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慢会团结起来的。
【法国巴黎北郊 华人"兄弟联"群殴北非小偷小混混】(下面链接有群殴视频)
———这就很团结嘛,谁说华人不团结。
不团结主要是很多人对西方人心存幻想,比如:
继续者张付:如何看待美国暴乱期间亚裔餐馆被砸黑人跑来嘲笑:你难过么?
心存幻想的结果就是:
海外华人很像当年的犹太人,一心做生意,不求团结,岁月静好。可他们不知道,一旦经济危机,就会有人出来打杀他们,抢夺他们的资源。
开始欧洲的犹太人也岁月静好,指导德三杀了600万犹太人,犹太人的团结才被德三激发出来,犹太复国主义才成为大多数犹太人的团结力量。犹太人开始用金融和白左文化疯狂输出自己的民族主义,同时弱化其他民族的民族主义。
中国49年,除台湾外,大陆空前团结,结束军阀混战内斗,也是中国因日军侵华死亡1800万人的代价,才逐渐知道团结的重要性的。
下面是冷眼观世界,心理承受能力差的人,不要往下看。
团结和民族主义是人类史上,最昂贵的宝物。纵观人类史,不死他大几百万,几千万甚至上亿的活人,有些记吃不记打民族,是激发不出来团结的。
就像纽约被打断腿老板娘的儿女,可能曾经被白左洗脑,对黑人充满了爱与崇拜,只有亲眼见到家产被洗劫,老妈被打进ICU,自己也被揍的死去活来,才能觉醒。
不用担心华人的团结,屠刀会破除他们对白左文化与白左国际主义的笃信。
因为宗主国在过去几十年里变化太大了,大到不同时期出国的华人已经形成了阶级差异,不太可能调和了。
为什么大家觉得印度人很团结?因为印度在过去几十年里没有太大改变,就是一个半工业化的前殖民地,印度人出国的路径也很单一,都是中产阶级出身➡️玩命读书➡️考理工类大学➡️成为程序员或工程师➡️进入美国企业工作➡️移民,这条路几十年来没有什么变化,所以在美国的印度人都是很相似的,比如你很难见到全家没读过大学的印度人、很难见到做sales的印度人。
如果你去看在美华人的统计数据,会发现华人社会的方差非常大,比如受教育程度,受教育水平最高和最低的华人都很多,中间层次反而少(相比其他族裔),反映华人社会本身有一定割裂。因为在美国的华人其实是三代人:
第一代是建国前赴美的华人,除了少数如钱学森这种精英外大多是华工,受教育程度和社会地位都比较低,这代人现在已经很老了,他们的后裔基本融入了美国,甚至连中文都不会说(一般第二代华裔是懂中文的,第三代就认不全汉字了),已经很难和新来美国的华人混在一起。我读书时候有一个这样的同学,第三代ABC,我们一帮留学生在活动室里打游戏,他就在隔壁桌看着,有白人同学问他为啥不去一起打,他直言自己的中文太差了,无法和我们交流。
第二代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赴美的华人,在改革开放初期国门刚开,通过公派留学或者非常规手段移民的人,河殇派非常多,精英也非常多。彼时国内还不发达,帮不到他们什么,能在美国站稳脚跟基本都是自己杀出一条血路白手起家的,是职场华人的中坚力量。必须承认这一代人的奋斗意识非常强,但因为种种原因,他们大多只能成为普通白领,同时错过了国内发展的黄金时期,对国内的看法比较暧昧,政治立场更暧昧,导致他们看不起没文化的华工,也看不起没吃太多苦的新移民,尤其看不起自费留学生,有些人把自费留学生称之为“小留”,是个略带贬义的称呼。
第三代华人是08年以后,留学潮和移民潮爆发赴美的华人,这代华人和国内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且分享了国内发展的红利,经济基础非常好,很多人移民就是来享受的,甚至不移民在国内过得可能更滋润。这可能是最“爱国”的一代华人,在网上能看到的对抗轮子功、对抗zd的大多是这帮人,但也因此和第二代华人很不对付。因为自身经济基础好,新移民们不是很关心前两代同胞的生活质量,政治立场上也很难统一。
如果你把这三代人分开看,那是相当的团结,但拧在一起嘛就。。。反亚裔细分法案可能是难得的展现华人同气连枝的事件,不过这样的案例我多年来也就见过这么一次。
这个问题我以前说过,
1、三拨人,大陆过去的,700万过去的,2300万过去的。 以前大陆过去的人少,处于劣势。
2、内卷啊。这帮人的从业范围极其有限。
高级一点基本都集中在科研、学术界,医生有少量,律师有一些,打打离婚官司,大头的商业纠纷参与不了。
中级的比如房产中介,程序员,小餐馆主,小超市主。
低级一点,装修(黑工为主,接活不报税的那种),剪头发,肉联厂,换房顶,黑司机等。
至于高收入又不用太动脑力,比如的建筑工,进不去;政府职员,有,但是少。警察,有,也不多,留几个背锅用的。
3、缺乏宗教的组织动员能力。
别的人种基本都有宗教护体。如印度人印度教,拉美人基督教。
华人也有信基督的,不过一般很假,多数是去教会拓展业务,最烦十一税和索捐,所以通常同为教友,也不会当真觉得有什么亲密关系。
4、精神错乱。
因为我们是一个大国,总归是有一定吸引力的,海外华人很难完全放弃传统,而且经常有回国的华人,回来后发展得比漂在海外的人混得更好的。
所以,母国对他们有很强的撕裂作用。使他们难以心安理得地变为当地人一样。
然后就自然会分为两个阵营。
5、白人不让他们团结。
黑人可以团结不要紧, 白人不敢拆他们,拆了就是政治不正确。
印度人团结不要紧,白人不会拆他们,拆了人家联合抵制,还是很挺可怕的。
华人嘛,搞华人是政治正确,而且华人只有反省和感恩。
海外欧洲人为什么要团结?
你把华人的文化母国,看成一个复杂的大陆,你就不会问了。
作为海外华人我说一句,我是很注重华人团结的,主要原因出在其他华人不愿意团结在我的周围。
痛心啊……
华人在国内就团结了吗?
聪明的海内外华人发现:把别人搞下去,自己的相对地位不是也上去了嘛。比自己努力还轻松一点。为毛不搞黑人白人其他亚裔?同样华人,说明同基因起点相近,最能证明自己,甚至往上数三代都不行。不用海外,这里不也一样么,自己没优势,就上知乎宣传:别人的优势与能力无关,或者获取方式不道德。
#海外团结#
一直都有人呼吁海外华人在所在国团结起来,充分利用自己的投票权,成立自己的组织,积极游说立法机构,争取自己的利益。
尤其是在美国,年轻一代们很多在痛心疾首海外华人没有参政议政的传统。尤其是他们有心要去做一些动员工作,却被族人们的冷淡消极浇了透心凉的时候,更是恨铁不成钢。
其实,这是他们太年轻了。
与其说是华人本性不团结,不如说在大部分国家,华人是不能团结的。
因为华人的祖国太强大了。
首先,显然作为一个普通的少数族裔加入更泛化的“少数族裔协会”,去争取普惠所有少数族裔的利益,这显然是不符合“华人团结”的定义的。既然是谈“华人团结”,当然意味着这类组织会有鲜明的种族身份。
这就会触发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如何保证你不是你祖国的代理人?
如果你的祖国是微不足道的小国家,那么这没有问题。如果你的祖国是坚定盟友,这也没有问题。但是如果你的祖国是一个足以争霸的大国,而且是一个敌国。那么你就存在自证清白的绝对必要。
你能在多大程度上证明自己不是你祖国的内部代理人,你才会被许可有多大的生存空间。
不要以为生存空间是由某部成文法律就可以保障的。你错了,仅仅来自私人、私人企业的个人自由、经营自由,通过各种投票体现的个人意志,就足以充分有效的限制你的生存空间。
所以,只要你团结起来形成组织,这个组织就无法绕过“忠诚证明”这一绝对的要求。
而真正有效的忠诚证明是什么呢?
这就是悖论所在了——恰恰就是自觉的不团结起来。
逻辑链是这样的——
1)只要你团结起来,你就需要证明忠诚。
2)而绝对有效的忠诚证明只有一种,“始终绝对服从安排”。
3)“始终绝对服从安排”本身需要以“绝对满意现有安排”为有效证明。
因此,只要“团结起来主张自己的利益”,就一定是在表达“对现有安排的不满”,于是一定会在“绝对忠诚”的考核中失败。
你背着“有一个强大而敌对的祖国”的原罪。
只要你展露了“对现状不满”这种级别的不满,无论你做多少自觉纳投名状的动作,也会被认为是“民族苦肉计”,放长线钓大鱼。
“团结起来”本身就是“叛意的证明”,任何其他证据都洗刷不了。
于是这会带来一个奇妙的能垒——华人团结起来,反而会导致华人的群体的实际福利下降。
并且是越团结、越恶化。
这一情况在华裔占到足够人口比例、足以影响政治版图之前,会一直持续。
你看,前苏联的流亡遗民们,俄罗斯的移民们,有强大而团结的“美国俄罗斯裔协会”吗?
如果以中国的例子——吴三桂、耿仲明/耿精忠精忠、尚可喜这些人为了大清帝国出生入死,连明朝皇帝都亲手绞死了,要说用行动证明忠诚,还能比这彻底到什么程度?
他们几家手头的武装力量、控制地盘都已经足够割据东南西南。
他们团结起来了,又是个什么下场?
这样的历史教训还不足够说明问题吗?
东亚文明最大的文化优势,就是在深刻的理解群体动力学上有能敏锐的、毫无侥幸的“阅读空气”的能力。
所以,海外华人无论是有意或是无意,但都明确的意识到了自己其实只有两条路可以选——要么老老实实与本地人通婚混血,直到后裔无论从自己的血统和文化记忆上都不能自认为是一个华人;要么,想要保持自己的文化身份,就要以“不试图团结”作为不可避免、必须勇敢承受的代价。
选择后者,恰恰是最华人的表现,是对自己文化身份的最大忠诚。
“华人怎么不团结起来”的呼声,反而是来自丧失了充分华人身份认同的二代、三代和深受西方文化浸染、不熟悉自身文化传统和历史记忆的新移民。是华人变得不是华人之后的结果。
我不认为华人们“懦弱无能”,不勇于选择自己的命运。恰恰相反,他们更多的是选择了为了保持自己的文化身份,宁可选择“不团结起来”这种代价沉重的方案。
因为“团结起来,但丢掉华人身份认同”这个方案他们更不肯选/选也无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