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度扁平化和反普世性
这个建筑其实很好的反映了中国在建筑审美上的变化
从90年代开始的,中国变成了世界建筑师的试验场,那时候是一种“不合理的垄断权力借用了最前卫的艺术形式来塑造一种虚假的公共性”。这方面的代表是CCTV总部大楼和国家大剧院。
在“奇奇怪怪”的建筑被定性之后,一大批代表官方意识形态,具有高度扁平化和反普世性的的建筑(如国学中心、世博会中国馆、故宫博物馆北院区)被建立或者正在建设。不同于建国初期那些为现代建筑加盖屋顶来表达民族形式,之后的这批建筑服务于日渐膨胀的民族主义,试图完全抛弃现代主义的教化,从中国传统意向中寻找依托。当权者转身使用简单的传统形式塑造“中华现代帝国式建筑”【俞孔坚语《回到土地》】。
1980年,贝聿铭在接受美国记者的采访时这样说:“我体会到中国建筑已处于死胡同,无方向可寻。中国建筑师会同意这点,他们不能走回头路。庙宇殿堂式的建筑不仅经济上难以办到,思想意识也接受不了。他们走过苏联的道路,他们不喜欢这样的建筑。现在他们在试走西方的道路,我恐怕他们也会接受不了……”
20世纪以来,中国对世界的影响方式可以认为是成为了全世界的最新“合作伙伴”,中国经济的世界化、城市化改变了世界经济的结构。大量欧美建筑师在中国获得在其本土无法获得的设计和实践机会。
同时,中国建筑行业主流一方面依赖欧美建筑、城市的概念和成就,目睹在西方已经过时的建筑类型和设计潮流的大量重复;另一方面又试图从本土文化中寻找归宿,但是往往急功近利,收效甚微。中国在世界的影响力不应该建立在民族自尊心的平台上,这个过程中充满了自大和自卑的混合,只能导致一个错误的观念被另一个错误的观念所取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