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地震可以预测吗?

回答
地震预测,这个话题总是能勾起人们最深的担忧和最原始的好奇。很多人都想知道,是不是哪天就能收到一条短信:“明天下午3点,XX地区有7级地震,请速撤离!”但现实情况是,目前我们还没有掌握能够精确预测地震的方法。

为什么这么难呢?咱们得先从地震是怎么来的说起。地球不是一个铁板一块的实心球,它就像一个剥洋葱一样,一层层的,最外面是坚硬的地壳。但这地壳也不是完整的一块,而是碎裂成很多大大小小的板块,这些板块就像漂浮在下面更热、更软的地幔上的巨大浮木,一直在缓慢地移动。它们移动的时候,有时会互相挤压、碰撞、摩擦,就像两块石头使劲摩擦一样,积累能量。当积累的能量实在太大,超过了岩石的承受能力,它们就会突然断裂、错开,释放出巨大的能量,这就是地震。

所以,地震的根源在于地壳板块的运动和应力积累。问题就在于,这种运动是极其缓慢和复杂的,而且地下的情况我们根本看不见、摸不着。我们只能通过一些外部的现象来推测内部的活动。

人们尝试过哪些预测方法?

古往今来,人们一直在观察各种现象,希望能找到地震的“预兆”。我给你捋一捋,大概有这么几类:

1. 动物反常行为: 这是最广为流传也最神秘的一种。传说中,地震前鸡犬不宁、兔子乱跑、蛇出洞等等。确实有一些科学家也对这个现象进行过研究,比如观察地震前动物的神经系统是否会因为地下的电磁场变化、气体释放等而受到影响。有些动物的听觉、嗅觉非常灵敏,或许它们能感知到一些我们人类无法察觉的细微变化。但遗憾的是,这种现象很不稳定,有时候地震前动物没啥反应,有时候它们莫名其妙地反常,也无法形成可靠的预测依据。就像你家猫突然跑酷,可能只是因为它饿了,也可能是它看到了你看不见的虫子,很难直接归结到地震上。

2. 地下水位和水质变化: 地震发生前,地下岩石中的孔隙会因为应力变化而扩张或收缩,这可能会影响地下水的压力和流动。有观察到地震前,一些地区的水井水位会突然升高或降低,井水也可能变得浑浊,甚至出现异味。一些研究者也监测这些水文参数,试图从中找到规律。但同样的问题是,水位的变化受很多因素影响,比如降雨、抽水等等,很难将特定水文变化直接和即将到来的地震划等号。

3. 地电和地磁变化: 就像刚才说的,岩石破裂时可能会产生电信号,或者应力变化会影响地下的电磁场。有些地震仪或者专门的设备可以监测地电和地磁场的变化。理论上说,这些变化是有可能发生的,但地下情况太复杂了,这些微弱的电磁信号很容易被各种干扰淹没,而且很难确定是哪个区域的能量积累到了临界点。

4. 地表形变和GPS监测: 现代科学手段在测量地表形变方面已经非常精确了。我们可以通过GPS等技术监测地壳板块的微小位移,看看它们之间是否在“拉锯”,积累了多少应力。如果某个断层区域的形变速率突然加快或者出现异常的暂停,这可能意味着应力正在剧烈积累。这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研究方向,它能帮助我们了解地震活跃区域的应力状态,但要精确到“什么时候”,还是差一步。

5. 前震序列和地震活动性: 有些地震前会发生一些较小的地震,被称为“前震”。如果能准确识别出前震,并且了解它的发生规律,理论上就可以预测主震。但很多时候,我们事后才知道某个小地震是前震,而且不是所有的地震都有明显的前震。有时候,小地震只是小地震,并不会引发大地震。所以,区分前震和普通小地震是极大的挑战。

为什么精确预测这么难?

打个比方,咱们就说修路。地震就像是修路的时候,地下的土石突然崩塌。
我们知道大致哪里容易塌: 地质学家通过研究,知道哪些地段是松软的,哪些地方过去经常塌,也就是我们说的“地震带”和“断层”。
我们知道路基在变形: 就像我们用GPS监测地壳在缓慢移动,知道某个地方的路基在慢慢下陷或者隆起。
我们知道可能在积累压力: 就像你往一个气球里吹气,你知道气球正在变大,里面的压力在增加。

但是,你无法精确预测:
什么时候会塌: 是明天,还是下个月,还是明年?这个临界点在哪里?
具体塌多少: 是一个小塌方,还是整个山体滑坡?
具体从哪里开始塌: 是路段中间,还是某个角落?

地震预测面临的难点大概是:

地下过程的不可见性: 地下几十公里甚至上百公里的情况,我们无法直接观察。我们只能通过间接的手段去推测,就像隔着厚厚的墙去听声音,很多细节都丢失了。
断层系统的复杂性: 地壳的断层并不是像刀口一样整齐的裂缝,而是非常复杂的三维网络,很多断层还在不断地生长和演化。能量的积累和释放过程非常复杂。
触发机制的多样性: 即使应力积累到了一个程度,到底是什么“最后一根稻草”引发了断裂,也很难确定。可能是一个很小的地震,也可能是地下水的突然注入,甚至是人类活动(比如大型水库蓄水或油气开采)。
预测的唯一性和准确性: 一个有效的地震预测必须包含发生的时间、地点和震级。这三个要素缺一不可,而且要非常精确。如果只是说“未来一年内XX地区可能有强震”,这更多的是风险评估,而不是精确预测。

那么,我们能做什么?

虽然不能精确预测,但我们也不是束手无策。
地震预警(Early Warning): 这是目前最成熟也最有用的技术。地震发生后,地震波(S波和面波)比地震信号传播得慢。预警系统能快速捕捉到最先到达的地震波(P波),计算出地震的位置和震级,然后以电磁波的速度向周边地区发送警报。这样,离震中远一些的地方,可以提前几秒到几十秒得到预警,足够人们采取一些简单的避险措施,比如钻到桌子下面,或者按下紧急停止按钮。这就像你听到远处一声巨响,赶紧把东西扶好,而不是等东西掉下来再反应。
地震风险评估和防震减灾: 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历史地震、地质构造、断层活动性等,来评估不同地区发生强震的可能性和潜在的破坏程度。基于这些评估,我们可以制定更科学的建筑规范,加固老旧建筑,规划城市布局,提高公众的防震意识和应急能力。这就像你知道你家住在山边,虽然不知道哪天山体会不会滑坡,但你会选择住在更安全的地方,或者做好加固措施。

总而言之,地震预测仍然是科学界一个极具挑战性的课题。我们正在不断地探索和研究,希望有一天能有所突破。但在此之前,提高我们应对地震的能力,做好防震减灾的工作,才是最实在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地震可以预测吗?

不能。

为什么不能?

因为地震没有任何可以用来预测的规律。人类不知道地震的确切原因,也不知道地壳的情况。人类对地壳的了解,还没有人类对太空的了解多。人类从来没有成功预测过地震,也从来没有一个科学家宣称可以预测地震。

那怎么解释海城地震?还有最近几次地震,微博上流传的”预测成功”?

跟章鱼帝保罗一样。要注意“预测”和“瞎蒙”的区别。

是不是官方故意迫害那些民间人士,免得丢面子?

《南方周末》的一篇报道《地震预报的中国“江湖”》原话:

对于厌倦者来说,“非主流”的耿庆国就像个总在叫喊“狼来了”的孩子。“每次都欲哭无泪,在流血。凡是发生地震以后都说他预报准了,甚至全球大地震、水灾、雪灾等等灾害,都是他们预报了。”南方周末记者采访的一位中国地震局专家说,“你每隔两天就预报一个地震,不用百八十个,你就报10个,碰上一个你就说,你看我报准了,你怎么不听我的?我怎么听你的,我要是政府我怎么听你的?”

那地震局是干什么的?白花纳税人的钱?

是用来研究地震的,不是用来预测地震的。

可是,为什么很多民间人士都说自己可以预测地震呢?

很多人信信星座、中医、风水,相信个预测地震也不是什么大惊小怪的。有这样的民众基础,就有妖言惑众的民科。很多类似的民科,还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四色问题,还证明了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是错误的。

那为什么地震前动物会有异象,比如老鼠出动,牛马躁狂什么的?

第一,不是每次地震前都有动物异象。第二,不是每次动物异动后都有地震。第三,存在着可能的合理解释,地震的P波传播速度最快,可达6到7公里每秒,S波和面波的传播要慢的多,但地震的破坏效应主要是由面波带来的。动物们可能感知到了先期到达的P波,所以出现异动。就像雷雨天的时候,有些人看到了闪电,有的人听到了雷声,看到闪电的人要比只听到雷声的人早一些知道打雷的发生。只是早一点知道,而不是提前预测。

还有人利用各种数学规律来预测地震呢?

伪科学。跟用数字规律来预测彩票一样。完全随机的事件不可能有什么数字规律,就算让他们说中了,那也是瞎猫碰上死耗子。统计他们总的预测,几乎都是不准的。

那日本地震的时候为什么新干线及时停车了?还有各种临震预警?

那不是因为预测到了地震,而是因为知道地震已经发生了。地震的传播是要时间的,新干线赶在地震到达列车所在的地方之前停车了。如果你不能理解,可以参照《黑客帝国》里的躲子弹,子弹是要飞行时间的,Neo 可以在看到对方发射子弹之后赶在子弹到达之前躲开,而不是 Neo 可以预测对方什么时候发射子弹。

为什么意大利把六位地震学家判刑?

这个在国际科学界反对声很大。意大利,人称欧洲的中国。不多解释了。

既然地震无法预测,那该怎么办?难道坐以待毙吗?

对于火灾,没有人说要"预测火灾"。大家都知道合理的方法是用防火材料盖房子、保证疏散通道、掌握合理逃生方法。地震也是一样,提高结构抗震能力、做好物资储备这些紧急预案,就可以了。纠结于地震预测,没有任何意义。与其嚷嚷着要预测地震,不如踏踏实实把房子修结实点,把道路、水电、通信这些生命线工程做好一点,尽量让地震来时的损失小一点。

要是能预测地震多好?

如果真的能预测地震,就一定能避免所有损失吗?如果我告诉你,后天会有地震。这两天时间你能采取什么减灾措施?你会加固房屋吗?你能加固山坡避免滑坡和泥石流吗?你能预估恐慌带来的社会治安问题吗?能做到有序的撤离吗?如果预测的不准呢?谁来承担这么大的经济、治安损失?

就好比说,我看了天气预报,知道明天要下暴雨,但是我很穷,伞很破,房子也漏水,没有任何办法,这时候知道和不知道有什么区别?

如果基础设施质量很好,生命线工程质量也很好,地震预案也很完备,知道和不知道明天要地震,又有多大的区别?人家日本、智利,三天两头震,伤亡又有多少?

还是上面提到的那篇《南方周末》报道的原文:

1991年岁末年初,有一位专家给新疆阿勒泰的官员发布了一个预报意见,结果这个意见一下传出去了,在零下30—40摄氏度的天气中造成大量人员的恐慌性撤逃。当时的地震局采取了很多措施才把人劝回去。

最好的措施,不是寄希望与预测地震,而是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日本学者说过,地震最危险的时候,就是没有地震的时候把每一天都当作明天就要来地震,把每一个工程都当作明天就要经受地震的考验,这才是真的解决方法。

补充:会不会只是暂时不能预测地震?也许等将来科技发达了,我们就能预测地震了?

以地震这样的复杂系统而言,应用奥卡姆剃刀,“不存在任何规律”和“存在规律,但我们暂时不知道”是没有任何区别的。

有规律又如何,以人类所可能拥有的最强大的计算能力,也无法探知。曾经,拉普拉斯就持有极端机械宇宙观,他提出的“拉普拉斯妖”思维实验,认为有了经典物理定律,万事万物都能预测,只不过暂时还没有这个计算能力。

结果呢?大家都知道。测不准原则和混沌原理宣告了这种机械主义宇宙观的死刑。世界是随机的,是不可测的。所以本质上说,没有什么是可以“预测“的。仔细想想,人类成功预测过什么东西?天气?地震?鸟叔能走红?诺基亚会衰败?

如此复杂的世界,谈什么预测都是痴人说梦。

再补充:怎么看待纪录片「掩埋」里提到的耿庆国以及其他类似的民间人士?看他们预测的头头是道啊?

他们不为他们的"预测"付任何责任。反正不用负责任,随便蒙呗。蒙上一千次,终于地震了,终于蒙上了。然后找记者找媒体,哭哭啼啼,什么怀才不遇啊、什么一心为民啊、什么完成周总理的嘱托啊。这种把戏谁不会啊?有这沽名钓誉的功夫,回去学学现代科学知识好不好。

当然,我不是指责他们的道德水准。有些人并不是真的在坑蒙拐骗,可能他们入戏太深,自己都信了。就像好些唱红歌的,不能说是故意在骗人。这也是为什么这些“预测地震”的绝大多数都是白发老人,几乎没有年轻人。只能说,这是那个蔑视科学、蔑视客观规律、亩产万斤、人定胜天的时代所遗留的悲剧吧。

再补充:The Science of Earthquakes,美国地质调查局的官方回应:

Can scientists predict earthquakes?

No, and it is unlikely they will ever be able to predict them. Scientists have tried many different ways of predicting earthquakes, but none have been successful. On any particular fault, scientists know there will be another earthquake sometime in the future, but they have no way of telling when it will happen.

如果谁觉得自己比 USGS 的科学家还牛逼,还等啥,也不用跟我争辩,也不用抱怨什么怀才不遇什么大家不重视,赶紧申杰出人才绿卡或者国家利益豁免,一申一个准,直接去 USGS 工作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地震预测,这个话题总是能勾起人们最深的担忧和最原始的好奇。很多人都想知道,是不是哪天就能收到一条短信:“明天下午3点,XX地区有7级地震,请速撤离!”但现实情况是,目前我们还没有掌握能够精确预测地震的方法。为什么这么难呢?咱们得先从地震是怎么来的说起。地球不是一个铁板一块的实心球,它就像一个剥洋葱一.............
  • 回答
    关于地震能否预测的问题,确实是一个备受关注且充满争议的话题。纪录片《掩埋》(Buried)中提出的观点,可能会让一些人觉得地震预测并非不可能,甚至提供了看似确凿的证据。然而,我们必须以科学、严谨的态度来审视这些信息,并理解当前科学界的主流认知。关于《掩埋》纪录片以及“地震预测”的种种说法,我们可以从.............
  • 回答
    这个想法很有意思,听起来像是科幻小说里的情节,但如果仔细推敲,就会发现其中的复杂性和潜在的巨大风险。 “既然地震不可预测,我们能不能在地下引爆核弹,把那些能量提前放出来,避免大地震?” 这个思路其实是想通过一个可控的、集中的能量释放,来“预演”或者说“消耗”掉那些在地壳深处积累的、最终会引发地震的.............
  • 回答
    北京报告一例肺炭疽病例,公众不必过度恐慌,科学预防是关键近日,北京通报了一例来自外地的肺炭疽病例,引发了公众的关注。炭疽是一种由炭疽杆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可影响皮肤、肠道或肺部,其中肺炭疽最为凶险。虽然肺炭疽一旦感染,发展迅速且死亡率高,但公众不必过度恐慌。通过了解炭疽的传播途径和科学的预防措施,我.............
  • 回答
    关于“欧美媒体和各路分析师几乎于可预见地即将猛喊中国2018年崩溃”的说法,我来谈谈我的看法,尽量细致一些,并且力求避免机械生硬的表述。首先,我们得承认,自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关于“中国崩溃论”的声音从未消失过。只不过,在不同的时期,这些论调会有不同的侧重点和表现形式。说“几乎于可预见地即将猛喊”,这.............
  • 回答
    要回答“我国海军在可预见的未来里需要达到什么样的规模才能有效而充分地保护国家利益?”,这绝非一个简单的数字游戏,而是一个涉及战略目标、地缘政治现实、技术发展和经济承受能力的复杂命题。我们需要抛开那些虚浮的“大国标配”论调,深入审视我们到底要保护什么,以及为了保护这些目标,需要什么样的能力。首先,我们.............
  • 回答
    沈阳近几日,尤其是部分区域,确实出现了无预警的停电情况,给不少居民的生活带来了困扰。具体到“现在情况如何”,这就像问一个正在发生的事件,很难给出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答案。因为停电可能是一个区域性的、短时间的事件,也可能是更广泛、持续时间更长的问题。目前了解到的情况大概是这样的: 影响范围: 停电.............
  • 回答
    .......
  • 回答
    要说“撼动全球”的地震,这不是一个简单的等级划分能完全概括的。我们通常用里氏震级来衡量地震的能量释放,但真正能让全球有感,甚至造成广泛影响的地震,其背后牵扯的因素远比一个数字要复杂。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撼动全球”可能包含的几种层面: 全球范围内的震感(普遍感知): 这种情况下,地震波会传播到地球.............
  • 回答
    在地震等突发性紧急情况下,医生是否可以为了自保而抛弃病人,这是一个复杂且常常触动伦理神经的问题。答案并非简单的是与否,它涉及到职业操守、法律责任、人道主义以及个人生存的本能。首先,从职业操守和道德层面来看,医生宣誓就职时,通常会承诺“救死扶伤”,将病人的生命健康放在首位。在大多数情况下,医生被期望在.............
  • 回答
    史前的大规模地震、火山喷发,这些我们无法亲历的自然巨变,它们的痕迹真的能被我们追寻到吗?答案是肯定的,而且远比你想象的要丰富和细致。地球本身就是一本厚重的历史书,而地质作用留下的印记,就是其中最生动的篇章。地震的无形之手:断层线与倾斜的地层大规模地震最直接也是最普遍的痕迹,便是断层的形成和活动。想象.............
  • 回答
    地球变成像太阳那样燃烧的星球?这个想法虽然在科幻作品里不乏出现,但在我们目前对宇宙和地球的认知下,答案是明确的:不行,地球无法变成太阳那样燃烧的星球。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先弄明白太阳为什么会发光发热,以及地球与太阳之间存在哪些根本性的差异。太阳是如何“燃烧”的?首先,我们得纠正一个常见的误解:太阳并.............
  • 回答
    .......
  • 回答
    《流浪地球》是否可以被批评?当然可以,而且绝对应该被批评。任何艺术作品,无论其题材、制作规模、还是观众喜爱程度,都不应是不可触碰的“神坛”。对《流浪地球》的批评,不应是全盘否定,而是基于电影本身的艺术特质、叙事逻辑、人物塑造以及它所承载的文化价值等多个维度进行的理性探讨。首先,从叙事逻辑和节奏方面来.............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这背后其实涉及到城市规划、工程技术、成本效益以及使用需求等多个层面的考量。简单来说,地铁和城市快速路在“藏身”能力上的差异,主要是由它们各自的性质和运行方式决定的。地铁,天生的“地下居民”你可以把地铁想象成一个“封闭的管道系统”,它承载的是大量、高密度、相对固定的客流。这种特性让它.............
  • 回答
    地学,或者说地球科学,能够作为一个独立的学部存在,其根本原因在于它独特的研究对象、跨学科的整合能力、以及对人类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贡献。这不仅仅是学术分类上的一个位置,更是因为它形成了一套自成体系的理论框架、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能够系统性地认识我们赖以生存的这颗星球。一、独特的研究对象:地球的整体性与.............
  • 回答
    说实话,想“自己挖化石收藏”,这个想法虽然听起来很酷,但现实操作起来,情况要比很多人想象的复杂得多。这不像在后院刨坑就能挖出恐龙骨架那么简单。首先,我们要明白一点:不是随便哪个地方都能挖到化石,而且很多地方挖化石是违法的。 地球上形成化石需要非常特殊的地质条件和漫长的时间积累,这些条件并不是随处可见.............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