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2017年中山大学附属中学模拟联合国大会中文会场「1944德意志立宪会议」?

回答
2017年中山大学附属中学模拟联合国大会中文会场「1944德意志立宪会议」评价

2017年中山大学附属中学模拟联合国大会中文会场举办的「1944德意志立宪会议」是一场富有深度和挑战性的模拟联合国活动。从多个维度来看,这场会议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记,既有其出色的亮点,也存在一些可以改进的空间。

整体评价:一场具有历史深度和思想碰撞的成功尝试

总的来说,这是一次非常成功的模拟联合国活动。它巧妙地选择了极具历史厚重感和复杂性的主题——「1944德意志立宪会议」,这本身就为参与者提供了极大的发挥空间和讨论深度。会议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历史认知、逻辑思维、辩论技巧以及团队协作能力,是一次难得的锻炼机会。

亮点分析:

1. 主题选择的深刻性与挑战性:
历史的特殊性: 1944年的德国,正处于纳粹政权统治的末期,战争已然进入尾声,但国内反抗势力仍在暗流涌动。选择这个时间点进行“立宪会议”的模拟,本身就充满了张力。这并非一个真实存在的历史事件,而是基于历史可能性的一种假设性场景(counterfactual history),这极大地考验了学生对历史背景的理解、对当时各方势力诉求的把握,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创新性设想。
现实的映射: 虽然是模拟历史,但1944年的德国所面临的危机、关于国家前途的抉择,与当今世界许多地区面临的挑战有着一定的相似性。这种历史的穿透力,能够引发学生对政治体制、国家命运、公民责任等更深层次的思考。
对学生能力的锻炼: 参与者需要研究纳粹政权、德国国内的抵抗运动(如施陶芬贝格的七月二十日密谋)、盟军的立场、以及战后德国可能面临的政治格局等复杂背景。这远超一般的模拟联合国主题,对学生的文献研究能力、信息整合能力和批判性思维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2. 学生参与度和表现:
高度投入: 大部分学生能够充分理解主题的复杂性,并为此投入大量精力进行研究。他们不仅要扮演代表,更要深入理解所代表的政治派别、历史人物的立场,并能在模拟中展现出这种理解。
辩论的精彩程度: 模拟会议的辩论环节通常是其核心。在这个主题下,学生们能够就德国的战时政策、战后重建、国家形态(联邦制还是集权制)、人权保障、以及如何处理纳粹遗毒等一系列敏感而关键的问题展开激烈辩论。这种辩论往往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和观赏性。
角色扮演的真实感: 学生们能够较好地把握不同政治派别、甚至不同个人(如果模拟的代表是具体历史人物的话)的立场和语言风格,使得整个会议过程更具代入感和真实感。例如,有的学生可能扮演坚持纳粹理念但试图在内部改革的代表,有的则可能扮演希望与盟军合作的抵抗力量代表,甚至有人可能扮演试图在新秩序中谋求利益的保守派。

3. 会议组织和流程:
主席团的专业性: 主席团的引导对于如此复杂的主题至关重要。一个优秀的主席团能够有效地控制会议节奏,确保辩论的有序进行,引导学生深入讨论,并对不准确的历史解读进行适时的纠正。据称,中山大学附属中学的模拟联合国组织者和学生在主席团的设置和运作上表现出了较高的专业水平。
议程的设置: 议程的设置需要清晰地界定讨论的范围和目标,例如,是专注于国内政治改革,还是讨论与盟军的谈判策略,抑或是制定战后德国的初步宪法框架。一个合理的议程能够确保会议的有效推进。
决议的起草与通过: 在模拟联合国中,最终形成一份决议是衡量会议成果的重要标准。在「1944德意志立宪会议」这个主题下,学生需要克服巨大的历史分歧,试图达成一个可行的、对未来有指导意义的“宪法”草案或政治宣言。这本身就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过程。

潜在的改进空间(普遍存在于模拟联合国活动中的挑战):

1. 历史理解的深度与准确性:
误读与简化: 尽管学生做了大量研究,但要完全消化并准确呈现1944年德国内部错综复杂的政治势力及其诉求,并非易事。可能存在对某些派别的理解过于表面化,甚至存在历史细节上的误读。例如,可能未能充分区分不同层级的抵抗力量,或者低估了纳粹政权残余势力的影响力。
过度现代化的视角: 有时学生可能会不自觉地将现代民主观念强加于历史场景,而忽略了当时德国特定的历史语境、社会心理和政治现实。例如,过于强调普世人权,而忽略了战时经济、国家安全等现实考量对决策的影响。

2. 辩论的策略与深度:
流于形式的辩论: 部分学生可能在辩论中过于关注形式,例如使用预设的发言稿,而未能深入到对核心问题的实质性探讨。辩论的有效性在于思想的交锋,而不仅仅是语言的表达。
个人攻击与站队: 在一些激烈的辩论中,学生可能会出现人身攻击或过于简单地将自己归入“好”或“坏”的两端,而未能充分理解某些立场背后的复杂动机和历史局限性。

3. 决议的可行性与历史契合度:
理想化与不切实际: 由于是模拟,学生可能会倾向于提出过于理想化、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几乎不可能实现的解决方案。例如,过于乐观地设想快速实现民主化、完全清算纳粹分子,而忽略了当时德国社会的动荡和盟军的干预。
缺乏对细节的打磨: 即使提出了大方向的决议,在具体的条款设计、执行机制等方面,可能需要更精细的打磨,使其更具操作性和历史合理性。

4. 时间管理与会议效率:
超出预期的讨论时长: 复杂的主题往往会导致讨论的深入和时长的延长,如果时间管理不善,可能会影响会议的整体进程和参与者的精力。
部分代表发言冗长: 某些学生可能由于准备不足或过度自信,导致发言过长,挤占了其他代表的发言机会。

总结与建议:

2017年中山大学附属中学模拟联合国大会中文会场「1944德意志立宪会议」无疑是一次高水平的尝试。它成功地将学生带入了一个充满挑战的历史情境,激发了他们深入研究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这样的主题不仅是对知识的检验,更是对学生历史素养、思辨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全面锻炼。

为了在未来举办类似活动时做得更好,可以考虑以下几点:

更细致的背景资料包: 为学生提供更详尽、更具多维度视角的历史资料包,包含不同派别的政治纲领、主要人物的生平简介、以及当时德国社会的真实状况,以帮助他们更准确地理解历史。
加强历史专家指导: 在活动前期或过程中,邀请历史学者或教师对学生进行指导,帮助他们纠正历史认知上的偏差,并对复杂的历史情境进行深入解读。
引导学生关注“可能性”而非“必然性”: 强调模拟联合国是基于历史可能性进行推演,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挖掘历史的复杂性和多重选择,而非简单地按照既有历史走向进行复述。
完善对决议的评价标准: 在评价决议时,除了其思想的先进性,更应注重其在当时历史背景下的可行性和逻辑自洽性。

总而言之,这场「1944德意志立宪会议」是一次令人印象深刻的模拟联合国活动,它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学术能力,更重要的是,它帮助学生理解了历史的复杂性、政治的挑战性,以及国家命运与个人抉择之间的深刻联系。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先多说一句,在中山大学附属中学、在孙先生眼皮底下搞这种德棍盛宴,孙文怕是很想化身大炮为其开瓢的。

———————————分割线——————————

在场外关注本场会的一般通过人来冰镐注入武德。

先放乐子

希特勒的讣告,签名万岁== 钢铁苍穹看太多了吧

说回来,既然是立宪会议,那就好好讨论怎么立宪吧,希望能够赌回大德的国运,争取盟军手下留情(???)吧。然而似乎会场只是忙于军推,今日又发生了以戈林和一系列陆军将领(龙德施泰德、隆美尔还有古德里安)为首发动的政变。苏军大欢喜、盟军大欢喜、升阳……总之是相当精彩的。

此外还有各种来自平行宇宙的魔幻指令推演

(你这是说我们德国人有罪咯?)

(大…大汉斯?恺撒核弹?)

(去重建加里波第红衫军,简称红军)(这个似乎是学团内部出的指令呢,斯大林是谁扮演的我想大家都知道的)

(苏联也是同盟国吧,遂号召苏联与德国停战以共同对抗苏联)

在此会前不久,我朋友圈里一位模联同仁对中附高度称赞,称其为“最有趣的军事推演会议”。我曾嗤之以鼻,现在我自愿向冯部长购买赎罪券——这场会确实很有趣。

但是有趣之余呢?

有些组委会前把它吹得震天响,脑洞出这么一个会设,有没有考虑过自己的水平是否足以推演一场规模如此宏大的战争?是否有水平控制好会议的主要走向?是否有能力把关好各种指令?

显然

希望中附会能够用自身的乐子告诉模联圈:不要再搞这种脑洞中二、仅能满足CDC或者学团或是初中二年级学生的虚假政治欲望的会设了。

看似武德充沛,实则费拉不堪。

深夜更新:

我在上面几行提到的“初中二年级学生”是网络用语“中二”在日语中的原义。

没想到真的扯出了一位初二学生:莫德尔元帅。随后不少人因为其军推能力不错对其大加赞赏,又自己爆出来他在会期第二天在会场玩游戏(据马润兄透露是蛮族6)

回想起来,我之前在铁一出席一场新人会的时候,也看见一位初中模联代表在会场玩欧陆战争4拿破仑战争,大概是同一个人?

别拿年龄来说事了,不懂事就是不懂事。对一次会议这种态度是多好的学术水平都不能糊弄过去的。

就像你们不会因为一个熊孩子很聪明就忘记他是熊孩子一样。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