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 2017 年诺贝尔和平奖颁发给 国际废除核武器运动?

回答
2017 年诺贝尔和平奖颁发给“国际废除核武器运动”(International Campaign to Abolish Nuclear Weapons, ICAN),这一决定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也具有深远的意义。下面我将从多个角度来详细评价这一奖项的颁发。

一、 奖项的背景与意义:肯定禁核条约的价值,凸显和平主义的呼吁

对《核武器条约》的强力推动: 2017 年诺贝尔和平奖最直接的背景是联合国在 2017 年 7 月通过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禁止核武器条约》(Treaty on the Prohibition of Nuclear Weapons, TPNW)。ICAN 是这一条约谈判过程中最主要的推动者和组织者。因此,将奖项授予 ICAN,是对这一历史性条约的极大肯定和认可。它不仅是对 ICAN 付出努力的褒奖,更是对全球废除核武器运动的价值和重要性的高调宣传。
强调人道主义视角: ICAN 的核心诉求是基于核武器对人类造成毁灭性后果的人道主义灾难。他们通过展示核武器爆炸受害者的经历、核武器潜在使用的可怕场景,来唤醒公众对核武器的恐惧和对和平的渴望。诺贝尔委员会选择 ICAN,也进一步强调了和平奖应该关注人类生存和福祉的根本问题。
对现有核武器国家施压: 尽管 TPNW 获得通过,但所有拥有核武器的国家(包括“核俱乐部”成员)以及其盟友都抵制了该条约。因此,将和平奖授予 ICAN,也是对这些核武器国家的一种公开的政治信号和道义上的压力,呼吁他们重新审视核武器的存在及其对全球安全的威胁。
重申和平主义的价值: 在一个核武器仍然是国际安全基石之一的时代,ICAN 的努力象征着一种超越国家利益和军事威慑的和平主义理念。诺贝尔和平奖的颁发,是对这种坚定追求无核化世界理想的激励和支持。

二、 褒奖的方面:ICAN 的贡献与影响

成功的倡导与动员: ICAN 是一个由全球约 468 个非政府组织组成的联盟,覆盖了 100 多个国家。其成功之处在于能够有效地将分散的民间力量组织起来,形成强大的倡导网络。他们通过各种方式进行公众教育、媒体宣传、政策游说,成功地将“废除核武器”的议题推到了国际议程的前沿。
法律和政治上的突破: ICAN 在推动 TPNW 的谈判和通过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不仅在幕后进行大量的政策研究和法律起草工作,还在国际会议上积极发声,争取各国政府的支持。TPNW 的通过,是 ICAN 近十年来最辉煌的成就之一。
人道主义叙事的传播: ICAN 善于利用人道主义的视角来打动人心。他们讲述了广岛、长崎原子弹爆炸幸存者(Hibakusha)的故事,展示了核武器对生命、健康和环境造成的长期灾难性影响。这种情感上的连接和对人类共同命运的关怀,使其倡导更具说服力。
跨国界的合作典范: ICAN 的运作模式本身就是一个跨国界合作的成功范例。它证明了非政府组织在解决全球性问题上可以扮演多么重要的角色,以及不同国家和文化背景下的民间组织如何能够为了共同的目标而携手努力。

三、 争议与挑战:奖项背后未能解决的现实问题

尽管 ICAN 和其推动的 TPNW 得到了诺贝尔和平奖的肯定,但这一奖项的颁发也暴露了一些现实的挑战和争议:

现实的政治阻力: 最直接的争议在于,所有拥有核武器的国家,以及许多依赖核保护伞的国家,都明确表示不会签署或支持 TPNW。这意味着 TPNW 在短期内无法成为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国际法。诺贝尔奖的肯定,在一定程度上与国际安全现实之间存在脱节。
核威慑的复杂性: 一部分国际关系学者和战略家认为,在当前复杂的国际安全环境下,核武器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起到威慑作用,阻止大规模战争的爆发。ICAN 的目标是全面废除核武器,但这种激进的目标在现实中面临巨大的政治和安全考量。奖项的颁发,并未能解决核威慑的合理性争论。
执行的困难: 即使 TPNW 得到更多国家的签署,如何有效地进行核查和监督,确保各国遵守承诺,仍然是巨大的挑战。ICAN 主要是一个倡导组织,其在执行层面的影响力有限。
对其他和平努力的忽视? 有观点认为,诺贝尔委员会可能忽略了其他在促进和平和解决冲突方面做出重要贡献的组织或个人。将奖项集中于一个特定领域,也可能引发关于和平奖评选标准和侧重点的讨论。

四、 总结:奖项的象征意义与长远影响

2017 年诺贝尔和平奖授予 ICAN,是一次非常有力的象征性行动。

从象征意义上看: 它向全世界发出了一个强烈的信号:废除核武器是人类和平与生存的必然要求,民间力量在推动这一目标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提升了 TPNW 的国际知名度和合法性,并激励了更多人加入到废核的行列中。
从长远影响上看: 尽管 TPNW 的前途充满挑战,但 ICAN 的努力和诺贝尔奖的肯定,将继续为全球无核化运动注入动力。它可能不会立即改变现有核武器国家的立场,但它会在全球范围内持续产生思想和道义上的影响,为未来核武器的最终废除播下种子。

总而言之,2017 年诺贝尔和平奖授予 ICAN,是对全球废除核武器运动的重大肯定,强调了人道主义在和平问题上的重要性,并对现有核武器国家施加了道德和政治压力。然而,这一奖项的颁发也凸显了实现全面无核化目标所面临的严峻现实挑战和复杂的国际政治环境。它更像是一次对未来和平愿景的呼唤和对当前现实的有力挑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是1939年。但是二战到现在,世界无大战。

难道是所有国家在二战之后都变的更加克制了?当然不是!而是核武器的存在让全面战争变的更加的困难了。

在二次世界大战之前,战争是『肉食者谋之,素食者行之』的事情,无论是马恩河还是索姆河,死掉的绝大多数都是中基层的炮灰,而高层的政治家和军人们是可以利用战场上的风云变幻来扩大自己的权力,谋取自己的利益的。这个逻辑可以一直延续到日本的『一亿玉碎』的政策,当时的日本已经开始对普通民众进行宣传教育,准备在盟军登录之后,开展人民战争,打巷战。下面就是一张当时黑白照片,教官在训练女性练习刺杀的步骤:

其实日本决策层也清楚,在太平洋战场上,日军的精锐部队都没有阻止美军前进,靠老百姓自然希望也不大。但是只要能给盟军造成巨大的伤亡,日军高层就有资本和盟军讨价还价,来得到一个更加体面的停战条款。


如果没有原子弹,这一套玉碎的政策可能真的会被贯彻下去,到时候和美军厮杀的是老百姓,而天皇和日军高层则可以躲在非常好的掩体里,遥控『指挥』作战。


这种上下层之间的利益不一致,在经济学上叫做委托人-代理人问题。也就是同一个组织内部,所有者和执行者之间的利益冲突。比如老板的利益是增加公司财富,而职业经理人的利益则是增加自己的财富,增加自己的声誉。两者的目标,在有些时候可以通过薪酬合同暂时的捏合在一起,但是当情况发生了变化之后,就会出现互相坑对方的道德风险。在战争中也是一样:

  1. 对身居高位的人来说,打赢了就有巨大的利益;所以在打仗之初,他们会用各种方法激励士兵;而对于士兵而言,显然人身风险和收益相比,人身风险是不可忽视的;
  2. 如果打输了,对士兵来说,显然痛快认输更可能保全生命,但是对高层来说,如果士兵乃至于平民能够坚持抵抗,多多杀伤,才能为自己博取更多的筹码;
  3. 以上两种情况,传统战争下,高层有生命危险的概率远远低于基层官兵。


这导致高层比基层更加的『好战』,而有战争决策权的是高层,基层没有发言权。故而整体来说,在二战之前,我们世界发生了过多的战争。这个现象直到核武器出现。


轰炸了广岛、长崎之后,日本军方和天皇都知道顽抗下去没有意义了,并且再好的掩体也很难保证在核武器的轰炸下继续可靠,并且就算自己侥幸不死,一片焦土下,也失去了统治的意义。于是,核武器的存在强行的把高层和基层的利益捏合在了一起,两个有核国家的全面战争不但是基层官兵不可承受之重,对于政治家来说,也重新成为了凶险之途,由于所有的有些战斗力的大国在战后短时间内都陆续拥有了核武器,于是大国之间开始爱好和平了。


核武器这种确保相互摧毁的性质,才是我们来之不易的和平的守护者。在没有更高级的武器的情况下,废除了核武器,无异于收走了各个大国政治家头上高悬的达摩克里斯之剑,恐怕全球核武销毁之日,就是第三次世界大战烽烟再起之时。


有人说用『爱与和平』的价值观教育下一代,教育个两三代大家都不好战了到时候再废除。很遗憾这么做的有效性甚微。教育可以让人变得更加的理性,更加的目光长远,但是教育不可能违逆人的本性。中国曾经有段时间试图把人教育成『大公无私』、『公而忘私』,然后又如何呢?


『爱与和平』的教育是过程不是目的,恰恰因为我们现在有核平衡,所以『爱与和平』才成为了主流的价值观,而非相反。但是从古至今,都不乏把过程当目的的人,真是可叹。

user avatar

目前近27个答案基本全都是负面评价,要么是强调核武器对世界和平的巨大贡献,要么是讥讽“老鼠给猫戴铃铛”的。

我数了一下,正面评价的只有两个。

今年的NPT新草案,122个国家支持,所有有核国家和核保护对象国都没参加。

具体名单有:五大常任理事国、北约全体(荷兰参加但投否决票)、印度、巴基斯坦、以色列、日本、朝鲜和韩国。

上述名单恰好也是这个地球上所有战斗力高于五的国家,剩下的基本都是小鱼虾米。

现在的情况非常尴尬。

有核国家都很清楚,旧有的核不扩散秩序正在走向瓦解,全球核平衡战略已经开始崩溃了。

但是所有有核国家都面临着懦夫博弈的困局:当两辆车相向而行时,一定会相撞,只有至少一方转向才能避免惨剧,但转向的一方将被视为懦夫。

在这个博弈中,只要有一方坚持博弈,另一方就很难退出。所有人都骑虎难下。

在大部分广为人知的案例中,往往都是各方保持理性最终收获共赢。但是这个困局中,理智者一定会输,鲁莽不计后果者才会赢。

所以让有核国家放弃自己的核武库,几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全世界九个有核国家,只要有一个拒绝,其他人就会跟随。

这也是为什么诺委会主席要在颁奖词中点名指责朝鲜,因为在这个博弈困局中,朝鲜就是那个最不理智不计后果的家伙,只要有朝鲜在,其他八个国家和他们的核保护对象国就不可能退出博弈。

日本曾经也是这个组织和NPT新条约的坚定支持者,但是NPT七月的草案出现了巨大的争议:该草案加入了“禁止任何核威慑”的条款,导致任何无核国家都不能获得有核国家的核保护。于是日本和荷兰坚定地投了否决票。

日韩要面对中朝的核威慑,尤其是朝鲜那个疯子的核讹诈;欧洲则要面对俄罗斯这个庞然大物。在核武器被彻底扫进历史的垃圾堆之前,他们绝不会容忍自己失去大国的延伸核威慑。一旦失去了,他们唯一的出路就是自己拥核。

所以,我高度评价ICAN的理想和努力,但是他们未来的路还很远很崎岖。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