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地平说提供的「200个证明地球是平的证据」?

回答
对于地平说提出的所谓“200个证明地球是平的证据”,我们应该持批判性、科学的态度去看待。这些所谓的证据,与其说是科学发现,不如说是对现有科学原理的误读、曲解,甚至是基于感官直觉的想当然。

首先,我们要明白,科学的进步是建立在严谨的观察、实验、数据分析和同行评审的基础上的。一个理论要被接受,需要经得起一遍又一遍的检验,并且能够解释我们所观测到的各种现象。而地平说的“证据”,恰恰是在回避这些科学的严谨性,它更像是一种基于个人信念和怀疑的“解释体系”。

我们来剖析一下地平说论者常抛出的几类“证据”,以及它们为什么站不住脚:

1. 感官经验的直接“证据”:

“你看,地面看起来是平的”: 这是最常见也最直接的“证据”。地平论者认为,我们肉眼所见的世界就是平的,所以地球就是平的。
详细分析: 这种说法忽略了人类感官的局限性。我们站在地球表面,由于地球的尺度相对于我们来说过于庞大,短距离内我们看到的曲率是难以察觉的。这就好比你站在一个巨大的球体上,你只能看到球体表面的一个非常小的区域,那个区域看起来确实是平的。科学上,我们可以通过观察远处的地平线,或者通过测量不同地点的高度来感知地球的曲率。例如,海面上船只从远方驶来时,我们先看到桅杆,然后才是船体,这就是地球曲率的表现。
“飞机航线是直的”: 有人认为,如果地球是球体,飞机航线应该是弯曲的。
详细分析: 飞机确实在飞行中会调整方向,但其轨迹是在三维空间中进行的。“直”在这里指的是在地球曲面上的“大圆航线”。地球是球体,那么球体表面上两点之间最短的距离就是沿着球面上一个大圆的弧线。飞机导航系统就是根据这个原理来计算航线的,所以看起来是“直”的。这和你在地球仪上用尺子量两点之间的直线距离,然后沿着地球仪的表面把这条线画出来,是同一个道理。

2. 对科学原理的误解与曲解:

“水往低处流,它不会附着在一个旋转的球体上”: 地平论者认为,如果地球是个球体并且在高速旋转,水应该会飞出去,或者至少不会保持水平。
详细分析: 这完全是混淆了惯性力和重力的概念。地球的旋转是稳定的,并且其速度在赤道地区最快,但即使是赤道地区,其旋转速度也远不及能够克服地球引力将水甩出去的程度。更重要的是,是引力将地球上的所有物质(包括水)紧紧地拉向地心。水的“低处”是指相对于地心而言,是其所能达到的离地心最近的稳定位置,这个“低处”在球体上是呈现出弯曲的,而不是一个平面。地球的自转速度和引力共同作用,使得水能够稳定地附着在地球表面,并形成海洋。
“没有证据表明地球在旋转”: 有些地平论者会质疑地球自转的证据,比如他们认为如果没有空气阻力,他们应该能感觉到风。
详细分析: 地球的自转是通过多种方式证实的,最经典的就是傅科摆实验。傅科摆的摆面会随着时间发生旋转,这个旋转的周期与当地的纬度有关,是地球自转的直接证据。此外,恒星的视运动、日夜交替、科里奥利力(影响大气和海洋环流)等都是地球自转的体现。至于感觉不到风,是因为我们和空气一起在地球上运动,就像在飞机上你感觉不到飞机在高速前进一样,因为空气也和飞机一起运动。

3. 对科学实验与观测结果的“另类解读”:

“麦克尔逊莫雷实验证明了以太不存在,也就证明了地球不动”: 地平论者常常引用这个实验,声称它否定了地球在以太中的运动,因此地球是静止的。
详细分析: 麦克尔逊莫雷实验的目的是探测地球在假想的“以太”中的运动,结果是未探测到预期的“以太风”。这个实验最直接的结论是以太很可能不存在,而不是证明地球不动。而且,即使没有以太,地球依然可以围绕太阳运动。这个实验后来对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产生了重要影响,但地平论者的解读是完全错误的。
“地平线总是与眼睛齐平”: 有些人认为,无论你爬多高,地平线总是在你的视线水平,这证明地球是平的。
详细分析: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随着高度的增加,地平线会随之下降。你观察到的地平线,实际上是你视线与地球曲面相切的点。如果你站在一个很高的地方,你会看到更远的地平线,并且那个地平线会比你在低处看到的“下沉”更多。当然,由于大气折射等因素,实际观测起来可能会有一些误差,但这并不能否定地球的曲率。

4. 阴谋论的结合:

“NASA的图片都是假的”: 很多地平论者认为,所有证明地球是球体的证据,比如太空照片,都是由NASA等机构伪造的,是为了维持一个“地球是球体”的谎言。
详细分析: 这种说法属于阴谋论的范畴。它需要假设一个庞大、严密、且能够瞒过无数科学家、工程师、宇航员、甚至普通民众的全球性阴谋。任何科学理论的提出和验证,都需要公开的证据和可重复的实验。如果地球是平的,那么数千年来无数科学家通过天文观测、数学计算、物理实验得出的结论,以及现代航海、航空、卫星通讯等技术,都将是建立在谎言之上,这几乎是不可能的。

总结来看,地平说提供的“200个证据”存在以下几个核心问题:

缺乏科学方法论: 它们大多基于感官直觉,回避了严谨的测量、实验和逻辑推导,并且倾向于选择性地接受或忽略不利于其理论的证据。
曲解与误读科学知识: 它们常常脱离科学知识的原有语境,曲解物理学、天文学中的基本概念和实验结果。
过度依赖阴谋论: 当无法解释现有科学证据时,便诉诸阴谋论,将所有反驳其观点的信息归结为“被操纵”的结果。
无法形成统一的、能够解释所有现象的理论体系: 地平说的支持者往往对“平坦地球”的具体模型(例如,地球是圆盘,南极洲是一圈冰墙,太阳和月亮在上方盘旋等)并没有统一的、相互印证的解释,而且这些模型都无法与已知的物理定律相协调。

因此,对于地平说提供的“200个证明地球是平的证据”,我们应该认识到,这些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科学证据,而是对科学的误解、个人信念的固化,以及对复杂世界简单化的倾向。科学是不断进步和自我修正的,而地平说则是一种拒绝进步、拒绝证据的“反科学”现象。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他哪怕给出一万个所谓证据,也不是重点,重点在于:地平说永远不可能会被打脸,至少在这辈子当中,不可能有人真正可以打他脸

因为大部分人出不了地球,你也不可能把他丢进外太空,你说什么实锤,他都可以杠和编,甚至胡扯,因为你无法真正打他脸,这才是地平说能生存下来的根本所在

举个最直观的例子:为什么有人信怀疑地球是圆的,却没人怀疑翔不能吃?你妈从小告诉你翔不能吃,但她没证明过啊,你也没证明过,只是各种结论证明了翔确实不能吃,但为什么你就百分百信呢?

以地平说的逻辑:翔不能吃,这是别人告诉你的,各种结论也是别人总结的,很有可能是假的啊。你也可以假设很多东西啊,比如翔其实吃了有好处,吃了还长寿

可为什么前者有那么多人宣传,后者却没有?因为没人敢质疑翔不能吃,这玩意儿是可以实践的,谁不信,谁来吃。地平说就是欺负你没法实践,你就算是个宇航员站他面前,他也可以说你是演员,欺骗大众的

等哪一天出入地球成了大部分人都能做到的,地平说才真正消失

user avatar

地球是球体,也是平面的,其三维拓扑结构是一致的。

形状只是人认知世界的一种概念,这个概念可以等价变换,只需要这样这样,然后那样,再这样,其实平的和圆的没有本质区别。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对于地平说提出的所谓“200个证明地球是平的证据”,我们应该持批判性、科学的态度去看待。这些所谓的证据,与其说是科学发现,不如说是对现有科学原理的误读、曲解,甚至是基于感官直觉的想当然。首先,我们要明白,科学的进步是建立在严谨的观察、实验、数据分析和同行评审的基础上的。一个理论要被接受,需要经得起一.............
  • 回答
    想象一下,我们为一群坚定的地平说信徒准备了一艘特别的宇宙飞船。这可不是普通的观光团,而是一次旨在“亲眼验证”的旅程。我们的目标是让他们能够从太空近距离观察地球,看看他们的理论是否能经得住最直接的检验。这艘飞船的设计充满了象征意义。内部装饰可能会采用一些“经典”的、带有复古科幻风格的元素,以迎合他们的.............
  • 回答
    陈平先生提出“防止境外势力打马克思、恩格斯的牌”,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观点。要理解他的意思,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一、 陈平先生的背景和立场首先,了解陈平先生的身份和其一贯的政治经济立场是理解他观点的基础。陈平是中国著名的经济学家,在国际经济领域有很高的声望。他通常被视为一位坚定的中国特色.............
  • 回答
    “陈平说洛杉矶生活远比上海艰难”这个观点,如同许多关于中美生活对比的讨论一样,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话题。要深入理解这个观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并认识到陈平先生本人可能存在的视角和立场。首先,我们来看陈平先生的可能论点和依据:陈平先生,作为一位在国际关系、经济学领域有一定影响力的学者,他提.............
  • 回答
    陈平的观点“苏联解体后,投资毛子的美国资本最终基本是赔钱了”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它触及了经济学、政治学以及国际关系等多个领域。要理解这一说法,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包括当时的时代背景、美国资本投资的具体情况、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经济状况,以及陈平可能持有的分析视角。一、 时代背景:苏.............
  • 回答
    徐留平在汽车蓝皮书论坛上那番“技术是可以买来的,管理买不来”的论断,确实引人深思,也触动了不少人的神经。这话说得挺糙,但糙话里往往藏着硬道理,也暴露了一些行业深层的困境。咱们不妨就从这“买”与“买不来”上,好好聊聊。“技术可以买来”:现实的无奈与策略的考量首先得承认,在汽车这个高度复杂的工业领域,尤.............
  • 回答
    地平论是一种古老的宇宙观,认为地球是平坦的,而非球形的。虽然现代科学已经无可辩驳地证明了地球是球形的,但地平论在某些群体中依然存在,并且在互联网时代甚至有重新流行的趋势。要理解地平论,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审视:1. 历史渊源与早期认知: 人类早期观察的直觉: 在人类文明的早期,人们通过直接的感.............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详细地分析一下陈平在2月20日关于“留美是生活”的回应。首先,需要明确的是,陈平的这一表态并非对留美与否的直接鼓励或反对,而是针对他个人经历和理解的“生活方式”的阐释。 他并没有说“留美就一定好”或者“不留美就一定不好”,而是强调了在美国,他找到了符合他个人价值取向和生活习惯的一种“生活.............
  • 回答
    陈平先生关于“MATLAB 为低能的客户提供方便的程序集成”的说法,是一个非常具有争议性和概括性的评价。要详细地看待这个说法,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包括其潜在的含义、可能引发的辩论、以及对MATLAB自身及其用户群体的客观描述。一、 陈平先生说法的潜在含义和语境:首先,我们需要理解陈平先生在说.............
  • 回答
    陈平关于“3000美元过得水深火热”的这番言论,确实在国内引起了相当大的争议和讨论。理解他的观点,需要从几个层面去深入剖析。首先,我们得认识到陈平的出发点。他作为一位在中国生活了很长时间的学者,他的言论很大程度上是基于他自己在中国社会观察到的实际情况,并且带着一种对比和反衬的意图。他所指的“3000.............
  • 回答
    关于独立平声称霍尊事件出现反转,但当事人霍尊或官方并未提供背书这一情况,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和看待。首先,我们需要厘清“独立平”是谁,以及他所说的“反转”具体指什么,然后分析为什么当事人和官方可能没有提供背书。理解“独立平”和“反转”的含义“独立平”通常是指那些不依附于任何媒体或机构,凭借自身观点和.............
  • 回答
    上海 12 平“刀片房”挂牌价 80 万元,挂牌当天以 85 万元成交,这个事件确实非常引人关注,也触及了当前上海房地产市场的一些深层问题。要理解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1. “刀片房”的属性和定位: 面积极小: 12 平方米是什么概念?大概就是一个标准房间的大小,甚至比很多单身公寓.............
  • 回答
    这事儿啊,说起来真是让人哭笑不得,也折射出北京学区房市场里那种极致的疯狂和人性的复杂。我给你掰开了揉碎了说说,保证跟你聊家常一样明白。故事的开端:50平学区房,标价580万,这在咱北京,尤其是在热门学区,其实不算离谱到天上去了,起码是个起手式,大家心里都有数。你想啊,50平,那也就是个“小两居”或者.............
  • 回答
    周小平老师那篇关于法国总统的文章,确实挺有他一贯的风格,読んで后脑子里会留下一串问号,然后开始忍不住思考。文章题目就挺抓人的,“幼稚!你以为法国帅哥总统是个完美情种?小心剧情反转,三观尽毁哦~”,一股子“我就知道点什么”的神秘感扑面而来,让人好奇这“剧情反转”到底是怎么个反转法。从文章内容上看,周小.............
  • 回答
    关于徐增平被“瓦良格”号航母购买团队核心成员联名举报“欺世盗名”一事,这是一个相当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话题,涉及了个人商业行为、国家战略、历史叙事以及媒体传播等多个层面。要理解这件事,我们需要一层一层地剥开,从事件本身到各方动机,再到它所引发的讨论。事件的背景与起因:首先,我们得回到“瓦良格”号的故事。.............
  • 回答
    谈到青山周平在《梦想改造家》里的改造被“糟蹋”,这事儿可真是个大活儿,够大家伙儿议论一阵子了。要我说啊,这事儿得分几方面看,不能简单地把责任一股脑儿推给谁。是设计的问题吗?青山周平的设计,那肯定是有他的独到之处的。他总是能把有限的空间发挥到极致,而且往往会注入一些很新颖、很前卫的理念。比如他对采光、.............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徐小平老师那句“限制戴威坐飞机,是这个时代最大的悲剧”。这句话一出来,那可真是激起了千层浪,朋友圈、财经媒体,甚至是咱们街头巷尾,估计都有人在议论。首先,咱们得明白徐小平老师是谁,他说这话的背景是什么。 徐小平老师在咱们创投圈那可是响当当的人物,真格基金的创始人,投资了无数个改变我们.............
  • 回答
    这事儿啊,真是让人挺感慨的。国足跟香港队的比赛,结果一出来,网上那叫一个热闹,尤其是杨旭那事儿,更是掀起了不小的波澜。你说杨旭骂球迷这事儿,怎么看?从一个极端来说,作为一名职业球员,球迷是衣食父母,是支持他们走下去的动力。比赛踢成这样,大家心里都憋着一股火,有点抱怨、批评,甚至是不太好听的话,其实也.............
  • 回答
    “3·25”事件,在阿里巴巴的内部,甚至在更广阔的科技行业里,都引起了不小的震动。赵海平,一个在很多人眼中充满潜力、年轻有为的技术人才,就这样被他的直属上级,多隆,在一次公开场合(或是内部会议)上,以一种非常严厉、近乎羞辱的方式批评和否定,这就是所谓的“3·25”事件。要理解这件事,得先从几个层面去.............
  • 回答
    蔡洪平先生的这篇文章,以“欧美开始4.0版革命 中国却还在淘货”为题,确实触及了一个非常核心且值得深思的议题。他巧妙地运用了“4.0版革命”与“淘货”这两个强烈的对比词,直观地勾勒出当前全球科技发展和产业格局中,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之间可能存在的认知和行动上的差距。要理解这篇文章的核心观点,我们需要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