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滇池目前的污染状况还有治理成功的希望吗?

回答
滇池,这颗曾被誉为“高原明珠”的湖泊,近年来饱受污染之苦,其治理之路也充满了挑战。要回答“滇池目前的污染状况还有治理成功的希望吗?”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其污染现状、治理的成效与挑战,以及未来的可能性。

一、 滇池目前的污染状况(详细分析)

滇池的污染是一个多层面、多源头的复杂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富营养化严重: 这是滇池最突出、最顽固的污染问题。
氮磷超标: 湖水中总氮、总磷的浓度长期居高不下,远超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II类水质)。这些营养物质是藻类大量繁殖的“催化剂”。
蓝藻水华频发且面积大: 由于富营养化,特别是磷元素,导致滇池频繁发生大规模的蓝藻水华。蓝藻水华不仅影响湖泊的景观和观赏价值,还会释放藻毒素,威胁水生生物和人体健康。水华期间,湖面可能被厚厚的绿色藻类覆盖,散发出难闻的腥臭味,严重影响周边居民的生活。
水体透明度低: 即使在非水华季节,滇池的水体透明度也普遍较低,通常只有几十厘米,甚至不足二十厘米。这表明湖水中悬浮物和溶解性有机物含量高,光照难以穿透,影响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和湖底生态系统的健康。
溶解氧不足: 藻类大量繁殖和死亡分解会消耗大量溶解氧,尤其在夜间或藻类大量死亡后,湖水中的溶解氧会急剧下降,导致鱼类等水生生物缺氧死亡,破坏水生态平衡。

污染源多样且复杂:
点源污染(工业废水、生活污水):
工业废水: 历史上,滇池周边曾分布有大量工业企业,如磷化工、制药、造纸等,其未经充分处理或处理不达标的废水直接或间接排入滇池,是造成重金属和有机物污染的重要来源。虽然近年来进行了大量关停和搬迁,但遗留的历史污染和部分仍在排放的污水仍是挑战。
生活污水: 昆明市及周边县市的居民生活污水是氮磷的主要来源。尽管城市污水处理率在不断提高,但仍有部分污水处理厂的处理能力不足或工艺落后,导致大量未经处理或处理不达标的污水排入河流,最终汇入滇池。雨季时,合流制下水道的溢流也会将大量未经处理的污水直接排入水体。
面源污染(农业、畜牧业、城市径流):
农业面源污染: 滇池流域的广大农村地区,农田施肥(特别是化肥和农药)、畜禽养殖产生的粪污未经有效收集和处理,通过雨水冲刷和渗透,大量氮磷等污染物进入河流,再汇入滇池。特别是高强度的农业生产活动,如种植业、水产养殖业,是面源污染的重要贡献者。
畜牧业污染: 养殖场产生的畜禽粪污如果管理不善,会产生大量的氮、磷和病原微生物,对水体造成严重污染。
城市面源污染: 城市道路的扬尘、汽车尾气沉降、建筑工地扬尘、垃圾填埋场渗滤液以及雨水冲刷地表径流携带的污染物(如油污、重金属、塑料垃圾等)也会进入滇池。
沉积物污染: 长期以来,大量污染物在滇池底部沉积,形成了厚厚的淤泥层。这些沉积物中的污染物(如重金属、有机污染物)在特定条件下(如水温升高、底层水缺氧)会重新释放到上层水体,成为“内源污染”,使得治理更加困难。
外来水体引入的污染: 某些时期,为了改善滇池水质或解决昆明市的用水问题,会从外流域调水。如果调入的水体本身就存在污染,反而会加剧滇池的污染问题。

水生态系统破坏:
生物多样性下降: 污染物(特别是富营养化和有毒物质)导致水生生物种类减少,部分物种甚至濒临灭绝。曾经在滇池中常见的鱼类、底栖动物、水生植物等数量锐减,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受到严重破坏。
优势种群改变: 耐污性强的藻类(尤其是蓝藻)成为优势种,而对水质要求较高的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底栖生物等则被淘汰。
水体自净能力下降: 长期的高污染负荷使得滇池的水体自净能力大大降低,水体更新周期长,难以通过自然过程恢复。

二、 滇池治理的成效与挑战

尽管滇池的污染状况严峻,但国家和地方政府一直高度重视滇池的保护与治理,并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也取得了一些成效:

成效:
环保投入持续增加: 国家和云南省持续加大滇池流域的环保投入,用于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管网完善、生态修复、截污治污工程等。
截污治污工程取得一定进展: 通过建设和完善截污治污工程,特别是环湖截污工程,有效地截留了大部分来自城市和重点工业区的污水,减少了直接排入湖泊的污染量。
污水处理能力提升: 昆明市及周边地区的污水处理厂数量和处理能力不断提高,进水浓度和出水水质较以往有所改善。
生态修复试点项目: 开展了湖滨带修复、湿地建设、清淤疏浚等生态修复项目,试图改善局部水质和生态环境。
政策法规日益完善: 出台了一系列保护滇池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加大了对污染行为的监管和处罚力度。
流域协同治理意识增强: 越来越认识到滇池治理需要整个流域的协同努力,相关部门和地方政府之间的沟通协调有所加强。

挑战:
污染源的复杂性和持久性: 尽管采取了措施,但流域内的工业、农业、畜牧业和城市生活仍是潜在的污染源。特别是面源污染,由于其分散性和难以精确控制的特点,治理难度极大。
内源污染的顽固性: 沉积在湖底的污染物释放是长期存在的,即使截断了外源,内源污染依然会影响水质,形成“死循环”。
生态修复的局限性: 虽然进行了一些生态修复,但要恢复滇池健康的生态系统,特别是其生物多样性,需要长期、系统、科学的投入和管理,且效果受制于整体水质。
治理资金的压力: 滇池的治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巨额的资金投入,这给地方政府带来了持续的财政压力。
治理的复杂性和联动性: 滇池治理涉及水、大气、土壤、生物等多个方面,需要多部门、多学科的协同合作,一旦某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影响整体效果。
公众参与和环保意识: 尽管公众对滇池的关注度提高,但要实现从根本上的好转,还需要提高全民的环保意识,鼓励公众积极参与到保护行动中来。
历史欠账的累积: 过去几十年的工业化进程,给滇池带来了沉重的环境“欠账”,这些累积的污染难以在短期内彻底消除。
气候变化的影响: 气候变化可能导致降雨量的季节性变化加大,极端天气事件增多,这可能影响水体交换、污染物稀释以及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为治理带来不确定性。

三、 滇池治理成功的希望有多大?

回答是:有希望,但道阻且长,需要持之以恒的努力和科学有效的方法。

从科学和工程的角度来看,治理像滇池这样复杂的湖泊污染是有可能成功的,关键在于:

1. 持续高强度的投入和决心: 国家和地方政府必须继续将滇池治理作为战略重点,保持稳定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这种决心需要跨越政治周期,成为一项长期国策。
2. 精准高效的污染源控制:
严守和提升污水处理标准: 继续升级改造污水处理厂,确保出水水质全面达标,甚至优于现有标准。
强化面源污染治理: 推广生态农业,减少化肥农药使用,规范畜禽养殖,加强雨污分流,对城市径流进行有效收集和处理。这需要从源头改变生产和生活方式。
彻底根除点源污染: 对现有污染企业进行严格监管,对于难以改造的企业,坚决予以关停。
重视内源污染的治理: 研究并应用更有效的内源污染治理技术,如底泥清淤、封堵、水生植物吸收等,但需要评估其生态和经济可行性。
3. 科学合理的生态修复技术:
“生态修复+生态调度”联动: 不仅仅是简单的物理清理,更要注重恢复湖泊的生态功能。通过构建人工湿地、种植具有吸附能力的沉水植物和挺水植物,吸引和保护有益生物,重塑健康的食物链。
科学的水体调度: 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合理进行外调水,稀释污染物,改善水动力条件,并与生态修复措施相结合。
4. 创新和科技的应用:
研发和推广新技术: 积极引进和研发适用于滇池特点的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技术,例如,针对蓝藻水华的物理清除、生物防治、以及降低磷在沉积物中释放的技术等。
智能化监测与管理: 利用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建立滇池水质、污染物排放的实时监测网络,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5. 流域协同和全民参与:
加强跨部门、跨区域合作: 形成政府主导、企业参与、社会协同的治理格局。
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和参与度: 通过宣传教育,让公众了解滇池的重要性,理解治理的艰辛,并积极参与到保护行动中来,形成全社会共同守护滇池的氛围。
6. 长期主义和耐心: 滇池的污染并非一日之功,其治理也绝非一蹴而就。这是一个需要数十年甚至更长时间的持续努力过程。每一次小的改善都是进步,每一次挑战的克服都是经验的积累。

结论:

滇池目前的污染状况确实非常严峻,治理任务极其艰巨。然而,随着国家对环境保护的日益重视,技术手段的不断进步,以及治理经验的积累,滇池的治理依然存在成功的希望。

这种希望体现在国家层面的决心和投入,体现在一系列治理工程的实施,更体现在对科学方法和生态理念的不断追求。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滇池的恢复将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需要克服诸多困难。

未来的关键在于是否能坚持科学、持续、系统地推进治理,并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共同守护的强大合力。如果能够做到这一点,滇池从“污染”走向“健康”,重现昔日“高原明珠”的光彩,是有可能实现的。反之,任何环节的松懈和放弃,都可能导致前功尽弃。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第一、之前没有关注过滇池的问题,仅供参考。

第二、提问者的角度很好,“最佳策略”,很有现代感的经济学味道的提问方式。不过国内的确很少有这个方面的研究,从政策费用方面进行分析。国内比较适合的是《滇池治理三年计划》这样的运动式治理,当然随着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提升,运动是越搞越大了。

第三、越深入了解越觉得滇池这个话题太大。滇池流域面积占云南省的0.78%,却集中了全省40%的大中型企业。到2020年,滇池盆地的人口将达到450万。[1]与90年代初开始的一系列滇池治理行动,“投入数百亿元用于治理滇池水体污染,但几无成效”相伴随的,是昆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镇人口的持续性、爆发性增长。滇池从来也不仅仅是“治理”的事情,而是和昆明、云南的发展紧紧的捆绑在一起的。

图:1974年-2008年滇池流域土地利用分类结果(重点是建成区的大幅扩张)[2]

——— 分割线 ———

最近看见的一条消息是,昆明群众关注的、规划建设的云南1000万吨大炼油项目的污水最终去向是经过几十公里长的压力管道排向螳螂川(螳螂川是滇池通向金沙江的唯一出口)[3]。也就是说,考虑了滇池污染问题,周边大型项目建设甚至已经不再直接向滇池、或者滇池上游排水,对于滇池保护来说,这是一个好消息。@默默的影 所提出的“将滇池及其周边的土地整体卖给单个的民间资本”的方案,在苏东坡治理西湖的时候曾经用过。当时西湖周围富户云集,而湖面拥塞,面积逐渐缩小。苏东坡采用的办法就是把沿岸开垦出来给菱角的种植户,由于他们在种植的时候必然会控制藻类、清理污泥,能够有效的保持湖面面积。[4]

滇池的问题和其他现代环境问题一样,主要的困难在于,涉及到的范围已经远远超过前人所需要面对的。我不是很同意用“公司化”的方式来解决滇池的问题,因为环境问题是典型的损失外部化的,是市场失灵的地方。而滇池的规模决定了它很难有一个合理的模式能够将所有的损失和利益内部化——一旦的真的内部化了,这个企业和一个地方政府的权责也就一致了。在美国,联邦政府的权力扩张,在某种程度上是随着跨行政区环境治理而发生的;而在中国,我们一开始就有一个权力高度集中的政府。只是我们需要让他去做更多、更正确的事情。

——— 滇池所面临的人口经济压力 ———

滇池全流域均在昆明市辖区内,面积2920平方千米(面积比滨海新区的2270还要大),包括昆明市五华、盘龙两城区和西山、官渡、呈贡、晋宁、嵩明五个区县的38个乡镇,2000年滇池流域内户籍人口220万人,2010年有一个口径是320万人。

滇池的面积310.5平方公里,平均深度5.3米,库容约15亿立方米。全面地表径流约9亿立方米,蒸发量约4亿立方米,加上牛栏江饮水工程引入的5亿立方米,一年补水约10亿立方。也就是做一次交换需要1.5~3年。入池水源基本上都是已经利用过的污水,暴雨期产生的径流不到10%。[5]

按照一般情况下人均100~150升每天的耗水量(取高值),昆明320万人每年排入滇池的生活污水就有1.2亿立方。拿富营养化里面比较重要的氮磷两个东西中的氮来说:生活污水的氨氮一般在25mg/L;城镇污水处理厂排放标准,最严格的I级A,出水氨氮是5(8,如果在12摄氏度以上)mg/L;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I类氨氮是0.15,III类是1.0,IV类1.5,V类2.0。简单的来说,1.2亿立方米的生活污水,全部经过污水处理厂处理,按照最严格的标准出来,也需要再稀释5倍左右,才能在初始情况下满足III类水体的补水要求。也就是说,上面提到的10亿立方米的补水,就算有一半是非常干净的来水,用来稀释经过处理以后的生活废水也才勉强够用。(以上未考虑滇池的自净周期)

实际情况比上面估计的还要差,《昆明市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十二五”规划》[6]称,滇池流域污水收集率(纳管生活污水量/生活污水排放量)仅为59%。这还只是生活源最理想的估算(有学者认为,滇池的氮污染来源主要是城镇生活点源,占总量的72.7%[7]),没有考虑到工业、农业、水土流失等来源。

简单的说,就是滇池背负的太多了。

——— 策略? ———

策略方面,说真的国内很多东西都已经有了。上面提到的,引入流域外水源这种费钱的事情,二十年前估计也没有人想到真的会发生。

  • 控制区域内人口,可以用计划生育、户籍政策(很有中国特色),还有后面提到的小城镇建设,把人口迁出滇池流域;
  • 在物理上控制入湖水质,可以截断所有的滨湖排水口(模仿香港的维多利亚湾),目前这个事情也正在做;污水集中处理率要达到100%,中水回用要赶紧做——昆明“十二五”的目标是: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85%以上,农村生活污水收集处理率达30%以上;城市污水再生利用率(除河道生态补水外)达20%(2007年的数据是4%[8],基本上相当于没有回用);
  • 经济政策方面,现在排污收费、排污许可证等经济刺激还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昆明生活水价3.45元/吨[9](排污费算进去的话是5元多一点?我国是把排污费与水费合并征收的),周边的城镇还低一点,没有足够的反应出昆明水质性缺水的现实(昆明的人均水资源是270立方米,远低于500立方米的警戒线)和滇池治理所需要达到的效果。安宁尝试实行居民阶梯水价,把日均用水控制在每人84L以下[10](比我上面计算用的值减少很多),不知道现在效果如何。至于对于企业来说,最重要的经济手段“排污许可证”(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排污交易二级市场),昆明似乎没怎么在用(国内也没有哪个地方真的在用)——昆明市2012年只发了3个新的证,更新了3个旧的。[11]简单的说,真正的经济策略,才刚刚开始。

《滇池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五”规划》 [12]最后提出的“政策与措施需求”挺靠谱的,可做参考:

滇池的严重富营养化除自然条件的制约外,与流域内人口剧增、经济快速发展、资源过度开发密切相关。在昆明市城市化进程中要充分考虑滇池对昆明城市发展的制约因素,要制定相应的政策与法规,来保证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1)立湖泊湖滨生态保护区的相关法规,并允许将退田还湖涉及的耕地面积从基本农田中撤除。
(2)在滇池流域外发展中小城镇,加大次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快次级城市与主城之间的快速交通网络建设,以利于转移主城区的人口及相关产业,有效控制主城区规模。(人口控制)
(3)建立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和污水处理收费机制,创造条件使污水处理等治理设施实现市场化运营。(污染收费)
(4)鼓励开发商开展生态小区的建设。
(5)建立技术导向政策,鼓励清洁生产技术、先进治污技术、污水资源化与节水技术、生态修复技术的推广运用。
(6)深化滇池流域内产业结构调整,根据人口、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原则,组织相关部门共同编制产业结构与布局调整规划,积极发展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严格限制工艺落后、能耗高、污染严重的企业发展。在沿湖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节水农业。
(7)严格磷矿开采的管理审批权,加大森林植被恢复费的收取力度及监督力度。
(8)进一步落实环保一票否决权。

读起来很靠谱不是吗?当然已经到了“十二五”了,最新的动向不能不了解:[13]

以滇池治理“六大工程”为主线,更加突出“彻底截污、水体置换、生态工程”三大任务,着力加快滇池治理工程的实施进度。

我们看到“彻底截污”又提出来了,“水体置换”这种昂贵的措施也成为重点了。查资料的时候发现,这两年提生态补偿方面的论文变多了,比过去的技术性治理的眼光放得更开阔一点。

作为一个滨水而生的城市,投入几百亿真的不算多。但是,我觉得政府在继续大搞工程之外,在经济刺激手段方面,还没有在认真的在做事情。水价和排污价格等相关经济要素还没有反映出滇池的稀缺性。这和中国的政治运行方式、市场有效程度、法律和技术水平都有莫大的关系,总体来说,欧洲靠经济手段,美国靠标准,中国靠搞运动。欧美的东西我们都学了,都像模像样的施行了,但是用的最顺手的还是自己这一套。

厦门PX事件最大的正面收获就是,一个城市选择了房地产和旅游业而抛弃了化工行业,强化了厦门作为一个旅游城市的地位和价值。对于厦门来说做这样的选择的结果是积极的,滇池流域的政府和群众们也需要做同样的选择。从大方向来说,云南人口、工业在滇池流域集中的趋势得不到控制,滇池的治理就不会结束——就像北京与雾霾的斗争。

——— 后续 ———

20220221 更新

滇池这块宝地,始终有太多的人觊觎。

2021年5月6日,中央第八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曝光“云南昆明晋宁长腰山过度开发严重影响滇池生态系统完整性”,长腰山位于滇池南岸,是滇池山水林田湖草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滇池重要自然景观,曾经是昆明市城市重要生态隔离带,对涵养滇池良好生态具有十分重要作用。 滇池长腰山90%以上区域已被开发为房地产项目,整个山体被钢筋水泥包围,基本丧失了生态涵养功能;长腰山变成了“水泥山”,围绕滇池“环湖开发”“贴线开发”现象突出。

到2022年2月,云南通报对29个责任单位58名责任人追责问责。[14]

这场战斗永远不会结束。


十余年基层生态环境部门职员的思考:

参考

  1. ^ 吴瑛:滇池流域人口社会分化与水环境空间结构变迁,《云南社会科学》
  2. ^ 张珂:滇池流域1974年至2008年土地利用的分形动态,《资源科学》
  3. ^ 长江水利委员会:关于安宁工业园区中国石油云南1000万吨/年炼油项目入河排污口设置的批复
  4. ^ 《苏东坡传》第十二章:工程与赈灾
  5. ^ 《滇管局长的治水账》昆明日报
  6. ^昆明市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十二五”规划 http://www.dowater.com/info/2012-09-19/104498.html
  7. ^ 高伟:滇池流域高分辨率氮、磷排放清单,《环境科学学报》
  8. ^张革胜:昆明市污水处理回用市场化及政策研究,2007,硕士论文 http://www.docin.com/p-63884674.html
  9. ^ http://www.kmwater.cn/kmwater/selfservicenewall.jsp?id=53&contentid=134
  10. ^昆明安宁居民用水超过限度 最高水价翻倍,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网站 http://www.mofcom.gov.cn/aarticle/difang/yunnan/201111/20111107811726.html
  11. ^云南省财政厅 昆明市环保局2012年办理、换发、年检排污许可证企业名单 http://www.ynf.gov.cn/ynczt_model/article.aspx?id=2196583
  12. ^《滇池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五”规划》  http://www.caep.org.cn/uploadfile/11-5/dianchi.pdf
  13. ^滇池治理三年计划启动,中国环境网 http://www.cenews.com.cn/xwzx/zhxw/qt/201301/t20130121_735465.html
  14. ^云南通报昆明滇池长腰山违建:对29个责任单位58名责任人追责问责 https://finance.sina.com.cn/chanjing/cyxw/2022-02-18/doc-ikyakumy6695304.shtml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滇池,这颗曾被誉为“高原明珠”的湖泊,近年来饱受污染之苦,其治理之路也充满了挑战。要回答“滇池目前的污染状况还有治理成功的希望吗?”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其污染现状、治理的成效与挑战,以及未来的可能性。一、 滇池目前的污染状况(详细分析)滇池的污染是一个多层面、多源头的复杂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
  • 回答
    滇池一级保护区长腰山“水泥山”事件,绝非孤立的开发破坏,它像一面放大镜,毫不留情地揭示出我们生态保护领域里一系列积弊已深、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不仅仅是长腰山一处的悲剧,更是对整个生态保护体制和地方发展模式的沉重拷问。首先,暴露的是法律法规的“软肋”与执行的“硬伤”: “一张蓝图”变“一纸空文”? .............
  • 回答
    滇池南岸的“水泥森林”:一场失落的生态告白与潜藏的未来变局滇池,这颗镶嵌在彩云之南的璀璨明珠,曾几何时是“高原明珠”、“昆明之魂”。然而,如今当我们审视其南岸,触目惊心的是一片片拔地而起的别墅群,它们如同一张巨大的灰色网,将曾经湿润而生机勃勃的土地层层包裹,形成了一座座冰冷的“水泥森林”。“生态功能.............
  • 回答
    云南滇中新区推出的“聚才计划”,最高达600万元的补助,这绝对是一个重磅消息,背后透露的信息值得我们好好说道说道。它不仅仅是简单的资金支持,更像是滇中新区向外界打出的一张“人才牌”,而且这张牌的分量相当足。咱们就一点一点掰开了聊聊,这600万元背后到底藏着哪些“干货”:1. 极具吸引力的高额补助,剑.............
  • 回答
    特斯拉宣布滇藏线超级充电站正式贯通,这绝对是件大事,对热爱自驾游、对西藏有着向往的司机们来说,简直是福音。这条线路沿途设置了14座超级充电站和1座目的地充电站,这背后释放出的信息和带来的实际意义,咱们得好好说道说道。首先,最直观的意义就是“可行性”的突破。我们都知道,西藏地区因为海拔高、地理环境复杂.............
  • 回答
    滇西小哥的视频在全球范围内拥趸无数,这背后当然有其令人着迷的原因,而将其简单归结为“向往东方传统文化”则显得有些片面,尽管这其中确实包含着文化吸引力的重要部分。与其说是对“东方传统文化”的普遍向往,不如说是对一种独特、真实、充满人情味的生活方式的深切渴望,而这种生活方式恰好在滇西的乡野间得到了极致的.............
  • 回答
    说起这位90后的滇西姑娘,她火起来,说实话,真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意料之外,是因为她不是科班出身,也不是什么网红学院出来的。她就是个普通姑娘,在滇西那片土地上,过着自己的小日子。她的视频里没有花哨的剪辑,没有华丽的背景,一切都显得那么朴实自然。你看她做菜,手起刀落,动作麻利,那是常年下厨炼出来的功.............
  • 回答
    聊起滇菜,那可真是三天三夜都讲不完的宝贝!它不像粤菜那般精致繁复,也不像川菜那样霸道热烈,滇菜就像云南这个人杰地灵的地方一样,温润、淳朴,又藏着无数惊喜。关于滇菜的故事,我印象最深的,莫过于那道“过桥米线”。你别看现在全国各地都有卖,吃的人也多,但过桥米线的背后,可是一个关于爱情的传说。说是很久很久.............
  • 回答
    这件事情,说实话,一开始听着就挺让人佩服的。一个新疆的小伙子,名字叫艾克拜尔,他自己一个人,带着一万多斤的切糕,一路从新疆跑到云南,去帮助当地受灾的群众。这可不是一件小事,这背后得有多少的付出和担当啊。咱们先来想想这“万斤切糕”。切糕这东西,大家可能都知道,密度大,沉甸甸的,一斤半斤的就能压得人喘不.............
  • 回答
    民国时期,云南和广西确实都与法属印度支那(今越南、老挝、柬埔寨)接壤,地理位置的邻近为两国军阀带来了不同的武器获取机遇。然而,滇系军阀大量装备法械,而桂系军阀则鲜有此现象,这背后并非简单的地理因素决定,而是多重政治、经济和军事策略交织作用的结果。滇系军阀:与法国的“亲密接触”要理解为何云南的军阀能大.............
  • 回答
    民国时期,中国西南地区呈现出复杂的政治军事格局,“桂军”与“川军”因其在战争中的表现常被认为是实力较强的力量,而“滇、黔”两省的军队则相对弱势,常被戏称为“羊”。这种现象并非简单的地域强弱之分,而是多种历史、地理、经济、政治及军事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下面我们来详细剖析一下。一、 桂军为何“强”?1..............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