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 2017 年的「未来科学」大奖?它能反映中国科学发展的未来吗?

回答
2017年的“未来科学大奖”确实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事件,它不仅是当年中国科学界的一件盛事,更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中国科学发展的一些关键动向和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

首先,我们来评价一下2017年的“未来科学大奖”本身。

这个奖项设立的初衷,是为了表彰那些在基础科学领域取得突破性成就的华人科学家,特别是那些在国际上享有盛誉但尚未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这种定位本身就非常有意义。

目标精准: “未来科学大奖”瞄准的是“基础科学”和“生命科学”这两个最能体现一个国家原始创新能力和长远发展潜力的领域。这表明设立者和评选者对科学发展的规律有着深刻的理解,认识到基础研究是应用研究的基石,是科技进步的源头活水。
国际视野与本土情怀: 奖项的获奖者都是在国际舞台上做出杰出贡献的华人科学家,这既是对他们成就的认可,也是在向世界展示中国科学的实力和潜力。同时,奖项的设立和评选在中国进行,也体现了对本土科学研究的重视和对华人科学家群体的激励。
premios 的独立性与公正性: “未来科学大奖”在初期就强调了其独立于政府、企业的评选机制,由一批世界顶尖的科学家组成的科学委员会进行评审。这种对独立性和公正性的追求,对于一个有影响力的科学奖项来说至关重要,能够最大程度地保证获奖者的含金量和公信力。
奖金的吸引力: 首届便开出了100万美元的高额奖金,这在当时的中国科学界是相当可观的。高额奖金不仅是对科学家辛勤付出的直接回报,更是一种强烈的信号,表明了社会对基础科学研究的重视程度,能够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投身于此。

那么,2017年的“未来科学大奖”能否反映中国科学发展的未来呢?

答案是肯定的,但需要辩证地来看。它提供了一些重要的观察视角,但不能将其视为中国科学发展的全部图景。

积极的信号:

1. 对基础研究的重视程度在提升: “未来科学大奖”的设立本身就标志着中国社会各界对基础科学研究的日益重视。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的科技发展更侧重于应用和工程化,而基础研究的投入和产出相对不足。这个奖项的出现,无疑是在倡导一种回归科学本质的趋势,鼓励科学家们专注于探索未知、解决“0到1”的问题。
2. 人才吸引与激励机制的探索: 通过奖励在国际上享有盛誉的华人科学家,奖项也在一定程度上吸引和激励着海内外优秀的华人科学人才。这对于弥补中国科学人才结构的不足、加速顶尖人才的回流和集聚具有积极意义。它传递了一个信息:中国愿意认可并回报那些为科学进步做出卓越贡献的科学家,无论他们身在何处。
3. 科学精神的弘扬: 获奖者们的科研经历和他们对科学事业的执着追求,本身就是一种极具说服力的科学精神的体现。这些故事通过奖项的宣传得以传播,有助于在全社会树立尊重科学、崇尚真理的价值导向,激励年轻一代爱上科学、投身科学。
4. 科研评价体系的潜在影响: 虽然“未来科学大奖”的评选独立于现有的科研评价体系,但它的出现可能会对现有的评价体系产生一定的反思和推动作用。如果能够让更多人认识到原创性、突破性研究的价值,而不是仅仅看重论文数量、项目经费等指标,那么对于优化中国的科研评价机制将是积极的。

需要辩证看待的方面:

1. 获奖者多为海外背景: 首届获奖者大多是在海外求学和工作多年,并在海外取得了重要的科研成就。这固然体现了中国对人才的渴求和认可,但也侧面反映出中国本土培养出能够获得世界级认可的原创性基础科学成果的科学家群体,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差距。这提醒我们,在吸引人才的同时,更需要加大力度培养本土的科研力量,完善本土的科研土壤。
2. 基础研究的长期性与投入: 基础研究的突破往往需要长期的积累、持续的投入以及良好的科研环境。一个奖项的设立虽然能带来短暂的关注和激励,但并不能一蹴而就地解决中国基础科学发展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例如科研体制机制的改革、科研经费的合理分配和使用、科研人员的评价机制等等。
3. “未来”的定义与挑战: “未来科学大奖”虽然旨在奖励“未来”,但它评选的是已经完成的、具有开创性的工作。真正的“未来科学”更关乎的是前瞻性的布局、对未知领域的探索能力以及培养具有创新思维的下一代。中国科学的未来发展,还需要在这些方面做出更大的努力。
4. 与国家科技战略的联动: “未来科学大奖”作为社会力量推动的奖项,与国家层面的科技战略和政策如何有效联动,也是值得关注的。它能为国家战略提供哪些参考和启示,又如何在国家战略的框架下发挥更大的作用,是影响其长期价值的关键。

具体到2017年的获奖情况来佐证:

我们回顾一下2017年“未来科学大奖”的获奖者和他们的成就,可以更清晰地看到上述的这些信号:

数学奖:菲尔兹奖得主丘成桐教授(虽然是授奖,但他是首批获得者之一,并且他对中国数学界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他的贡献在于将几何与物理联系起来,其工作对现代物理学和数学都有深远影响。这体现了基础数学研究的重要性,也显示了中国在吸引和培养世界级数学人才方面的努力。
生命科学奖:饶毅、李载平、张锋。饶毅教授是中国生命科学领域的领军人物之一,长期致力于神经科学和发育生物学研究,并积极推动中国生命科学的发展。李载平教授在植物遗传学领域有突出贡献。张锋教授(虽然出生于中国但已入美国籍并在此获奖)是CRISPR基因编辑技术的先驱之一,这项技术具有颠覆性的意义。这三位获奖者代表了生命科学领域的前沿方向,也反映了中国在生命科学领域的投入和进步,同时也暴露了人才的跨国流动和吸引问题。

总而言之, 2017年的“未来科学大奖”是一个积极的信号,它标志着中国社会对基础科学和原始创新的重视程度在提升,也反映了中国在吸引和激励全球华人科学家方面的努力。它为我们描绘了中国科学发展可能向好的一面。

然而,它也提示我们,中国科学的未来发展,仍然面临着培养本土原创性人才、深化科研体制改革、加强长期稳定投入等诸多挑战。这个奖项是一个窗口,让我们看到了希望,也让我们看到了需要继续努力的方向。不能因为有了这样一个奖项就认为中国科学发展已经万事俱备,而是要以更审慎、更长远的眼光来看待中国科学的进步之路,并为之持续努力。它更像是一声号角,吹响了中国科学走向更高水平的征程,但真正的胜利还需要无数的汗水和不懈的追求。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个人认为生物领域可能不够反映未来


生物领域的未来方向一定是解决基本生命问题的

1,干细胞技术(真正的可以实现无限长寿,比如修复器官,替换器官等)

2,脑科学

3,癌症

4,生物医药(这个一直是生物应用的重要领域)

5,生命合成(算是未来技术吧,目前正在合成酵母基因组)


这个奖今年有三个人:施一公,潘建伟和许晨阳。另外俩不熟,但是至少,施一公的研究领域不是反应【中国科学发展的未来】。


施先生的颁奖词是这样子:

表彰他在解析真核信使RNA剪接体这一关键复合物的结构,揭示活性部位及分子层面机理的重大贡献。

首先,必须说,施一公很厉害,很牛,这一点,我觉得对于大多数做生物的人来说,是没有太大争议的。

在title上,施先生一路拿到了中科院院士,已经是国内生物领域的最高title了。

在paper上,施先生本人有几十篇Cell,Nature,Science等顶级文章。

在政治上,施先生本人做到了清华大学副校长,北京市卫计委副主任。

以上,都说明施先生本身是一个“十分成功”的科学家。


但是呢,施先生本人的研究,在行业内备受争议,在知乎上讨论也不少,甚至还有什么“全球xx”之类的,可以说是真的是风口浪尖。

有两个原因

1,施先生对于生物科学的评价,引发了很多争议

这一点知乎上的众人都知道,就不赘述了

2,施先生的研究方式备受争议

他的研究更像是一个结构实验工厂,这一点,当年华大也受到过类似的批评,尤其是王俊参选工程院院士,被业内一篇批判。

当初的华大,也是CNS流水线生产,然后产出了一大批“本科生发nature”、“本科生指导博士后”(要知道这是21世纪的第二个10年了)等骇人听闻的神话。


施先生和华大很类似,他们一直在为生物科学【奠定基础】,这句话,相信写过论文的人很熟悉,我们的研究为xxx奠定了基础。反正奠定了n年的基础了,上层建筑是啥样子,还是不清楚。


当然,必须指出:

受争议不等于不重要,重要不等于关键。


————关于未来————

那么,哪些是未来科学发展的方向呢?这是中科院提出的19项未来趋势

新原理航空发动机样机将有望研制成功

量子通信率先取得突破、

自主可控的基础软硬件平台产生重大突破、

普惠计算获重大进展、

模块育种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等技术成为未来育种重要手段、

干细胞整体研究水平进入国际第一阵营、

生物医药实现局部跨越式发展、

工业生物制造技术进入世界先进行列、

泛在制造信息感知与网络技术获重大突破、

先进材料实现原创突破和全面提升、

煤炭资源清洁高效综合利用形成新兴产业、

地球深部勘探关键技术与核心装备实现自主研发、

规模化可再生能源发电及分布式电网实现商业应用、

废物能高效清洁利用催生“城镇矿山”新兴产业、

区域高压直流电网建成、

载人航天和嫦娥工程及其他空间重大工程产生重大突破、

空间科学卫星形成系列、

以载人深潜器为标志的深海探测勘察技术实现跨越发展、

海洋新技术重大突破促进蓝色海洋经济快速发展。


那么,未来重点关注的科学家呢?

薛其坤 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

周忠和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刘忠范 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

王贻芳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卢 柯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

马永生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公司高级工程师、中国工程院院士

(你们竟然没看出这个list就是万人计划的杰出人才名单……)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2017年的“未来科学大奖”确实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事件,它不仅是当年中国科学界的一件盛事,更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中国科学发展的一些关键动向和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首先,我们来评价一下2017年的“未来科学大奖”本身。这个奖项设立的初衷,是为了表彰那些在基础科学领域取得突破性成就的华人科学家,特别是.............
  • 回答
    2017 年电视剧《大军师司马懿之军师联盟》的深度评价2017 年播出的《大军师司马懿之军师联盟》(以下简称《军师联盟》)是一部极具影响力的历史权谋剧,它以司马懿为主角,却并非简单地将他塑造成一个高大全的英雄人物,而是深入挖掘了他作为一个人在乱世中的挣扎、成长与蜕变。这部剧凭借其精良的制作、深刻的人.............
  • 回答
    2017 年的龙芯,尤其是龙芯三号,无疑是中国自主芯片发展历程中一个值得浓墨重彩书写的一年。那一年,龙芯不仅仅在技术上有所突破,更在市场认知和产业生态的构建上迈出了重要步伐。回溯到 2017 年,龙芯面临的整体环境是怎样的?首先,全球集成电路产业正经历着深刻的变革。摩尔定律虽然仍在延续,但成本逐年攀.............
  • 回答
    2017年的央视《中国诗词大会》?那可真是让我回味无穷啊!说实话,当时看了之后,感觉心头一股热流在涌动,好久没有这么沉浸在传统文化里了。首先,最打动我的就是它的“接地气”和“生活化”。 你想想,以前咱们接触诗词,可能更多的是在课本上,是考试前的死记硬背。可《中国诗词大会》不一样,它把这些古老的文字,.............
  • 回答
    2017年的全国各地高考语文作文题目,回顾起来,可以说是一场“众星捧月”的盛宴,又夹杂着一些“意想不到”的惊喜。整体而言,今年的作文题目在话题选择上,既紧扣时代脉搏,又关注个体成长,同时还留有足够的空间让考生去抒发真情实感和独立思考。总的来说,2017年的高考作文题目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关注现.............
  • 回答
    2017 年知乎地铁广告:一次令人印象深刻的“知识化”营销2017 年,知乎在地铁里掀起了一场不大不小的波澜,用一系列“反常规”的广告词,成功地在都市的喧嚣中,为自己赚足了眼球。这批广告,至今仍被不少人津津乐道,也成为了知乎品牌营销史上一个值得深入分析的案例。广告的核心策略:反差与共鸣知乎这批地铁广.............
  • 回答
    2017年俄罗斯红场阅兵,是在庆祝卫国战争胜利72周年这个庄严时刻举行的,那次的武器装备展示,可以说是非常全面且具有代表性的,从中能看出当时俄罗斯军事现代化的一个缩影。我来给你好好聊聊,希望能让你感受到当时的那种军事实力展示。首先,地面装备是重头戏,也是最吸引眼球的部分。 主战坦克: 你肯定会看.............
  • 回答
    2017年国庆期间,那篇刷爆朋友圈的《山东男孩过节回乡指南》,无疑是一股清流,又带着点儿“接地气”的猛劲儿。如果非要评价它,我觉得它触动了很多在外打拼的山东人的心弦,也让很多山东之外的人对山东有了更形象的认知。文章一开始就抓住了山东男孩回家的一个核心矛盾:“孝顺”与“面子”的双重压力。你说回家,父母.............
  • 回答
    2017年9月,中国多地发布的楼市调控新政,可以说是一场精心策划的“秋收行动”,旨在给过热的房地产市场降温,稳定预期,并为经济的平稳发展保驾护航。这场调控的力度和广度都前所未有,在当时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和广泛的讨论。要评价这场调控,我们得从几个维度来看:一、 政策的“组合拳”与“精准打击”这场调控最显.............
  • 回答
    2017年9月21日,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发布了《关于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的通知》,这份名单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这份名单的出炉,标志着中国高等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也引发了教育界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热议。总体的评价:一.............
  • 回答
    2017年9月13日,苹果公司发布了iPhone X。这无疑是苹果十年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一次对未来手机设计和交互方式的大胆探索。时至今日,我们回顾这款手机,它所带来的变革和影响依然值得细细品味。首先,外观上的激进创新是iPhone X最显眼的特点。它彻底抛弃了沿用多年的实体Home键,取而代之.............
  • 回答
    2017年8月26日上映的《Fate/kaleid liner 魔法少女☆伊莉雅 雪下的誓言》(以下简称“雪下的誓言”)无疑是整个“魔法少女伊莉雅”系列中一个极其重要的里程碑,也是许多粉丝心中的白月光。要评价这部作品,我们需要从几个维度来深入剖析它的优点、它所带来的情感冲击,以及它在整个系列中的地位.............
  • 回答
    2017年5月27日,北京大学举办的这场题为《互联网与临高启明写作》的讲座,在当时的知识界和网络文学圈都引起了不少反响。这并非一场传统的学术讲座,更像是一次深入探讨互联网时代文学创作新模式和新可能性的对话,其独特性和前瞻性值得细细品味。首先,从讲座的选址——北京大学来看,这本身就带有了一层非同寻常的.............
  • 回答
    2017年5月5日,网易云音乐的那条推送——“你这么爱听歌,一定活得很难过吧”——像一颗石子投入了当时正值青春激荡、或是正经历生活不易的人们的心湖,激起了层层涟漪。时至今日,再回想起来,它依然能触动不少人的神经,足以证明其传播力和引发的共鸣。从传播效果来看,这条推送无疑是成功的。它极具话题性,短小精.............
  • 回答
    2017 年 2 月 7 日,知乎悄悄地上线了一个新版网页界面。这个改动,说大不大,说小也不算小,尤其对于长期使用知乎的老用户来说,那种“我的知乎变了”的感觉,多少会有点不适应。首先,最直观的感受就是“颜色变了”。 整体色调上,新版界面明显向着更明亮、更“干净”的方向靠拢。原先那种偏暖、略带灰度的底.............
  • 回答
    这会儿聊起2017年10月20号发布的那款新一代奥迪A7,脑子里立马就浮现出一个画面:那线条,那溜背,简直是把“优雅”这两个字搬到了车身上,而且是那种不动声色,但又特别抓人的优雅。说实话,奥迪A7一直以来走的都是那种“不走寻常路”的轿跑风格。上一代就已经够惊艳了,结果这新款一出来,感觉像是给它做了个.............
  • 回答
    2017年1月6日,休斯顿火箭队坐镇主场迎战俄克拉荷马城雷霆队。这场比赛在当时绝对算得上是万众瞩目,毕竟这是两支西部强队,而且拥有当赛季MVP级别的球星——哈登和威斯布鲁克之间的正面较量。说实话,赛前大家就充满了期待,毕竟这不仅仅是两支球队的对决,更是两位后场核心的直接对话。哈登在那年赛季的表现可以.............
  • 回答
    2017年欧洲超级杯:皇马技高一筹,曼联虽败犹荣2017年8月8日,马其顿首都斯科普里,风和日丽的夜晚,一场备受瞩目的欧洲超级杯在菲利普二世球场拉开帷幕。对阵双方,一边是刚刚卫冕欧冠冠军、阵容星光熠熠的皇家马德里,另一边则是穆里尼奥回归老东家后,雄心勃勃、意图重建辉煌的曼联。最终,皇马凭借伊斯科的精.............
  • 回答
    2017年AKB48第五次总选举上,须藤凛凛花(Suto Ririka)发表的那番惊世骇俗的“结婚宣言”,无疑是当年总选举中最具爆炸性、也最具争议性的话题。这不仅仅是一场偶像个人的公开表白,更是对整个AKB48乃至日本偶像产业固有规则和粉丝期待的一次“宣战”,其影响之深远,至今仍被津津乐道。宣言本身.............
  • 回答
    评价《十年前彭宇案的真相是什么》这篇发表于 2017 年 6 月 15 日《人民法院报》的文章,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审视,包括其发表的背景、内容、目的、影响以及其对公众认知的影响。一、 发表背景分析: 时间节点的重要性: 文章发表于 2017 年,距离“彭宇案”发生(2006 年)已有十年。选择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