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平常说的几毛钱的“毛”是怎么来的?

回答
咱们聊聊“毛”这个单位,它在咱们日常生活中太常见了,买东西找零,几毛钱、几分钱的,张嘴就来。但你有没有想过,这“毛”到底是从哪儿来的?它怎么就成了咱们的钱的“零头”了呢?这背后其实有点意思。

要说这“毛”,得从咱们中国古代的货币说起。那时候,咱们用的钱啊,跟现在可不一样。最早的时候,是贝壳、铜块什么的,后来才有了金属铸造的钱币。等到明清时期,主要的流通货币就是银两和铜钱了。

银子是“大头”,铜钱是“零头”

大家可能都听过“银两”这个说法。银子在古代是贵重的硬通货,可以算是大额支付的单位。但是银子啊,它不像咱们现在的纸币,上面印着个“100”你就知道是100块。银子一般都是熔成锭,或者弄成块状,上面会打上戳记,标明它的重量和成色(也就是纯度)。所以,实际使用的时候,得称重、看成色,比较麻烦。

而铜钱呢,就是咱们常说的“铜板”。铜钱轻巧,铸造也相对容易,所以就成了日常交易中最主要的“小钱”。一个铜板一个铜板地数,太费劲了。所以,大家就约定俗成地把一定数量的铜钱,或者把银子分割成小单位,来方便交易。

“文”和“钱”的由来

在清朝,铜钱的单位是“文”。一串铜钱通常有十个或者更多,被称为“一文”、“十文”等等。而银子呢,它有一个更常用的分割单位叫做“钱”。这个“钱”可不是咱们现在买菜用的秤杆子上的“钱”,也不是指“人民币”这个概念。

古代的银两,它的基本单位是“两”。一两银子是多少呢?这个数字在不同的朝代、不同的地区是有差异的,不像咱们现在统一标准。但是,大概来说,一两银子是可以兑换很多铜钱的。比如,在清朝,大概的兑换比例是:一两银子差不多等于一贯铜钱,而一贯铜钱等于一千文铜钱。

“银钱”和“制钱”

所以,当人们说“多少银钱”的时候,很多时候是指用银子来衡量,但是实际支付的时候,可能就是用铜钱来付。这种“银钱”和“制钱”(也就是流通的铜钱)之间的换算,就产生了一些中间的单位。

在那个时候,人们为了方便,就用银子的一个重量单位来指代铜钱的某个数量。比如,把一两银子分成十份,每份是多少就不好说了,但大家约定俗成地会有一个概念。

“钱”作为重量单位

而那个咱们说的“银钱”里的“钱”,它其实是一个重量单位,跟咱们现在说的“钱”不一样。在中国古代的度量衡里,一斤(16两)等于一百钱。所以,你看,一个“钱”是个不小的单位了,比现在咱们说的“几毛钱”大多了。

“毛”的出现与演变

那么,“毛”又是怎么来的呢?这就要结合咱们国家的货币改革和历史演变来看了。

民国时期:到了民国时期,中国的货币体系开始西化,发行了法币。在法币体系下,货币单位更加标准化,有银元、法币等等。但是,在民间习惯和一些地方,对小额货币的称呼可能还保留着一些旧的痕迹。
人民币的诞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发行了人民币。人民币的面值设计,考虑到了和旧货币的兑换以及群众的习惯。早期的人民币,面值比较大,比如1元、5元、10元。
小额单位的引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商品价格的调整,需要更小的货币单位来表示非常零散的价格。在人民币的体系中,“分”是最小的单位。但是,在实际的日常口语和一些记账习惯中,“毛”这个说法一直存在。

“毛”的来源推测

关于“毛”的来源,最普遍和比较有说服力的说法是:

1. 与“文”的联系:有人认为,“毛”可能是一种约定俗成的俗称,来源于古代铜钱的“文”。比如,一些地区可能把十个铜钱叫做“一串”,而“毛”作为一种小额单位,可能是在不同地域、不同时期,从“文”或者其他类似的小额单位演变而来。
2. 与“钱”的联系(间接):虽然咱们现在说“一毛钱”大概是0.1元人民币,跟古代的“钱”重量单位差很多,但不能排除在某些历史时期,“钱”作为银两分割单位的习惯,在民间口语中被简化或者演变成了更小的单位,比如“毛”。
3. “角”的俗称:更直接的说法是,“毛”其实是“角”的俗称。“角”是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辅币单位,在人民币体系中,一元等于十角,一角等于十分。而在民间口语中,人们习惯性地将“角”读作“毛”。比如,一块钱就是十毛,五毛钱就是五角钱。这种用法非常普遍,甚至比“角”字本身还要常用。

为什么是“毛”而不是别的字?

这个就比较难考证了,很多俗称的由来并没有一个清晰的“官方解释”。可能是因为发音习惯,也可能是因为某个时期某个地方的流行语,然后被广泛接受了。

比如说,为什么咱们管“角”叫“毛”?这有点像咱们把“大哥大”叫做“BB机”一样,是一种民间习惯的称呼。可能当时人们觉得“角”这个字发音有点生硬,而“毛”更顺口,也更容易理解,特别是对于小额交易来说。就像咱们现在说“几块钱”的时候,很少有人说“几元钱”一样,都是一种习惯。

总结一下

所以,咱们平时说的几毛钱的“毛”,最直接的来源就是人民币单位“角”的民间俗称。而“角”这个单位的出现,是中国货币体系现代化的结果。但追溯更远的源头,它也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受到了古代银两和铜钱交易习惯的影响,尤其是民间对小额货币的习惯性称呼。

总而言之,这“毛”字,承载了咱们从小到大的消费记忆,虽然它只是一个很小的货币单位,但它背后却有着一段从古代的银两铜钱,到现代人民币的货币流变史,以及民间约定俗成的语言习惯。下次你听到“几毛钱”的时候,不妨想想这背后小小的演变过程,还是挺有趣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几毛钱的“毛”是怎么来的,要回答这个问题,就要从现代中国货币“元、角、分”体系的出现说起。

众所周知,传统中国货币是铜钱,单位是“文”,明清时白银也加入了流通,单位是“两”,那怎么变成现在的“元、角、分”的呢?

从清朝中期开始,外国各种银币就流入了中国(其中流入量最大的是墨西哥银币,因为上面铸有一只鹰,所以中国民间称之为“鹰洋”),这些外国银币流入之初,中国人还往往把它融化后作为普通银两使用,但后来就发现使用整块银币的好处:大小、重量、成色都一致,用于交易非常方便,因此这些外国银币就开始直接参与流通了。

这些外国银币有一个共同点,——它们都是圆的。所以中国老百姓在使用这些外国银币的时候,就发明了一个新的单位用于计算,那就是“圆”。一个银币就叫“一圆”,所以这些外国银币也就被称作“银圆”。

到后来,中国政府自己发行银币,也就被称作“银圆”,自然而然的,它的单位也就是“圆”。

再到后来,中国币制改革,发行纸币,所以纸币的单位同样也就成了“圆”。“圆”这个单位从清代、民国一直到今天,就延续了下来。

但有一点,“圆”这个字笔画太多,平时老百姓记账干啥的感觉不方便,所以老百姓自己简化,就弄出了一个简化单位“元”,这也就是今天我们人民币单位“元”的来历。

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法》规定,“人民币单位为元”,但我们随便拿出一张钞票,就会发现上面的单位其实是“圆”,钞票实物居然和法律规定不符,也是有趣。一笑~~~~


因为银圆是一枚一枚的,当然按照民间口语,叫“一块一块的”,这也就是另外一个单位“块”的来历。今天我们还说“一块钱”,这个“块”就是从“一块银圆”这里留下来的。

交易中当然需要辅币,银圆的辅币,中国人把它叫做“角”。这个“角”是怎么来的呢?现在真是说不清了,猜测一下,银圆是圆的,而辅币是把一块银圆分成几部分,一个圆被分成几部分,当然就是几个“角”了(虽然它的形状还是圆的)。所以,银圆的辅币传到中国后,中国老百姓最早把它叫做“角子”,也称作“银角”,和“银圆”相对。——这就是“角”的来历。

下面我们就讲到题主的问题,“毛”是怎么来的?

一种意见认为,银圆最初流入中国以及大规模流通,是在香港一带,而香港人把不足1元的小银圆叫做“毫”,称之为一毫,二毫。于是“毫”的单位,就渐渐从香港流传了过来,逐渐遍及整个广东地区。但是,这个“毫”字笔画也特别多,记账很麻烦,于是在记账时,往往就把大多数笔画都省略了,只写了底下那个“毛”字,于是就成了一毛、两毛。

不过呢,也有学者是另一种说法,认为是清末及民国时,各地铸币厂往往大量铸造辅币以牟利,但在铸造过程中,偷工减料,辅币质量极其低劣,于是在流通过程中,这些辅币自动贬值,往往十一角、甚至十二角才能兑换一元,用老百姓的俗话说:“这钱毛了”,于是就把这种劣质辅币叫做“毛”了。

两种说法相比,我还是比较相信第一种说法的。

至于“分”这个单位,是比较简单的。中国传统计数单位,对于小数部分,就是分、厘、毫、丝等等。按照过去白银的计量,一两等于十钱,一钱等于十分。那在计算银圆或纸币时,直接挪过来就成,一元(块)等于十角,一角(毛)等于十分。


====================

看到评论里有许多人说“圆”是“元”的大写。——这是错的,是毫无根据的臆想。

没有任何法律规定,“圆”是“元”的大写,也没有任何法律规定,人民币的单位可以用“圆”。

诚如我前面所说,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其实“圆”才是货币唯一正确的官方单位,在清末、民国时期,货币的法定正式单位其实都是“圆”。但民间却嫌其笔画繁多,故此多用“元”代替,这才形成了“圆”和“元”并行的局面,但钞票票面上却必定都是“圆”。

新中国建立后,我们自然也是以“圆”为人民币正式单位,所以人民币票面上从一开始,单位就是“圆”。但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大家基本都使用“元”而非“圆”,所以在1995年制订《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法》时,规定了“人民币单位是元”,从此之后,人民币的单位是“元”就被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了下来,而“圆”呢?对不起,没有任何法律提及。

所以现在形成的局面就是:依照传统,货币单位是“圆”,——这也是人民币票面使用“圆”的原因。但依照法律,人民币只有一个单位“元”,再无其他称呼,也没有大小写之分。

其实,关于人民币上“圆”与“元”的争论,由来已久,社会上不断有人提及,有许多学者(比如《咬文嚼字》主编郝铭鉴)就认为人民币票面上“圆”字属于错用。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