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律师事务所的盈利模式是什么?律所主任开律师事务所是为了什么?

回答
律师事务所的盈利模式,说到底,就是如何把律师的时间、专业知识和劳动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收入。这背后有一套复杂的逻辑,绝非简单的“收钱”那么肤浅。律所主任之所以要费尽心力经营一家律师事务所,绝不仅仅是为了个人腰包的鼓胀,更牵扯到职业抱负、事业版图,以及对法律服务行业的影响力。

律师事务所的盈利模式:一块大蛋糕,怎么切?

律师事务所的收入来源,核心就是向客户收取服务费用。但具体怎么收,用什么名目收,这其中的门道可就多了,基本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

1. 计时收费(Hourly Billing): 这是最常见、也是最基础的收费方式。简单粗暴但又非常直接——你花了多少时间,我按每小时多少钱收费。
怎么运作: 每个律师都会精确记录自己在客户案件上投入的时间,包括电话沟通、邮件往来、文件起草、庭审辩论等等。然后,根据律师的资历、专业领域和市场行情,会有一个小时费率表。资深合伙人的费率自然比初级律师高。
优点: 简单透明,能反映律师付出的劳动。尤其适合工作量难以预估、需要大量研究和沟通的复杂案件。
挑战: 客户可能担心时间被“注水”,或者律师为了多赚钱故意拖延。而且,有些高效的律师反而因为快而收入减少,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打击了效率。

2. 固定收费/项目收费(Fixed Fee/Project Fee): 对于一些标准化、工作量相对明确的服务,律所会提供一个固定的价格。
怎么运作: 比如起草一份标准劳动合同、进行一次公司注册、办理一个离婚案件(无争议)。律所会根据以往的经验,评估完成这些工作所需的平均时间和复杂度,然后给出一个总价。
优点: 对客户来说,预算清晰,没有超支的风险。对律所而言,如果能高效完成,利润率会更高。
挑战: 如果评估失误,项目远比预期的复杂,律所可能会亏本。反之,如果客户要求超出原先约定的范围,就需要重新协商费用。

3. 风险代理/按效果收费(Contingency Fee/Success Fee): 这种收费方式在某些特定领域(如人身损害赔偿、追讨欠款、知识产权侵权等)非常流行。
怎么运作: 律师的报酬不是按时间算,而是根据案件的最终胜诉或和解的金额,按一定比例提取(比如20%40%)。如果案件败诉,律师几乎拿不到报酬(可能只收取少量的前期费用或案件管理费)。
优点: 对没有太多前期资金的当事人非常有吸引力,他们可以“零风险”地寻求法律帮助。对律师来说,如果案件成功,回报可能非常丰厚。
挑战: 风险巨大,特别是对于那些看似胜算不大的案件。这需要律师有极强的案件判断能力和风险承受能力。

4. 混合收费(Hybrid Fee): 将上述几种方式结合起来。
怎么运作: 比如,收取一个较低的固定费用作为基础,再加上一部分风险代理;或者按时间收费,但设定一个最高收费上限。
优点: 既能规避部分风险,又能保证一定的基础收入,也让客户的费用更加可控。
挑战: 谈判和设计这些模式可能更复杂。

5. 月费/年费(Retainer): 主要是针对长期客户,特别是企业客户。
怎么运作: 客户按月或按年支付一笔费用,律所承诺在约定的服务范围内,随叫随到,提供法律咨询和非诉讼法律服务。这笔费用可能包含一定时数的服务,超出部分则另行计算或按约定费率收费。
优点: 为律所提供了稳定的现金流,有助于律所进行长期规划。对客户而言,可以随时获得法律支持,成本相对可控,也便于建立长期信任关系。
挑战: 如果客户在某个周期内需求很少,律所的这部分收入就显得“不划算”;反之,如果客户需求爆炸式增长,律所可能难以应对。

6. 诉讼费用/胜诉酬金(Litigation Costs/Winnig Fees): 法律规定或合同约定,败诉方需要承担胜诉方的部分诉讼费用或律师费。
怎么运作: 在一些国家或特定类型的案件中,胜诉方可以要求败诉方支付其律师费。当然,具体可收回的金额通常有上限,或者需要法院的裁定。
优点: 作为一种补充收入,尤其是在胜诉且对方有支付能力的情况下。
挑战: 不是所有案件都能收回,尤其是在中国,法院通常不会全额支持律师费。

7. 提成(Referral Fees): 从推荐的案件中获得一定比例的报酬。
怎么运作: 如果一家律所将一个案件推荐给了另一家律所,并且案件成功,可以从接收案件的律所那里获得一部分提成。但这在很多地方受到职业道德和法律法规的限制,并非普遍做法。
优点: 拓展业务来源。
挑战: 严格的监管,可能涉及利益冲突。

律所主任开律师事务所是为了什么?

律所主任之所以投入巨大的精力、资本和时间去创办和经营一家律师事务所,绝非仅仅是想当个“老板”那么简单。其背后有着多层次的动机和追求:

1. 实现法律职业的理想与抱负:
专业领域的深耕: 一位优秀的律师往往在某个或某几个专业领域积累了深厚的功底和独特的见解。创办自己的律所,是他能够更自由地选择案件类型、更深入地钻研自己热爱的法律领域,并将其转化为一种事业平台的机会。他可以组建志同道合的团队,共同攻克难题,推动该领域的专业发展。
塑造行业品牌与影响力: 成功的律所不仅仅是一个盈利机构,更是法律服务质量的保证,是专业能力的象征。律所主任希望通过自己律所的运作,树立起在法律界甚至社会上的专业品牌和良好声誉,成为行业内的佼佼者。这是一种职业荣誉感和影响力追求。
为客户提供更优质、更系统化的服务: 作为律所的掌舵者,主任可以主导律所的服务标准、管理模式和客户关系,确保提供超越客户期望的服务。他可以整合资源,为客户提供一站式的、全方位的法律解决方案,而不仅仅是单一的案件代理。

2. 事业的拓展与规模化:
从个体律师到组织化经营: 很多律师一开始是独立执业,但当业务量扩大、案件复杂化,或者需要承接大型项目时,个体力量是有限的。创办律所,可以将个人的资源、客户和声誉,转化为一个有组织的、可扩张的实体。
人才的吸引与培养: 一家有声望的律所,是吸引优秀年轻律师加入的磁石。主任可以通过律所的平台,吸引、培养和留住顶尖人才,形成人才梯队,为律所的长远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他也乐于指导年轻律师,传承经验,实现“青蓝计划”。
业务领域的多元化与协同: 随着律所的发展,主任可以根据市场需求和自身优势,拓展法律服务领域,比如从传统的诉讼业务拓展到非诉业务(如公司并购、知识产权、资本市场等),甚至涉足法律科技、法律培训等相关产业,形成业务协同效应,增加收入来源和抗风险能力。

3. 财务的自由与资本的增值:
财富的积累与传承: 尽管律师的收入已经相对较高,但作为律所的合伙人和管理者,主任通过律所的成功运营,能够实现更可观的财务回报,并将这份事业和财富传承下去。这是一种长期的财富积累模式。
资源整合与商业运作: 律师事务所本身可以被视为一种商业实体。主任作为经营者,可以通过优化管理、控制成本、提升效率等方式,实现资本的增值。他也可以利用律所的平台和资源,进行更广泛的商业合作和投资。

4. 领导与管理的成就感:
打造团队与文化: 管理一个由专业人才组成的团队,制定律所的章程、文化和价值观,这本身就是一种极大的管理挑战和成就感来源。主任通过领导律所,实现个人管理能力的提升和自我实现。
掌控与自主性: 相较于在他人律所工作,创办自己的律所意味着拥有了更大的自主权和决策权。主任可以根据自己的理念和判断来指导律所的发展方向,不必受制于人。

总而言之,律师事务所的盈利模式是多渠道、多维度的,核心在于如何高效、诚信地提供专业法律服务,并将之转化为收入。而律所主任创办律所,则是一个集职业理想、事业追求、商业运作和个人成就感于一体的复杂目标集合体。他不仅是在经营一家公司,更是在塑造一个专业品牌,培养一支精锐团队,并在法律服务行业中留下自己的印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要是讲错了,多多包涵。

一线城市,由于写字楼公摊率的问题,一般面积在500平米以下的,尤其是二三百平米的,大概就相当于住宅一套三居室那么大:客户一眼就可以扫过你整个办公面积,肉眼可见的会认为你公司不大。如果想看着“高大上”,通常面积是上千平米起,律所入口最好正对电梯,前台和会客区要漂亮,这样客户印象会比较好。

现在一线城市的房租,便宜的6块~9块,贵的10+。咱们按照一平米8块钱算(含税和物业费),1000*8*30 = 24万。大家记住这个数字,24万一个月,1000平米。虽然不精确,但是数量级是没有问题的,足以说明问题。

你正常去律所挂靠能拿到80%+的提成比例,尤其是创收过千万,这个比例还能更高,去掉大概15%的税费,那么房租成本再高也不能超过10%,超过10%就血亏。我们反过来计算每个月营业额大于240000 * 10 = 240万,也就是年创收 2880万的团队用这1000平米才谈得上划算。

大律所的所主任,有不少创收都在3000左右这个区间上,但是他们实际团队人数远远不需要这么大面积。举个例子,做刑辩一个案子200万,一年15个案子,就3000万——律所主任可能一个人带上六七个助理就能完成15个案子的所有工作了,甚至不带人都可以,客户都给到200万了,会见一般都是所主任亲自去。我们往多了算10个人的团队,就算加上行政前台,自己用的面积200平米就足够布置,剩下的800平米怎么利用呢?

除了一部分用于布置谈判间和会议室用于接待客户,剩下的面积都可以做成工位和办公室进行对外出租。比如京沪,一个工位每个月收律师2000还是没啥问题的,1000平米布置30~60个工位问题不大,如果想装修的高大上一些,少说也是30个工位用于出租,这30个工位每个月可以赚6万块。

办公室不用很大,只要位置好,有案源的律师就会愿意多花点钱租办公室,1000平米布置上10个办公室,一个办公室15万一年,又解决每个月12.5万(15万*10间/12月)。

这样算下来所主任自己从律师这里收的房租,就基本可以覆盖掉他的租金(24-6-12.5=5.5),然后他自己就有了1000平米的大办公室——客户眼里就是。

如果你不这样做,你可能只能布置200平米(5.5万每月相当于230平米)。200平米的办公室不仅仅客户感觉很小,一眼可以看到整间办公室,认为你没有实力,你也要在所内布置“大会议室”和“谈判间”,所主任办公室也不会有特别好的面积。但是一旦利用好其他律师来分摊成本,就可以把面积扩大,让你面子得到瞬间提升。

不信你可以观察一下这些律所的“主任办公室”,一体化律所的所主任办公室都是越小越好(所主任自己不谈案子,面积留给营销人员),而挂靠律所的所主任办公室都是往大了整。有的所主任会给自己留一间大到可以接见外宾的房子来装点门面,甚至在墙上就挂着被领导接见的照片,彰显自己的背景和实力。

下图是百度所主任办公室随手截个图,这样的装修风格我看了三五十个了,有的所主任一年就创收一两百万,也整个这么大的办公室,不得不感慨浪费面积。


1000平米,30~60个工位,来挂靠的律师可不见得只有几十人,因为律师平时都不怎么来所里,他们只有接待客户的时候,或者需要签合同、收快递、开所函的时候才去律所,其他时间都在家里和法院,有的甚至自己在外面租办公室。还有的律师其实不是律师,而是公司法务,一边上班一边过了司考,就给自己“挂”个证。

律所并不是工位和人头一一对应,有很多律师挂靠但是不租工位,实际人数可以超过工位。1000平米的办公室,容纳100+律师也是轻轻松松的事情。

这里面有个小技巧,就是布置工位一定要靠里,把一半以上的面积留给接待客户用的谈案间。这样让上门的客户“看不到”律师的工位。律师有个心理,就是他们希望客户认为他们有自己的大办公室,而不是看到律师从工位上站起来见客户,这样律师就会觉得自己“有面子”。同时,只要让客户看不到工区,办公桌小一点就可以在同样的面积布置更多的工位。这样既保证了有足够可供出租的工位,又保证了律师接待客户时的面子,就降低了招募挂靠律师的难度。

挂靠律师人数众多,分摊了房租以外,也让律所有面子,在招投标的时候成为PPT的一条。

挂靠律师人数够多,还有个重要的作用就是贡献流水和管理费。

律所给律师的提成比例,现在北京上海都能达到70~85%,过去甚至有比较夸张的90%、95%和税后全提。这个比例和律所自身的品牌,是否给律师提供公共案源(所主任把自己拉到的案子拿去给律所挂靠律师分享),装修的豪华程度,律所在行业内的口碑挂钩。一般来说,越好的律所,给的比例越低,差一些的律所,为了发展壮大,就给相对比较高的比例和待遇。

这么多工位、办公室,只要租不出去,所主任就要倒贴钱,怎么保证租出去就成了核心问题。“更大面积、更豪华装修、更高待遇”其实就是为了提高招募律师来挂靠的竞争力,这个更高的待遇肯定就要奔着去掉税的部分走,律所的税费大概都在15%这个档上,算下来合理的挂靠比例就应该是80%,再高律所不赚钱,再低律师都不来。

挂靠律师大部分都没有太多业务,但是律师们的创收,乘以人数就是很大笔钱。以1000平米100名律师的律所为例,100名挂靠律师在北京平均创收达到5000万并不难。律所给到律师80%,那么自己还有20%,去掉税费,一年也有一两百万的利润,这部分利润又可以抵扣掉房租——这时候所主任自己的办公室相当于免费。

按照法律规定,律师收费必须通过律所,这5000万相当于每个月陆陆续续进入律所账上是500万,大部分律所的政策,都是这个月客户付钱,下个月会计就把管理费、税费扣除之后的部分给律师打过去,但是并不是全部给律师的,一般都会扣一部分结案后发放——大部分案件结案周期都在一年以上,比如这个律师这个月拉了个100万律师费的活儿,下个月律所打给他70万,扣10万一年以后律师案子办完才给。

在律所的现金流整体滚动起来的情况下,账上永远会趴着一大笔钱,这笔钱就会被拿去理财,咱们就算保守的说从5000万里面拿出500万去做个年化率3%的理财,一年又多15万。

我们的数学模型里面,1000平米,100名律师,5000万创收,10间办公室30个工位用于出租,8块钱房租含税含物业,一个月24万房租,再算上一些行政工资,律所注册费用,水费电费打印费,这是成本,收益是 1.25万理财 + 6万工位 + 12.5万办公室 + 20万管理费,大概一个月还能赚上 10万左右。


1000平米是这样,那么我们2000平米,是不是人头翻倍、流水翻倍、面子翻倍、利润翻倍?

3000平米、5000平米呢?搞个10000平米的办公室(一栋楼)行不行?全国各地一个地方搞个几千平米怎么样?

这几年很多律所快速扩张,秉持着一个基本的原则,“更大的办公室、更豪华的装修、更高的待遇”。这个策略经过过去十年,已经充分得到了印证,是一条“风险低”,成本也不高,利润率合理,可以良性循环的发展模式。咱们从结果来倒推,这个经营策略其实比“全国打广告”“找律师合作”的法律互联网思路要可行性大的多。

因为你看,这些年大所兼并小所,每天都在上演,大所的人头也在提升。基本上人头过百的律所,都是这个经营策略,而搞法律互联网的大佬基本都是赔钱的,死了一批又一批。物业型律所在快速扩张的过程中,挨的骂也多,但是人家既然能活下来,那么就证明这个模式有他的优势,同时,也就要敬佩把这个模式发扬光大的所主任,不愧为商业奇才。

有的律师可能要问了,那我没有3000万创收,这个模式我就不能搞了吗?

并不是,其实就算你有3000万创收,搞这个你也不好花自己的钱,因为需要一笔比较大的启动资金。1000平米的办公室,咱们按照押3付3加中介费,是7个月的房租,这就是168万,然后在经营前期每个月24万的成本——你没有可能一下就找到100个律师来挂靠,现在谁有这个能力,谁就是中国律师界的神,各大所主任就抢着要你。人员会逐步到位,坐满办公室,坐满之前你还是要“烧钱”的。甚至作风比较激进的律所,至少要烧几年才能本平。

装修1000平米的办公室,保守的说要200万才能看得过去,如果你想别出心裁,那么装修就是无底洞,一把二手椅子没多少钱,但是买新的,一把好椅子都可以上万。

一年能赚3000万的律师,也未必舍得自己掏出四五百万,这个职业高度害怕风险,不愿意拿自己的钱去赌,启动资金一般都会忽悠一个投资人来出,这个投资人大概率都是律师的客户。

很多非律师企业家,对投资律所很感兴趣,一来他们在发展的过程中,总遇到(自己和朋友)需要打官司要花律师费,他们觉得律师挺赚钱,二来旗下有家律所显得很有面子,三来有时候会遇到一些大项目,需要有个律所做壳来承揽,拿出几百上千万投一下有一定的合理性。在律师的职业生涯里面,会有人愿意投资律所是个大概率事件。

投资人拿个2000万,让你去租个大办公室,你守着自己三五百平米的面积,甚至你挂靠在律所租工位,你不动心么?尤其是在很多律师,没开过律所的时候,都藏着一颗当所主任的心。

在追求自由、权利、名誉、社会地位的道路上,是没有尽头的,但是风险和忙能抵消掉一个人所有的动力,投资人的一个邀约,就是风险这把锁的金钥匙,拧开律师宁做鸡头不做凤尾的心。

这边给投资人画个大饼,那边先把最简单的整上,租房、装修,折腾两年钱烧光了,大不了退租再换个小面积。虽然我前面说,物业模式有其合理性,是有商业可行性的,但是,就我来看大部分律师都是烧光投资人的钱就结束了,更大的办公室,更豪华的装修,尤其是所主任那个“接见外宾”的办公室,经常在投资失败、退租的时候,成为房客看房是必看的景色。

如果各位有兴趣,在CBD随便一个写字楼里转一转,就能见到这些“遗址”。

上面是说律所的盈利模式,我只是讲了一种哈,一体化律所不是这样弄的,挂靠的律所是这个思路,如果我说的不对同行们多指教。

下面说的是律所主任开律所是为了什么?

他们不是为了赚钱,他们中的大部分,往往就是想当把所主任过过瘾,为了面子,为了理想,为了爽一爽。

对于活下来的律所主任,你可以用我上面的那一套去解释他开律所的意义,但是也要看到市场上,经营失败的所主任也有很多。他们算是倒贴钱,玩儿了一把大的。

不适合当老板的人非要跑去当老板,恰如一个厨师或者煮夫,别人夸他炒菜好就去开饭店一样,亏是大概率。律所投资人就特惨。除了律所主任和投资人会被这样脑子一热就坑一把,“底下人”也好不到哪去。

律所扩张的时候,挂靠的律师被拉进去,律所不行了,这些律师可以一走了之,其实没多大影响,挂靠律师,只是换个地方挂靠,转所一次,中间可能略微影响业务。

所主任,有了更大的面积大概率会同时招更多的人,毕竟面积大了不能空着,但是招了人干什么,很多所主任不懂经营,就没想好助理和实习律师的定位。所主任个人的营销能力,并不会因为办公面积翻倍而跟着翻倍,很容易“僧多粥少”。有些所主任还会“组建市场部”,踏足自己不擅长的领域,招聘一些律师助理和实习律师去填座位。经营不善的时候,这些律师助理和实习律师也就失业下岗了。

所主任爽一把,律所倒闭,他自己的业务还在,挂靠律师换个所,投资人钱烧没了,毕竟是投资的正常风险,房东、装修公司、国税地税里外里都是赚钱的,最后苦了的其实是底下的年轻人。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