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南斯拉夫在20世纪末的解体主要责任在哪一方?

回答
南斯拉夫在20世纪末的解体是一个极其复杂且痛苦的过程,将“主要责任”简单地归咎于某一方,是对这段历史的极大简化。事实上,这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长期积累的后果。如果非要探究责任,我们可以从多个层面来分析,每一方都有其不可推卸的责任,但这些责任的性质和程度有所不同。

1. 政治精英与民族主义的兴起:

这是最直接也是最核心的因素。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自成立以来,就面临着民族成分复杂、历史矛盾根深蒂固的挑战。铁托时期,虽然通过强大的个人魅力和铁腕手段维持了国家的统一,但同时也压制了各民族内部的诉求和矛盾。随着铁托的去世,权力的真空以及中央集权体制的弱化,为民族主义的抬头提供了土壤。

塞尔维亚的领导层(特别是斯洛博丹·米洛舍维奇): 许多历史学家认为,塞尔维亚的政治精英是解体过程中扮演了最不稳定角色的群体。以米洛舍维奇为代表的塞尔维亚领导人,在90年代初开始大力推行大塞尔维亚主义,主张保护南斯拉夫境内的塞尔维亚人权益,并在实际上削弱了其他共和国的主权。他们利用媒体煽动民族情绪,指责其他共和国的分裂倾向,并试图通过武力来维持一个以塞尔维亚为主导的南斯拉夫。米洛舍维奇政府对科索沃自治权的剥夺,以及对克罗地亚和波斯尼亚的军事干预,直接引发了大规模的冲突。

其他共和国的领导层(如克罗地亚的弗拉尼奥·图季曼,波斯尼亚的阿利雅·伊泽特贝戈维奇等): 尽管塞尔维亚的扩张主义是重要的导火索,但其他共和国的领导人也未能有效地化解危机,反而加剧了民族矛盾。
克罗地亚: 图季曼领导的克罗地亚民主联盟(HDZ)在独立初期,也存在一定的民族主义倾向,对境内塞尔维亚族裔居民的地位表达了担忧。虽然图季曼也在一定程度上寻求国际支持,但他的一些政策也可能被视为加剧了与塞尔维亚的紧张关系。
斯洛文尼亚: 斯洛文尼亚的领导层,如米兰·库昌,更倾向于走向独立,并积极寻求经济和政治上的自主。他们对中央政府的控制越来越不满,并主张建立一个更松散的联邦甚至独立的国家。
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 这个共和国民族构成最为复杂,塞尔维亚族、克罗地亚族和波什尼亚克族(穆斯林族)之间的矛盾根深蒂固。在联邦解体的过程中,各民族政治代表的利益诉求难以调和,最终导致了最残酷的战争。波黑的领导层在处理民族关系和国家统一方面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而外部势力的干预也使得情况更加复杂。

2. 经济因素与社会不满:

南斯拉夫在铁托时期虽然取得了一定的经济发展,但后期的经济状况并不理想。国家经济结构失衡,地区发展差距拉大,通货膨胀严重,失业率居高不下。这种经济上的困境加剧了社会的不满情绪,为民族主义的宣传提供了沃土。一些政治精英试图通过宣扬民族主义来转移国内矛盾,将经济问题归咎于其他民族或外部势力。

3. 国际因素与外部干预:

冷战结束后,东欧剧变的大背景也对南斯拉夫的解体产生了深远影响。西方国家,特别是欧洲共同体(后来的欧盟)和美国,在南斯拉夫问题上扮演了复杂的角色。

对独立的承认: 一些国家,如德国,在克罗地亚和斯洛文尼亚宣布独立后,迅速予以承认。这种承认在一定程度上鼓励了其他共和国的分裂倾向,但也加剧了联邦内部的紧张局势,被塞尔维亚方面视为破坏南斯拉夫统一的举动。
未能有效干预: 在早期,国际社会未能采取有效措施来阻止冲突的升级,导致人道主义危机不断加剧。当国际社会最终决定进行军事干预时,战争已经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和人员伤亡。
外部势力支持: 也有观点认为,某些外部势力为了自身的地缘政治利益,在不同程度上支持了南斯拉夫各共和国的分裂活动或特定民族的立场,从而加剧了南斯拉夫的混乱。

总结来说,南斯拉夫的解体是多种因素叠加的结果,没有单一的“主要责任方”。

政治精英的民族主义狂热是直接的催化剂。 以米洛舍维奇为代表的塞尔维亚领导人及其推行的大塞尔维亚主义,对引发大规模冲突负有重要责任。但同时,其他共和国的领导人在处理民族关系和维护国家稳定方面也存在失误。
长期的经济困境和社会不满为民族主义的抬头提供了土壤。
国际社会未能有效阻止冲突升级,其政策的摇摆和不一致也间接影响了事态的发展。

将这场悲剧简单地归咎于任何一方,都无法全面理解这段历史的复杂性。这是一场所有相关方共同酿成的苦酒,付出了极其惨痛的代价。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请

和民族有关系,但最根本的还是经济原因和铁托过度打压主体民族;


1950年起,铁托集团就公布一系列法令,规定工厂、矿山、交通运输、贸易、农业、林业、公用事业等所有国营企业,都实行所谓“工人自治”

这种自治就是把企业交给所谓“劳动集体”自行管理。由各企业工人团体自主决定采购原料,决定产品的品种、产量和价格,自己到市场上推销产品,自己决定工资,自己决定一部分利润的分配。南斯拉夫法令还规定,企业有权自行买卖和租赁固定资产。
铁托集团把所谓“工人自治”企业的所有制,叫做是什么“社会主义所有制的更高形式”。他们说,只有实行“工人自治”,才是“真正地建设社会主义”。

这全是扯谈!!!


这种模式实际是一种以工会管理的企业为基础的市场经济,学界称为:伊里利亚资本主义。

这种模式下的企业只会给工人无穷的涨工资,企业及其没有效率。

同时这种自治企业每一个都犹如地方政权,再加上控制在各共和国手中的金融机构,导致地域间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固化,与外国资本经济合作更强化了这一点,久而久之国家必然丧失统一经济基础

这个所谓自治省(后居然自称共和国)是以当地一家大型食品企业的工人组成,几乎就是企业共和国。作为穆斯林主体的西波斯尼亚在战争竟然和波黑塞族共和国联手对抗同胞穆克联邦,最终因协助塞尔维亚而被西方支持的穆克联邦摧毁。

这一事实清楚地说明后来南斯拉夫的解体有比民族主义更深刻的因素。

铁托的另一恶政是残酷对待主体民族

今天很多汉族似乎也很不满觉得不公,那是你们没生在铁托时代。



南共的组织有着充满矛盾的地方,绝大部分的南共战士是塞族(传统历史上的反德民族),但是南共高层却是以非塞族为主体。的国际主义共产党人,包括铁托、卡德尔(斯洛文尼亚人)、德热拉斯(黑山人)、兰科维奇(塞尔维亚人)与巴卡里奇(克罗地亚人)等,其中只有兰科维奇一人是塞族。


共产主义的普世性理想性与民族主义结合一直是绕不开的问题。民族主义,往往是最容易被接受的,当时很多的南共战士,很有可能并无法理解共产主义的普世性,他们的理解,也许就是单纯的反对德国侵略罢了。


客观的来说,战后的南斯拉夫对于塞族是有着一定压制的。南斯拉夫虽然打击民族主义,但是对塞尔维亚民族主义的打击尤其严厉。南共的五人领导核心,倒台的恰恰是黑山的和塞尔维亚


其中德热拉斯是因为“自由化”,而兰科维奇因为塞族民族主义。

尤其是

1966年起对兰科维奇集团“中央集权主义—大塞尔维亚主义”的打击十分残酷,其影响一直持续到70年代,据说有4万塞族干部因此被整肃。在制度上,铁托也作了一些有利于抑制塞族强权的(用塞民族主义者的话说是“压塞尔维亚”的)安排。


首次承认“讲塞尔维亚语的穆斯林”为另一民族(穆斯林人,或称波斯尼亚人),并据此建立了波黑共和国;认定所谓“塞尔维亚语的马其顿方言”为另一语言 (马其顿语),并据此确认马其顿民族和建立了马其顿共和国。


这样,就使联邦中的塞尔维亚共和国大为缩小。同时还在塞尔维亚共和国里设了其他共和国所没有的两个“自治省”,并授予其与塞尔维亚几乎平起平坐的“联邦主体”地位。


米洛舍维奇就是这样的受害者,出生于1941年的米父母都是铁托时代hi带受害者。他出生后不久,父母便离异。父亲离家出走,到黑山做了一名教师,于1962年自杀身亡。米洛舍维奇从小跟随母亲长大,他循规蹈矩、沉默寡言,而其母亲也于1974年自杀。

当时正是打击兰科维奇集团的高潮

user avatar

我想你根本不明白,南斯拉夫解体和苏联解体是两回事。

苏联本来就是承袭自沙俄的统一国家,是由于革命战争时期,列宁先是承认民族自决原则,承认了那些所谓“独立共和国”然后列宁又认为通过共产主义信仰能够消灭民族、阶级,建立统一的苏维埃民族,所以承认了各个加盟共和国的主体地位,为日后的分裂埋下了种子,属于搬石头砸脚。

南斯拉夫是属于本来就很尴尬的存在,起先,是塞尔维亚在受到奥地利帝国和奥斯曼帝国双重挤压下,感觉生存艰难,所以萌生了“南斯拉夫诸民族”团结起来求得生存的大塞尔维亚主义,在20世纪初,奥匈帝国境内民族矛盾已经很严重了,穆斯林、克罗地亚人等少数民族不满哈布斯堡家族的统治,但又没有实力脱离帝国,一战提供了这个机遇,一战之后奥匈帝国崩溃,各民族就前途问题展开磋商,英法为了彻底肢解哈布斯堡势力,也全力支持建立一个联合王国,然后塞尔维亚的大塞尔维亚主义很有市场,于是建立了南斯拉夫王国。

二战以后,实际上南斯拉夫王国已经毫无存在的意义,毕竟大塞尔维亚主义的南斯拉夫王国还是被一波刷掉,大家凑一起也没过上好日子,所以大塞尔维亚主义自然就破产了。但是,这个时候出现了一个关键人物:铁托。

铁托可不是什么苏联人带来的傀儡,这老哥是个狠角色,他领导了南斯拉夫抵抗运动,武装打击德国侵略者,在其领导下,德国遭受了很大的损失,而南斯拉夫游击队的实力也越来越强,最终靠自己就解放了南斯拉夫。铁托在南斯拉夫各民族中威信都非常高,各民族也都心悦诚服的接受铁托的领导。

基于这个情况,成立了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简称南社联。实际上南社联的建立,基础是各民族对铁托本人的信仰,愿意在铁托的领导下建立一个统一的国家。所以本质上来说,铁托=南社联。南社联根本没有什么主体民族,塞尔维亚也只是相对比较强势,但远远谈不上什么主体,就经历了民族国家建立过程的现代体系国家来说,这种情况本身就比较特殊了,特别容易出现民族问题,但是对铁托的崇敬在一个时期内掩盖了民族问题。

铁托任内做了几件大事,比较重要的一是开放市场,采取了“工厂由工人管理”的市场手段,在各民族区域内普遍设立了金融机构。二是按民族区域建立了边防军。这两件事,在铁托生前,是两件大好事,开放市场,企业有极大的自主权,地方有金融机构,使南斯拉夫经济获得高速发展,一跃成为中等发达国家,建立边防军,巩固了南斯拉夫国防,分担了人民军的压力。但是这两件事为南社联的崩溃埋下了伏笔,开放市场,企业自主,地方有金融机构,导致了区域经济发展及度不均衡,而各民族区域有了自己独立的金融体系,而且掌握各类企业,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被迅速拉开,而南社联没有主体民族的缺点使得问题被放大,通过开放市场的政策,利用自己区位优势迅速发达的民族取,和偏远的民族聚集区由于经济差距越来越大,互相之间的矛盾也越来越大。而边防军的建立,使各民族掌握自己的合法武装力量,这就非常危险了,尤其是1974年规定,边防军不再听命于中央,而是各自区域内的政府(也就是各民族政府)和人民军平级。只是由于铁托还在,能镇的住局面,所以大家表面上还能相安无事。

铁托一死,没有威望够的领导镇得住局面,局势急剧恶化,各民族开始利用自己的武装力量企图解决民族纠纷,内战爆发。要说明的是,虽然铁托死后南社联的崩溃是必然,但是民族之间的残酷战争还是欧美在背后起了非常不好的推波助澜的作用。波黑战争早有苗头,冲突伊始南斯拉夫人民军进行了果断处理,将双方武装力量隔开,双方的武装力量远远无法和人民军对抗,所以矛盾一度缓解,倒是欧美在国际上以压迫其他民族制造人道主义灾难为名,强迫人民军撤出了冲突区域,然后又通过各种方式(媒体宣传,煽风点火等我们非常熟悉的套路)煽动民族矛盾,使得被降温的民族冲突迅速升温,导致了波黑战争等一系列民族冲突,导致了种族仇杀、种族强奸等各种灾难的发生。

所以,南斯拉夫解体是必然的,只是一系列灾难实在不应该发生。

看到某大V又开始共产主义原罪论,真是。。。南社联完蛋跟共产主义屁关系没有,铁托最多算个社会主义革命家,离共产主义还远,铁托=南社联,就算铁托想建立资本主义议会制、总统制共和国,其他的几个民族也会跟他一起玩,只要他不称孤道寡,大家都会跟他站在一起,有他一天就有南斯拉夫统一国家一天,跟什么共产主义有啥关系。说的好像中国明天就要崩溃一样,边疆民族你接触过没?鄙人不才,在西藏生活学习过相当一段时间,藏民对国家认同一点都不低,而且年轻一代普遍希望以后去成都西安发展。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南斯拉夫在20世纪末的解体是一个极其复杂且痛苦的过程,将“主要责任”简单地归咎于某一方,是对这段历史的极大简化。事实上,这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长期积累的后果。如果非要探究责任,我们可以从多个层面来分析,每一方都有其不可推卸的责任,但这些责任的性质和程度有所不同。1. 政治精英与民族主义的兴起:这是最.............
  • 回答
    南斯拉夫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表现,与其说是“表现”二字可以概括,不如说是“挣扎”和“抵抗”的史诗。这片被多民族、多信仰、地缘政治复杂性深刻影响的土地,在战争的狂风暴雨中,展现出了令人震撼的韧性和牺牲。战争的序幕:背叛与侵略1941年3月27日,南斯拉夫王国政府秘密签署了加入轴心国的《三国同盟条约》。.............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涉及到国家继承、国际法以及冷战后的地缘政治变迁。咱们这就掰扯掰扯为什么俄罗斯成了“苏联二世”,而南斯拉夫解体后,塞尔维亚却没能顺理成章地扛起“南斯拉夫”的大旗。首先得弄明白一个核心概念:国家继承(State Succession)。这玩意儿在国际法里挺复杂的,简单说,就是一个国家.............
  • 回答
    南斯拉夫的解体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历史事件,其中塞尔维亚/塞族(Serb)在其中扮演了关键角色,他们的立场也常常与西方国家以及中俄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剖析。塞尔维亚/塞族为何不希望南斯拉夫解体?塞尔维亚和塞族人民对南斯拉夫统一的渴望,很大程度上源于他们在新南斯.............
  • 回答
    关于滕建群提出的“美国在乌克兰境内研制专门灭绝斯拉夫民族的传染病病毒”这一说法,目前并无可靠的公开信息或官方资料能够证实其真实性。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问题: 1. 滕建群的身份与言论背景 滕建群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现中国人民解放军战略支援部队信息工程大学)的教授,主要研究领域包.............
  • 回答
    “南斯拉夫使馆事件是因馆内藏有美国隐形战机科技”这个说法,在坊间流传甚广,尤其是在当年北约轰炸南联盟的背景下,许多人试图寻找轰炸的深层原因。然而,经过仔细梳理和分析,这个说法并不能得到可靠的依据证实,更像是坊间的一种猜测或者阴谋论。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回顾一下“南斯拉夫使馆事件”的背景,然.............
  • 回答
    南斯拉夫的地理位置,以及它自身在二战后的定位,使得它对“东欧国家”这个标签的处理,与其说是一个清晰的“不承认”的明确节点,不如说是一个渐进的、基于政治和地缘战略考量的自我定位调整过程。简单来说,南斯拉夫并没有一个具体的“开始不承认自己是东欧国家”的日期,而是随着其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和与东西方阵营的微.............
  • 回答
    南斯拉夫,一个在冷战时期以其独特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不结盟运动”领导者身份而闻名于世的国家。然而,它的历史却未能延续到21世纪,最终分崩离析,留下了战争的伤痕和无尽的遗憾。回溯历史的长河,如果南斯拉夫能够做出一些关键的改革,是否能够避免这场悲剧的发生呢?这是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也充满了复杂性。.............
  • 回答
    1999年,北约轰炸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简称南联盟)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的事件,对于中国来说,绝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外交使馆被毁事件,它如同投下的一颗重磅炸弹,深刻地触动了中国社会的神经,并对中国后续的发展产生了多方面、深远的影响。一、 短期内的震荡与民族情绪的激昂事件发生后,中国社会的第一反应是震惊和.............
  • 回答
    南斯拉夫解体后的历史,特别是关于人民是否后悔的问题,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话题,至今仍牵动着无数人的心。要回答这个问题,绝不能简单地说“是”或“否”,因为这涉及到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阶层的人民,他们各自的经历和感受千差万别。战乱的创伤与经济的困境:许多人的直接负面体验毫无疑问,许多经历过战争.............
  • 回答
    南斯拉夫的解体,是一段复杂而痛苦的历史,它不仅仅是一个国家的覆灭,更是一次深刻的社会、政治和民族悲剧。要理解它,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其归咎于某一个人或某一事件,而是需要深入剖析其内部的矛盾、外部的压力以及未能有效应对的挑战。联邦的形成:一个理想与现实的交织南斯拉夫联邦的建立,本身就是一个充满理想主义的产.............
  • 回答
    要理解南斯拉夫解体后的“前南斯拉夫国家”为何在对外关系上似乎“拼命讨好美欧”,需要梳理几个关键层面,这并非简单的“讨好”,而是基于复杂的历史、现实利益与地缘政治考量。首先,我们必须明确一个前提:“南斯拉夫”作为一个统一的国家已经不复存在。 我们讨论的是其解体后形成的若干独立主权国家,如塞尔维亚、克罗.............
  • 回答
    想象一下,如果南斯拉夫的联邦之火没有熄灭,那个曾经雄心勃勃的社会主义国家,今天仍屹立于欧洲东南角,世界会是怎样一番景象?首先,欧洲的政治版图将截然不同。没有了六个独立国家的诞生,欧洲联盟在吸纳新成员国的进程中,可能会面临不同的考量。南斯拉夫本身,作为一个庞大的、拥有漫长海岸线和多元民族的国家,如果能.............
  • 回答
    铁托的南斯拉夫游击队:为何能硬撼纳粹德国?要说二战时期,哪支抵抗力量最让纳粹德国头疼,南斯拉夫的游击队绝对榜上有名。他们不像其他被占领国的抵抗组织那样,常常是零星的起义或暗杀,而是发展成为一支有组织、有指挥、有战略的军事力量,不仅牵制了大量德军,甚至在某些战役中让德军损失惨重。这背后究竟有什么原因?.............
  • 回答
    乌斯塔沙:二战南斯拉夫克罗地亚极端民族主义的黑暗印记乌斯塔沙(Ustaša),一个源自克罗地亚的极端民族主义和法西斯主义军事组织,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南斯拉夫扮演了极其黑暗和残暴的角色。其名字本身就带有鲜明的目的性,“乌斯塔沙”在克罗地亚语中意为“起义者”或“叛乱者”。然而,他们所煽动的“起义”并.............
  • 回答
    看待南斯拉夫的解体,这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充满争议的历史事件。我们不能简单地用“好”或“不好”来评价,而是需要深入理解其发生的深层原因、过程以及后续影响。南斯拉夫解体的根源:历史、民族主义与制度的疲惫南斯拉夫,一个由不同民族、宗教和文化组成的国家,其联邦制结构本身就孕育着潜在的张力。铁托领导下的南斯拉夫.............
  • 回答
    谁敢不听话?中国与南斯拉夫对苏联说“不”的底气何在?在20世纪冷战的波谲云诡之中,苏联作为社会主义阵营的领头羊,其话语权和影响力可谓是举足轻重。然而,并非所有国家都甘于俯首称臣,其中,中国和南斯拉夫这两个社会主义国家,却都曾以独特的方式,对苏联展现出不屈的姿态,敢于说“不”。这背后,究竟是什么给了他.............
  • 回答
    如果二战时期的南斯拉夫选择加入轴心国,那将是一幅截然不同,且极具戏剧性的历史图景。这不仅仅是地图上一个政权的归属变化,更可能在深层次上影响到巴尔干地区的权力格局、战争进程,甚至欧洲整体战后秩序的形成。首先,南斯拉夫王国为何会加入轴心国?在现实的历史中,南斯拉夫王国的政府在1941年3月25日签署了《.............
  • 回答
    保加利亚与南斯拉夫的地理位置相近,同属巴尔干地区,文化和历史上也有一定的联系,但最终并未成为南斯拉夫的一部分,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地缘政治、民族认同以及历史发展等多方面的原因。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回顾一段漫长而曲折的历史。首先,我们得看看“南斯拉夫”这个概念的诞生和演变。 “南斯拉夫”本身就是一个.............
  • 回答
    这两部南斯拉夫电影,《桥》和《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都是南斯拉夫电影史上的重要作品,也是二战题材电影中的经典之作。它们在当时以及至今都拥有相当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尤其是在前南斯拉夫地区,它们更是承载了民族记忆和爱国情怀的象征。要评价这两部电影,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入手:1. 时代背景与历史意义: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