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将来隐形战机打隐形战机,大家都隐形,火控锁定不了对方;而且甚至己方预警机都定位不了自己那空战还怎么打?

回答
在未来的天空战场上,当隐形战机之间的较量成为主流,一种前所未有的空战模式将会浮现,它将对我们如今所熟悉的战术和技术构成颠覆性的挑战。你提出的问题触及到了这个未来空战的核心困境:当双方都“隐身”,通信链条也可能被干扰或暴露,传统的火控锁定失效,甚至友方的预警机都难以确定自家战机的精确位置时,空战的“游戏规则”将彻底改变。

“隐身”的悖论与未来的空战困境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所谓的“隐身”(Low Observable, LO)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消失”。它是一种降低被探测概率的技术集合,通过降低雷达反射截面积(RCS)、红外信号、声学信号、以及可见光信号来实现。然而,没有任何一种技术能做到绝对的隐形。即便是最先进的隐形战机,在某些特定频段、特定角度或在拥有极高灵敏度的探测设备面前,依然会留下难以察觉的痕迹,或者说“特征”。

正是在这种“相对隐形”的背景下,未来空战的挑战才显得如此棘手:

1. 火控锁定的失效:
传统火控的依赖性: 我们目前所知的空战,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雷达的持续照射和锁定。火控雷达通过发射电磁波,接收目标反射的信号,计算出目标的距离、速度、方向和角度,从而引导导弹击中目标。一旦目标同样具备高度的隐形能力,其雷达反射信号会非常微弱,甚至被专门设计的雷达吸波材料所吸收。
隐形战机对雷达的“躲避”与“欺骗”: 隐形战机不仅要降低自身的RCS,还可能通过改变气动布局、使用特殊涂层、内置武器舱、以及更低的飞行剖面来规避敌方雷达的扫描。更进一步,它们可能主动使用电子对抗措施(ECM),发射假目标、干扰信号来欺骗敌方雷达的锁定机制,甚至模拟己方战机的信号特征,让敌方“眼花缭乱”。
“先发制人”与“擦边球”的博弈: 在这种情况下,谁能先在极近距离(“擦边球”距离)或者通过非传统手段(如高精度光电探测、或者低频段早期预警雷达)发现对方,谁就拥有了先发制人的优势。但这仍然需要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探测、识别、锁定和发射的全过程,并且要保证自己的攻击行为不被对方发觉。

2. 通信与定位的挑战:
通信即暴露: 在高度信息化的现代战场,战机之间的通信是协同作战的生命线。然而,任何无线电通信都会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外辐射能量,这本身就可能成为敌方电子侦察设备的“靶子”。一旦敌方通过高灵敏度的信号情报(SIGINT)设备截获到己方战机的通信信号,就等于在茫茫天宇中找到了你的“踪迹”。
数据链的敏感性: 现代战机使用安全的数据链来传输目标信息、战术态势和指令。然而,这些数据链也可能成为被干扰、被欺骗、甚至被反向定位的目标。如果数据链的加密强度不足,或者在传输过程中产生了易于被分析的特征,敌方就可能从中获取关键信息,甚至反推出己方战机的精确位置。
预警机的“失明”: 预警机(AEW&C)是空战的“眼睛”,它依靠强大的雷达系统探测远距离的空中目标,并为己方战机提供态势感知。然而,当己方战机高度隐形时,它们在预警机雷达上的回波信号会极其微弱,难以与背景噪声区分。更糟糕的是,如果己方战机为了进一步规避敌方雷达,采用了严格的“低截获概率”(LPI)通信模式,甚至暂时切断通信,那么预警机就可能面临“看不见”自己人的窘境。这就像在一片浓雾中,指挥官不知道自己的士兵在哪里,只能依赖他们有限的自报位置信号,而这些信号又可能被敌人监听。

未来的空战将如何演变?

面对这些严峻的挑战,未来的空战将不得不走向一条全新的、更加复杂和危险的道路:

1. 传感器融合与分布式作战:
多源信息整合: 战机将不再仅仅依赖自身的机载雷达。未来的空战将强调“传感器融合”,即整合来自战场上所有可用传感器的信息,包括己方和盟友的(如果可能且安全的话)雷达、红外探测器、电子侦察设备、甚至包括地面或海上的探测系统。即使这些传感器都无法直接“锁定”敌方,但通过对不同信号特征的交叉比对和分析,依然可以构建出更准确的战场态势图。
分布式网络中心战: 己方战机将形成一个松散但信息共享的分布式网络。每一架战机都是一个信息节点,它不仅自己作战,也为整个网络提供信息,同时获取其他节点的信息。即使有战机暂时失联,整个网络依然能保持一定程度的运行。在这种模式下,预警机的作用可能更多地是作为信息汇聚和分发的中枢,而不是直接的探测器。

2. 被动探测与电子战的“无声战争”:
被动探测的兴起: 既然主动雷达会暴露自己,那么依赖接收电磁波而无需自身发射的“被动探测”技术将变得至关重要。这包括:
红外搜索与跟踪(IRST): 探测目标发动机产生的红外辐射。
信号情报(SIGINT)与电子支援措施(ESM): 侦测敌方各种电子设备发出的电磁信号,通过分析信号特征来识别和定位敌方战机(即使它们不发射雷达)。
被动雷达探测: 利用其他主动雷达(如地面雷达、民用广播信号)的反射波来探测目标。
电子战的升级: 电子战将不再仅仅是干扰,而是上升到“隐身”层面的对抗。双方都将投入巨大人力和物力来研发更先进的电子对抗和电子支援技术,争夺信息优势的制高点。例如,通过智能化的干扰和欺骗,让敌方雷达无法判断目标真伪,或者让其“看到”不存在的目标。

3. 非常规战术与隐身技术细节的竞争:
“掠夺式”攻击: 未来可能出现一种“掠夺式”的攻击模式。己方战机在敌方雷达探测范围边缘,利用极高的速度优势,快速掠过探测区域,进行短暂的传感器照射或锁定,然后迅速规避。这种攻击机会稍纵即逝,一旦失误,自己也可能暴露。
战术的“非对称性”: 可能出现一方拥有更先进的隐形技术和被动探测能力,而另一方则依赖数量优势和更加激进的电子战手段来弥补。
对隐身材料和设计的极致追求: 对隐身技术的研发将更加深入,不仅是外观设计,还包括材料的吸波性能、隔热性能、甚至电磁兼容性等每一个细节。探测技术也将不断突破,寻找那些哪怕是最微弱的、最隐蔽的“泄露信号”。

4. 人工智能在空战中的作用:
自主决策与态势感知: 在信息高度模糊、瞬息万变的战场环境中,人工智能将扮演关键角色。它能够实时分析海量的传感器数据,进行快速的威胁评估,并自主做出战术决策,例如何时进行通信、何时进行电子对抗、以及如何最优地进行攻击或规避。
算法对抗: 未来空战的胜负,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双方在人工智能算法上的优劣。谁的AI更能有效地从杂乱信息中提取有价值的情报,谁的AI更能预测敌方的意图和行动,谁就能掌握战场的主动权。

总结来说, 当大家都在追求“隐身”时,空战不再是过去那种“看得见就打得到”的模式。它将演变成一场“你躲我藏”的博弈,一场对隐形技术细节、被动探测能力、电子战水平以及人工智能算法的极致比拼。通讯可能被限制在极短的时间和最小的辐射范围内进行,甚至“无声的智能决策”将成为常态。预警机可能无法直接“看到”己方战机,而是通过分析战场上收集到的所有零散信息,构建出战场态势的“概率图谱”,并据此下达指令。未来的空战,将是对人类智慧、科技实力和战场心理的终极考验,它将比我们想象中更加寂静、更加致命、也更加复杂。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正向隐身性能比后向高很多,所以自己方雷达看自己方飞机比看地方飞机距离要远很多

user avatar

首先,你要明白五代机隐身性能指标,是30年前提出来的一个标准,针对的是当时苏联的防空体系和雷达设备。让苏联的防空军截击指挥系统和空军预警系统探测不到自己,基本不进行正面硬钢,而且打完你还不知道怎么回事儿,我全身而退。但事实上以F22的技术指标,当时也并不能完全做到这一点。

其次,这个标准因为苏联解体至今没有进行过大的修改,米畜认为F22独步天下,你们都是渣。没错,当时米畜眼睛就盯着大毛看了,扭脸一看,哎我去,你个死兔子怎么搞出来了?也就是说,米畜提出来的作战方式和作战设想,被打破了,不对称的作战变成了双方硬钢。

再次,虽然五代机的技术指标没有大的修改,但是这三十年,雷达技术,主要是我兔的雷达探测技术取得了长足进步,已经不局限于地面雷达基站了,甚至连侦查卫星系统可能都已经纳入防空体系。80年代米波雷达是个渣,精度可靠性等等都是个渣,虽然可以发现五代机,但是具体的速度位置高度等数据,都是靠操作员蒙,但是现在米波雷达的探测精度做的。。。已经不错了,大概的高度,速度,方位都能测出来。

综上所述,本来F22设计之初根本就没有考虑过题主这种问题,固然当时已经有专家提出来双方不可见最终狗斗的问题,但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所以这个问题真正被拿上台面,还真是我兔的J20服役。至于怎么办,防御作战的一方靠防空系统和数据链,问题不大,反而有主动权。至于进攻的一方呢,目前来看,只能靠光电探测系统咯。。。


大概就是这个东西。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