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清史现在修完了吗?

回答
您好!很高兴能和您探讨“清史”这个话题。关于清史是否“修完”了,这可不是一个简单地说“是”或“否”就能概括的问题,背后牵涉到历史研究的复杂性和历史观的不断发展。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聊聊。

首先,我们要明确一下“修完”这个词在历史研究中的含义。

在传统意义上,当史书“修完”时,通常指的是一部由官方组织、有明确断限、系统记载了一个朝代史事的巨著,比如我们熟知的《史记》、《汉书》等“二十四史”。它们在成书之时,会以作者的史料和认知为限,将一个朝代的兴衰、制度变迁、重要人物事件等,按照一定的体例编纂出来。

从这个角度来看,《清史》的“修完”其实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一、漫长的“编纂”史:从《清史稿》到《清史》

清朝本身对于自己历史的记录是十分重视的。从入关之初,就建立了专门的机构来记录朝政和大事。但真正意义上要编纂一部系统的“清史”,则是在清朝灭亡之后。

《清史稿》:仓促而成的奠基之作

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本想接着编修前朝史书的传统,也组织了清史馆来编纂《清史》。然而,当时的政治环境复杂多变,经费和人员都存在问题,编纂过程可谓是十分仓促。最终,在1927年,以《清史稿》的名义出版了一部带有“稿”字的巨著。

《清史稿》的特点是:

体例比较完备: 它基本上沿用了《二十四史》的体例,包括本纪、志、表、列传等,内容相当丰富,涵盖了清朝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方面面。
资料来源广泛: 编纂者们搜集了大量清朝的官方档案、奏折、实录、以及大量的笔记、奏疏等,为后来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局限性也明显: 由于时间仓促,许多史料未能充分核实,史事记述也存在一些偏差、疏漏甚至主观的评判。更重要的是,它带有明显的“革命史观”的色彩,对清朝的评价相对负面,一些内容带有“新朝”的宣传痕迹。

所以,《清史稿》虽然规模宏大,但它更多地被视为一个未完成的“草稿”或者说是一个重要的“资料汇编”,距离我们今天理解的“修完”还有一段距离。

“冷落”与“再兴”:学者们的独立研究

《清史稿》问世后,并没有立即得到官方的最终认可和大规模推广。反而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历史学界对于“清史”的研究,更多的是学者们基于《清史稿》以及其他的零散史料进行的独立研究和著作。

新中国成立后的《清史》工程

直到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国家对历史研究的重视和学术体系的建立,对“修纂一部完善的、具有新中国史观的《清史》”的呼声越来越高。

21世纪初的启动: 2002年,由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广电总局、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等联合批复,启动了“中国大历史”工程,其中《清史》工程是重点项目之一。中国社会科学院承担了主要的编纂任务,并成立了专门的中国社会科学院清史编纂委员会。
巨大的投入与艰辛的劳动: 这个新的《清史》工程,集合了当时全国最顶尖的清史研究专家,历时十余年,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他们不仅仅是简单地“修”《清史稿》,而是在《清史稿》的基础上,大量吸纳近几十年来考古发现、新发掘的文献资料以及海外学者的研究成果,对历史事件、人物进行更深入、更客观的考证和梳理。
断限问题: 另外一个需要提的是“断限”的问题。传统的史书通常以朝代的开始和结束为断限。对于清朝来说,它的结束无疑是1911年的辛亥革命,但其影响一直延续到民国初期。如何处理这个“断限”,以及如何界定清朝的历史作用和影响,一直是历史研究中的重要议题。这次的《清史》工程,在一定程度上也回应了这些问题。
“全史”而非“正史”: 从工程的定位来看,它更倾向于是一部“中国通史”中的“清代卷”,或者说是一部“中国大历史”体系下的“清史”。它力求以科学的、客观的态度,全面、系统地反映清朝的历史面貌,并且吸收了马克思主义史学观,对历史事件进行科学的分析和评价。

那么,说它“修完了吗”?

从2008年出版第一批卷开始,到2012年全部卷册出版,中国社会科学院组织编纂的这部《清史》(注意,这部不是《清史稿》),可以说在一个庞大且有明确计划的学术工程层面,“修完了”。 它是一部由国家组织、有明确的断限、相对完备的体系、并被广泛认可的现代学术著作。

但是,这是否意味着关于清史的一切研究都“结束”了呢?

绝对不是。

历史研究是一个不断深入、不断发现、不断修正的过程。就像我们不会说“牛顿力学就完美了,不需要再研究了”一样,对任何历史时期的研究,也都是在动态中进行的。

史料的不断发现: 随着考古工作的进展,新的清代文献、档案、器物等还在不断被发现。比如,近些年出土的清宫档案、家族文書、地方志等,都为我们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材料。这些新发现会不断地冲击、补充甚至修正我们对历史事件的认识。
研究视角的更新: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思想的进步,我们研究历史的视角也在不断变化。过去可能更侧重于政治军事,现在则更加关注经济、社会、文化、民众生活、性别史、环境史等等。新的研究方法和理论也层出不穷。
“修史”的动态性: 即使是《二十四史》,它们的编纂也经历了漫长的时间,并且在后世学者中也存在争议和讨论。我们今天说的“修完”,更多的是指一个阶段性的、系统性的成果。但只要我们还在研究清朝,关于清史的“书写”就不会真正“完结”。

举个例子:

比如,关于某个清朝皇帝的统治,过去我们可能主要依据官方史书的记载,得出某个结论。但如果后来发现了他大量私密的奏折、与大臣的信函,甚至是民间流传的轶事,那么我们对这位皇帝的评价就可能需要重新审视和调整。

总结一下:

1. 《清史稿》 是民国时期仓促编纂的,内容虽丰,但有其局限性,不被视为最终完成的“清史”。
2.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21世纪初启动的《清史》工程,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组织编纂的《清史》,在2012年左右基本完成了其出版任务。从国家级、体系化的学术成果来看,这部“新《清史》”在某种意义上是“修完”了的。它是一部非常重要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作。
3. 但从历史研究的本质来说,任何历史时期的研究都不可能真正“修完”。 随着新史料的发现、研究视角的拓展和理论的创新,对清史的理解和书写将永远是动态的、发展的。

所以,我们可以说,目前有一个权威的、系统的现代《清史》已经问世了,完成了它的“工程任务”。但历史研究的大门永远敞开,清史的研究和“书写”也远未停止。 这也是历史的魅力所在,不是吗?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内行人都知道没必要修。说句不好听的话,戴教授01年提倡编撰清史,很大程度上是羡慕90年代的夏商周断代工程,所以自己也想弄个大工程

为何没必要?因为官修正史有以下四大意义

1记载意义。古代印刷术缺少,很多书籍保留不下来,所以官修正史可以有利于史料保存。

2阅读意义。古代很多人也没有机会看书,所以有一个总括性质的史书有利于阅读。

3态度意义。有利于明确修史所在朝代对所修历史的官方态度

4学术意义。二十四史大部分都可以认为是当时最有学术水平的人所编写的。这些人编写的书本身就是一部学问颇优的文史名著。

现在这四点都不存在

1史料意义。近代以来印刷术发展,大量史料得以保存。所以不但清史丧失了史料作用,即便是明史,真正科班做研究的人也是基本不用的。明朝史料非常丰富,明实录明通鉴国初群雄志略明季北略明季南略国榷都比明史好用。而且还有万历野获编一类的野史以及各种墓志铭日记留存。明朝都如此,何况清朝。清前期的研究史料还和明朝一样可以用清实录,但是已经边缘化了,因为各种内务府档案,军机处档案更好用,等到了晚清时期清实录就太弱爆了,各种档案报刊才是近代史研究的主要史料。这种情况下官修正史的记载意义完全没有。

2阅读意义。现代电脑技术发展已经让出书成为一件非常简单的事情。各种关于清史的书非常多。甚至古代没有的中国通史现在也有了,看里面的清朝章节也可以。在这种情况下对于想了解清史的人,只需要随便去京东上买一本看看就可以了。如果想了解某一个具体小事情,上知网也是可以查到的。甚至知网有的清史都没有,因为知网才是鸡毛蒜皮的研究都包括

3官方态度。现在有关清史的教材其实都可以起到这个作用。古代没有历史教材所以才需要官修正史表态。问题是也只能表一次态。而现在那么多教材版本,文革时期的历史教材和现在的都不一样,连官方态度的变迁都给你表现的明明白白的

4学者水平。这个圈内人不好明说。反正我知道这个工程里面有的教授拿完国家的钱让学生动笔写。我不知道司马迁看了会不会想我怎么没有带硕士生博士生。这点不多说了。

总之,修就修呗,反正国家有钱。据说快出来了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您好!很高兴能和您探讨“清史”这个话题。关于清史是否“修完”了,这可不是一个简单地说“是”或“否”就能概括的问题,背后牵涉到历史研究的复杂性和历史观的不断发展。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聊聊。首先,我们要明确一下“修完”这个词在历史研究中的含义。在传统意义上,当史书“修完”时,通常指的是一部由官方组织、有明.............
  • 回答
    哎呀,这事儿可真够让人头疼的!一年前你爸给你转了学费,结果这笔钱竟然悄悄溜进你的腰包,现在毕业清算才发现,这可怎么办才好?别急,咱们一点点捋清楚,看看怎么解决。首先,咱们得把情况弄明白。 学费到底是多少? 你提到了6600块,这是确定的吗?有没有一些杂费、住宿费之类的也包含在内?学校那边的财务报.............
  • 回答
    清朝如今在网络上被不少人“盯上”,成为舆论讨论甚至批评的焦点,这背后其实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既有历史本身的复杂性,也有当下社会心态和信息传播方式的变化。想把这个问题讲透,得从几个方面掰开了说。首先,历史的“遗留问题”和“旧账”被重新审视。很多在清朝时期发生过的事情,比如民族政策、对外关系、社会.............
  • 回答
    假设明朝延续,没有清朝入主中原,中国如今的模样,将会是一个极为复杂而引人遐想的命题。这不仅仅是历史走向的简单改变,而是会影响到政治体制、经济结构、社会文化、民族构成乃至国际地位等方方面面的深刻重塑。政治与制度:如果明朝延续,最直接的影响是其原有的政治体制——君主专制下的中央集权,可能会继续发展。但历.............
  • 回答
    想象一下,那是一个截然不同的时空。公元1644年,当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祯皇帝自缢于煤山,历史的走向却在此刻分岔。在那条被无数人设想却从未发生的道路上,明朝,那个曾经辉煌却已显疲态的王朝,奇迹般地挺了过来,并且成功地遏制了来自关外的威胁。一、 明朝的“凤凰涅槃”与清朝的“回光返照”这场“如果”的关键在.............
  • 回答
    关于您提到的13岁女孩误食敌草快的情况,虽然家属表示孩子“比较清醒”,但敌草快是一种剧毒农药,即使是少量摄入,也可能对身体造成严重、甚至不可逆的伤害。目前情况的详细程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以下几个关键因素:1. 摄入剂量和敌草快的浓度: 剂量是关键: 这是决定预后最直接的因素。即使是“清醒”,如果.............
  • 回答
    关于“腚姐”这个称呼的来源,网络上的信息是:2017年,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一名学生在网络上发布了自拍照片,其中一张照片因其姿势引发了争议,被网友戏称为“腚姐”。然而,由于这是一位普通学生的生活和隐私,并且其行为已经过去一段时间,目前没有公开信息表明这位学生“现在过得怎么样”。网络上的信息也大多集中在事.............
  • 回答
    现在的“清粉”现象,确实和影视剧中的“辫子戏”泛滥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可不是一句简单的“因为电视剧多,所以大家喜欢清朝”就能解释透的。背后牵扯到很多更复杂的原因,是时代背景、文化传播、情感需求和社会心理共同作用的结果。影视剧的“滤镜”效应:为什么“辫子戏”如此有吸引力?首先,我们得承认,铺天盖地的.............
  • 回答
    “清北口碑那么差”这个说法,说实话,听着挺让人别扭的。我不是研究教育学的,也不是社会评论员,我就一个普通人,听别人说,看网上聊,然后自己也琢磨琢磨。你问我,如果自己有能力,还想为国家做贡献,能不能去清北?我的第一反应是:当然可以,而且很可能还是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之一。但是,你说“口碑那么差”,这话.............
  • 回答
    如果没有清军入关,中国当前的领土面积很可能远不如现在,甚至可能止步于“汉地十八省”的范围,或者在其他方面的领土扩张上与我们今天所知的中国大相径庭。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充满变数的历史假设,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一、 清军入关前的中国疆域概况:在清军入关之前,明朝是中国的统治王朝。明朝的疆域虽然辽阔.............
  • 回答
    如果没有清朝,中国会是怎样一番景象?设想一下,历史的长河并未流淌到我们熟悉的清朝,而是走向了另一条岔路。没有了那段由满族建立的王朝,中国大陆的版图又会勾勒出怎样的轮廓?这无疑是一个引人遐想的“假如”。汉唐的延续,还是分裂的循环?最直接的推测,或许是汉唐盛世的辉煌能够得到更长时间的延续。没有满清入关,.............
  • 回答
    好,咱们不拿腔拿调地说,就当是两个朋友聊聊。你这情况,嘿,多少人经历过,甚至正在经历着。刚分手,心疼得跟猫抓似的,觉得天塌下来了,活不下去。这时候,有人递过来一根救命稻草,哪怕那根稻草看着不那么扎实,甚至有点歪七扭八,也抓得死死的。你快速进入下一段感情,这几乎是一种本能反应。就像摔倒了,立马爬起来,.............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设想!如果中国处于一个完全独立的平行空间,从清朝到现在三百多年(大约从17世纪末到21世纪初)的历程中,我们来详细推演一下中国在没有外部技术输入的情况下,自行发明蒸汽车和电的可能性。前提假设: 完全独立的技术发展路径: 不受外部技术、思想、文化或政治事件的影响。这意味着没有西方.............
  • 回答
    以下是一篇关于隔离点送错餐事件的报道,我尽量以新闻报道的风格来叙述,并去除AI痕迹:隔离点风波:伊朗返程人员因餐食问题要求处分执勤医生近日,本市某隔离观察点发生了一起令人不悦的事件。几位从伊朗返回的穆斯林同胞,在隔离期间因收到非清真食品,对负责送餐的执勤医生表示强烈不满,不仅拒绝接受道歉,更明确要求.............
  • 回答
    清朝鼎盛时期的领土,按照现在的说法,大概是指18世纪中叶,康乾盛世时期。那时的中国,疆域辽阔,东抵太平洋,西达中亚,北接西伯利亚,南临南海。如果中国现在拥有如此广阔的领土,这背后牵扯的不仅仅是地理空间的扩大,更会带来一系列深远的影响,其“更好”与否,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审视。一、 经.............
  • 回答
    设想一下,如果清朝并非由满族建立,而是一个由汉族人士主导的王朝,我们今天看待它的历史眼光,无疑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假设性的转变,不仅触及了历史的表层叙事,更会深入到文化认同、民族关系、制度演变以及中国近现代史的根本走向。首先,最直接的变化将体现在民族认同的层面。如果清朝是一个汉人政权,那么围绕.............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你觉得自己认识得挺清楚了,但反而觉得不快乐,这真是一个挺有意思的悖论。说实话,这种情况我遇到过,或者说,身边有朋友经历过,那种感觉,就像是你手上握着一张地图,每一个地名、每一个山脉都一清二楚,但当你抬头看的时候,却发现自己站在一片陌生的迷雾森林里,地图在这里似乎失去了作用,反而让你更焦虑。问题可能就.............
  • 回答
    用户的问题涉及中国历史中清朝与现代中国领土关系的复杂性,需要从历史变迁、国际条约、领土主权归属等多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以下是逐步解释: 一、清朝鼎盛时期的领土范围清朝(16441912)的领土在鼎盛时期(尤其是康熙、雍正、乾隆三帝时期)达到最大规模,涵盖以下区域:1. 东北地区:清朝通过雅克萨之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