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学校和家长为何提倡感恩节抵制圣诞节?

回答
关于学校和家长提倡“感恩节抵制圣诞节”的现象,这其中涉及到一个复杂的多重因素交织的社会文化背景。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并非所有学校和家长都普遍提倡这样的行为,但确实存在这样一部分声音和群体。 这种提倡通常不是直接喊打喊杀式的“抵制”,而是通过侧重强调和弘扬感恩节的文化意义,从而在潜移默化中淡化或边缘化圣诞节的影响。

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层面来剖析:

一、 文化根源与身份认同的考量:

感恩节的民族独特性: 感恩节(Thanksgiving Day)在美国有着非常深厚的历史根源和文化象征意义。它被认为是美国独有的、庆祝丰收、团聚、感恩的传统节日,承载着早期欧洲移民与美洲原住民之间复杂而又被浪漫化的历史叙事(尽管这种叙事本身也备受争议)。对于许多人来说,感恩节代表着一种“美国精神”的体现,是一种纯粹的、本土化的文化表达。
圣诞节的宗教及商业化影响: 圣诞节(Christmas)最初是一个宗教节日,纪念耶稣基督的诞生。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尤其是进入20世纪以来,圣诞节在西方世界(包括美国)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具有强大商业属性和世俗化特征的节日。各种商品促销、商家装饰、消费主义的盛行,使得圣诞节在很多人眼中,更多地与购物、娱乐联系在一起,而非其宗教或传统的本源。
本土文化优先的诉求: 在一些社会群体中,存在着一种“文化保护主义”或“本土文化优先”的倾向。他们可能认为,在日益全球化的浪潮中,保护和传承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显得尤为重要。当圣诞节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越来越广泛,甚至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挤压”本土节日空间时,一些人就会自然而然地去强调和弘扬本民族独有的节日,如感恩节。他们可能认为,过度强调圣诞节,就是在削弱甚至“取代”感恩节的地位,是对本土文化的不尊重。

二、 教育层面的考量(学校):

教育的宗旨与价值观引导: 学校作为教育机构,其使命之一是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社会认知。当学校面对一个多元文化的社会时,如何在节日教育中取得平衡是一个挑战。
避免宗教倾向的争议: 圣诞节的宗教背景,对于世俗化的公立学校来说,是一个敏感的议题。为了避免被指责宣传宗教教义,一些学校可能会选择淡化圣诞节的宗教色彩,或者将其定位为“冬季假日”(Winter Holidays)的一种。而感恩节,虽然也有其历史起源,但其核心精神——感恩、团聚——更容易被理解和接受为一种普世的价值,并且与美国国家叙事的联系更为紧密,相对来说更容易在教育体系中被“安全”地推广。
强调“美国”身份认同: 在一些历史观或教育理念中,强调感恩节是“美国”这个国家独有的节日,能够更直接地塑造学生的“美国”身份认同,培养爱国主义情怀。相比之下,圣诞节虽然也在美国被广泛庆祝,但其起源和全球影响力,使其在“美国本土节日”的定位上不如感恩节那么“纯粹”。
课程内容的侧重点: 在感恩节期间,学校可能会安排相关的课程,如介绍感恩节的历史、制作感恩节主题的手工艺品、进行感恩主题的演讲或写作比赛等。这些活动都在围绕感恩节展开,自然会占据一部分教育资源和学生的时间。如果学校的资源有限,或者教育导向是突出感恩节,那么用于圣诞节的活动就会相应减少。

三、 家庭层面的考量(家长):

价值观的传递: 家长是孩子价值观形成的第一责任人。一些家长可能更希望将自己所理解的、认为重要的文化价值传递给孩子。如果他们认为感恩节所代表的“感恩”精神比圣诞节所强调的“消费”或“宗教”更值得推崇,他们就会在家庭教育中侧重感恩节。
反消费主义的态度: 随着消费主义的蔓延,一些家长对圣诞节期间的过度商业化感到担忧。他们可能希望借由强调感恩节来引导孩子关注节日的精神内核,而不是被琳琅满目的商品和商家促销所裹挟。
宗教信仰的考量: 对于非基督教家庭来说,圣诞节可能在宗教层面没有直接的联系。即使是基督教家庭,也可能对圣诞节的世俗化感到不满。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可能会更倾向于庆祝和强调与自己文化背景更贴近或更符合自身价值观的节日。
对文化同化的担忧: 在一些移民家庭或少数族裔社区,可能存在一种对主流文化的吸收和融合,但同时又希望保留自身文化传统的心理。在庆祝圣诞节的同时,他们也可能希望自己的孩子了解和传承家庭的文化根基,而感恩节作为“美国”的节日,也成为了他们融入主流文化的一种方式。然而,也有另一种极端情况,即对过度“美国化”感到警惕,从而更强调原有的文化传统,但这与“抵制圣诞节”的逻辑又有所不同。

四、 复杂的历史叙事与争议:

感恩节的“原住民视角”: 近年来,随着对美国历史更深入的反思,尤其是关于美洲原住民历史的关注,感恩节的传统叙事也受到了挑战。一些人指出,感恩节的庆祝,是以“殖民者”的视角为主导,而忽视了由此给原住民带来的苦难和剥削。这种反思,使得感恩节本身的象征意义变得更加复杂,也影响了部分人对这个节日的态度。然而,在这种情况下,“抵制圣诞节”的提法并不常见,更多是关于如何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感恩节。

总结来看,学校和家长提倡“感恩节抵制圣诞节”并非一个简单的好恶问题,而是多重文化、历史、教育和价值观因素交织的产物。 这种提倡的核心,更多在于“强调本土文化、突出普世价值、规避宗教敏感、反思消费主义”。 通过将重心放在感恩节,可以实现:

强化本土文化认同: 将感恩节塑造成一个具有美国独特性的节日。
弘扬积极的价值观: 引导学生关注感恩、团聚、分享等精神内涵。
避免教育的宗教争议: 在多元宗教环境中,选择一个更“中性”的节日进行强调。
对抗过度商业化: 借节日活动来引导学生认识到节日的精神意义远大于物质消费。

当然,这种“提倡”的方式和程度因人而异,也可能引发关于节日选择、文化包容性的进一步讨论。在很多情况下,这是一种“侧重”而非“否定”,是为了在多元文化背景下,确保某些本土文化的元素得以传承和发扬。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父母应当感恩,因为子女们继承了他们的基因,并有机会把他们的基因继续传播下去。


学校应当感恩,因为学生们给它们带来了生源,使得学校得以延续不至于关门大吉。

user avatar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而已,不要大惊小怪。

user avatar

学校和家长为何提倡感恩节抵制圣诞节?因为类似圣诞节、万圣节这种洋节日,中国学校和家长没有“管控权”,学校和家长属于被架空,这违背了中国人的传统,对下属或者晚辈要完全管控的根本。

中国人传统最大节日就是春节了,就拿春节来说,问小孩子过春节开心吗,嘴里肯定说是开心的,因为能有压岁钱,能有好吃的好喝的,但回想一下,这一切“开心”是小孩子委曲求全换来的。一进腊月家里大人就开始立规矩了,不好的字眼比如“死”不能说,到了新年里更是,碰到长辈要磕头,要问好,要请安,以此换来一个红包。纵观春节,小孩子是没有发言权的,最后委曲求全换来的红包还是被家长以替小孩子存着为借口抢走了。

过年的时候可以充分体现出人和人是不平等的,辈分越高越有话语权,而辈分最低的小屁孩连说话的资格都没有。往小了说是一个家庭的体现,往大了说中国农耕文明,从国家到家庭,自古几千年既如此。

我不清楚圣诞节和万圣节这种洋节在国外有什么具体的严格传统,但这个不重要,中国这些年过洋节,其实不是要洋节的具体内容,而是要洋节的抬头做到大人别插嘴,别插手这个目的,这个是根本。

既然是洋节,自然就没有所谓那么多大人立的规矩,大人会发现在这些洋节面前,自己的管控权完全被架空。想管,但没借口下手,那索性就发挥传统特色,不能被管的就别过了,一刀切。

那再说感恩节,感恩节,听这个名字中国学校和长辈就必须要给发明这个节日的人加鸡腿。就像我上面所说的,中国式教育很多时候就是“欺凌式教育”。校园欺凌这个词都熟对吧,学校里的恶霸看到不听自己话的,拉过来啪啪一顿打,中国家长教育不是也这样,不听家长话就是一顿打,其实道理都一样,只不过换成家长打孩子就天经地义了。

中国式教育是不讲究平等的,家长学校永远正确,孩子只要没顺着长辈学校的意思,就是错的,就是叛逆。和孩子讲道理?不存在的,道理在家长这边可以讲道理,道理在孩子这边,最后就是杀手锏:老子是你爹!一切辩论就此结束。

中国教育最出名的一句话就是:棍棒底下出孝子。注意,这里突出的是孝,而不是棍棒底下出才子,棍棒底下出能人。在中国家长眼里,孝顺是最重要的,其他的不是那么重要,可以往后稍一稍。

所以一切能突出孝顺这个主题,都可以被大肆渲染,情节越不是人越好,比如中国传统的24孝,基本都是神化传说,更有甚者比如埋儿奉母,怕三岁孩子和自己老母亲抢饭吃,饿着老娘,和老婆商量把儿子给活埋了。

感恩节,你看,多突出孝顺这个主题,感恩,父母养育孩子天大之恩,对吧。但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父母在交配成功的那一晚,有问过孩子吗?有征求过孩子同意吗?没有。就是一脱衣服一哆嗦的事,然后怀孕有孩子了。

那这个问题就是父母主动要求生孩子,不是什么天大之恩。如果在生孩子前告诉孩子这个世界是这个样子的,孩子还可能就不愿意来了,对吧。

父母主动要生孩子,那就要为他们这个实际行动所带来的产品孩子负责,这多天经地义,换句话说,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但就这么天经地义的事情,在家长嘴里就变成多崇高伟大的养育之恩了。实际理论站不住脚,所以就要以洗脑模式对孩子展开教育,在孩子思想未成熟前,把孝这个字硬加进去。

人和人之间就应该是平等的,不管是老师学生,领导员工,家长孩子,都是平等的,都是应该互相尊重的。

所以抵制的并不是什么洋节,抵制的是人人平等这个调调。

user avatar

因为感恩这两个字,完全可以用来教导儿女、下属、员工,你的生命、工资、事业都是爹妈、老板、领导给的,还不感恩戴德,称颂天恩浩荡?一股洗脑和愚民的路数。

你看人家老外都感恩呢,你这个吃里扒外没良心的东西,竟然不听话/想分家/跳槽,不忠不义!

至于人家感恩的是上帝,不是什么天地君亲师,这就无所谓了。

Thanksgiving (United States)

user avatar

翻译的问题啊,如果把感恩节翻译成美洲国庆日,或者叫做什么感谢印第安人日的话。你看这些NC的老师和家长还会哔哔么?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