段,为了维护秩序而说不,自我意识开始萌芽;第三个阶段,为了维护秩序而执拗,一切要重新来。

2-3岁时一个高峰期,孩子需要一个有秩序的环境,这样会让孩子有安全感,如果孩子已经按照一定的规则和习惯整理环境,把环境秩序化,这说明孩子已经有内在的秩序。

孩子执拗的这个阶段可能时父母最为苦恼的时候,因为执拗的要求具有不可逆性,让人感到无奈。但是尊重孩子这一生命现象是首要的,我们要做的就是大人放慢速度,多观察和倾听孩子,如果事情已经发生了,就陪伴孩子,准许孩子把恼怒哭出去,把情绪哭出来,慢慢的孩子就会自己接纳已经发生的事情。

7.为什么孩子喜欢说脏话“大坏蛋”、“臭粑粑”、“打死你”?

3-4岁是孩子的诅咒敏感期,什么是诅咒敏感期呢,孩子发现语言是有力量的,而最能表现力量的话语是诅咒。大人的反应越强烈,孩子越喜欢说诅咒的话。建议就是忽略、淡化!不要在意孩子的语言,这并不是他真的想表达的,慢慢等待这个阶段过去。


8.为什么孩子突然会好奇自己是“从哪里来的”?

4-5岁孩子会有一个打听出生敏感期 ,孩子往往在这个时期开始询问自己从何处来,并且一遍又一遍地问,这是孩子安全感最早的来源,也是人类最古老的一个哲学问题:我从哪里来?给到家长的建议是家里备一本百科全书,将生命形成的全部过程科学地讲给孩子听。千万不要告诉孩子“你是从垃圾桶里捡来的,刮刮乐刮来的”这种在大人看来是玩笑的话,会给孩子一万点暴击,即使等孩子长大了,知道这可能是个玩笑,但是对那个时候的他来说,这种潜意识的伤害是很难消除的。


9.为什么孩子总是喜欢把东西拨拉到地上,喜欢拉扯?

8个月-6岁是孩子的时间、空间敏感期,这也是所有的敏感期里面最有趣的。

最早的空间敏感期,孩子发现这个物体和另一个物体是分离的,所以喜欢把一些东西从高处拨拉到地上,找到了以后又拿到高的地方,再拨拉下来。这是孩子最早对空间的感知,并且他发现通过自己的力量可以改变物体的空间,乐此不疲的做这件事。

这个感觉过去了以后,孩子慢慢发现:一个空间里面的东西可以拿出来,外面的可以放进去,所以看见洞洞就喜欢把东西塞进去,喜欢倒垃圾桶,在15个月的时候很多孩子都开始喜欢玩套环游戏了,套环对于校准能力的锻炼也是为孩子自主进食做准备,你会发现所有的美好都是环环相扣的。

紧接着是开始喜欢不断的搭高,推倒,再搭高,再推倒,这夜是孩子感知空间的一种探索,这个感知是孩子智能发展的关键所在。

再然后,孩子会对狭小的空间非常的感兴趣,比如喜欢钻到衣柜里面,喜欢在桌子下面玩,喜欢爬到一个高处反复爬楼梯,这些都是孩子运用身体对空间的一个把握的过程。

这个阶段过去了以后呢,孩子开始喜欢从高处往低处跳,这个时候除了感受空间大小以外,还会去感知这个空间有多高,多远,当孩子在不断的探索过程中,发现这个高度,心理已经可以承受,就敢往下跳,经过一点点的空间感探索,就会探索更深更远的空间,当然也会有失败的探索,摔个四脚朝天也是常有的事。但是这个其实决定了孩子未来这个世界的探索欲和探索能力,为以后埋下了非常重要的原生态潜意识。

10.为什么孩子会在某段时间特别喜欢说“我是孙悟空”,“我是公主”?

4-5岁时孩子身份确认的敏感期,这个阶段孩子开始崇拜某一个偶像,慢慢积累未来长大成人时候的人格特征。

在我们很多大人看来,童年是梦想的时候,有时候一天一个梦想,一周一个梦想,对于孩子来说,那种梦想是真实的,一个想当公主的小女孩就把自己打扮的漂漂亮亮的;一个想当孙悟空的小男孩就喜欢拿着棍子耍。

其实这个过程不是我们大人所谓的孩子在玩游戏,是孩子在内化这些人物背后的人格特征,可能有公主的高贵,超人的神器,机器人的机动性......

这些都会在孩子的童年里被内化在孩子自己的生命里,这也是孩子自我创造的一个时期和特征。

过个两三年,孩子也许就不再把自己的愿望付诸行动,那个时候愿望只是他的心理活动。但是不管怎么样,这个时期,他会以自己的方式和偶像交流,这就是身份确认敏感期的内涵。

在这个时期给到的建议是,家长需要给到这个阶段的孩子充分的支持,如果孩子梦想当一个公主,我们可以给孩子准备一身美丽的衣裳,并且把公主的那种气质解读给孩子听,陪孩子玩类似的角色扮演游戏,去夸赞孩子,不要大惊小怪,总是惊奇、询问孩子,我们可以告诉孩子,我们非常喜欢“公主”,我曾经也有过“公主”/“王子“的梦想,而且我看到公主以后非常的激动和兴奋。


11.为什么将一个苹果切开或者将一块饼干掰开给孩子,孩子会大哭起来,并且扔掉饼干和苹果?

这个也是问题2岁大家最容易忽视的一个敏感期,叫审美的敏感期,这个敏感期最主要的特点是要求食物和用具必须完整,发生的时间主要是2岁左右开始。

先说个案例辅助理解一下,中午加餐的时候,老师为小朋友分威化饼干,2岁半的毛毛看着他盘子里的威化饼干突然大哭起来:“我不要这个,我不要这个!“老师定神一看,原来那块威化饼干缺了一角,赶紧换了一块,毛毛这才马上平静下来。下午上厕所的时候,看到卫生间没有冲干净,毛毛坚决不愿意上厕所;苹果必须洗干净一下才愿意吃......


食品要完整,厕所要干净,苹果要光亮和大的,衣扣不能掉一个.......这不是洁癖也不是自私,是每个孩子都会经历这样的一个敏感期,不信你细细回忆一下你自己小时候有没有过这种经历,这个时候也是大人最容易心烦的时候,要不断的重来,要求非常细心。而且完美的东西毕竟在少数。但是我们如果理解了孩子细腻、追求完美的心,把孩子的要求当作关乎到成长,关乎到孩子品质形成的一次次机会,尽可能做到用心去观察孩子每一次的不满,不把孩子往不好的方向想,我们就能理解孩子,用适合的方式去帮助孩子,人类幼崽能有什么坏心思呢,都没入世,不过是到了一个新的敏感期罢了。最最重要的是,孩子的道德观是因为审美而建构和形成的,破坏了审美就意味着影响孩子道德观的行程过程。


12.孩子的自我独立是怎么样的一个发展里程碑?

很多成人认为,独立性是培养出来的。更有人认为,把孩子在很小年龄全托出去是培养独立的一种方法。实际上孩子的独立性是跟着自身各个阶段的发展,一步一步从出生那天起开始走向了自我独立。最早的独立首先是功能上的独立,孩子不断地使用自身的每一个功能,以达到独立——ロ、手、腿…...最后逐渐走向内在的心理、意识……的独立。

婴儿脱离母体就意味着他不再依赖妈妈的身体而存活。

6个月时,婴儿的胃里开始产生消化食物的酶,在独立之路上婴儿又向前迈进了步,他不再依赖母乳而生存。

9个月左右开始扶站,10个月左右扶物侧走,11个月左右开始推物走,12个月左右开始迈步走,14个月左右开始能走得稳......

2岁时,孩子开始对他人说“不”,在意志上想把自我和他人区分开来。这个“不”是人生中第一个独立宣言。

3~6岁,孩子逐渐形成了一个真实的、区别于他人的内在模式和秩序,自我基本成形,在心理、意志、情感、思想上莫定了人格独立的基础。

6~9岁,孩子建构了属于自己的有关生活的常识和艺术的品质,建立了属于自己的文化特质,自我的形成加进了人类文化的特质。

9~12岁,孩子开始有了有意识的学习心智,他的认知不再受环境的限制,而是能扩展到整个宇宙。此时儿童的道德感开始形成。这个时期是人一生中最重要的第二个时期(第一个最重要的时期是0~3岁),他未来对智性方面的兴趣视这一时期环境提供的机遇而定。这就是为什么小学要给孩子尽可能提供机会,让孩子接触各种学科。我们的小学开设了11门课,除传统科目外,把科学实验课细分为:力学实验、光学实验、电磁学实验、气象学实验、地质学实验、化学实验、工程学实验、天文学实验。把自然学科细分为:天气、夜空、人体、昆虫、有売生物、哺乳动物、海滨、岩石和矿物、沙漠植物、树、花朵等。音乐课也细分为:乐器、芭蕾、欣赏等。还有社会实践课、讨论课、陶艺课等。有了这样一个宽泛的知识基础,一个人就容易发现自己的兴趣,并决定将来在哪一个领域进行深度探索。理想就是在这过程中自然产生的。

12~16岁,青春期到来时,心智开始转向外面的世界,开始对人和事有了兴趣;在学科上也有了倾向性。人的基本的成长形成了。自我形成,人开始有了离开父母、家庭的内在动力,自身的独立从内到外完成了。

18~28岁后,开始为过渡成为社会的人而努カ。走向社会的基本的独立形成了。

28~40岁,实现社会价值。所以我个人认为人的生命是在40岁成熟。就好比是一个圆,作为社会的价值完成之后,人会回归自我,重新考虑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所以,真正走向身心的独立是在40岁。但所有独立的基础,是儿童的早期独立的形,没有它,任何独立都无从谈起。


13.为什么孩子什么东西都喜欢说“我的“,明明有些东西也不是自己的?

18个月到3岁左右开始孩子会进入一个物权意识敏感期和占有的敏感期,18个月左右孩子自我意识逐渐完善,物权意识明显,已经开始逐渐表现出强烈的占有了。这个敏感期主要的表现在于,孩子开始强烈感觉占有、支配自己所属物的快乐。物品的交换从此开始,拉开了人际关系的序幕。

自我形成的早期,是从占有物品开始的。这是区分“我的”的自然方式,孩子如何感觉“我”,是从“我的东西”开始感觉,然后一步步从具体的“我的”东西,到意识形态的“我的”,到一个完全无形的“自我”......所以占有的目的,是获得占有物背后的含义,不是占有物品遮盖动作本身。如果这个阶段孩子出现这种情况,是很正常而且是成长里程碑上很重要的一步,为以后的人际关系的开展做准备。

那么家长应该如何去应对这个敏感,想让孩子顺利度过呢,首先得让孩子先知道什么东西是自己的,什么东西是别人的。让孩子明确的知道某件玩具是属于自己的,自己的东西自己做主,别人的东西如果想要玩需要先征得别人的同意。健全的物权意识是从家庭开始的,现在的很多家庭,因为只有一个孩子,所以在家里的时候孩子想要什么都能得到,哪怕是家长的东西孩子也能随意就可获得,在家庭中家长可以通过语言,动作和情景跟孩子一起玩相互交换或者借用的游戏,借用的时候包涵拒绝的情景,示范用语言将商量的场景表达给孩子听,让孩子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学会区分自己和他人的界限。

物权意识敏感期和占有敏感期是每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都会经历的一个重要时期,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往往会出现所谓的霸道行为,一般在3-4岁左右慢慢度过。所以为什么说2岁左右的孩子是最难带的,自我意识敏感期+执拗敏感期+物权意识敏感期+占有敏感期+秩序敏感期+......这个问题不比高考压轴数学题所涉及到的知识点少。


14.孩子为什么某个阶段喜欢不断的追问“为什么“?

3-4岁是孩子逻辑思维的敏感期,这个阶段孩子会不断的追问为什么,打破沙锅问到底——


——“妈妈,为什么要喝糖浆?“孩子边喝糖浆边问妈妈;
“因为你咳嗽了,需要一些药物来帮助你恢复“
——“为什么我咳嗽了?”
“因为你在运动的时候着凉了,喝水又太少,所以咳嗽”
——“为什么着凉了?”
“因为你活动时候太剧烈了,所以出了很多汗,又没有及时换衣服,所以着凉了。“
——“为什么我要剧烈运动?“
“我想可能是因为你跳蹦蹦床的时候想跳很高,所以运动的比较剧烈。“
——“为什么我想跳很高?”
“因为你觉得跳很高你就很有成就感”
孩子眨着大大的眼睛,充满了疑惑的点点头。
——“什么是成就感?”
......



所有的孩子都有一个问“为什么“的时期。小孩子问的简单一些,很多大孩子的追问经常让很多家长不知所措。这些“为什么”经常连成串,每一个”为什么“引导一种因果关系,成串的“为什么”引导一个因果链条。因果关系是一种逻辑关系,当儿童用语言探索逻辑关系时,就会发出一连串“为什么
”。“为什么”也是孩子语言敏感期的一种表现。在一个个“为什么”面前,父母一定要耐住性子,现在这个阶段的孩子就是一张白纸,他的很多三观和知识都是听来的,父母的态度和三观输出就是一支画笔,所以面对孩子的为什么,父母一定要正确简洁的解答,可以当做一个绘本时间,家里备好百科全书,每次孩子问起来就去翻翻百科全书,一定要如实的告诉孩子,不要随口说,开玩笑的说,我们的一句玩笑能影响孩子以后的一生,不开玩笑的说。


15.为什么孩子会开开心心拿遥控小汽车换回来一盒饼干?

昨天有家长后台私信我说希望可以分享一些有关社交的敏感期,所以准备分享几期比如交换、等待、分享等等社交相关的敏感期,拆开来讲是为了可以讲的更细。还是结合着案例一起来讲。

2岁半开始孩子进入交换物品的敏感期,只要是自己喜欢的或者想交换的都会乐此不疲的交换。


2岁8个月去托班的时候,小蒂每天都要背上一书包的车和事物,无论大小,是好是坏,便宜还是昂贵,全然不顾,只要塞满就行。直到有一天,我看到他手上拿着我看不懂的儿童画,我就随口问了一下,“小蒂,这是你自己画的吗?“小蒂高兴的回答:”我用我的车换的。“我惊讶的啊了一句,但是看到他那高兴的劲,没说什么。谁让车是他自己的,交换也是他的自由。

第二天去接他的时候,发现小蒂,辰辰,天天他们正在商量着交换车。辰辰说:“我根你交换好不好?你看,我这个还有灯呢。“小蒂一听,说:“好吧。”他们顺利完成了“交易”,两个孩子都兴奋不已。路上我问小蒂:“辰辰跟你交换这个车子之前好像就是你的,怎么在辰辰手里了呢?”乐乐说:“我把车送给天天了,他又跟辰辰交换了““你又交换回来了?”“嗯!”小蒂很干脆的回答。

就这样,他们频繁的交换物品。说是交换,其实也谈不上,因为在大人看来他们很少能带像样的东西回来,换回来的东西不是吃了就是送人了,两三个月下来,之前的收集了两年多的汽车就所剩无几了。说实话,刚开始我也用成人的价值来衡量过,但是又不敢干涉,最后只是心疼一下而已。到后来,就不再多想了,只要是他自己的东西,想带什么就带什么,我们之前在2岁培养物权意识的时候一直是这么约定的。

两三个月以后他就不怎么带了,有一天突然很坚定的告诉我:“我以后的东西再也不跟浩浩交换了。”我问他为什么。“浩浩拿了我的遥控车说第二天给我带麻辣条,到现在都没有带来。“听完又些欣慰。



孩子是通过物品来发展的,或者说孩子是通过消费物来发展的。孩子必需要先用油物品,才能消费这个物品,这就是我们前面讲的物品所有权的问题。也是交换中很关键一部分,交换是分享的前奏。

别人的东西不可以拿,自己的东西给不给别人自己有决定权,拿别人的东西要征得别人的同意。这是儿童交往的主要原则。家长这个时候要放权,把物权交给孩子,玩具存在的意义是为了让孩子有更好的成长,其价值几何已经是其次。家长这个时候一定要帮孩子建立好这个原则并形成秩序,慢慢你会发现孩子就愿意和小伙伴分享了。

到了5岁左右,孩子就开始喜欢和他人分享物品了,很多幼儿园的老师刚进去的时候让孩子去主动分享往往会失败就是这个原因,因为还没到点。这是孩子的成长规律,在此之前,孩子的物品应该归属自己所有,不能强迫孩子放弃自己的东西,也要告诉其他孩子尊重别人的拒绝。很多家庭和幼儿园都会强制孩子将东西分享给别人,不然就会打上自私的标签,但是这不适用于5岁前的孩子。

强制让孩子把自己的东西分享给别人,会让孩子产生这样的想法:我的东西被强制性的分给了别人,我也可以强行得到别人的东西。分享就变成了占有或者强行交换。学校和家长应该给家长充分的分享自由,如果孩子还不愿意就再等等或者良性引导。有的孩子处在“我的”占有敏感期,他要靠拥有自己的东西将“我的”与‘他人“区分开来。如果强制这个时期的孩子分享他的东西,会给孩子造成巨大的恐惧感和危机感。孩子到了四五岁时必然就会愿意分享,因为心理已经到了另一个层面。

六七岁的时候,孩子才真正体会分享的乐趣,这个时候分享变成了一种快乐和良好的品质。所以我们再总结一下:2-3岁的时候孩开始有分享的这个动作,4-5岁的时候开始喜欢分享,6-7岁的时候开始体会分享的乐趣。

赠送、交换也是孩子交往和得到物品的方法。平时家长要给家长一些玩具、食品,让孩子拥有赠送分和交换的条件。


16.网传的孟婆汤越来越不灵了,为什么孩子会喜欢抱大腿?

我穿着短裤,刚走进大厅,3岁半的一凡和龙龙迎面扑了过来,一人抱住我一条腿。我不知所措地停下来,不知他们要干什么。一凡抱着我的腿,手轻轻抚摸着,脸亲昵地挨着腿,笑呵呵地说:“亲爱的!”亲了好几下我的腿。我也回答他:“亲爱的,老师要工作了,松手好不好?”他根本不听,我只好轻轻地拖着他走。另外一位老师过来帮我解围:“宝贝,你喜欢王老师,但不能打扰老师工作。”这才把他们俩抱开。

第二天早上我穿了条长裤。走进大厅又碰到一凡,他没有任何反应地看看我。我还挺“多情”的,上前问了句:“早上好一凡。”他理都没理我,继续玩自己的。下午我换回那套短裤,正上楼梯,一凡从后面冲了过来,抱着我的腿又开始说“亲爱的”,亲了一下腿。我蹲下来说:“宝贝,你喜欢老师吗?”“喜欢。”“老师也喜欢你,但是老师必须去工作。”我亲吻了他的脸,他满意地离开了。



儿童是通过皮肤来思考,也是通过皮肤来获得爱的。许多孩子,包括很多成人都有肌肤恐惧症和肌肤饥饿症。学校里,新进校的孩子的肌肤恐惧症能达到很极端的程度。有的孩子碰破了皮肤,给他处理时,他非常恐惧。这个时,老师和大夫常常先在自己身上示范,然后再在孩子觉得较为安全的手臂上示范,孩子还是疯狂地哭喊。这是没有安全感在身体上的表现。人在婴儿时期通过父母的抚摸获得身体的智能,也获得爱的感受。要尽可能触摸0-3岁的孩子的肌肤,多拥抱孩子,亲吻孩子。当幼儿欠缺抚摸时,在爱和自由的环境中,他因为放松而将欠缺了的需求从潜意识上升到意识状态,恢复机制自动开启,以弥补成长中的缺憾。

近期有收到很多不理解的家长的私信甚至是谩骂,大家如果对哪一条有异议,可以来问我们参考文献,我们的教研团队可以跟大家保证的是,每一条都是参考了权威的文献的,对于孩子,我们丝毫不敢马虎,这些理论也不是我们造出来哗众取宠的,是中国早教甚至世界早教发展到现在,其实已经相对比较成熟了,人家都是做过无数次的对照实验,并且是在育拖和幼儿园经过反复的验证才得出来的结论。大家也可以去参照自己家孩子有没有过这种类似的经历。

17.为什么很多孩子会突然说我想跟爸爸结婚,我想跟妈妈结婚?

婚姻的敏感期一般出现在孩子4岁以后,有些在3岁多就进入婚姻敏感期的初始阶段。

婚姻敏感期是孩子发现婚姻关系的本质和核心。关系是彼此相爱的,互爱是结婚的基础。达不到彼此相爱,就可以重新选择,不会因爱而失去选择生活的能力。这一点多少成年人活了几十年也不能明白。

孩子形成结婚的概念,说明孩子对性别对自我,对异性已经有了初步的感受。作为家长和老师,不要对此大惊小怪,一定要平等、正常、科学的和孩子交流。

你能想象婚姻的敏感期的时候,孩子们需要解决多少问题?需要建立多少正确的概念?需要迎接多少挑战?需要经历多少情感上的折磨和痛苦?但是着一切都会让孩子的成长积淀力量,为以后孩子有一个正确的婚姻观铺路。

孩子建立在婚姻的概念并且应用它,并且真正的投入感情。孩子意见认识到了婚姻是人与人之间的基本关系,是要建立最亲密的关系的。慢慢还会认识到婚姻是两性间的,有年龄特征的。

婚姻敏感期初始阶段的表现是对自己父母的喜欢。我们知道,孩子对男人或者对女人的首次理解是对自己爸爸妈妈的理解。女孩会说,我要跟我爸爸结婚,男孩会说我要跟我妈妈结婚,这是最早婚姻敏感期出现的一个雏形。

儿童随着年龄的成长,对婚姻的认识也会逐渐发展。比如:最早爱爸爸或者爱妈妈的时候,就不会有年龄的认识和区分,有的跟妈妈结婚,有的跟老师结婚。他不会觉得妈妈、老师跟他的年龄有大大的差距。但是再发展一段时间后,孩子突然意识到,我应该跟我同龄的人结婚。这时,孩子就会在小朋友中间选择婚姻的对象。这时候的选择会是一种强行式的一厢情愿:“我要让谁谁当我的王子!”如果人家不乐意,孩子就会哭:“你要当我的王子!”老师介入了,问她:“你很喜欢他?”“是的!”“可是喜欢是两个人的事,他不喜欢你,老师认为你可以重新选择。”实际上,当我们告诉孩子他可以重新选择的时候,就等于帮助孩子选择了一条出路,这个状态对儿童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儿童立刻就发现:我是可以重新选择的。

这个时期过去后,儿童开始懂得用一些方法和技巧去和自已爱幕的小伙伴交往。比如:孩子会用吃的哄对方,拿玩的哄对方,帮助对方,发生事情的时候站在对方的一边替他辩护…以前幼儿园里有一个男孩喜欢一个女孩,摘了一个西红柿献给她,左边给不要,右边给不要,最后女孩不理他了。男孩很苦,老师就告诉他:“她不需要西红柿,换一个女孩喜欢的东西。”

再发展一段时间以后,大约是5岁的孩子,会因为喜欢而痛苦……这实际在大人中间也经常发生。

等孩子长到五六岁的时候,他们会坦然接纳这个问题:你很不错,所以也有别人喜欢你,你可以选择别人,也可以选择我,没有关系。你不选择我,不是因为我不好;你选择他人,也不是因为我不如他好,而是你们更合适。通常孩子发展到6岁的时,就达到了这一生命状态。

儿童时期是一个纯粹的情感培养和情感发展的过程,让儿童在童年顺利度过婚烟的敏感期,将为孩子成人后的婚烟关系定基础。事实上,婚烟的敏感期很大的程度上,标志着儿童的情绪、情感是否能达到一个成熟的状态。儿童通过几个月来发展完成的事情,可能成人10年或者一生都没有办法解决。

我常常跟家长说:“为什么你觉得孩子讨论婚烟这个事情不好呢?家庭和婚姻是陪伴我们大半生的一个内容,为什么不让儿童在小的时候,就把这个问题解决呢?解决这个时期的问题,将帮助儿童健全他的情感世界,健全他的家庭关系,健全他的婚烟关系。婚烟的敏感期,实际是儿童最早开始涉及成人世界的道德问题。由于很多爸爸妈妈在这个问题上不清晰,勒令孩子不许谈这个题,也不许交往,这个观念,不仅仅破坏了儿童的婚姻敏感期,同时也过早地给孩子强行加进了一些比较暧昧的意识和不良的意识形态观念。”

所以,婚姻敏感期到来的时候,我们做父母的都应该很高兴,因为我们可以在这个过程中,为儿童建立更好的婚姻观念,为儿童建立更好的爱的观念和丰富的情绪。

18.绘画敏感期什么时候来?

绘画是儿童与生俱来的表达自我的语言方式。先从几个案例来看绘画敏感期的情况。

每天到处寻高往下跳的乔,这几天突然不跳了而是趴在桌上专心致志画起画来,这已是他第三次出现绘画的敏感期。

第一次是在他2岁7个月时,乔握着笔不断地在纸上绕圆形曲线,接着便任意在纸上画出直线和曲线组合成的各种图形。我经常会和他一起分享他的画,虽然他尚处在涂鸦期,但我依然会仔细欣赏他的画,并不断发出赞叹声——“哇,我觉得这张像牵牛花”“这张像狮子”等。这样大概画了两个月,他已经能较娴熟地运用笔了。

第二次是在他3岁1个月时,乔坐了一次双层巴士后每天便疯狂地画公共汽车和双层巴士。持续了1个月后,他不画了,开始不断要求我为他画各式各样的汽车,当我鼓励他参照图片或实物画时,他总说:“我不会画。”

第三次,就是现在,3岁7个月。前几天带他去哥哥家玩,他看见哥哥在地上画房子,便也要求画,从此每天都要求画。起初总是一张张地画各式各样、大大小小、功能齐全的警车,接着开始画其他的,例如:爸爸、妈妈、兔子、电视机、遥控器、手机、杯子等。他不是一边看一边画,而是先认真看然后再画。

比如:画兔子时,先看看兔子,然后再抓起兔子数数有几条腿,最后才跑到桌旁一气呵成。这次画画与前两次都不同,他不再说:“我不会画。”而是只要看到想画的物品便有勇气尝试着去画。见此状,我忙拿来一本仿真汽车的小册子,请他来画。当看他画的直升机、起重机、水泥车、消防车、坦克等时,我眼泪差一点涌了出来,因为从他的画中已能清楚地辦出画的是什么车了!



敏感期中的幼儿往往对敏感对象表现出痴迷的热情。幼儿绘画敏感期到来时正是如此。这个敏感期在4~5岁到来,但也有例外。整个敏感期持续1个月到1年的时间。

幼儿从2岁开始画线状团,3岁左右开始有了运笔意识,画的形状成了不规则的梨形圆形以及其他的简单形状。

这个时期过后,儿童会不断要求大人重新来画,他开始意识到自已能力有限。

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儿童又重新开始自己画。此时儿童基本从宏观的角度来观察事物,能画出一个事物的基本轮廓,画人能画出头部、四肢和躯干,但没有多少细节内容。接着,他开始把握细节,对微妙的神态也有了感觉,他们的画也变得生动奇妙。

满足儿童敏感期的需求将使儿童表现出:
(1)天才的创作智慧;
(2)无与伦比的热情、兴趣和意志力;
(3)迅速发展的认知能力和技能;
(4)得到满足之后人格状态的宁静、和谐和顺从;
(5)建构了巨大的潜力。

痴迷、热忱的状态,使儿童达到一种出神入化的境界,使儿童深入事物的本质,掌握事物,最终造和创造事物。它又能净化儿童的心灵,让儿童发现非凡的美。

19.音乐敏感期在什么时候?

儿童天生具有音乐品质,音乐的敏感期是螺旋发展的,4岁时发展到真正意义的音乐敏感期。在这个敏感期里面儿童等待或者寻找特别的音乐环境,跟音乐亲近,发展潜在的音乐天赋。

儿女的音乐敏感期在4岁的时候出现的,那个时候每天去幼儿园接她的时候,她总喜欢拉着我的手上二楼琴房:“妈妈我要谈钢琴”。有时候一句话也不说,拉着我的手就走。那段时间,我们都是天黑透了才回家。

《麦克唐拉》《玛丽有只小绵羊》等一些简单的曲子就是那段时间学会的。家里当时没有买钢琴,她就把老师的教科书借回家,把家里的暖气片当钢琴,摆上乐谱,煞有介事的边弹边唱,一弹就是几十分钟。

这种情况持续了近3个月。后来她虽然不像那段时间那样天天要弹钢琴,但这为她后续的音乐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有一个好的音乐环境很不容易,这个环境包括音乐本身、音乐设备以及共同感受音乐的人。我们知道很多家长在逼着孩子练各种乐器,很多孩子非常痛苦,因为根本不喜欢。如果在音乐敏感期到来的时候,顺其自然的根据孩子的天赋,他们可能都不用家长逼,自己就会去主动学习;即使将来没有学成什么乐器,但是对家长的乐感和鉴赏能力的培养也是很有帮助的。

20.孩子数学敏感期什么时候到来,周期如何?

我们说小朋友对数有了概念指的是,对数名、数字、数量产生了兴趣。只有三位一体地掌握了,才算掌握了数的概念,我们来通过一个案例来看一个孩子数学敏感期的发展。


2岁3个月的乔乔,有一天发现一盒扑克牌,便立刻打开在床上来回摆弄。忽然他拿起两张“5”兴奋地说:“妈妈看!”我说:“再找找看,里面还有。”最后他终于找出4张“5”。巨大的喜悦推动他继续做这个活动,不停地寻找相同的,每找出一组我便告诉他那是几,反反复复一直持续了很久接下来几天,他每天都在重复这个活动。


1周后,我随意说出一个数他便能迅速找出。偶尔我们互换角色,他说我找,每当我佯装找不到时,他便显得非常开心,并热心地帮我找出。


大约3周后,他渐渐不再对这个活动感兴趣。开始对出租车座位后的电话号码感兴趣(如,订购特价机票的电话,或某公司的电话),每次乘坐他都一遍一遍地指读。


再后来他又发现了车牌号,开始读每辆车的车牌号,不过总是无法将“6”和9”区分。等公交车时,他也会不停地问:“这是几路车?这是几号中巴?”遇到自己认识的,便会早早地喊出来。


给他吃的东西时,他会开始认真地数,并给家人分配。当家人笑着说怎么给我两个而给他3个时,他忙做调整,但如果还是不一样,那时他总是显得苦恼。玩车时也会努力地清点车辆,走在路上也会去数树木。


伴随着绘画敏感期的到来,他又开始忙着整天画画。画着画着,一天他不经意地写出一个数字,大叫着喊我:“妈妈看我写的!”看到这,我忙抓住时机在纸上写下1~10的数字,让他照着写(说是写还不如说是画)。他认认真真照着我的模板画,画到“8”时有些困难,我就教他画两个圆圈。


几天后他不再满足于这样画“8”而是要求像我一样绕“8”。反反复复尝试,终于能够完整地将一个“8”绕好。虽然他的“8”字看上去像在睡觉,但是我和他都很激动。写“5”和“7”时,他会自然而然很顺手将其写反,就好像那两个数字原本就是那样写的。我给他示范过几次正确书写,也提醒他“发现了什么“,但他就像压根看不到,注意不到,依然乐此不疲地按着自己的方式书写着。


直到学前班第一个学期结束后,他才开始能够将“5”和“7"”写正。


在预科班(约6岁1个月)时,他开始对数字逻辑感兴趣了,每天不停地问我:“妈妈,一只蚂蚁吃一个苹果需要多少天?100只呢?1000只呢?”“飞船和火箭谁快?快多少?”


或者他还会测量一米他需要走几步,之后推测自己走10米的路需要多少步。还有30米,100米…甚至还推测自己从一个地方走到家门口需要多少步…很多的问题,只可惜当时没有记下来,只记得有些问题搅来搅去我都糊涂了,他却兴致盎然,有很多问题我也没有办法解答他。


这段时期过后,他又开始书写1~100的数字,不仅写,还模仿班中100板的作业纸给自己画很多小格子,之后将数字填写进去。


几周后他还变着花样去写数字了。如,先写出一个数字,再在上面添加几笔将其变成一个有趣的图案,看起来非常美妙!


这些日子又开始琢磨买东西的事。如,7元钱够买什么东西,不够买什么东西,需再加几元钱可以买;买几样东西时合计多少钱;人家应该找他多少钱等。


乔乔数学的敏感期给我们展示了一个完整的敏感期的周期过程:对数名的兴趣、对数字的兴、对数量的兴趣、对数的书写的兴趣、对数的序列的兴趣、对数的运算的兴趣…在这个周期中,时间和兴趣的关系,生活和数的关系都展示给了我们。


收藏的孩子爸爸妈妈们帮忙点个赞呀,让更多的爸爸妈妈可以了解到关于孩子敏感的问题,这一篇我们会尽量把敏感期都更全了。特别是第一次做爸爸妈妈的父母,特别不容易,陌生的领域就意味着可能不理解,不理解就没有安全感,没有安全感就会焦虑,其实有很多时候我们只要了解 了这个其中的原因,就有解决的办法。关于内容的科学性我们可以跟大家保证,因为我们也是翻阅了大量的参考文献,站在巨人们的肩膀上,把内容说的通俗易懂,大家也可以对照孩子是否真的会有这种敏感期的发生来对照验证,就希望每个孩子都可以长成自己最好的样子。

太多太多了,明天再更吧,今日夜已深,最近更的进度有点落下了,因为受邀同时在更新另一篇文章,内容是0-3孩子各项能力的发展里程,简而言之就是每一项能力在每一个月龄大概会发展到什么程度,大家感兴趣的可以看一下。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宝宝的每一个小动作、每一个表情,都像是在用他们独特的语言与世界交流。而作为新手父母,面对这些全新的生命,很多时候我们感到手足无措,那些看似“奇怪”的行为,其实恰恰是他们成长中必经的、值得我们理解和接纳的正常阶段。1. 毫无预兆的哭泣:这可能是最让新手父母抓狂的一点。有时候,宝宝明明吃饱了、睡足了、换.............
  • 回答
    我家宝贝刚出生那会儿,我真是开了眼界了。以前看别人家的孩子睡觉,总觉得他们乖乖躺着或者趴着就行了,没想到自家崽崽能解锁那么多我做梦都想不到的睡姿。这小家伙简直就是个行走的瑜伽大师,还是个freestyle的!首先得说,那个最经典的“俯卧撑式”。我一开始看见他这样趴着,小胳膊小腿儿都往外伸,跟刚要发射.............
  • 回答
    新手父母们,恭喜你们迎来了生命中最珍贵的礼物!但同时,也可能伴随着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和些许的未知。作为新手,最想做的事情莫过于保护好自己的宝贝,不让他们受到任何伤害。所以,一些关键的婴儿急救知识,可以说是你们的“必备技能包”,让你们在关键时刻能够沉着应对。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以一种更贴近您感受的方式.............
  • 回答
    婴儿玩具的选择,可是一门大学问!看着咿咿呀呀的小宝贝,总想把最好的都给他,但面对市面上琳琅满目的产品,有时候反而不知道从何下手。其实,很多经典婴儿玩具之所以经典,是因为它们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而且真的能陪伴宝宝度过美好的童年,而且对宝宝的成长有着实实在在的帮助。今天我就来跟各位宝爸宝妈们,聊聊那些我心.............
  • 回答
    要理解为什么说“扭曲空间爱因斯坦环星系”(这里更准确的说法应该是“爱因斯坦环”或“引力透镜效应形成的光弧”),以及它与“90 亿年前宇宙婴儿潮”的联系,我们需要把这个问题拆解开,一层层剥开它背后的科学原理。首先,我们得澄清一个概念。“扭曲空间”这个说法,虽然听起来很酷,但它本质上是对爱因斯坦广义相对.............
  • 回答
    雪印,这个在日本家喻户晓的乳业巨头,近日却因一起严重的质量问题,让消费者们捏了一把汗。据报道,雪印旗下约有40万罐液态婴儿奶因可能存在的质量缺陷而被大规模召回。这个数字,足以让任何一位为人父母者感到不安。质量问题的具体性质与潜在风险这次召回事件的核心在于婴儿奶粉的“质量问题”。虽然具体的技术细节尚未.............
  • 回答
    宝宝在失重状态下成长,身体会经历一套与我们在地球上截然不同的发育过程。这种差异远不止是“漂浮”那么简单,而是会触及身体的方方面面,塑造出一个与我们截然不同的“太空人”。首先,最直观的变化会发生在我们的骨骼和肌肉上。在地球上,重力是我们身体的天然“训练师”,时刻在对抗它。我们的骨骼需要承受全身的重量,.............
  • 回答
    养育一个小小的生命,真的是一件充满惊喜和快乐的事情。每当看着孩子一点一滴地长大,那份喜悦,是任何东西都无法替代的。对我来说,最快乐的莫过于看着宝宝刚睡醒的那一刻。他们的眼睛迷迷糊糊地睁开,还没完全找清楚方向,但一旦看到你,那种纯粹的、毫无保留的喜悦就会涌上来。一个小小的微笑,一声软软的“妈妈/爸爸”.............
  • 回答
    给宝贝挑婴儿车,这绝对是准爸妈们必做的一件大事!市面上的选择琳琅满目,从轻便的伞车到功能齐全的推车,看得人眼花缭乱。别急,我这就来跟大家分享几款我身边口碑爆棚、用过都说好的婴儿车,保证是实打实的干货,希望能帮大家省点心。挑婴儿车,咱们得看啥?在推荐具体车型之前,咱先得明确几个挑选婴儿车的关键点,这就.............
  • 回答
    如果婴儿界真的有奥运会,那可真是热闹非凡!要说哪个项目最有可能让咱们家小宝贝一举夺魁,我猜啊,那绝对是——“咿呀语速与表情达意接力赛”!你别说,这项目听起来有点玄乎,但细想一下,咱们家这小不点儿,虽然不会说话,但那沟通能力简直是“内卷”出了天际。你想想看,每天早上我一醒,还没完全睁开眼,他就能先我一.............
  • 回答
    婴幼儿奶粉惊现“香兰素”,雅培罚款九百万,对宝宝健康究竟有何影响?这背后又揭示了哪些食品安全“潜规则”?近日,一则关于婴幼儿1段奶粉被检出香兰素,而知名品牌雅培因此被罚款909万的消息,如同一颗重磅炸弹,在无数家长的心中投下了深深的担忧。香兰素,这个原本是用于烘焙、糖果中的香料,为何会出现在本应纯净.............
  • 回答
    .......
  • 回答
    有些人对婴儿或小孩产生生理性的厌恶和恐惧,这背后其实是相当复杂且多层面的原因在作祟,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不喜欢”就能概括的。这其中交织着生物本能、心理体验、社会文化等多种因素。生物本能的“警报”:首先,从进化的角度来看,人类作为一种高度依赖后代存活的物种,对于婴儿的无助和脆弱,本应激发一种保护欲。然而.............
  • 回答
    看到17天大婴儿被月嫂失手摔地的消息,真的让人心惊胆战。这不仅仅是单个事件,背后牵扯出的是月子中心行业本身存在的一些非常严峻的问题。生育后是否会考虑月子中心,这个问题我得好好想想,如果考虑,挑选时也需要非常谨慎。月子中心目前可能存在的问题:这起事件就像一个炸弹,把月子中心这个看似光鲜的行业内部的一些.............
  • 回答
    这起令人痛心的事件,无疑暴露了几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并且都直指“监护”和“安全”这两个最核心的环节。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原因归咎于某一个环节,而是需要深入剖析,才能防止悲剧重演。首先,最直接也是最显而易见的问题,是对婴儿游泳安全认知的严重偏差和过度自信。 对“脖圈”的迷信与误解: 很多人认为宝宝戴上脖.............
  • 回答
    贺建奎案,一个曾经轰动世界的科学伦理事件,如今随着当事人的刑满释放,再次将公众的目光引向基因研究的深远影响和潜在风险。这起事件不仅触及了科学研究的边界,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人类在驾驭强大基因技术时所面临的严峻挑战。贺建奎案的警示:野蛮生长下的科学伦理真空贺建奎,这个曾经的科学新星,以一种极端且不负.............
  • 回答
    北欧迎来婴儿潮,冰岛 2021 年生育率提高近 9 %:解读与我国的参考意义北欧国家,尤其是冰岛,在2021年迎来了生育率的显著提升,近9%的增长率在近年来相对较低的生育率背景下显得尤为突出。这一现象并非偶然,而是多重因素叠加作用的结果。深入解读这一现象,对于正面临人口老龄化和低生育率挑战的中国,具.............
  • 回答
    这起发生在山东某医院的婴儿输液药品过期8个月事件,无疑暴露了医院在药品管理环节的严重疏漏,触目惊心。如此低级的错误,不仅是对生命的漠视,更是对患者及其家属信任的践踏。让我们深入剖析一下,究竟是哪些环节出了问题,导致了这场潜在的医疗风险:一、 药品采购与入库环节的“失职” 供应商资质审核不严,源头.............
  • 回答
    这件事啊,听起来真是让人触目惊心,也挺让人匪夷所思的。一个三个月大的婴儿,就这么被当成“包裹”一样,通过快递给送走了?这父母到底是怎么想的?这事儿啊,说它违法,那肯定是违法的。我国《刑法》中关于遗弃罪的规定,以及《未成年人保护法》、《母婴保健法》等等,都明确规定了父母对未成年子女的监护和抚养义务,任.............
  • 回答
    这是一起非常令人发指且亟需严惩的事件。有人从高处抛下烟头,导致婴儿车被烫穿,这不仅是对他人生命财产的漠视,更是对社会公德的践踏。民警通过喊话所有业主验DNA的方式来侦破案件,虽然手段严厉,但在这个特殊情况下可以理解,毕竟要找到这个丧尽天良的肇事者。涉事业主可能需要承担的责任非常多,而且会根据具体情况.............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