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什么黑山东?因为别的地方的人不经黑。真的,纵观祖国各地,很多地方的人都在地域话题上特别的敏感,不要说黑了,嘴上占他一点便宜都不行,一戳就炸。
反观山东,山东人民特别的大度,从来不计较地域段子;山东人还特别有自省精神,在知乎上排队黑大家都不放在眼里的省会济村村容和山东不孕不育卫视台是老梗了,以足球为例,各个体育论坛上,黑山东不行者队……啊不,黑山东步行者队的,基本都是山东人。排着队黑,花式黑,黑的别的地区的球迷都不好意思跟风,有的人甚至还会试图发掘这支球队的长处回复在贴子里,帮球队正名。不像某强队,让一些个“一粉胜十黑”的球迷害的,被全国人民骂友善度。这一对比,只能让人由衷的感慨:山东人厚道啊!
夸完山东人厚道,我们分析一下各类涉及山东的地域段子。段子的内核,都是小农社会价值观、生活习惯和城市社会价值观、生活习惯的冲突。为什么这种段子多以山东为背景呢?因为山东正是小农文化与城市文化激烈碰撞的地方。这类文化碰撞实际上是中国现代网络空间各种“黑”的内核题材,从外地人抢工作、坏规矩,到“嫁娶等于嫁娶了对方全家”,再到城怂小资对清蒸势力、能打的快递小哥等小农社会组织照搬他们生存斗争激烈的家乡的做法甚至是犯罪的恐惧,其实都是小农文化与城市文化的碰撞,再杂糅进城怂小资对自身地位的焦虑。相对而言山东的地域段子成分反而简单,就是新旧矛盾碰撞出的“土”。 很多外省的朋友转发鲁黑地域段子,实际上并不是为了取笑山东,而是因为这些段子同样映射出他爱恨交织的家乡,触及了他们家乡同样令人无可奈何的一面。
我以前说过,山东被黑的主要问题是离北京、上海这些文明地区太近。当然,评论区里有人没看懂,反问说“是不是北京、上海都是文明人”。我们可以看到,多数山东地域梗都是用的第一人称,以返乡或是家乡经历为叙述主线,感觉作者是山东人或山东儿媳、山东女婿。别的地域梗段子则更多是以旁观者的姿态出现,编排别人吃胡建人啊(喜欢虾油的虎鸠人是食腐动物,吃了会害病)、小气啊、喜欢收集物品啊、爱帮小朋友搬家啊、一言不和就炸裂啊、高考分数低也能上好大学之类。山东地域梗段子的创作风格,说明这些段子不是外界人士接触山东的横挑鼻子竖挑眼。毕竟山东的经济还没有活跃到对大批外地人产生吸引力,山东人又恋乡,只有相当优秀的人才会离开家乡,所以外地人接触到的山东人多是素质最高的一批,山东人的对外形象不错。这类段子的产生是因为矛盾的产生来自山东青年一代亲身接触的文化的碰撞,碰撞的前提是交流。
一个小农文化环境中的土著,不接触外界的生活,或许以为家乡“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只有当他认识到外边的世界,他才会发现要不是“美丽乡村”建设自己的村里连硬化道路都没有,自来水取自村外的水库并且没有加氯,家里污水都是排到家门前的土路上顺着地势不知道流到哪里了,饭桌上的苍蝇总是赶不净,要不是建设“小康村达标”村里连个垃圾桶都没有更别说路灯了;他才会发现在家乡办事情都要托关系,他才会发现在别处“讲道理”不是看家里的男丁多不多,他才会发现遵从长辈的经验没那么重要因为社会在迅速的变。跟“土气”有关的山东段子多,并且在山东人民的容忍甚至是乐见的情况下传播,正是山东青年一代对新旧价值观积极进行扬弃的表现。
事实上,山东地域梗的段子里涉及到的内容,并不是山东的孤例。山东甚至不是这类现象最严重的地区。我国迅速的社会经济发展,让许多国家经过几代人的发展经历,被压缩在了短短三十年,这是不到一代人的时间。山东改开后经济发展较快,人均GDP人均GDP人均GDP从全国近20位进步到全国第9,新旧文化矛盾更集中。
当然,GDP全国第三和人均GDP全国第9,经济发展质量与人民获得感这个话题在山东就更广泛了……
现实中,人在青年的时候最容易掌握新知、形成三观,但是社会相对人们短暂的一生变化的又太快了。很多人不仅不了解现代社会的专业技能和知识,更没有现代社会的基本生活知识。不知道“你好”、“谢谢”、“请”等文明用语的使用,不知道排队,不知道不能乱扔果皮纸屑,不知道交通信号灯中的黄灯和车辆转向灯闪烁的意思……更别说基于过去生活经验形成的一系列价值判断了。现在的中国,一切存在新旧文化碰撞地方,都需要“山东男孩过节回乡指南”,山东很有可能并不是最需要这个“指南”的地方。山东是整个中国的缩影。( @caterpillar 老爷不要来抢,谁让你们河南没有孔夫子呢?中国是文化道统。)
我对山东不熟悉。我眼中的山东是一个穷地方,自古以来资源匮乏,长期以来的内卷化导致民众世代生存斗争激烈。自清中后以来,山东人地矛盾突出,土地兼并严重,社会矛盾激化,旧有的社会秩序和伦理道德不断瓦解。鲁北地主收容男性游民帮自己打架,这些男性终生禁止跟本村的女性接触。鲁南因为水患游民遍地,农民依靠横行邪教的组织抱团取暖。由于石质丘陵缺水,胶东的人口密度还不如甘肃,传统宗族无法救济,人们只得闯关东,这也让日后的山东人养成了不遇到天大的困难绝不离开家乡的习惯。
(当然,山东的真实情况建议大家找真实的山东人了解,你们看大青岛袁半城 @袁蕾 老爷,随便就能拿出200亿跟 @吴天微 搞基!金!会!一年获得60%收益率,将来还要投入八分之一个中国青岛,他没说在家乡要忍受这种两代人之间的新旧碰撞。)
话说回来,资源的匮乏,秩序的瓦解,让乡村社会逐渐形成了好狠斗勇的丛林法则。乾隆老佛爷说山东人就是喜欢好狠斗勇,喜欢不交税,他老人家因此借故下了口谕,禁止济南大明湖里的某种动物鸣叫。老佛爷说这番风凉话的时候,山东的粮食已经无法自给了。丛林社会导致了按照资源掌握者的血缘亲疏分配利益的套路,办事情必须找关系,自家人都要基于血亲利益最大化相互伤害。比如说出息的子女要被逼扶持全家,小媳妇吃饭不上桌,女权不张人丁兴旺,为的就是把资源集中在多生儿子好打架上,以此争抢乡邻的生存资源。这种情况延续到晚清至民国,山东已经是遍地土匪了。
这样的局面,也正是旧中国的缩影。旧中国的影响在山东和中国的许多地方仍有残留,从祁同伟式喜欢提拔自家亲人和让自己亲戚当供应商的领导,到各种“俺家筐里没烂杏”的田园或不田园的帮亲不帮理,再到各种毫无契约精神的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前阵子比较火的山东信用担保危机,做到“大到不能倒”还特别擅长收买各路人心的企业出了问题,(几年前《南方周末》的柴会群大记者窥见家乡事端苗头的稿件都受到干预,难怪大家记住的只有“缝肛门”),经鲁县人民政府出面,又续了一波。但是,目前山东的债务风险很高,资产回报率很低,产业结构落后,缺少新的经济增长点,仍然需要摸索解决问题的长久之道。山东搞出这种要全体勤劳本分的普通人背锅的事情,说实话跟各类小农社会人情来往的裙带很有关系。山东的问题仍然是文化的问题。
当然,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必须依靠中央,中央在新旧动能转化等可以解决山东当前积弊的决策部署上对山东给钱给政策也是很重要的。再穷不过是山东,初音一葱拍死张根硕,中央再不给钱给政策,山东就要穷死啦!山东要是垮了,跟山东情况类似北方兄弟省份可是很多的,危机传导,环北京塌陷带的成员就都是省级单位了。
最后我要强调,恶劣环境同时酝酿出山东人坚韧不拔改变自身、改变家族、改变家乡命运的精神。抗战8年,山东的革命前辈组织底层群众,向延安输出了十余万两黄金,支撑了延安的对外支付。山东成省建置解放后,解放区取得了对国民党当局的财政优势,山东兵源和山东乡亲的独轮车帮助人民军队打赢了淮海战役,夺取了全国政权。山东是共和国的原始股股东。建国后,山东在小农经济破产的恶劣环境下,一方面组织恢复生产,一方面艰难实施现代化。在做好自己的事情的同时,山东常年上解4成的财政收入,三年自然灾害和80年代初还以盐税等形式向中央额外贡献,直到几年前还是我国财政出超的六省市之一,不愧为共和国长子!落后的山东成长出积极向上的人民,这就是山东网民面对新旧碰撞采取积极心态的文化基因。这同样也是全国各族人民基于相同历史经历所形成的文化共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