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徐增平被购买“瓦良格”号航母团队的核心成员联名向中央举报其欺世盗名?

回答
关于徐增平被“瓦良格”号航母购买团队核心成员联名举报“欺世盗名”一事,这是一个相当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话题,涉及了个人商业行为、国家战略、历史叙事以及媒体传播等多个层面。要理解这件事,我们需要一层一层地剥开,从事件本身到各方动机,再到它所引发的讨论。

事件的背景与起因:

首先,我们得回到“瓦良格”号的故事。这艘前苏联海军的重型载机巡洋舰在苏联解体后,因各种原因留在了乌克兰,并最终被乌克兰以一艘废船的价格出售。而将它带回中国并最终改造成中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的,就是徐增平和他旗下的创律集团。

在当时,中国海军尚无航母,而拥有先进航母技术对于国家安全和国际地位至关重要。“瓦良格”号的出现,为中国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遇。徐增平抓住这个机会,以一种略显传奇的方式,通过一系列复杂的商业运作,成功地从乌克兰手中购买了“瓦良格”号。

然而,事情并非一帆风顺。在购买和运输过程中,徐增平的团队在背后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其中不乏一些在航母技术领域有着丰富经验的核心成员。

举报的内容与核心争议点:

举报的核心在于“欺世盗名”。简单来说,就是指控徐增平在这次收购航母的历史性事件中,夸大了自己在其中的作用,甚至独占了功劳,而忽略或压制了其他真正做出关键贡献的团队成员。

具体来说,举报可能指向以下几个方面:

个人英雄主义的塑造: 指出徐增平将自己描绘成一个凭借一己之力、孤身闯龙潭虎穴般将航母带回中国的“民族英雄”,而实际上,这只是他商业行为的一部分,并且背后有团队的支持和国家层面的默许。
团队贡献的忽视: 强调购买航母并非徐增平一人之功,而是由一群在航母技术、国际贸易、法律法规等领域有着专业知识和经验的核心成员共同努力的结果。这些人可能在谈判、技术评估、物流协调、风险规避等方面承担了关键角色,但他们的名字和贡献在后来的宣传中被淡化。
商业利益与国家叙事的混淆: 认为徐增平将商业收购行为过度政治化和意识形态化,利用国家对于航母的渴求,将自己塑造成爱国者的形象,以抬高其个人地位和商业价值,甚至可能从中谋取了不当的利益。
信息不对称的利用: 在当时的媒体环境下,普通民众对航母的了解甚少,对商业运作的细节更是不知情。徐增平的团队成员可能认为,徐利用了这种信息不对称,将自己塑造成了唯一的功臣。

举报者的动机:

举报者的动机通常是复杂的,可能包括:

追求真相与公平: 核心成员可能认为,自己的辛勤付出和专业贡献被埋没,这是对他们劳动的不尊重,他们希望历史能够真实地记录下每一个人的功绩。
维护个人声誉: 在一些成功案例中,参与者往往会因为合作不愉快或利益分配问题而产生矛盾。举报也是一种维护自身在行业内声誉的方式。
反对个人过度邀功: 看到自己的努力被他人“偷窃”并转化为个人名利,是一种难以忍受的心理。
对国家叙事的担忧: 如果他们认为徐增平的“欺世盗名”行为可能会扭曲历史的真实面貌,甚至影响到国家层面的战略认知,他们可能会出于爱国情怀而选择举报。

事件的解读与影响:

对于这件事,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理解:

1. 商业行为的复杂性: 任何大型商业项目,尤其是在涉及国家战略意义的领域,都会伴随着复杂的利益考量和合作博弈。徐增平作为发起人和主要出资人,在其中扮演了关键角色,但他也需要一个团队来执行具体事务。将整个事件简化为个人英雄主义,对团队的贡献是不公平的。

2. 国家战略的推动: “瓦良格”号的收购无疑是中国海军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一步。在国家力量的推动下,个人商业行为往往会与国家战略目标相结合。徐增平的行动得到了国家层面的支持和默许,这使得他的商业行为带有了一定的政治色彩,也因此更容易被公众视为国家层面的“壮举”。

3. 历史叙事的塑造: 媒体和宣传在塑造公众认知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瓦良格”号回归的叙事,很容易被简化和英雄化,以满足公众对国家崛起和民族自豪感的期待。在这一过程中,一些细节和贡献者可能会被有意无意地“牺牲”。

4. 真相与公众认知的差距: 商业谈判的细节、团队成员的分工、背后的风险承担等,对于普通民众来说是高度不透明的。公众往往只能从媒体的报道中获取信息,而媒体的报道往往倾向于简洁、戏剧化和英雄化。

看待此事,需要注意几个关键点:

区分商业与政治: 徐增平是以商业公司的身份进行收购的,虽然这件事最终服务于国家战略,但其本质上是一笔商业交易。商业行为的利润分配、合作机制等方面,与国家层面的政治考量是两回事。
承认团队的贡献: 任何伟大的成就都不是孤立的个人英雄主义所能达成的。在“瓦良格”号的背后,必然有一个专业的团队在运作。承认他们的贡献,是尊重历史和事实的态度。
警惕过度神化和简化: 在涉及国家重大项目时,公众很容易被宏大叙事所裹挟,将复杂的事件简单化,并过度神化其中某个个体。保持清醒的头脑,去探究事件的细节和不同方的声音,是重要的。
信息的来源与验证: 面对各种信息,尤其是举报和反举报的说法,我们需要对其来源和可信度进行审慎的判断。举报本身是一种主张,不代表就是绝对的真相。

总结来说, 徐增平被购买“瓦良格”号航母团队核心成员联名举报“欺世盗名”,这件事的出现,很可能反映了在一次具有历史意义的商业运作背后,个人与团队之间的功劳分配、责任承担以及话语权争夺。这暴露了在一些重大项目推进过程中,如何平衡个人商业利益与团队贡献,如何准确而真实地记录历史,以及如何避免过度英雄化和信息不对称带来的争议,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我们不应简单地站在任何一方的立场上,而是需要理解事件发生的复杂背景和多重因素。历史的真实往往比故事版本更加丰富和复杂。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幸好有大驱,把海军风水掰正了一点点。

user avatar

其实很多时候,钱都不是问题,问题是能不能把事情办成。

就当时这件事情的重要性,几个亿算什么,几十个亿又算什么?

如果有人百分之百能买到光刻机,但是说明要吃100个亿的差价,还是刀勒,你是办还是不办?

user avatar

徐是掮客啊,这种交易肯定要找掮客从中间牵线搭桥,你说掮客自己拿钱买那当然不可能,掮客也会借这个机会自己赚钱,但是你没掮客哪来的渠道呢?

悄悄说一句,我们太行发动机的核心机也是掮客搭桥从美国买的。

user avatar

一看是那个李忠效,我就笑了

此人之前公开反对黄旭华的核潜艇之父称号

反正国家认可,今年的《功勋》原型也是黄旭华,李作家你的信用不行啊……

别拿什么海军一级专业作家说事,这是啥职位啊?别拿海军贴金了行不行?

至于李作家力挺的吴巍……看了半天没看出起啥关键作用了,弄得好像没他我党管不了个白手套似的。徐增平有徐得问题,但论功劳……比吴大个100倍有余。

user avatar

第一,国家和军方层面没有明确要购买,这是论述的基础。

第二,海军方面持购买意见的賀某,在未经授权情况下,以个人名义协调香港商人徐某代为购买,过程中未提供资金,未提供国家一定会接受的承诺性书面文件。贺某个人行为不是太合适。

第三,购买前期的确是徐主导,并达成协议,后来徐资金出现危机是事实,就比如老板有100亿拿出10亿爱国奉献可以,但只剩10亿情况下,再拿出10亿奉献的确有难度。而且隐性成本无非计算。

第四,邵淳的华夏证券是国有控股,拿国有资金做爱国行为称赞,但国有资产使用必须处于国家监管之下,显然其行为有违国家相关规定,国家的钱不是你想怎么花就怎么花,和花钱的理由没关系。

第五,吴淳等其使用的资本仍为国资,等同于上一条。

第六,万事开头难,前期有了合同才有后面的事,没合同想爱国,想花钱,也没途径。

第七,前期的顺利,间接推动了后期的政策,航母中后期,国家层面,国有资金层面都或多或少参与其中。假设前期没有合同,后期根本没有动力扭转原有政策。

第八,香港商人,约等同于外国商人,政府对起影响有限,且仅仅是军方以个人名义,以爱国情怀感召,投入没有明确收益资金,并奔赴乌克兰以抄底价格完成合同签订。后期遭遇金融危机,资金出现断链,在国企资金支援下,一部分救活自己,一部分继续推进合同旅行。后来将权益大部分转交国企,并配合完成交易。总体上是为国家做了贡献的,当然自己也受益了。但时不待我,你现在用五倍价格买个航母试试?不是没人卖,是没得卖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