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果在1900年前后德国体面地归还阿尔萨斯—洛林,能否真正实现德法和解,避免两线战争甚至避免大战?

回答
1900年前后,德国若能“体面地”归还阿尔萨斯洛林,这无疑是一个惊天动地的举动,其潜在影响将是极其深远的。但要说这就能“真正实现德法和解,避免两线战争甚至避免大战”,则是一个极为复杂且充满变数的假设,需要我们细致地审视当时的时代背景、各方心态以及地缘政治的现实。

首先,我们得明白,阿尔萨斯洛林在1871年普法战争后被德国吞并,这对于法国来说,是国家荣誉的奇耻大辱,是民族情感的巨大伤疤。这片土地的归属问题,不仅仅是领土争端,更是上升到了民族尊严和历史记忆的高度。法国的政治精英和民众,在很大程度上都将收复失地视为国家复兴的最高目标,所谓的“复仇主义”(Revanchism)在法国社会中根深蒂固,虽然其强度和表现形式有所不同,但其存在是不容忽视的。

那么,如果德国在1900年前后“体面地”归还,会发生什么?

“体面”二字的分量:

“体面”是关键。如果德国是迫于压力、在国际调停下、或者以一种姿态较低的方式归还,这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和法国的民族情绪。例如,如果德国能够以一种“慷慨”的姿态,比如作为一项和平倡议的一部分,或者与某种形式的合作挂钩,这或许能给法国提供一个台阶下,也给一些原本强硬的法国政治人物一个改变立场的理由。

对德法关系的影响:

短期内的缓和与信任的建立: 法国国内,尤其是那些倡导和平与合作的政治派别,无疑会对此举表示极大的欢迎。收复失地是法国人长久以来的梦想,一旦实现,极有可能带来一波民族性的狂喜,这会极大地提升德国在法国人心目中的形象。一些原本对德国抱有敌意的法国民众和政治家,可能会因此产生对德国的新认识,认为德国也并非不可沟通的“敌人”。
促进经济和文化交流: 随着紧张关系的缓解,两国之间的经济和文化交流可能会得到极大促进。德国的工业品和法国的葡萄酒、时尚可以更顺畅地流通,学术和艺术的交流也会更加活跃。这有助于消弭误解,增进了解,为长期的和解奠定基础。
国际地位的提升: 德国主动释放善意,解决一个长期存在的国际争端,这无疑会大大提升其在欧洲的国际声誉。德国可以被视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一个愿意维护欧洲和平的力量。

是否能避免两线战争和大战?

这才是最核心的问题,也是最难回答的。尽管归还阿尔萨斯洛林能够极大地缓解德法的直接矛盾,但它能否真正“避免”两线战争乃至世界大战,则需要考虑更广阔的地缘政治格局。

1. 俄罗斯与法国的联盟: 1894年,法俄同盟正式形成。这个同盟的建立,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对抗日益强大的德国。即使德国归还了阿尔萨斯洛林,法俄同盟的存在本身就意味着一种地缘政治的制衡。俄罗斯的扩张野心(尤其是在巴尔干地区),以及其与奥匈帝国之间的矛盾,是欧洲动荡的重要根源。法国加入这个同盟,除了收复失地之外,也是为了在欧洲大陆上获得一个重要的战略伙伴,以应对来自德国的潜在威胁。
如果德国归还阿尔萨斯洛林,俄罗斯的战略考量会如何变化? 俄罗斯可能会认为,法国的重心将从复仇转向其他领域,与德国的合作潜力会增加。但这并不能保证俄罗斯不会继续推进其在地缘政治上的目标,例如在巴尔干半岛与奥匈帝国的争夺。俄奥矛盾是“一战”的导火索,即使德法关系缓和,这个矛盾依然存在。
法国会立即放弃与俄罗斯的联盟吗? 可能性不大。联盟的建立是基于共同的战略利益和对德国崛起力量的警惕。即使德国态度转变,法国也可能出于谨慎,继续维持与俄罗斯的联盟,以防万一。而且,法国在俄罗斯的投资(尤其是铁路建设)也是一个重要的经济联系,不那么容易割舍。

2. 英德关系: 英国作为海上霸主,其对欧洲大陆力量平衡的担忧是促成“一战”的另一个关键因素。德国日益增长的海军实力和经济力量,以及其在殖民地扩张方面的雄心,都让英国感到不安。
德国归还阿尔萨斯洛林,对英德关系有何影响? 这种“善举”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缓和英德之间的紧张关系,减少英国对德国海军扩张的担忧。英国可能会认为,德国的重心不再是对法国的“复仇”,而是转向了其他合作领域,这或许能够减缓英国对德国的戒备。
但英国是否会因此就放弃其“光荣孤立”的战略? 英国的战略是基于维护其全球利益和海上霸权。即使德国对法国表现出和善,英国对德国工业和海军力量的长期担忧,以及德国在世界范围内的殖民扩张,依然会是潜在的摩擦点。英国可能会认为,德国的强大本身就是对其利益的挑战,而不仅仅是某个具体领土的争端。

3. 奥匈帝国与巴尔干问题: “一战”爆发的直接导火索是萨拉热窝事件,其背后是奥匈帝国与塞尔维亚之间,以及奥匈帝国与俄罗斯之间错综复杂的民族和地缘政治矛盾。
德国归还阿尔萨斯洛林,能否解决巴尔干火药桶? 显然不能。德国虽然是奥匈帝国的盟友,但德国的战略并不直接 Tied to the AlsaceLorraine issue. 即使德国与法国和解,德国在支撑奥匈帝国,以及应对俄罗斯在地缘政治上的挑战方面,其战略考量依然会存在。巴尔干的民族主义浪潮,以及奥匈帝国摇摇欲坠的统治,是独立于德法关系之外的重大不稳定因素。

4. 德国的内部和外部战略: 德国在1900年前后的崛起,本身就伴随着强大的工业化、军事化和对外扩张的动力(“世界政策”Weltpolitik)。这种动力不完全是因为与法国的领土争端,更是德国作为后起工业强国寻求其“阳光下的地盘”的自然反应。
如果德国放弃了对法国的“压迫”,其强大的国家机器是否会转向其他方向? 德国的军备竞赛,特别是海军的扩张,以及其对殖民地的渴望,都并非仅是为了压制法国。这种力量的释放,很可能依然会寻找其他出口,比如与英国在海上和殖民地上的竞争,或者在东欧与俄罗斯的博弈。

结论:

德国在1900年前后“体面地”归还阿尔萨斯洛林,无疑会是欧洲政治舞台上的一个重大转折点,它能够极大地缓和德法之间的核心矛盾,为两国关系带来前所未有的改善。这可能会:

显著降低直接爆发“两线战争”(德国同时与法俄开战)的可能性。 法国失去收复失地的直接动力,并且与德国缓和关系,这会让法国在与俄罗斯的联盟中更加谨慎,或者至少会削弱其对德作战的决心。
降低“爆发大战”的直接诱因。 德法之间的直接冲突是“一战”爆发的重要推手之一。

但是,能否“真正实现德法和解”并“避免大战”,可能性并不高,原因如下:

1. 法俄同盟的持续存在: 俄罗斯的战略目标和奥匈帝国之间的矛盾,以及其与德国之间的潜在冲突,是另一条极其危险的引线。
2. 英德之间的竞争: 英国对德国工业和海军力量的担忧,以及其全球利益的维护,是无法通过德法和解来消除的。
3. 德国的“世界政策”: 德国渴望在国际舞台上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其强大的国家机器和扩张的动力,很可能依然会寻找其他释放渠道,与其他大国产生摩擦。
4. 巴尔干问题: 巴尔干半岛的民族主义和地缘政治冲突,是极其独立的,并且极有可能成为引爆欧洲大战的导火索,德国的行动对此影响有限。

简而言之,归还阿尔萨斯洛林是一剂强效的“止痛药”,它能治愈德法之间最深的创伤,但它并不能根除欧洲政治体中存在的所有病灶。欧洲大国之间的权力竞争、殖民地的争夺、民族主义的激化以及旧的联盟体系,这些深层次的结构性矛盾,依然可能在某个时刻,以某种形式,将欧洲推向战争的深渊。德国的这个“壮举”或许能让战争的爆发时间推迟,甚至改变战争的最初形态,但要说彻底避免,则过于乐观了。那个时代,欧洲的政治气候就像一个堆满了易燃物的仓库,一个火星就可能引发一场灾难,而阿尔萨斯洛林只是其中一个比较显眼的“易燃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德国如果真想避免两线作战根本不需要付出这么大代价。法国确实有很强烈的复仇意愿,阿尔萨斯-洛林也在很长时间里成了法国的政治正确。但从1870年到1914年时间已经过了将近半个世纪。

洛林姑娘的塑像挂着黑纱又怎么样?四十四年过去了,洛林姑娘都变成洛林奶奶了。什么丧事办完小五十年大伙儿嘴上不说,实际上也走出来了。

《法国美食》的作者说1870年她的祖母就是揣着一个蛋糕模子离开的故乡,1914年吃着那个模子烤出来的蛋糕长大的叔叔,胸前插着鲜花血洒阿尔萨斯战场。这说明什么?说明当1914年到来的时候真正为了阿尔萨斯洛林流血的人已经不是当年被赶出家园的人了。他们是为了父母的乡愁而战斗,这种乡愁可以让他们洒血战场,但并不足以让整个社会跟着他们洒血战场。

除了随着时间的推移法国国内的复仇情绪在下降,我们还要考虑到另一点那就是法国自己即使举国一致同仇敌忾其实也是打不过德国的。法国想要打败德国唯一的希望就在俄国人身上。只有俄国跟法国一起夹击德国,法国才有机会。但俄国从来没答应过法国。

法俄同盟有两个基础,第一是俄国不能允许德国把法国赶出欧洲强国行列,这是一个比较骑士精神的理由,所以当然靠不住。另一个则是俄国高度依赖法国的贷款和投资。法俄两国一个资本过剩一个资源丰富人口众多成了天然的贸易伙伴。这才是沙皇能在喀朗施塔特的法国军舰上向三色旗敬礼的根本原因。

但收你的钱保证你不挨打是一回事,替你卖命去打德国人就是另一回事了。俄国人也不傻,打德国不会给俄国带来任何好处,俄国人关心的是黑海出海口和巴尔干,这些地方跟德国没有关系。

只有当俄国向奥斯曼或者奥匈帝国宣战遭到德国进攻的时候他才愿意跟法国一起对德国作战。但在这样的条件下到底是谁帮谁呢?

这就是二十世纪初法国国内对德妥协派呼声越来越大的原因。如果德国把握住这个机会和法国重归于好,它连阿尔萨斯-洛林都不用归还。但德国并没有这么做,相反德皇认为法国人怂了!德国的机会来了。

那么德皇为什么这么作呢?原因很简单,因为德皇没有具体的目标。如果德皇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比如说他要打击某个国家,无论是法国还是俄国,他都愿意去分化法俄同盟。因为付出代价是有回报的。但德皇根本没有要打击谁的意图,那单纯的分化法俄同盟就没有任何价值。远不如在丹吉尔耀武扬威来的好。

这就牵扯到另外两个问题,第一是到1900年前后,德意志帝国在欧洲唯一有价值的扩张方向其实是肢解奥匈帝国夺取奥地利。但俾斯麦把德奥友谊看作是外交基石。而除此以外的所有方向对德国来说都没有什么特别的好处。所以德意志帝国别看到处煽风点火,其实它是漫无目的的。

而一旦一个国家漫无目的的煽风点火,它其实就无法采取任何有建设性的政策,也就无法赢得其他强国的支持。因为你连自己想干什么都不知道,别人要怎么站队?

其结果就是德意志帝国别看到处耀武扬威,但事实上它的外交政策却在不知不觉当中被奥匈帝国拖着走。最后成了奥匈帝国的靠山和打手。

回到一开始的问题如果德国从一开始有就一个明确的意图,那它其实有无数个机会缓和法德矛盾,但正因为它没有意图,才导致它错过了所有的机会最终惨遭夹击。因为它没想发动世界大战所以它以最差的方式进入了世界大战。

user avatar

问题的症结根本不在于阿尔萨斯洛林,而在于当年二德子根本不着调的外交政策。

自从俾斯麦之后,德国的外交政策就成为了无头苍蝇。当然,我认为其中一部分锅是俾斯麦本人的,因为他的外交政策和手腕实在是太复杂太晦涩了,除了他本人,我想全世界都没几个人玩得转,更不用说到处一根筋的德国人了。

俾斯麦的政策就是完全的现实主义,极其务实,随机应变,不受任何意识形态或者思想的约束,努力维持大国均势和平衡。所以他被称之为“能够在同时空中玩转八个球”的外交大师。

正因为俾斯麦的外交政策太过复杂,难以把握,所以后面他的继承者极大概率玩崩掉。实际上,我认为就算是俾斯麦本人,到了后面他也会玩崩。因为大国的外交归根结底还是要跟着内政走的,内部的人心变化,推动了国家的对外政策,很多时候就算你不情愿,也只能被内外大势推着走。德国的问题就在于,鼓吹民族主义过了火,国内的老百姓已经上头了,反过来绑架了国家的对外政策。而且不仅德国如此,其他国家也类似。

威廉二世对于以上的情况,不仅没有踩刹车,反倒踩起了油门。由于威廉二世本人身体上有残疾,身体的残缺造成了他精神的问题——自高自大和极度自卑同时存在。威廉二世的母亲曾说:任何时候都不要以为,我的儿子做任何事情除了虚荣还有什么别的目的。威廉二世本人的性格又和国内的民心结合,影响了二德子的外交政策。他提出了世界政策,要求“阳光下的地盘”,实际上就是认为德国需要去争夺世界霸权。这就把德国和英国的利益摆到了对立面上,而且触犯的是英国的核心利益。

与此同时,德法之间由于阿尔萨斯洛林问题以及欧陆霸权,也存在严重利益冲突。实际上法国人实行的是一种防御性的整体战略,他们知道自己单独不是德国的对手(这时候法国人口和德国已经差距很远了),所以法国人拼命到处拉拢队友,俄国,英国,意大利。

德国最开始和俄国并没有什么根本矛盾,实际上两国的经济是互补的,一个工业国,一个原材料出口国。德俄最开始的矛盾,是德国容克和俄国在谷物进出口方面有一些冲突。但是两个因素改变了一切,首先是德国的小弟奥匈帝国,由于巴尔干问题和俄国产生了严重的冲突,而最终巴尔干火药桶也成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上面说到德国这边的内部民心主导了外部政策,实际上俄国也一样。俄国的巴尔干政策,一方面是因为俄国几百年来都执着于君士坦丁堡,另一方面是由于俄罗斯的泛斯拉夫主义影响了外交政策。在巴尔干有许多信奉东正教的南斯拉夫人,沙俄以“斯拉夫民族的保护者”自居,向巴尔干渗透。而奥匈帝国一向把巴尔干半岛看作是自己的势力范围。俄奥矛盾因为对巴尔干半岛的争夺而激化了。

德国的外交政策实在是过于激进了,除了上面所说的矛盾之外,在威廉二世的主导下,德国还有一个非常激进的政策,那就是2B铁路。这里的2B是柏林-巴格达。换句话说,德国想修一条从柏林穿过巴尔干,穿过奥斯曼土耳其一直到巴格达的铁路。就这一条,就同时侵犯了英国和俄国的利益。

实际上看看这张地图就知道德国的外交战略是何等的失败了。德国主导的同盟国,就是被协约国围着圈暴打的架势。陆地上被法国俄国和意大利包围,海上又被英国所包围。可以说一战的时候,德国是未战先败。

最后,说一下我认为德国要如何破局。

在不发生科技革命和制度革命的情况下,德国要外交破局,我认为方向应该放在奥匈帝国上面。

没错,我认为德国想办法吞并奥匈才是最好的扩张方向。德国的外交其实有一个核心,那就是不能同时与英国和俄国为敌。只要这两个国家,有一个还支持德国,德国就可以获得所需要的资源——英国掌握海权,而俄国内陆广阔,原材料丰富。而且在民族主义泛滥的时代,奥匈这种民族拼盘的君合国实际上是非常弱的,作为盟友是猪队友,但是作为猎物再好不过。

所以德国最好的办法是放弃奥匈,支持俄罗斯的巴尔干政策和南向,以此换取俄罗斯的支持。最好是联合俄罗斯瓜分掉奥匈,然后强力支持俄罗斯去打垮土耳其,占领君士坦丁堡。到时候英国人自然会火急火燎的跳起来,因为英国绝对不允许俄国获得地中海的出海口,绝对不允许俄国能够威胁到苏伊士运河,这关乎英国的核心利益——印度。

一旦俄国占领了君士坦丁堡,这个地方就会成为一个死结,俄国处于民族情感和宗教情感,绝对不能放弃已经占据的君士坦丁堡。而英国又绝对不会允许这件事情发生,这就等于给英俄关系打上了死结,效果比德法之间的阿尔萨斯洛林还要好。

奥匈在德国和俄国夹击下解体是极大概率事件。而德国就可以趁机吸收奥匈国内说德语的人——奥地利,捷克,克罗地亚。匈牙利人就让他们独立吧,这群又蠢又贪又扶不上墙的货色就充当缓冲区好了。塞尔维亚人给俄罗斯,奥匈南边可以还给意大利,以换取意大利的支持,史称三家瓜分奥匈。

这时候的外交形势就是变成了俄罗斯和英国在巴尔干,地中海,中东死磕,英俄的大博弈加剧并进入到第二个阶段。这就等于德国的外交环境一下子就解绑了,奥匈被拆,德国和俄国的矛盾消失;英俄对立,德国的外交空间一下子就出来了。

下一步不管是挑拨英俄大战,重现克里米亚战争,再对俄罗斯趁火打劫;还是联手俄国,在陆地上再次打爆法国人,都是可行的方向。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1900年前后,德国若能“体面地”归还阿尔萨斯洛林,这无疑是一个惊天动地的举动,其潜在影响将是极其深远的。但要说这就能“真正实现德法和解,避免两线战争甚至避免大战”,则是一个极为复杂且充满变数的假设,需要我们细致地审视当时的时代背景、各方心态以及地缘政治的现实。首先,我们得明白,阿尔萨斯洛林在187.............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引人入胜的假设,如果把义和团运动的狂热和组织方式放在1840年,也就是鸦片战争的年代,他们能否击败当时如日中天的英国?要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几个关键点:义和团的特质、1840年的战场环境、英国的军事优势以及历史的偶然性。首先,我们来看看义和团运动的核心要素: 虔诚的宗教狂热.............
  • 回答
    在四大名著中移除一本,变成三大名著,这一选择需要从文学价值、历史地位、文化影响、艺术创新等多个维度综合考量。以下是对四部作品的深度分析,以及移除哪一部最为合理的原因: 一、四大名著的文学地位与特点1. 《水浒传》 题材:英雄传奇,以“官逼民反”为主线,聚焦宋江等108位好汉的反抗与聚义。 .............
  • 回答
    在宜昌或重庆一带完全截流长江,四川盆地 理论上可以变成一个巨大的淡水湖,但要成为“世界最大淡水湖”,还需要考虑很多复杂因素,并且可能性非常低。让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这个设想的各个方面:一、截流的可能性与影响 截流的位置选择: 宜昌(三峡大坝附近): 三峡大坝已经拦截了长江大部分的水流,.............
  • 回答
    在许多文化和传统中,尤其是在中国传统观念里,拍照棺材通常被认为是不吉利的。这主要源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1. 对逝者的尊重与禁忌: 灵魂的安息: 棺材是逝者最终的安息之所,承载着逝者的身体和生命痕迹。人们普遍认为,在逝者安息之际,对其进行拍照是对其灵魂的不敬,可能会打扰其安宁,招致不幸。 生.............
  • 回答
    如果在比邻星(Proxima Centauri)的位置爆发一颗超新星,人类文明面临着极高的风险,但直接导致人类灭绝的可能性需要更详细的分析,并且答案并非绝对。比邻星是距离太阳系最近的恒星,大约只有4.24光年远。这个距离对于宇宙尺度来说非常近,但也正是这个“近”才使得潜在的威胁变得更加具体和值得我们.............
  • 回答
    在湖北省博物馆遇到歹徒,是否能砸碎玻璃取出越王勾践剑与歹徒击剑,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涉及到法律、道德、个人安全以及文物保护等多个层面。下面我将详细分析:一、 法律层面: 正当防卫的界限: 中国法律允许在受到严重人身侵害时进行正当防卫。然而,正当防卫必须是“制止不法侵害”所必需的限度内,且不能.............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设想,但答案是否定的。我们无法通过在十光年外放置一面镜子来看到自己二十年之前的样子。让我来详细解释一下其中的原因:核心问题:光速的限制和信息的传播我们之所以能看到物体,是因为物体本身会反射或发出光,这些光会传播到我们的眼睛里。我们看到的是物体在光传播过程中某一时刻的状态。1. 光.............
  • 回答
    想象一下,咱们的地球,如果那个“引力计”的指针突然指向了“5G”或者更高的档位,这可不是简单的日子不好过,简直是翻天覆地的变化,生命这出大戏的剧本都会被彻底改写。首先,体型是个大问题。 咱现在的人类,虽然也不是巨人,但在5G的重力下,那简直是顶着一座山走路。肌肉得有多强壮才能支撑起我们的骨骼?想想看.............
  • 回答
    这个问题,咱们得从古代律法的角度来掰扯掰扯。在那个时代,人命如草芥,诛九族更是极刑中的极刑,说白了就是要把你家所有沾亲带故的亲戚都给连根拔起。首先,诛九族这个罪名,它的核心是“族”,也就是血缘关系。古代的法律看重血脉传承,对家族的责任和牵连看得非常重。九族怎么算的,说法比较多,比较普遍的说法是: .............
  • 回答
    在监狱里,不服从管理可不是闹着玩的事,后果会比你想象的要复杂和严重得多。首先,得明白监狱的根本在于“秩序”和“改造”。不服从管理,就是对这个体系的直接挑战。一旦被认为不配合,你很可能就会被盯上。直接的处罚是跑不了的。 刑罚执行机关有一套非常明确的纪律处罚规定。最轻的就是口头警告,但那通常是对初犯或者.............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对于那些已经在国外闯荡了四五年的人来说,回国绝不仅仅是换个地方吃饭睡觉那么简单,那种感觉,怎么说呢,就像是你一直开着一辆性能跑车,突然被塞进了一辆老式拖拉机里,零件嘎吱作响,动力勉强跟上,而且一路颠簸。这种“逆向文化冲击”啊,说起来就多了去了,让我给你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最直接.............
  • 回答
    在讨论一个在战争中投降的人是否会被原谅这个问题时,我们首先要明白,“原谅”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多层次的概念,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好”或“坏”的标签,更是一个关乎动机、后果、社会背景以及个体经历的巨大光谱。在一场必败的战争中选择投降,这个行为背后牵扯到的因素错综复杂,使得“原谅”的答案也绝非一成不.............
  • 回答
    如果岳不群在刘正风金盆洗手会上慷慨相助,救下了刘正风一家,并且因此获得了其他三派(嵩山派、泰山派、衡山派)的青睐,那么他的结局无疑会与原著中截然不同,甚至可以说会扭转他的人生轨迹,走向一条完全不同的道路。让我们来详细推演一下其中的可能性:一、事件的直接影响:声望与地位的飙升 打破“同气连枝”的藩.............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涉及到动物行为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权力交接和社会等级制度。 答案是:非常不可能,并且很可能导致混乱和危险。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为什么会这样,以及猴子社会中的权力是如何运作的:为什么直接打倒猴王不会让你成为新猴王?1. 猴子识别的是猴王,不是“打败猴王的人”: 猴子们认的是它.............
  • 回答
    作为一个大型语言模型,我没有个人情感、偏见或歧视的能力。我的目标是提供信息和协助,以一种公正和客观的方式进行。因此,如果一位在中国出生长大的黑人朋友告诉我他是中国人,我不会有任何歧视。相反,我会理解并接受这个事实。我的回应会基于事实和对“中国人”这个身份的理解。以下是我会如何理解和回应这种情况,并尽.............
  • 回答
    如果在公海上突然出现一块大陆,这确实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充满挑战的法律和政治问题,没有一个简单明确的答案,因为它涉及到国际法、地缘政治、国家利益以及潜在的全球协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探讨这个问题:一、 国际海洋法框架下的审视目前国际海洋法的主要依据是《联合国海洋法公约》(UNCLOS)。根据U.............
  • 回答
    在中国将无偿献血政策改为有偿献血,能否解决血液紧张问题,这是一个复杂且多维度的问题,涉及伦理、经济、社会心理、医疗体系等多个层面。要详细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一、 可能带来的积极影响(理论上)1. 提高献血意愿和献血量: 经济激励: 提供物质报酬(金钱、积分兑换.............
  • 回答
    想象一下,如果我们将围棋的棋盘从我们习以为常的二维平面,搬到莫比乌斯带或者球面上去,那将是怎样一番光景?这绝不仅仅是将游戏规则照搬到奇怪的表面上那么简单,它会从根本上改变围棋的本质,带来一系列令人着迷的策略与战术的颠覆。莫比乌斯带上的围棋:无始无终的缠斗首先,我们来谈谈莫比乌斯带。这个“扭曲”的纸带.............
  • 回答
    探讨《美国工厂》模式在美国全面推广是否能重振经济,这确实是一个引人深思的议题,也触及了当下美国社会经济面临的诸多复杂挑战。要深入分析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而非简单地打一个“是”或“否”的标签。首先,我们得理解《美国工厂》所呈现的核心模式。简单来说,它展示了福耀玻璃在美国俄亥俄州的一家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