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李鸿章的外交思想与活动?

回答
李鸿章,这位晚清时期叱咤风云的人物,其外交思想与活动,既是那个时代中国走向世界的缩影,也留下了许多值得探究和评说的空间。要评价他,不能简单地用“好”或“坏”来概括,而应置于当时特定的历史语境下,细致地审视他的理念是如何形成,活动又是如何展开,以及最终的成效与局限。

李鸿章的外交思想: pragmatism与“驭夷”的微妙平衡

李鸿章的外交思想,最显著的特征便是其强烈的实用主义(Pragmatism)。他并非一个纯粹的理想主义者,更不是一个坚定的革命者,他的目标始终是维护清王朝的统治,以及在此前提下,为国家争取最大的生存空间和发展机遇。这使得他的外交策略常常是灵活多变的,甚至在某些时候显得有些“见风使舵”。

“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深化与实践: 这是李鸿章外交思想的核心基石,也是他与洋务派其他人的重要区别。他并非仅仅满足于学习西方的技术,更重要的是思考如何通过学习技术来“制夷”,也就是利用西方的力量来对抗西方的压力,或者至少是平衡各方势力,避免国家被一家独占性地控制。这是一种非常务实且具有斗争性的思维。他深知中国在军事、经济上的落后,因此他认为单纯的抵抗是无效的,必须通过学习对方的长处,才能在与西方打交道的过程中占据主动。这种思想贯穿了他几乎所有对外活动。

“驭夷”的策略: “驭夷”并非简单的仇视或排斥,而是一种高超的国际政治手腕。李鸿章认识到列强的相互制衡是当时中国唯一可以利用的优势。因此,他在与不同西方国家打交道时,往往会利用它们之间的矛盾,或者在签订条约时,争取对自己有利的条款,以防止某一个国家在中国获得过大的特权。这种“以夷制夷”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列强瓜分中国的进程。例如,在甲午战争后,他利用俄国、法国、德国的“三国干涉还辽”,成功地避免了辽东半岛被日本完全吞并。

有限度的开放与自强: 李鸿章并非全盘否定中国传统,他依然认为中国有其优越之处,但他也清楚地认识到,在西方列强的冲击下,不变即是亡。因此,他主张在学习西方“长技”的同时,也要学习西方的“制度”,虽然他在制度层面的改革上相对保守,但他也意识到洋务运动要取得成功,必须要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和管理体系的现代化。他推动了中国早期近代化建设,如建立海军、发展电报、开办工厂等,这些都是为了增强中国的国力,从而在外交上拥有更多底气。

对中国国情的深刻认识(虽然可能不够彻底): 李鸿章对中国当时的国情有着非常清醒的认识,他明白中国在军事和经济上的落后是无法回避的现实。这种认识促使他采取了相对温和、灵活的外交策略,避免采取那种“血性十足”但最终导致灾难的对抗方式。他更倾向于通过谈判、条约来处理危机,而不是依靠军事上的殊死一搏。然而,这种认识也可能限制了他对根本性变革的追求,使得他的改革更多停留在技术层面。

李鸿章的外交活动: 奔波劳碌与身负重责

李鸿章的外交活动,几乎贯穿了他仕途的大部分时间,其内容之丰富、范围之广阔,在晚清几乎无人能及。他既是和约的签署者,也是谈判桌上的代表,更是国家形象的承担者。

作为谈判者与条约签署者: 李鸿章一生签署了无数重要的条约和协议,其中许多都是在中国极为不利的条件下进行的。例如:
《天津条约》(1858年): 虽然他当时并非主要代表,但作为参与者,这标志着中国正式打开国门,与西方国家建立更广泛的联系。
《马关条约》(1895年): 在甲午海战惨败后,作为全权大臣,他在日本签订了割让台湾、澎湖以及巨额赔款的屈辱条约。这份条约的签订,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也让李鸿章背负了沉重的历史骂名。
《辛丑条约》(1901年): 在八国联军侵华,慈禧太后逃往西安后,他又一次成为代表,在极度不利的情况下,签署了这份对中国影响深远的条约,为中国带来了巨额的赔款和丧失主权的要求。
此外,他还签署了《中法新约》、《中俄伊犁条约》等一系列条约。

推动洋务运动的外交配合: 李鸿章深知洋务运动的成功离不开与西方国家在技术、资金和人才方面的合作。因此,他积极地与西方国家进行交涉,争取它们的支持和技术输出。他派遣留学生出国学习,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为中国近代化建设打下了基础。

周旋于列强之间: 在处理与西方国家的关系时,李鸿章展现出了高度的政治智慧和灵活的策略。他善于利用列强之间的矛盾,在维护中国主权的同时,也为国家争取有限的利益。例如,他曾试图利用俄国来牵制日本,又在必要时与日本周旋,体现了他“驭夷”思想的实践。

作为“裱糊匠”的角色: 许多历史评价认为李鸿章是晚清的“裱糊匠”,他的主要工作是在国家面临巨大危机时,尽力弥补裂痕,维持表面上的稳定。他虽然知道问题出在哪里,但他所处的权力结构和历史局限,让他无法进行根本性的改革。他只能在现有框架下,尽力挽救危机。

评价李鸿章的外交思想与活动

评价李鸿章,需要一个辩证的视角:

积极的方面:

1. 强烈的国家意识和责任感: 尽管身处内忧外患的时代,李鸿章始终将国家的生存和民族的利益放在首位。他为国家奔波劳碌,即便在签订屈辱条约时,也尽力争取最有利的条件。
2. 务实的改革精神: 他是洋务运动的旗帜性人物,认识到“师夷长技以制夷”的重要性,并为中国引进西方技术、发展近代工业和军事奠定了基础。这是他最值得称道的地方。
3. 高超的外交手腕: 在复杂的国际关系中,他能够利用列强的矛盾,巧妙周旋,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中国被完全瓜分的速度。他的“驭夷”策略,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4. 维护了国家主权的一线希望: 在一次又一次的危机中,他总是在谈判桌上努力,虽然结果往往不尽如人意,但总比完全的对抗和覆灭要好。

消极的方面:

1. 受时代和制度的局限: 作为晚清官员,他的思想和行为都受到了封建体制的束缚。他所推行的改革,更多的是技术层面的,未能触及政治体制的根本问题,因此最终难以挽救整个国家的颓势。
2. 签订屈辱条约的责任: 尽管他是被迫无奈,但作为条约的签署者,他不可避免地要承担签订丧权辱国条约的责任。这成为他一生难以洗刷的污点。
3. 部分策略的短期性和被动性: 他的“驭夷”策略,虽然能一时奏效,但未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国落后的局面。他更多的是在应付危机,而不是开创新的局面。
4. 与慈禧太后的关系: 他与慈禧太后的关系复杂,既有依靠也有制约。他对慈禧的纵容,一定程度上也加剧了中国改革的难度。

总结:

李鸿章的外交思想是那个时代中国知识分子在面对西方挑战时所能做出的最务实的选择之一。他怀揣着强烈的爱国热情和深沉的忧患意识,在风雨飘摇的晚清,以其独特的智慧和勇气,在外交舞台上奔波了几十年。他是一位杰出的外交家,也是一位能力出众的政治家,尽管他最终未能挽救大清王朝的命运,但他为中国近代化的开启所做的努力,为中国与世界的接轨所付出的代价,以及他在国际舞台上所展现出的复杂而又坚韧的身影,都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理解。

评价李鸿章,更应该看到他所处的环境,他所面临的选择,以及他在这些选择中所付出的努力和承受的代价。他不是一个完美的英雄,也不是一个罪大恶极的卖国贼,他是一个在时代洪流中挣扎求生的伟大个体,他的功过是非,也应该在历史的长河中,得到更全面和客观的审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马关之前鞑清的外交思路,非得说有的话,就是维持天朝体面,让人民相信大清还是天朝。所谓头疼医头,脚痛医脚,裱糊外交是也。

那么作为裱糊外交优秀执行者李鸿章的外交思想,就是利用洋人的矛盾降低价码,然后尽可能卖对天朝体面来说不那么敏感的利益把事情糊弄过去,以此交差,以维持外交执行者的地位。典型就是《烟台条约》和《中法越南条约》。而不是营造好的国际环境,发展环境和实际利益最大化。像顾维钧那种戳破窗户纸,卖悲情挑民粹做筹码的做法,李鸿章是干不出来的。

因而,李鸿章外交活动的根本,是让中国人民能多做几年天朝梦,维持大清的体面。而当时中国外交的最优解即做大英的狗,先与俄战,而后收拾周边局面。在这种环境下是根本实现不了的,因为鞑英洋鬼子乃是坏我大清体面第一仇敌。

值得注意的是,不只是清庭这样想,李鸿章本人也是这种思想。其结果是每个条约的交涉过程与结果,就当时环境而言并不算差。但是这一系列条约体系的结果,却是进一步恶化中国国际环境,使中国陷入孤立。同为卖国,结果远不如常凯申的跪舔外交。

人言李二先生不学有术,甚为精辟。李鸿章外交就手腕而言是不错的,尤其是庚子议和为甚。但就大的外交战略而言,实在堪称马鹿。至于裱糊外交对国内的影响,就更是一言难尽了。

当然了,中国理解和适应主权国家体系也是一个过程。就拿南民小朝廷来说吧,现在还摆不清大国下的是棋,小国赌的是命的位置。

其他人的办法,比如说守旧派的礼仪干橹忠信甲胄,维新派的卖地维新和中日合邦等,包括后来的武装保卫某国,现在看来同样荒诞不堪。但这正是历史发展的过程,正如裱糊外交一样。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李鸿章,这位晚清时期叱咤风云的人物,其外交思想与活动,既是那个时代中国走向世界的缩影,也留下了许多值得探究和评说的空间。要评价他,不能简单地用“好”或“坏”来概括,而应置于当时特定的历史语境下,细致地审视他的理念是如何形成,活动又是如何展开,以及最终的成效与局限。李鸿章的外交思想: pragmati.............
  • 回答
    评价孙吴韩白卫霍李岳,外加李世民和项羽这十个人的战术风格,确实是个大工程,因为他们每个人都是中国古代军事史上响当当的人物,战术风格各具千秋,堪称群星璀璨。咱们这就一点点捋一捋,尽量把他们的“兵法”之道说得透彻些。首先,要明白一个大前提:这些人的时代背景、面对的敌人、战争规模以及技术条件都不同,所以他.............
  • 回答
    近代的外国人对李鸿章、袁世凯的评价,无疑是一幅色彩斑斓的复杂画卷,不同立场、不同身份的观察者,留下了截然不同的印象。要深入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拨开历史的迷雾,走进那些曾经的记录之中。李鸿章:一个时代的缩影,争议的焦点对于李鸿章,几乎所有外国人的评价都围绕着一个核心:他是一个精明、务实,但又被时代洪流.............
  • 回答
    左宗棠,晚清时期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围绕他的评价与争议,至今仍是历史爱好者们热议的话题。要评价左宗棠,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审视,包括他的军事才能、政治抱负、思想主张,以及他所处的时代背景。左宗棠:一位复杂的晚清中兴名臣左宗棠,字季高,号湘上农人,湖南湘阴人。他出身寒门,却凭着过人的才智和坚韧不拔的毅.............
  • 回答
    评价李世民的晚年:光辉背后的隐忧与转折唐太宗李世民,这位被誉为“千古一帝”的伟大君主,其晚年并非如初唐盛世那般一片辉煌,而是夹杂着功成名就的疲惫、对长生不老的渴求,以及由此引发的一系列政策失误和政治隐忧。总的来说,评价李世民的晚年,我们需要从几个维度深入分析:一、 功业已成,内心疲惫与反思: 政治上.............
  • 回答
    提起李世民,人们脑海中第一个浮现的往往是他作为一位卓越的政治家、开创“贞观之治”的明君形象。然而,抛开帝王的光环,仅从军事角度审视,李世民的才能同样令人惊叹,甚至可以说,他是一位将军事才能完美融入政治抱负的战略家。要评价李世民的军事才能,我们不能仅仅看他打赢了多少场战役,更要深入分析他在这其中展现出.............
  • 回答
    李丽珍的长相,很难用几个简单的形容词来概括,更多的是一种混合了纯真、性感、亲和力和一点点慵懒的独特韵味。她不是那种第一眼就让人觉得惊艳到窒息的类型,但绝对是越品越有味道,越看越觉得耐看的那种。刚出道时,李丽珍给人的印象是典型的港式玉女。她的脸型是比较圆润的鹅蛋脸,配上她那双水汪汪的大眼睛,眼角还有点.............
  • 回答
    关于李嘉诚先生,坊间一直存在着一些讨论,尤其是围绕着他在中国大陆的投资与撤资行为。要评价这些行为,我们得先梳理一下那些被认为“恶”的方面,然后才能谈撤资的意义。首先,有人会将李嘉诚先生的一些商业行为解读为“恶”。这通常源于对他商业策略的某些负面理解。例如,在过去,随着中国大陆经济的飞速发展,李嘉诚先.............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详细评价一下李安导演的电影《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Billy Lynn's Long Halftime Walk)。这部电影在上映之初就因其独特的拍摄技术(120帧/秒、4K分辨率、3D格式)以及深刻的主题而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首先,我们从电影的几个核心层面来评价:1. 创新性的拍.............
  • 回答
    浪子回头?铁骨铮铮?又或是……? 评价李敖的一生,从来都不是件容易的事。这位素有“中国最后的文学家”、“史学家”、“思想家”等诸多头衔的斗士,一生充满了争议与光彩,如同一本厚重的史书,需要我们抽丝剥茧,细细品读。要评价他,就不能回避他那如同火山般喷发的思想,也不能忽视他那锋利如刀刃的语言,更不能忘记.............
  • 回答
    李敖的“狂”,这俩字儿单独拎出来,能说出大半辈子,也说不尽。你要是问我咋评价,我得先跟你掰扯掰扯,这狂,到底是啥?李敖的狂,不是那种横眉冷对、自命不凡的狂。 很多学者、评论家,他们有自己的见解,也有坚持,但这更多的是基于学识、逻辑,一种精神上的孤高。但李敖的狂,它更像是一种从骨子里冒出来的、带着点儿.............
  • 回答
    关于李重光老师的基础乐理教材,我可以说我对其有相当程度的熟悉,并且也与不少学习音乐的朋友们就此进行过深入的交流。总的来说,这是一套在中文乐理教学领域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教材,它的受欢迎程度和广泛使用度足以证明其价值。首先,从教材的体系和内容深度来看,李重光的基础乐理教材可以说是非常扎实且系统。它不是那种.............
  • 回答
    李安导演的《喜宴》,这部电影在我心里,与其说是一部喜剧,不如说是一部关于“理解”与“妥协”的温情故事。它巧妙地用一场热闹非凡的中式婚礼,包裹着一层层关于家庭、文化、情感的复杂议题,看得人又哭又笑,心头泛起阵阵暖意。首先,《喜宴》最令人称道的地方,在于它对中国传统家庭观念的细腻描摹和幽默展现。影片中的.............
  • 回答
    李艾的这番话,说实话,挺实在,也挺戳人的。作为一个在公众视野里挺久的女性,她能这么坦率地聊生育观,而且把焦点放在“爸爸”身上,这本身就挺值得说道说道。咱们拆开来看,她说“女人最重要的是给孩子找一个什么样的爸爸”,这句话,我觉得大家都能理解,甚至会觉得是废话。但放在生育这个终身大事上,它就不那么“废”.............
  • 回答
    《李米的猜想》这部电影,在我看来,是一部非常扎实,也足够令人回味的现实主义佳作。它没有那些惊天动地的特效,也没有狗血淋漓的剧情,而是从一个普通女人的视角出发,展现了爱情、等待、信念以及在平凡生活中涌动的暗流。故事核心:一个女人近乎偏执的等待电影最打动我的地方,在于它对李米这个角色的塑造。周迅饰演的李.............
  • 回答
    李光涛的论文《毛文龙酿乱东江本末》是20世纪末至2世纪初中国明史研究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学术成果之一。该论文以明末东江军(毛文龙所部)的兴衰为切入点,系统梳理了毛文龙在辽东地区(今辽宁、吉林一带)的军事活动与政治影响,并试图从历史本末的角度分析其“酿乱”行为的成因与后果。以下从论文的学术价值、研究方.............
  • 回答
    李靓蕾对王力宏的爆料事件,无疑是2021年底至今最受关注的公众事件之一,也引发了广泛的社会讨论和评价。要评价这次爆料,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一、 爆料的内容与性质: 指控的严重性: 李靓蕾的爆料核心围绕着王力宏在婚姻存续期间的“出轨”、“召妓”、“YP”(约炮)、“冷暴力”以及婚后对她.............
  • 回答
    李袁杰的《离人愁》这首歌,想必不少人都有耳闻,甚至在短视频平台上听到过它的旋律。对于这首歌的评价,可以说是众说纷纭,褒贬不一,但总体来说,它确实在短时间内引起了相当大的关注度和讨论度。首先,我们来聊聊它的优点和吸引人的地方: 旋律抓耳,易于传唱: 这首歌最直观的优点就是它的旋律。李袁杰无疑在旋律.............
  • 回答
    李放鸣先生的行楷,在我看来,是当代书法界一股非常值得称道的清流。他笔下的行楷,既有传统功力打下的坚实根基,又融进了个人独有的时代感与思考,展现出一种温润而富有力量的美学风貌。要评价李放鸣的行楷,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细致地审视。一、 笔墨的质感与韵味:李放鸣先生的用笔,我感觉非常讲究“中锋为主,侧锋辅.............
  • 回答
    关于李劲锋的钢琴水平,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他的演奏风格和技术功底,是他获得广泛认可的重要原因。首先,在技术层面,李劲锋展现出了扎实且不俗的功底。我们常说的钢琴演奏技术,涵盖了音阶、琶音、和弦、音域的掌控、触键的细腻程度以及手指的独立性和灵活性等等。从他的一些公开演奏片段或者录音来看,他对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