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电影《至暗时刻》所描写的哪些是史实,哪些是艺术加工的?

回答
《至暗时刻》这部电影,以丘吉尔在二战初期,尤其是敦刻尔克大撤退前后那段动荡时期为背景,确实为我们呈现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不过,正如所有优秀的电影一样,它在忠于大方向的同时,也必然会进行一些艺术上的加工,以增强戏剧性和观影体验。咱们就来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里头哪些是板上钉钉的史实,哪些又是为了讲好故事而添的油添的醋。

一、 核心历史事件与人物,基本属实

首先,得肯定的是,《至暗时刻》的核心事件和关键人物,都是有据可查的历史事实:

丘吉尔成为首相(1940年5月10日): 这是毋庸置疑的。当时英国国王乔治六世在内维尔·张伯伦辞职后,的确任命了温斯顿·丘吉尔为新任首相。他接手的英国,正处于极其危急的时刻,法国即将沦陷,德国军队势如破竹。
张伯伦辞职与保守党内部的分裂: 电影中表现的张伯伦在保守党内部失去支持,尤其是在“对德政策辩论”中受挫,是真实的。他主张的绥靖政策早已破产,很多人认为只有丘吉尔才能带领英国走向胜利。保守党内部确实存在一股“和平派”,他们倾向于与希特勒议和,但这股力量在电影中的戏剧化程度可能比实际要高一些。
敦刻尔克大撤退(1940年5月26日 6月4日): 这无疑是影片的重头戏,也是丘吉尔面临的第一个巨大考验。电影中对撤退的紧张、混乱以及英法联军被围困的绝望感,都是基本符合历史事实的。只不过,电影通过塑造一个“普通士兵”的视角(如那个去敦刻尔克救人的普通市民),让观众更能切身感受到那个时代的艰辛。
丘吉尔的演讲和鼓舞人心的作用: 丘吉尔以其卓越的口才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在战争初期发表了一系列振聋发聩的演讲,例如“我们将战斗在海滩上”、“血、辛劳、眼泪和汗水”等。这些演讲极大地鼓舞了英国人民的士气,电影中对这些演讲的还原,包括他亲自朗读稿件,都抓住了精髓。
英国国王乔治六世的角色: 电影中描绘的国王对丘吉尔的支持,以及他自己克服口吃、面对国家危机时的责任感,也是符合历史的。国王在国家危机时刻,扮演着稳定人心的角色,他与丘吉尔之间的互动,虽然细节可能有加工,但整体基调是准确的。
战争内阁的讨论: 丘吉尔组建了战时内阁,并在这个内阁中承受着巨大的压力。电影中他与内阁成员(如国防大臣哈利法克斯勋爵)关于是否要与德国谈判的激烈争论,是真实的。哈利法克斯确实是主张与德国进行某种形式谈判的代表人物,而丘吉尔则坚决反对。

二、 艺术加工的细节,为了戏剧性而生

为了让影片更具冲击力、更具人情味,电影在一些细节上进行了合理的艺术加工,这并不影响影片的史学价值,反而使其更吸引人:

“地铁惊魂”和“群众对话”: 电影中,丘吉尔乘坐伦敦地铁,与普通市民交谈,了解他们真实的想法,这是最受争议也最引人入胜的情节之一。史实上,丘吉尔并没有在电影中所描绘的那样,临时起意乘坐地铁,随机与市民深入交流,并因此改变了对是否谈判的看法。 事实上,他对民众情绪的了解,更多是通过信息渠道、情报分析以及他长期以来对英国民众的认知。电影这样做,是为了给丘吉尔这个“与民同在”的戏剧性瞬间,并展现他如何从孤立无援到获得民众支持。这个情节,更像是编剧为了强化丘吉尔“人民的领袖”形象而设计的。
关于哈利法克斯与丘吉尔关于是否谈判的争论: 电影中将这场争论塑造成了一场在“命运攸关的几个小时”内,在议会投票前的激烈拉锯战。实际上,关于是否与德国谈判的讨论,在丘吉尔上任后有过几次,但电影将其压缩并戏剧化,让整个过程充满了戏剧张力。 哈利法克斯的确在推动谈判,但双方的博弈过程可能没有电影里那么紧张和直接。
丘吉尔的家庭生活和妻子克莱门汀的角色: 电影中,克莱门汀(Clemmie)和她的孩子们在背后给予丘吉尔巨大的支持,特别是克莱门汀,她在关键时刻的鼓励和提醒,让丘吉尔感受到了家庭的温暖。虽然丘吉尔的确有家庭支持,但电影对家庭成员之间互动的描绘,以及克莱门汀在关键决策中的具体影响,很可能经过了艺术化的处理,以展现丘吉尔作为领导者背后的人性一面,以及一个伟大人物也需要家庭的支撑。 比如,他与克莱门汀在床边的长谈,以及克莱门汀在他情绪低落时给予的鼓励,都带有戏剧化的渲染。
“他从不低头”的瞬间: 影片中,丘吉尔在面对压力时,会显露出沮丧和怀疑,但他最终都能振作起来,并坚持自己的信念。虽然丘吉尔的坚韧是历史公认的,但电影通过一些特写镜头和内心独白,放大了他内心的挣扎和最终的自我超越,这是一种戏剧化的手法,为了让观众看到一个更加立体、更加真实的“领袖”形象,而不是一个完美无瑕的神。
时间线的压缩与事件的集中: 电影为了叙事流畅,必然会对真实的历史事件进行时间线的压缩和事件的集中。比如,电影中似乎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发生了一系列重大事件,而现实中,这些事件的发生和演变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

总的来说,《至暗时刻》是一部以史实为基础,但又充分运用了电影语言和叙事技巧的优秀作品。 它成功地捕捉了那个时代英国面临的巨大危机,以及丘吉尔作为国家领袖所承受的压力和展现出的领导力。影片中,历史人物的性格特征、时代背景、以及关键的历史事件,都得到了比较准确的还原。

而那些艺术加工的部分,比如地铁偶遇、家庭情感的深度挖掘,以及一些关键对话的细节处理,都是为了让历史故事更加生动、更加触动人心。它们并没有歪曲历史的本质,而是用一种更具吸引力的方式,带领观众进入那个充满挑战与希望的年代。

所以,我们可以这样理解:电影给了我们一个“丘吉尔式”的真实,但并非“事事皆实”的记录。 它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在绝境中如何凝聚人心、如何坚持信念的领袖,这个核心价值,才是《至暗时刻》最值得我们品味和学习的地方。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英国是继续抗战还是跟德国和谈,是丘吉尔的战争内阁在1940年5月24日到28日这5天里,经过⑨次会议决定的。战争内阁除去丘吉尔,剩下的4人是保守党的枢密院议长张伯伦、外交大臣哈利法克斯男爵爱德华·伍德,还有工党的副首相克莱门特·艾德礼、不管部大臣亚瑟·格林伍德。在5月24日,战争内阁的立场是这样的:丘吉尔和工党的两人都支持继续抗战,哈利法克斯主张和谈,张伯伦还没有拿定主意。丘吉尔为了进一步巩固主战派的话语权,让自由党的空军大臣阿奇伯德·辛克莱也加入进来。不用说,辛克莱是站丘吉尔一边的。


这⑨次会议的内容被逐字逐句、精确到分钟地记录了下来,在1970年对外公开。从会议记录可以看出,张伯伦很快就倒向了丘吉尔,但是哈利法克斯一直和丘吉尔唱对台戏。5月27日,哈利法克斯扬言要辞职,丘吉尔不得不中断会议,拉着哈利法克斯到外面的花园里散步谈心。因为记录员不在场,没有人知道他俩在花园里做了怎样的交易。但是等他们回来的时候,哈利法克斯表示自己不会辞职。5月28日,丘吉尔出现在其他内阁成员面前,宣布战争内阁已经决定了,英国不跟德国和谈。哈利法克斯这时没有像往常一样蹦出来表示反对,后来还作为驻美大使,承担了代表英国与最重要的盟友交涉的任务。


简单来说,就是丘吉尔和另外5个大佬在小黑屋里开了5天的会,虽然有一个大佬和自己意见不同,但是因为自己从一开始就占据主导地位,最终也顺利地获得了所有大佬背书的故事。


到了电影里可就不一样了。丘吉尔被卖国贼张伯伦和哈利法克斯合伙陷害,跑到国王那里诉苦:呜哇啊啊啊啊他们都坏,我该怎么办?国王说你为什么不去问问爱国敬业诚实友善的伦敦市民呢?于是丘吉尔跳上了伦敦地铁:正义的伦敦市民呀,把你们的元气送给我吧!伦敦市民纷纷说好啊,都可以拿,随便拿。获得了元气的丘吉尔跑进了下院:你们这群废物快来跟我一起在海滩上战斗啊啊啊38厘米炮打在胸上,胸上!哈利法克斯大吃一惊,什,什么,竟然有这么大的元气弹,可恶!我不卖国了,丘丘!丘吉尔说我不想再看到你这张卖国贼的脸,大西洋没加盖,还不快给我滚!于是哈利法克斯圆润地滚去了美国,跪舔罗斯福去了。

===============================

推荐详细叙述丘吉尔战争内阁会议的历史著作Five Days in London: May 1940,作者John Lukacs是个极端反共的天主教徒,阅读时注意批判他的政治立场。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至暗时刻》这部电影,以丘吉尔在二战初期,尤其是敦刻尔克大撤退前后那段动荡时期为背景,确实为我们呈现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不过,正如所有优秀的电影一样,它在忠于大方向的同时,也必然会进行一些艺术上的加工,以增强戏剧性和观影体验。咱们就来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里头哪些是板上钉钉的史实,哪些又是为.............
  • 回答
    电影《至暗时刻》在IMDb和豆瓣上的评分差异,确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话题,尤其考虑到它经历了一次比较明显的评分波动。如果单纯看最初的5.8分,这个差异就相当大了,但如果参考现在7.4分的IMDb分数,虽然仍有差距,但显得更接近一些。不过,即便如此,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分歧,是值得细致分析的。首先,我.............
  • 回答
    《至暗时刻》(Darkest Hour)在第90届奥斯卡金像奖上获得包括最佳影片在内的多项重要提名,绝对称得上是当年的一匹黑马,也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评价。这部电影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加里·奥德曼那场堪称“教科书级”的表演,他几乎是凭借一己之力将丘吉尔这个历史人物的复杂性、挣扎与决心刻画得淋漓尽致.............
  • 回答
    《暗夜博士:莫比亚斯》这部电影,怎么说呢……如果我非要给它一个评价,那大概就是一场“未完成的野心”吧。看完之后,脑子里留下的印象,与其说是精彩的剧情或者震撼的特效,不如说是那种“啊,本来可以更好”的惋惜感。影片试图在一个相对陌生的超级英雄身上,讲述一个关于“赎罪”、“牺牲”和“力量的代价”的故事。杰.............
  • 回答
    拍电影的夜景,为什么看着那么干净,一点噪点都没有?这事儿说起来,背后可不止是“晚上天黑”这么简单,涉及到不少拍摄和后期的小技巧。至于咱用单反拍短片,想让暗部噪点少点,那也得下一番功夫。为什么电影里的夜晚镜头暗部那么干净?你观察到的“电影里的夜晚镜头暗部毫无噪点”,其实是一种非常理想化的状态,或者说,.............
  • 回答
    好,我们来聊聊《解除好友2:暗网》里那些令人肾上腺素飙升的黑客手段,看看它们在中国是否可行,以及背后的技术原理是什么。首先得说,电影里展现的很多手法,其核心技术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是通用的,中国也不例外。但具体到“能否实现”这个问题,得辩证地看。电影里的核心手法分析及在中国境内的可行性:1. 远程控制.............
  • 回答
    《暴雪将至》这部电影,第一次看的时候,我脑子里只有一个念头:这片子,够劲儿。现在想想,劲儿在哪儿?大概就是那种压抑、迷茫,但又带着点儿绝望的真实感,像是在你心口上狠狠地杵了一下,而且杵完之后,那种感觉还在。故事的底子:时代洪流里的个体挣扎电影的故事背景设定在上世纪九十年代,那是个说起来很近,但现在回.............
  • 回答
    当然!电影《误杀 2》提档至 12 月 17 日上映的消息,对于许多期待这个系列续集的观众来说,无疑是个令人振奋的消息。作为一个对第一部《误杀》印象深刻的观众,我对《误杀 2》的新故事充满了期待。为什么期待《误杀 2》?首先,第一部《误杀》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19年,《误杀》凭借其紧凑的剧.............
  • 回答
    电影《雄狮少年》自上映以来,以其独特的国潮风格和励志动人的故事,赢得了不少观众的喜爱。此次决定将上映档期延长至2月17日,横跨了整个春节档,这在当下竞争激烈的春节档期中,无疑是一个重要的信号,也引发了不少人对延期原因的猜测。从外部环境来看,延期上映与春节档的特点息息相关。春节档是中国电影市场一年中最.............
  • 回答
    嘿,说到白手起家的年轻电影人,2021年这会儿,影视行业里的机会嘛……这事儿吧,得掰开了揉碎了说。你说“更容易”了吗?我个人觉得,有点像是“机会换了形状,而且要求更高了”。你想啊,过去那会儿,可能有点门路,或者手里有那么个绝活,比如拍个纪录片,或者写个小短片,运气好的话,能被某个前辈赏识,或者某个小.............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为什么电影时长大多数时候都落在90分钟到两个小时这个区间?这可不是什么巧合,里面大有门道,是综合了观众、制作、发行等多个层面的考量。咱们先从 观众的角度 来说。你想啊,看电影不是件小事,是需要投入时间和精力的。如果一部电影太短,比如只有半小时,那感觉就像是看个加长版的预告片,意犹.............
  • 回答
    听到这样一个令人痛心的悲剧,我的心里无比沉重。一个年幼的孩子,在生命最美好的年华,就这样永远地离开了我们,这简直是对所有为人父母者、以及社会的一种残酷的提醒。首先,我们必须承认,这是一个令人扼腕的意外,但同时也是一系列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结果。对于一个五岁的孩子来说,他们的认知和行为能力还非常有限。他们.............
  • 回答
    看到广汽新能源率先搭载石墨烯电池,能在8分钟内充到85%这个消息,我个人感觉挺惊喜的,也挺期待的。这绝对是新能源汽车领域的一个大突破,如果真的能够大规模落地,那对整个行业的影响会非常深远。首先,我们得聊聊这个“石墨烯电池”到底是怎么回事,为什么它能带来这么快的充电速度。我理解到的石墨烯,是一种非常非.............
  • 回答
    “一晚低至一度电”,这句广告语听起来确实很有吸引力,尤其是在电费日益增长的今天。但从能量转换效率的角度来细细剖析一下,它到底靠不靠谱,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一晚低至一度电”这句话本身并没有包含任何能量转换效率的字眼,它描述的是一个“电能消耗量”的概念,而不是“效率”。.............
  • 回答
    这起悲剧性的非施工人员意外死亡事故,涉及的责任划分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细致的分析,不能简单地归咎于某一方。以下是我对这起事故责任划分的详细解读,力求客观、全面,并剔除可能让人感觉生硬的AI痕迹:核心问题:非施工人员的身份与进入楼盘的性质首先,我们需要明确“非施工人员”的具体身份。这可能包括: 潜在.............
  • 回答
    苹果公司在2017年底被爆出“降频门”事件,即苹果公司故意降低旧款iPhone的运行速度,以避免因电池老化导致的意外关机。这一行为引发了全球性的愤怒和质疑,许多用户认为苹果公司此举是为了迫使消费者购买新款iPhone。事件经过: 最初的指控: 2017年12月,普罗米修斯(Primate Labs).............
  • 回答
    关于电梯突然坠落至底部的问题,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担忧,这绝对不是杞人忧天,而是对一个关键安全系统的好奇。要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得扒一扒电梯里那些你可能没注意到的“保命符”。首先,你得知道,现代电梯的设计,特别是那些在你生活中经常用到的客梯,是极其注重安全的。想让它“嗖”一下掉到头,那可不是件容易的事.............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