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 2017 年 9 月多地发布的楼市调控新政?

回答
2017年9月,中国多地发布的楼市调控新政,可以说是一场精心策划的“秋收行动”,旨在给过热的房地产市场降温,稳定预期,并为经济的平稳发展保驾护航。这场调控的力度和广度都前所未有,在当时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和广泛的讨论。

要评价这场调控,我们得从几个维度来看:

一、 政策的“组合拳”与“精准打击”

这场调控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政策的 “组合拳”。它不是单一的政策,而是围绕着“房住不炒”的总定位,打出了一系列组合拳,直击市场痛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认房又认贷: 这是核心中的核心。过去一些地方是“认房不认贷”,即只要你名下没房,即使有过贷款记录,首套房的优惠政策依然可以享受。但这次很多城市将这个口子收紧,实行“认房又认贷”,这意味着即使你名下已无房产,但只要有过贷款记录,再购房时就可能被视为二套房,面临更高的首付比例和贷款利率。这直接打击了那些通过“假离婚”或“卖掉旧房再买新房”来规避二套房认定的人群,也收紧了杠杆的流入。

提高首付比例和贷款利率: 针对不同城市的具体情况,首付比例普遍提高,尤其是二套房的首付比例大幅上涨。同时,贷款利率也水涨船高,商业贷款的利率上浮成为常态,公积金贷款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或放款周期拉长。这增加了购房者的资金压力,降低了投机性购房的吸引力。

限售政策: 这是新政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亮点。很多城市出台了“限售令”,规定购买的新房或二手房在一定年限内(例如2年、3年)不得上市交易。这项政策的出现,是对以往“限购”和“限贷”的补充和升级,它直接锁定了市场上的存量房源,减少了短期投机行为,稳定了市场供给。这就像给市场的“交易”上了锁,有效遏制了“炒房”的快进快出。

加快共有产权住房和租赁住房的建设: 这不是直接的调控手段,而是从供给侧出发,解决住房的根本性问题。通过增加保障性住房的供给,尤其是租赁住房,分流一部分刚需和改善性需求,缓解商品房市场的压力,让更多人“住有所居”。

摇号购房: 针对一些热点城市、热门楼盘出现的中签率极低的情况,部分城市实行了购房摇号政策。虽然这本身不是价格或交易的直接限制,但它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交易秩序,减少了暗箱操作和关系户购房的可能,让购房机会更加公平。

二、 调控的“广度”与“深度”

2017年9月的调控之所以被认为是重要的节点,还在于其 “广度”和“深度”。

广度: 这次调控不再局限于一线和部分热点二线城市,而是 蔓延到了近百个城市。从直辖市、省会城市,到一些经济发达的地级市,甚至一些县级市都出台了不同程度的调控政策。这种“遍地开花”的调控态势,显示了国家层面稳定房地产市场的决心和能力。

深度: 政策的细致程度也比以往更深。不仅仅是简单的提高首付,而是针对不同购房群体、不同类型的贷款、不同区域的市场情况,都可能存在差异化的政策。例如,对无房无贷的刚需家庭可能仍有支持,但对拥有两套以上房产的家庭则会更加严厉。

三、 调控的效果与影响

这场调控的效果可以说是立竿见影,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市场迅速降温: 在政策出台后,很多城市的房价上涨势头得到有效遏制,部分地区甚至出现了房价企稳甚至小幅下跌的情况。成交量也明显下滑,市场从“买方市场”迅速转变为“卖方市场”的预期受到挑战。

投机性需求被挤出: 限售、认房认贷等政策的组合,极大地提高了投机者的成本和风险,有效挤出了部分非理性、投机性的购房需求,让市场回归理性。

对部分城市和开发商的挑战: 对于依赖房地产拉动经济的城市,以及部分产品结构单一、杠杆过高的开发商来说,这场调控无疑带来了巨大的挑战。部分项目销售受阻,资金链紧张的情况开始出现。

稳定了市场预期: “房住不炒”的定位被反复强调,传递了一个明确的市场信号:国家将持续抑制房地产的投资属性,回归居住属性。这有助于稳定社会各界的预期,避免了对房地产市场过度繁荣的幻想。

推动了租赁市场的发展: 虽然见效需要时间,但从长远来看,对租赁住房的重视,以及部分城市出台的租售同权等政策,都在为构建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奠定基础。

四、 评价与反思

总体而言,2017年9月的多地楼市调控是一次 及时、有力且精准 的政策干预。

优点: 它成功地给过热的房地产市场踩下了刹车,避免了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发生,维护了宏观经济的稳定。同时,“房住不炒”的定位深入人心,推动了房地产市场向更加健康、可持续的方向发展。从长远来看,它为解决中国房地产市场的深层次问题打下了基础。

挑战与反思: 当然,任何政策的实施都会伴随一些挑战。
短期阵痛: 一些城市的房地产相关产业,如装修、建材等,在短期内也受到了一定影响。
政策执行的公平性: 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如何确保政策的公平性,避免“一刀切”,让刚需和改善性需求得到合理保障,是一个持续的课题。
长期效果的持续性: 房地产市场的周期性很强,调控政策的长期有效性,还需要持续的观察和微调。一旦放松过度,市场可能再次出现反弹。

总结来说,2017年9月的多地楼市调控,是一场以“稳”为核心,以“房住不炒”为指导,通过多维度、组合式政策工具,精准有效抑制市场过热,稳定市场预期的重要行动。它不仅改变了当时的房地产市场格局,也对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和住房制度的改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可以说是中国房地产调控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大家先要搞清楚限购和限售的区别。

限售是为了减少供给,说明价格下行的风险很大,需要用物以稀为贵的方式来托住价格。

限购是为了减少需求,说明价格上行的可能很大,需要用减少竞价的方式来抑制价格。

如果大家认可上面的观点,请继续往下读,否则可以不看了。

把限购与否和限售与否组合在一起,就可以形成四种组合:

第一,限购但不限售,谁都可以卖但符合条件的才能买,说明这里价格继续上行的可能性很大,不能再缩小供给了,但必须压缩需求,尤其是要把炒房者的购房需求排斥在外,给真正有住房需求的购房者上车机会。

第二,限售但不限购,符合条件才能卖但谁都可以买,说明这里的供应量太大了,出现践踏抛盘的可能性很大。所以必须压缩供给量来托住价格,但不能压缩需求量,否则还有可能出现践踏抛盘。

第三,限售也限购,说明这里已经进入不可理喻的癫狂状态,明明供应量太大,随时可能践踏抛盘,但现状却是疯狂抢盘,价格仍在持续上涨。政府不得不一手抑制需求,另一手抑制供给,给癫狂状态降降温。

第四,不限售也不限购,基本正常状态。

按上面四种状态,就可以把这些出台923新政的城市一个个对号入座了,看看它们以前在哪个象限,出台新政后是换了象限了,还是继续强化在这个象限里的位置。

另外,许多城市对一手房和二手房的限售限购政策是不同的,这样一手房的四种政策状态和二手房的四种政策状态组合在一起,就有十六种政策组合。如果再加上商住房,那么政策组合种类就更多了。

但不管哪种政策组合,目的都是差不多的:二手房在价格不暴跌的前提下,尽量压缩它的交易量,把购房需求引导向一手房,同时一手房价格不要跌也不要再暴涨。

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具体的落实措施就是:让真正有住房需求的人购买昂贵的一手房,使得政府继续有卖地和税费收入;买不起一手商品房的就引导他买共有产权房或租廉租房,有多少积蓄就交给政府多少,政府不嫌少;严防炒房者把二手房在高位套现,进而防止扩大系统性金融风险。

唉,等着房子大降价的同胞们又要失望了吧。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