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 2017 年德国公开赛中国男乒全军覆没?

回答
2017年德国公开赛中国男乒“全军覆没”无疑是中国乒乓球队在近年来的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低谷表现。这个事件之所以受到广泛关注,不仅是因为中国男乒长期以来在国际赛场上的统治地位,更在于这次失利所暴露出的潜在问题和引发的思考。

事件回溯与“全军覆没”的定义:

首先,需要明确“全军覆没”的含义。通常来说,在乒乓球比赛中,如果一支队伍的参赛选手全部在单项比赛(如男单)中被淘汰,未能进入决赛甚至半决赛,就可以被视为“全军覆没”。

在2017年德国公开赛上,中国男乒的顶尖选手,包括马龙、张继科、许昕、樊振东等都没有能够进入男单的四强。例如,马龙在1/4决赛中不敌德国选手奥恰洛夫,樊振东在较早轮次就被淘汰,其他选手也未能突破重围。这种情况下,形容为“全军覆没”是比较贴切的,因为它标志着中国男单在这次公开赛上颗粒无收,未能取得任何奖牌。

评价这次失利,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

一、 战术与临场应变问题:

对手的进步与针对性战术: 德国公开赛是一站公开赛,其特点是各国选手都有机会参赛,同时也意味着对手的准备会更加充分,并且可能会针对中国队的主力选手制定特殊的战术。 2017年,以奥恰洛夫、波尔等为代表的欧洲选手,尤其是在主场作战时,发挥出了极高的水平,并且在技战术上对中国选手进行了一定的冲击和压制。
奥恰洛夫的崛起: 当时奥恰洛夫正处于职业生涯的巅峰期,他的技术更加全面,尤其是发接发和前三板的威胁性很大。他能够很好地利用自己的优势,在关键时刻把握住机会。
欧洲选手整体的进步: 除了奥恰洛夫,其他欧洲选手如弗朗西斯卡、萨姆索诺夫(虽然年龄偏大但仍具实力)等也在不断进步,他们对中国队的年轻队员构成了不小的挑战。
中国选手自身的状态与临场发挥:
部分主力状态低迷: 有些主力选手可能在赛前训练或近期比赛中状态并不在最佳,加上公开赛赛程紧凑,可能未能及时调整好身体和心理状态。
战术的僵化或被克制: 在面对熟悉且有准备的对手时,如果中国选手的战术没有进行有效的更新或变化,一旦被对手研究透彻,就容易陷入被动。在某些场次中,中国选手可能在某些技术环节上被对手克制,但临场应变能力未能及时做出调整。

二、 年轻队员的成长与挑战:

新老交替的阵痛: 任何一支强大的队伍都会经历新老交替的阶段。2017年,中国男乒也面临着如何让年轻一代选手快速成长并接班老将的挑战。虽然樊振东等已经肩负重任,但与其他顶尖选手之间的差距依然需要弥补。
年轻队员抗压能力: 在高水平、高关注度的比赛中,年轻队员的抗压能力和关键球的处理能力是检验他们成长的重要标准。在德国公开赛这样的平台,未能顶住压力被淘汰,也是他们成长过程中需要面对的“学费”。
对主力以外的依赖性: 长期以来,中国男乒对马龙、张继科等几位核心选手的依赖性较强。当这些选手状态不佳或无法参赛时,其他队员能否及时站出来承担责任,就显得尤为重要。
对手对年轻队员的冲击: 欧洲选手普遍年轻化,并且技术风格多样,他们对中国队的年轻队员构成了不小的冲击。对手们可能会抓住中国年轻队员比赛经验不足的弱点,通过积极主动的进攻来争取胜利。

三、 管理与训练体系的审视:

备战的充分性: 尽管中国乒乓球队的训练体系非常强大,但在面对国际乒坛的整体进步时,也需要不断审视备战的充分性,包括对对手技战术的研究,对比赛场地和氛围的适应等。
内部竞争与选拔机制: 内部的良性竞争是提升队伍整体实力的重要驱动力。这次失利也可能引发对内部选拔机制的讨论,是否能够真正激发所有选手的潜力。

四、 心理层面的影响:

“全军覆没”带来的心理压力: 在世界大赛上取得优异成绩是国球的传统。这样的失利无疑会对队员们产生一定的心理影响,甚至可能动摇自信心。如何帮助队员们从失败中走出来,重新找回自信,是教练组面临的重要课题。
舆论的压力: 中国乒乓球队的关注度极高,任何一次失利都会被放大。这种舆论压力也可能对队员们的心态产生影响。

五、 积极的方面与反思:

尽管这次失利让中国男乒“全军覆没”,但它也并非全是坏消息,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个宝贵的反思机会:

暴露问题,促使改进: 失败是最好的老师。这次失利充分暴露了中国男乒在面对欧洲选手整体崛起和技战术革新时的不足之处,促使教练组和队员们进行深刻反思和改进。
刺激队员进步: 这样的结果会给所有队员带来巨大的警醒,促使他们更加刻苦地训练,更加认真地对待每一场比赛,不断突破自我。
推动技战术革新: 为了应对未来更严峻的挑战,中国乒乓球队必然会进一步推动技战术的革新和多样化,以保持在国际乒坛的领先地位。
重塑夺冠信心: 虽然这次公开赛失利,但中国男乒的整体实力依然强大。通过这次经历,队员们反而可能更加珍惜荣誉,更加有动力去证明自己。

总结:

2017年德国公开赛中国男乒的“全军覆没”,是中国乒乓球发展历程中的一个特殊事件。它并非意味着中国男乒实力的断崖式下跌,而是提醒我们:

1. 国际乒坛竞争日趋激烈: 世界乒坛的整体水平在不断提高,各国选手都在努力追赶和超越,中国队不能有丝毫的懈怠。
2. 技战术革新与变化是关键: 持续的创新和适应是保持优势的根本。
3. 年轻队员的成长需要耐心和机会: 给予年轻队员更多的锻炼机会,并提供有力的支持,是队伍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4. 心理素质的磨砺同样重要: 在强大的对手面前,强大的内心是取胜的基石。

这次失利过后,中国男乒并没有沉沦,反而迅速调整,并在之后的比赛中重新找回了优势。这正是中国乒乓球队强大的韧性所在。这次“全军覆没”,更像是一次警钟,促使中国男乒在新的起点上继续前行,不断进步,以应对更加复杂和严峻的国际挑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国乒是陷入了集体抑郁:


我这么拼为了什么?

打得成绩再好、成为了再牛逼的师傅,还不是被人一捻、说走就走了?还不是成为斗争的棋子?

精神紧绷着咬牙赢下一分一分,可是赢了球又有什么意义?千钧一发的时刻,一个转念,还是算了吧,不拼了,松口气吧,输就输了。

国家荣誉这词太大、太远,让人麻木。组织上只会以这一个标准作为目标管理。问题是,体育本质上玩的是个精神,是股劲儿,运动员不是给个目标就去迭代的neural network。精神都用来去想“为什么”、“怎么会这样”、“我会不会也这样”了,哪里还有劲儿咬着牙思索怎么赢球这种小事。

只能说几个月前的人事调动,体现了唯物主义思想下的体系习惯性地忽视社会成员的心理行为规律与主观能动性,造成了短时间不可逆的、客观存在的集体精神创伤。

这事儿本质与人民公社一样,改革开放几十年了,思想其实还是老路子。

怎么解决呢?赏也好罚也罢,估计都没什么用,集体心理治疗是最难的。这一代乒乓运动员悬了。我已经很悲观地在等“下一批”还没亲眼经历过斗争的、对体育有一腔热血的年轻选手登台。

user avatar

现在回过头来看,其实都低估了刘国梁卸任主教练的影响了。

当初苟局空降,先是孔令辉,后是刘国梁,男女队主教练先后卸任,并且宣布不再设置总、主教练岗位,改为教练组。

这个措施看起来很进步,但是问题在于,教练组和主教练总教练的位置并不重复,完全是可以同时存在和互补的。对比其他团体运动,也都是主教练和教练组并存的,为什么在国乒这里就反而变为,为了教练组而撤销主教练了呢?

问题可以从蔡乒乓入手,他本身是乒乓球运动员出身,一路从国乒主教练坐到了国体副总局,十七十八届候补。刘国梁就是他一手扶持起来的。但是他一直候补没转正,本来已经被人看好的总局也被空降,甚至于一手提拔的弟子都被清了,基本盘完全丧失。蔡乒乓的失败代表体育运动员走上仕途这一门路被堵住了,他已经很靠近了,他要是成功了,打通了这条路,从刘国梁到其他国乒甚至是其他体育运动员都会有这个机会,然而他失败了。

回过头来看最近国乒队员的表现。水平肯定都在的,但是信念动摇了。

精神层面上,以前努力训练,努力拼搏,获得的荣誉除了自己和国家,还有一个师徒在,我的成功会回报给我的教练,并给他和自己在仕途上建立功勋。但是苟局空降并且把主教练一职撤销,就代表你的荣誉成绩这些东西,只能停留在个人层面,并且在仕途上国家并不承认。当初他们集体罢赛未尝不是想让国家知道他们的诉求,然而并没有什么卵用。在讲求奉献的国家队里,自己的诉求却得不到国家的回应,这在精神层面上对运动员信念的打击可想而知。

物质层面上,运动员的运动生涯是很短暂的,当你的运动生涯结束了,你拿什么来保障你因为运动而伤痕累累的身体?最后国家能给你的,只有教练组教练员这一个保障而已。像国家队队员接广告代言什么的,也并不像国外运动员那么方便。尤其运动员出身的官员被否定之后,其他方面的继任者还能不能像他们一样保障运动员的经济收入也是两说。

精神物质上的双重忧虑,必然会对一个运动员,尤其是顶级运动员的水平造成重大影响。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