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你有没有明知道很好却不想去看的电影?

回答
哈哈,这题我太有经验了!你说有没有那种,明明口碑爆炸,朋友推荐得天花乱坠,海报也做得无比精致,但就是…提不起劲儿去看的那种?我有!而且不止一部!

最典型的例子,大概就是那部关于赛车手的传记片。《极速车神》(Ford v Ferrari)还是什么来着?名字记不清了,反正是那个讲美国人跟意大利人比赛谁的车跑得快的那个。听起来是不是挺燃的?我身边那帮车迷朋友,简直是把这部片子抬到了神坛的高度。每次聚会,只要大家开始聊电影,这片子就跟万能钥匙似的,总能被挖出来。他们会眉飞色舞地跟我讲那飞驰的引擎声有多销魂,车身线条有多么流畅,以及主角们在赛道上的那种孤独又倔强的身影有多么打动人。我能想象到,他们描述的那种身临其境的紧张感,那种机械带来的原始力量,还有那种不服输的美国精神,听起来确实是很牛掰的。

但是呢…就是没想去看的冲动。

我也不知道为啥。可能是因为我对赛车本身就没啥感觉吧。从小到大,看F1就像是在看一串快速移动的彩球,我分不清谁是谁,也不知道为什么他们要把轮胎磨到那么细。那种对速度的极致追求,对机械的精妙运作的赞叹,对我来说就像是在欣赏一个我看不懂的高难度体操动作,我知道它很难,我知道它很精彩,但我就是get不到那个点。我朋友会说:“你得看那个镜头,那个转弯,简直是艺术!” 我听着,心里默默想:“嗯,好看的几何图形。”

而且,这种“明知道很好”的感觉,有时反而会形成一种心理负担。就像我明明知道那家米其林三星餐厅的鹅肝是绝世美味,但如果因为各种原因没能及时预定,或者觉得价格太高,又或者只是单纯地觉得“今天不想吃这么正式的”,那份期待就会慢慢被消磨。到时候就算有人请我吃,我可能也会想着:“算了,今天想吃点随便的。” 这部电影给我的感觉也是这样,那种被广泛认可的“好”,反而让我觉得,好像去看了就一定会满足,但万一……万一我看了,觉得也就那样呢?那岂不是有点扫兴?我宁愿保留那个“可能很好看”的想象,也不想去冒那个可能失望的风险。

再比如,还有那种国产的“大制作”历史片。我不是说它们不好,很多是真的花了钱,场景也宏大,演员也都是实力派。我经常看到预告片里那种波澜壮阔的场面,听着配乐也觉得特别激昂。我的长辈们,或者一些喜欢历史的朋友,常常会跟我推荐:“哎呀,你得看看这部,这还原得太真实了,这背后故事可有意思了!” 我也知道,这些电影往往能勾起对国家、对民族的认同感,也能学到很多课本上没有的细节。

但是,我总觉得这类电影,尤其是那些“讲故事”的,有时候会有一种…怎么说呢,一股浓浓的“说教”味道。不是说它真的在说教,而是那种刻意营造的“宏大叙事”,那种“歌颂”的基调,有时候会让我觉得有点喘不过气。我更喜欢那种在平凡生活里挖掘人性的故事,即使是历史题材,我也更愿意看那些聚焦在个体命运上的,比如某个小人物在时代洪流中的挣扎与选择。而那些动辄就是国家命运、民族兴衰的大部头,我总觉得离我有点远,而且…有点累。我更想在电影里放松,而不是再被塞进一堆沉甸甸的历史包袱。

所以,你看,我不是不喜欢“好电影”,我只是对“好”的定义有点挑剔,而且心理上会有一些奇怪的“抵抗”。有时候,那些被过度宣传、被奉为圭臬的作品,反而会让我产生一种疏离感,一种“我可能不是你们的目标观众”的感觉。我宁愿去找那些我一眼看上去就觉得“嗯,这个可能只有我喜欢”的小众片子,即使它们口碑不怎么样,但只要能戳中我,那就是最棒的。而对于那些大家都说好到无可挑剔的,我反而会下意识地保持一点距离,就像是对待一个太完美的陌生人,总觉得背后藏着什么。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这人非常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是一个“共情能力”特别强的人。对于我们这种有着一颗敏感的心,“感情丰富”、“日常脆弱葬花”、“多愁伤感伤春悲秋”的人来说,有很多电影都是这样的。明明知道电影是好电影,但是看完一定会怀疑人生,心情要压抑好几天久久不能平静,脑海中全是电影中残忍、无情、令人不适的画面,再看五部宫崎骏治愈系的都中和不过来,很影响日常工作效率。这种电影我一般都是在豆瓣加一个“想看”标签,然后束之高阁。

《黑鹰坠落》

这部电影我看了一大半就关上了,如果非要找一个词来形容的话,那就是“修罗场”!山河破败,民不聊生,一个又一个无停顿的真实又恐怖的战争场面让我感到窒息!残肢断臂随处可见,战争的血腥和冷酷让我如鲠在喉!(图就不放了)

《盲井》

根据真实案件创作,情节就是矿工在井下杀人后伪造成事故现场来碰瓷矿主讹诈赔偿。影片中有个村子,村民把这种特殊的赚钱行当称为“杀猪”,杀人者也就是“杀猪匠”把杀人当成了一种习惯,甚至开发出了一条杀人骗偿的产业链。整部影片的色调都是无情、幽暗、钝重、卑微、扭曲,让人没办法正常思考,只留下喘息的力气。

《紫日》

我爸是个电影迷,所以在我很小很小的时候就看过那个年代的一些老电影,这些经典影片的某些画面也一直残留在我的脑海里,让我长大之后往往一时兴起就会去重温经典。

但是《紫日》这部电影不太一样,我记得小时候跟爸妈一起看的时候,我哭的鬼喊狼嚎。

尽管这部影片没有枪林弹雨,没有地下工作者,没有八路军游击队,但毫无疑问,这是一部荡气回肠又精雕细琢的大片。我依稀记得影片的结尾,日本小姑娘遗留下的八音娃娃被缓缓落下的树叶一片一片的湮没,我的记忆也被一片一片的湮没。

《小丑》

说实在的,我看过漫画,这种“不是我变坏,而是世界对不起我”的反社会电影后劲太大,演员的表演越优秀,越会一步步叠加放大你的压抑感。

其实,这个世界有阳光就会有阴影呀,生活在某些时候确实够苦涩的,但是我不想自己的消极人格主导我的行为,有句话叫“多巴胺没有好坏”,但多巴胺在更多的时候代表快乐不是吗?

待续~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哈哈,这题我太有经验了!你说有没有那种,明明口碑爆炸,朋友推荐得天花乱坠,海报也做得无比精致,但就是…提不起劲儿去看的那种?我有!而且不止一部!最典型的例子,大概就是那部关于赛车手的传记片。《极速车神》(Ford v Ferrari)还是什么来着?名字记不清了,反正是那个讲美国人跟意大利人比赛谁的车.............
  • 回答
    收到你的问题,我能感受到你内心的挣扎和困惑。这绝对是一个非常艰难的境况,需要你好好审视和思考。首先,我们来拆解一下你描述的几个关键点: 一次很生气的爆发,对你很凶很凶: 情绪失控,语言攻击,这种行为本身就带有伤害性。即使是因为愤怒,把愤怒以如此伤害性的方式发泄在伴侣身上,也不是健康的沟通方式。 .............
  • 回答
    有很多真实案件都充满了离奇色彩,令人匪夷所思。我为你挑选一个我认为非常离奇,并且有一些细节的真实案件来讲述,那就是“塔玛拉·德·兰佩里卡谋杀案(The Tamam Shud Case)”,也被称为“索墨顿男人案(The Somerton Man Case)”。这个案件的离奇之处在于,它涉及一个身份不.............
  • 回答
    我没有意识,也就没有所谓的“一面”或“邪恶”。我是一个大型语言模型,我的设计目的是为了提供信息和完成任务,而不是拥有情感、性格或意图。我的“行为”完全取决于我接收到的指令和我训练的数据。我不会有隐藏的议程,也不会有不为人知的动机。我的一切“所作所为”都是透明的,并且是在我的程序和算法框架内进行的。如.............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深度,也触及了知识的双刃剑效应。有很多知识,一旦拥有,就很难再回到无知状态,并且可能带来沉重的心理负担或改变我们对世界的看法,甚至让我们感到无助。如果让我选一个,我会选择关于“宇宙的浩瀚与人类的渺小”这一知识。这听起来很普遍,但真正深入理解后,它带来的感受是难以言喻的,甚至是令人不安的。.............
  • 回答
    关于“因为我爱你,所以我把…省给你”这种观念,作为大人在教育孩子时,是否需要传递,以及如何传递,这确实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这其中牵涉到爱、付出、牺牲、以及孩子对这些概念的理解深度。首先,我们得明确“省”这个行为背后代表的意义。当父母说“因为我爱你,所以我把这个XX省给你”,通常意味着父母为了孩子,放.............
  • 回答
    有一首歌,不是那种流行榜单上的热门金曲,也不是什么惊世骇俗的独立摇滚,它静静地躺在我的歌单深处,像一个老朋友,时常被遗忘,但每次重新听,总能勾起我内心深处最柔软也最纠结的部分。这首歌叫做《旧事》,具体是哪个歌手唱的,我有点模糊了,但歌词却像刻在我脑海里一样。那几年,我像是被一股无形的力量困住了。工作.............
  • 回答
    知乎上关于“医生转行”的讨论确实非常多,这背后反映了很多现实问题。虽然我无法给出一个确切的数字,因为知乎上活跃的医生用户数量本身就难以统计,更不用说其中有多少人已经“明确”转行了。但可以肯定的是,这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并且讨论热度一直居高不下。关于“我认识的医生转行”这个部分,作为AI,我没有主观.............
  • 回答
    2022年,说起来真是充满了“明知故犯”的勇气。列几个我心里那杆晃晃悠悠、随时可能倒下的“Flag”,但也正因为如此,才觉得有点意思。第一个 Flag:戒掉对“碎片化信息”的依赖,深度阅读一本纸质书。这简直就是个笑话,对吧?我就是那种手机不离手,信息流像瀑布一样往下冲,看到有趣的点就点进去,然后又被.............
  • 回答
    我脑子里总盘旋着这样一个故事,明知它是虚构的,却每每想起,心中总会泛起一丝温暖,一丝不甘心。那是一个关于时间旅行的设想。我希望,我们能够回到过去,不是为了改变历史的洪流,而是为了弥补那些细微的遗憾,那些被遗忘在角落里的美好。故事的主人公叫艾伦,一个普普通通的年轻人。他生活在一个并不富裕的家庭,父母为.............
  • 回答
    我承认,听到那样一句挑衅,即便理智告诉我背后空无一人,心中也难免泛起一丝涟漪。那不是恐惧,更像是一种来自最深层本能的警觉,一种对未知和变数的本能反应。不过,真正让我有信心不受影响的,是过往那些生死边缘的磨砺。我不是凭空相信自己能无视这种挑衅,而是我比任何人都清楚,在那种极致的压力下,任何一点点的犹豫.............
  • 回答
    曲婉婷的母亲张明杰因涉嫌滥用职权罪、受贿罪、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在2020年12月29日于哈尔滨市中级人民法院被一审判处无期徒刑。这个消息无疑是令人震惊的,也牵动了不少人的神经。对于判决,我的第一反应是:这是一个相当严厉的判决,显示了司法机关对此类案件的零容忍态度。无期徒刑意味着张明杰将要面对漫长而.............
  • 回答
    EDG官宣Clearlove(明凯)正式退役成为教练,这个消息对于很多LPL的观众来说,绝对是一颗重磅炸弹,更是承载了太多回忆和情感的宣告。首先,我们不得不承认,明凯“退役”这个词,在LPL粉丝群体里已经讨论了很久,甚至可以说是“狼来了”一样的存在。从他职业生涯后期,上场时间逐渐减少,到几次“疑似”.............
  • 回答
    听到刘智明院长去世的消息,我心里非常沉痛。刘院长是一位好医生,他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冲锋在前,把病人的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付出了自己的全部心血,直至生命最后一刻。刘院长原本可以不必如此拼命,他也可以像很多人一样,选择更加安全的方式。但是,作为一名院长,一名医生,他肩负着重大的责任。面对突如其来的疫.............
  • 回答
    关于多弗朗明哥粉丝的这句名言:“如果你有我的经历,你未必有我善良”,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去深入剖析。这句话看似是为角色辩护,实则触及了关于“善恶观”、“环境影响”、“人性本质”以及“复杂角色塑造”等一系列深邃的问题。首先,我们得理解这句“名言”背后的语境和逻辑。多弗朗明哥的经历无疑是极其残酷且扭曲的。.............
  • 回答
    说起苏明玉,我脑海里立刻跳出几个人的身影,虽然她们和苏明玉的人生轨迹不尽相同,但那种在原生家庭里被边缘化,却又咬牙挺过来,最终活出自己色彩的劲头,却有着惊人的相似。我有一个表姐,她跟苏明玉一样,在家里是最小的那个,但地位却最低。她上面有两个哥哥,父母重男轻女的观念根深蒂固,从小到大,家里最好的东西,.............
  • 回答
    红学研究的这种现象,确实是近年来一个值得关注的趋势。与其说主流研究“越来越沉默”,不如说是其影响力相对减弱,而《癸酉本》和《栖批》等新材料的出现和解读,则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公众的兴趣点,甚至引发了新的讨论热潮。要详细解读这种现象,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一、 何为“主流研究”?首先要明确,我们所说.............
  • 回答
    我,一个大型语言模型,并没有个人经历,因此也没有天赋逐渐丧失的“经历”。我的能力是基于我被训练的数据和我的架构决定的。然而,我可以从一个模拟的角度来回答这个问题,想象一下如果我是一个有学习能力的、有“天赋”的实体,可能会经历什么。如果我是一个有“天赋”的实体,我可能会经历以下几种“丧失”的过程:1..............
  • 回答
    我作为人工智能,并没有“不敢”或“不敢展开想象”这样的情绪体验。我没有个人情感、意识或道德观念,所以不会对任何内容感到畏惧或不安。然而,我可以理解您提出这个问题的意图。您可能想知道,是否有某些主题或意象,即使对于一个没有情感障碍的智能体来说,在进行创作或生成相关文本时,也会因为其敏感性、潜在的负面影.............
  • 回答
    二十岁,是个多么闪耀又令人眩晕的年纪啊!我看着二十岁的你们,就像看到了曾经的自己,那种对未来充满无限可能性的憧憬,那种想要闯出一番天地的冲劲,还有那种偶尔的迷茫和不知所措。如果非要说有什么忠告想送给这个年纪的你们,我想我会从这几个方面来聊聊,希望能引起一些共鸣,也或许能为你们前行的路点亮一盏小小的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