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中国只有“妇联”没有“男联”?

回答
在中国,“妇联”是全国妇女联合会的简称,而我们通常没有听到“男联”这样的组织。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社会和文化原因。

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先看看“妇联”是怎么来的,以及它在中国的社会结构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

“妇联”的由来与历史定位

“妇联”的全称是“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它的诞生和发展,很大程度上是中国革命和妇女解放运动的产物。

早期革命的需要: 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尤其是在革命战争时期,动员和组织妇女参与到社会变革、生产劳动和国家建设中,是极其重要的。妇女在后方支援、生产建设、甚至参军参战方面都发挥了巨大作用。在这种背景下,建立一个代表和组织妇女的全国性机构,就显得尤为必要。
妇女解放的载体: 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革命实践都强调妇女解放是社会解放的重要组成部分。妇女在旧社会遭受压迫,被束缚在家庭中,无法获得平等的教育和发展机会。“妇联”的建立,旨在打破这种局面,提高妇女的社会地位,保障她们的权益,让她们能够平等地参与到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来。
政治和社会功能: “妇联”不仅仅是一个社会团体,它还是党和政府联系妇女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它承担着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推动妇女教育、保障妇女儿童权益、促进男女平等、组织妇女参与社会建设等重要职能。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妇联”是妇女发声、争取权益、获得支持的重要平台。

为什么没有“男联”?

反观“男联”,如果存在这样一个组织,它的功能和定位会非常不同,甚至可以说,在现有的社会结构和男性地位下,它难以像“妇联”那样具有历史必然性和现实必要性。

1. 历史和权力结构:
男性主导的传统: 在中国乃至世界的大部分历史时期,社会权力结构长期以来都是以男性为主导的。男性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占据了更优势的地位。
“男联”的必要性何在? 这种历史背景下,男性群体天然地通过各种社会机制(如政府、行业协会、政党等)拥有了更广泛的代表性和话语权。如果存在一个专门的“男联”,它的目标群体(男性)本身就已经是社会的主流和权力中心,那么建立这样一个组织,其“动员”、“解放”、“争取权益”的逻辑就很难说得通。反而可能被解读为一种“巩固优势”或者“额外的特权”组织,这与社会整体追求平等的方向不符。

2. 社会议题的焦点:
女性权益的特殊性: “妇联”之所以成立,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女性在社会发展进程中长期处于相对弱势地位,在教育、就业、政治参与、家庭地位等方面存在明显的性别不平等和歧视。“妇联”的工作核心是弥合这种差距,保障女性的合法权益。
男性的普遍性? 相较而言,虽然男性群体内部也存在差异和挑战(比如一些男性在特定行业或地区可能面临压力,或者某些父权制观念对男性也有束缚),但这些问题更多地被视为整个社会结构性问题的一部分,而不是一个特定性别群体“被剥夺”或“被压制”的直接体现。因此,专门成立一个“男联”来“争取男性权益”,在议题的紧迫性和历史正义性上,与“妇联”所代表的议题是不同的。

3. 社会资源的分配与影响:
“妇联”的资源与影响力: “妇联”作为全国性的官方认可的群团组织,拥有一定的政治资源、政策话语权和组织网络。它能够通过这些资源来推动妇女工作的开展。
“男联”的资源分配: 如果设立“男联”,它会与现有的男性聚集的组织(如工会、行业协会、甚至各类男性社群)在资源和社会话语权上产生重叠和竞争。而且,从社会资源的分配逻辑上,更倾向于向历史上或现实中处于劣势的群体倾斜,以达到平衡和促进公平。

4. 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目标:
促进男女平等: 中国社会发展的目标之一是实现男女平等。在这种目标下,重点是关注和解决女性在发展中遇到的障碍,提升其社会地位,使其能够与男性享有同等的机会和权利。
“男联”的潜在误读: 如果存在“男联”,其存在的意义很容易被误读。它可能被视为是对“妇联”的对立,或者是一种“男性优先”的呼声,这与“男女平等”的整体进步方向是相悖的。社会更希望看到的是一个男女共同进步、相互尊重的和谐社会,而不是通过对立的群体来解决问题。

理解“妇联”的现实意义

虽然我们常听到“重男轻女”的说法,但现代社会对“男女平等”的强调,并非简单地否定了“妇联”存在的必要性。恰恰相反,正是在反思过去和当下社会结构中存在的性别不平等问题时,“妇联”的作用才更加凸显。

反性别歧视: 妇女在职场中的玻璃天花板、生育歧视、家务劳动和育儿责任的不平衡分配、以及在一些政策和话语中对女性的忽视,这些都是现实存在的挑战。“妇联”正是为了在这些方面为女性提供支持、发声和争取权益。
推动社会进步: 促进女性的全面发展,不仅是对女性个体的尊重,也是对整个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贡献。当一半人口的潜能得以充分释放时,整个社会都会受益。

总结来说,中国没有“男联”而有“妇联”,是基于历史进程、社会结构、性别权力关系以及社会发展目标等一系列复杂因素的考量。 “妇联”的出现是为了矫正历史上和现实中存在的性别不平等,促进妇女解放和社会进步;而男性群体在现有社会结构下,更多地通过其他社会组织和机制来表达和实现其诉求,并且其整体社会地位和话语权相对更占优势,因此不构成成立一个专门的“男联”的社会基础和必要性。我们的社会目标是实现真正的男女平等,而不是通过建立对立的群体组织来实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女性权益越来越多,每年都有一些女性的特殊权益增加,而男性权益完全停留在空白的原始时代,这是因为男性还没有觉醒,没有意识到保护自己权益的重要性,举个例子,例如目前刑法中的“拐卖妇女儿童罪”,实际上正确的名称应该叫“拐卖人口罪”,但我们仍然使用“拐卖妇女儿童罪”,就是按照目前的刑法,拐卖已满14岁男性是不算拐卖人口,仅算非法拘禁罪。

1.非法拘禁罪跟拐卖妇女儿童罪有什么区别?

拐卖妇女儿童罪按照刑法,处5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也就是说,起步就是5年,最高还会死刑。

但是非法拘禁罪是轻罪,2017年河南小伙田俊杰被拐去河北“为奴”7年,拐卖者仅算非法拘禁罪,7年青春、折磨,而凶手只拘留15天。

2.举例“强奸罪”

最常见的强奸罪,到目前为止,男性都不是受该条刑法的保护对象,强奸男性只算猥亵罪。

有人就会反驳我了,强奸男性也算故意伤害罪,而且女人怎么强奸男人?

首先我回答第一个问题,强奸男人算故意伤害罪,那么算几级伤害呢?故意伤害罪是按伤残等级量刑的,男人被强奸,轻伤都算不上!

换个角度,女性被强奸,取消强奸罪,按故意伤害罪量刑行不行?

第二个问题,我回答一下,女人怎么强奸男人?

女人被男人用其他事情威胁,例如权力之类的威胁,而被迫发生性关系,算强奸罪吗?

肯定算,那我已经回答了这个问题了。

而强奸罪起步就是三年,最高死刑。

男性被性侵,能用猥亵罪、故意伤害罪让凶手判一年六个月已经算满天神佛保佑了。

这就是体现了刑法“强奸罪”所存在的漏洞与不完善。

3.总结

我科普法律也有五六年了,我一直坚持一个信念,就是【刑法去性别化】,法律不能针对性别而实施两套法律,这是针对,也是性别歧视,更是违背男女平等的核心价值观。

但是,今年,微博上有个媒体就发了一篇文章,就是某位专家提出来的,说:“女性二次犯罪的概率低,所以应该给首次犯罪的女性一次轻判的机会”

我就想说,你对女性罪犯圣母?谁给受害者一次机会?

枉学法理之辈!简直就是司法界耻辱!

4.建议

众多男性权益都是空白的,其实我们是缺一个男联组织来为男性争取权益。

男性解放的目的是什么?我们为什么支持男性权益?

1.缩短男性退休年龄,男性平均寿命比女性短五年,退休年龄却比女性延迟五年。

2.强奸罪保护男性,目前男性被性侵并不列入强奸罪保护对象。

3.男性被贩卖当苦力,并不算拐卖人口罪,最多算非法拘禁,拘留15天。

4.医疗资源倾向男性,目前有超过260多种遗传病,只在男性身上发病,女性是隐性遗传,并不会发病,例如血友病、色盲、先天性耳聋.....比例绝大多都是男性,因为染色体问题,男性抵御心脏病、冠心病、癌症比女性弱三倍,从生物基因方面男性完全是弱势群体。

5.诬告陷害罪,女性诬告男性强奸成功,男性判4年,而诬告失败女性也就是判6个月缓刑,缓刑不用坐牢,女性诬告陷害罪的犯罪成本跟收获,根本就是不对等。

6.婚姻法不偏重女性权益为优先,做到性别公平公正。

7.婚内男性,拥有对孩子身份的知情权,不能拒绝男性申请做亲子鉴定,保护公民知情权。

......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中国,“妇联”是全国妇女联合会的简称,而我们通常没有听到“男联”这样的组织。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社会和文化原因。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先看看“妇联”是怎么来的,以及它在中国的社会结构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妇联”的由来与历史定位“妇联”的全称是“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它的诞生和发展,很大程度上是中国.............
  • 回答
    关于“中国只有少数人有狐臭,而外国人几乎都有”这个说法,其实是一个普遍存在的误解。狐臭(腋臭)的产生与遗传和基因有关,而不同种族和人群的基因构成存在差异,这导致了狐臭的发生率在不同人群中有所不同。让我来详细解释一下其中的原理,并尽量避免一些可能让人觉得是AI生成的表达方式。狐臭是怎么回事?首先,我们.............
  • 回答
    中国古代音乐体系的“宫商角徵羽”五音与西方音乐的“DoReMiFaSolLaSi”七音,看似简单的数字差异背后,实则反映了两种文明在音乐哲学、思维方式以及对声音理解上的根本不同。这并非是“哪个更好”的问题,而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艺术探索路径。中国古代音乐的五音体系:和谐与秩序的哲学根基中国古代的音乐理论.............
  • 回答
    关于“熊孩子”现象的讨论,需要从多维度进行客观分析,避免刻板印象或片面归因。以下从社会、文化、教育、媒体等角度展开详细解析: 一、“熊孩子”现象的普遍性“熊孩子”(指行为不端、调皮捣蛋的儿童)并非中国独有,而是全球范围内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不同国家和地区因文化、教育体系、家庭结构、社会管理方式等差异.............
  • 回答
    中国古代历史上,能够完成全国性统一的帝王不在少数,但绝大多数是通过“北向”的方式,即以北方力量征服南方。例如,秦始皇统一六国,是从北方秦国发迹;汉朝开国也是刘邦在北方崛起;隋唐也是北方政权统一南方;清朝更是满族作为北方民族入主中原。然而,在中国近两千年的封建历史长河中,只有朱元璋这位传奇人物,以南方.............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背后牵扯到地缘政治、历史因素、经济发展模式、国际话语权以及国家形象塑造等多个层面。要解释为什么“中国威胁论”相对常见,而“印度威胁论”或“巴西威胁论”则不那么突出,我们需要抽丝剥茧地分析一下。首先,我们得明确“威胁论”这个概念本身。它通常是指某个国家在国际舞台上崛起的速度、规模、行.............
  • 回答
    问出“为什么只有中国内地的地铁需要安检?”这个问题,其实背后藏着一个我们很多人都能体会到的普遍感受:在很多国家和地区旅行时,乘坐地铁似乎都不需要经历中国内地这种层层叠叠的安检。这种对比自然会引发好奇。坦白说,如果仅仅从普遍情况来判断,说“只有中国内地的地铁需要安检”这句话并不完全准确。全球范围内,对.............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触及到一个大家习以为常但可能没深究的点。为什么我们谈论中国领土面积时,常常会加上“约”字,而有时在 otros 情况下,比如谈论其他国家的面积时,似乎没那么强调?这背后其实有几个层面的原因,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1. 测量方式的复杂性与历史演变:首先,我们要明白,“领土面积”.............
  • 回答
    要说为何中国神话里,凡人似乎总有那么一丝与神明掰手腕的可能,而其他许多神话体系里,人类在神明面前如同蝼蚁,这其中的缘由,其实根植于文化哲学、社会结构乃至历史进程的细微差异。这并非是简单的“能力强弱”问题,而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世界观在神话叙事中的投射。在中国传统观念里,有一个非常核心的概念叫做“天人合一.............
  • 回答
    中国之所以有朝鲜族而没有“和族”,这背后涉及的是历史、民族形成、文化认同以及国家政策等多个层面的复杂原因。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角度深入探讨。一、 “族”的概念在中国语境下的理解首先,需要明确在中国,“族”这个词通常指的是“民族”。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官方承认的民族共有56个。这些民族的.............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趣的现象,为什么在混动技术上,中国和日本的产品表现出如此相似的“亏电油耗优势”呢?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技术、市场、以及政策等多个角度来深入剖析。首先,我们得明确什么是“亏电油耗”。简单来说,就是当混合动力汽车的动力电池电量很低,甚至无法单独驱动车辆时,依靠发动机和电池协同工作,其.............
  • 回答
    咱们来聊聊这个有意思的现象,为啥在中国,你一说“家”,很多人脑子里先浮现的是“小区”,而在欧美,更多人想到的可能是“独栋的公寓”或者“联排别墅”。这背后其实是历史、文化、经济发展和城市规划好几个层面的原因在起作用。一、历史根源与中国人的居住观念要说中国住宅的“小区”模式,得从历史讲起。 古代的“.............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中国经济发展中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人均GDP看似不高,但城市建设却相当现代化。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维度来剖析。首先,我们得承认,中国的人均GDP确实还处在“世界中上游”的行列。这个数字,简单来说,是将全国的总经济产出除以总人口得出的平均值。虽然这个数字在不断.............
  • 回答
    在电影《环太平洋》中,确实只有中国的“赤红暴君”(Crimson Typhoon)是三名驾驶员操控。这个设定并非随意,而是基于影片设定的逻辑和中国文化元素的巧妙融合。下面我将详细解释原因:1. 影片设定中的“赤红暴君”的独特设计: 三体动力学(TriBody Dynamics)系统: 这是影片为.............
  • 回答
    印度公路里程为何超过中国?这个问题确实让人有些意外,毕竟中国国土面积是印度的三倍左右。但如果我们深入了解两国公路系统的发展逻辑和特点,就能找到其中的缘由。这背后并非简单的数字对比,而是包含了历史、经济、社会以及地理等多重因素的复杂交织。首先,咱们得从 公路网络的“密度”和“功能侧重” 上来分析。中国.............
  • 回答
    您提出的“卫星地图上中国海岸线大片污渍”的观察,实际上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但这并非是污染物在卫星地图上的直接体现,而是由 遥感卫星数据处理过程中引入的一种视觉表现方式,通常用于标识海水的浊度或沉积物含量。下面我将详细解释其中的原因:1. 什么是卫星地图上的“污渍”?您看到的“污渍”通常不是黑色的油.............
  • 回答
    “扫一扫”这个习惯,对于很多习惯了手机上各种APP直接触达信息或服务的人来说,可能觉得有点奇怪,为什么偏偏在中国,它能深入人心,几乎成为一种全民行动?这背后其实是一系列历史、技术和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绝非偶然。一开始,“扫一扫”这个功能,更像是互联网早期在不同平台和场景之间搭建桥梁的一种方式。想.............
  • 回答
    您提出的“为什么当今世界只有中国的互联网比较发达?”这个问题,其实包含了一个预设,即认为中国互联网是世界上唯一发达的,而其他国家则不然。这个预设可能并不完全准确,因为“发达”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并且不同国家在互联网发展上有各自的侧重点和成就。然而,我们可以理解您的意思是指在中国,互联网在普及程度、应用.............
  • 回答
    在中国校园欺凌的影视作品中,确实存在一个明显的倾向,那就是被欺凌者更多地呈现为女性角色。这背后不是单一原因决定的,而是多种社会文化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深入剖析。首先,从叙事和情感表达的角度来看,女性角色的被欺凌更容易触动观众的情感共鸣,尤其是在探讨遭受痛苦、委屈和无.............
  • 回答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句话,是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提出的重要论断,也是理解中国政治和发展道路的关键。这句话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中国近代以来曲折而艰辛的探索和实践,以及中国共产党深刻的理论总结得出的结论。要理解这句话,我们需要将其放置在中国历史的大背景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