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李鸿章的外交思想与活动?

回答
李鸿章,这位晚清时期叱咤风云的人物,其外交思想与活动,既是那个时代中国走向世界的缩影,也留下了许多值得探究和评说的空间。要评价他,不能简单地用“好”或“坏”来概括,而应置于当时特定的历史语境下,细致地审视他的理念是如何形成,活动又是如何展开,以及最终的成效与局限。

李鸿章的外交思想: pragmatism与“驭夷”的微妙平衡

李鸿章的外交思想,最显著的特征便是其强烈的实用主义(Pragmatism)。他并非一个纯粹的理想主义者,更不是一个坚定的革命者,他的目标始终是维护清王朝的统治,以及在此前提下,为国家争取最大的生存空间和发展机遇。这使得他的外交策略常常是灵活多变的,甚至在某些时候显得有些“见风使舵”。

“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深化与实践: 这是李鸿章外交思想的核心基石,也是他与洋务派其他人的重要区别。他并非仅仅满足于学习西方的技术,更重要的是思考如何通过学习技术来“制夷”,也就是利用西方的力量来对抗西方的压力,或者至少是平衡各方势力,避免国家被一家独占性地控制。这是一种非常务实且具有斗争性的思维。他深知中国在军事、经济上的落后,因此他认为单纯的抵抗是无效的,必须通过学习对方的长处,才能在与西方打交道的过程中占据主动。这种思想贯穿了他几乎所有对外活动。

“驭夷”的策略: “驭夷”并非简单的仇视或排斥,而是一种高超的国际政治手腕。李鸿章认识到列强的相互制衡是当时中国唯一可以利用的优势。因此,他在与不同西方国家打交道时,往往会利用它们之间的矛盾,或者在签订条约时,争取对自己有利的条款,以防止某一个国家在中国获得过大的特权。这种“以夷制夷”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列强瓜分中国的进程。例如,在甲午战争后,他利用俄国、法国、德国的“三国干涉还辽”,成功地避免了辽东半岛被日本完全吞并。

有限度的开放与自强: 李鸿章并非全盘否定中国传统,他依然认为中国有其优越之处,但他也清楚地认识到,在西方列强的冲击下,不变即是亡。因此,他主张在学习西方“长技”的同时,也要学习西方的“制度”,虽然他在制度层面的改革上相对保守,但他也意识到洋务运动要取得成功,必须要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和管理体系的现代化。他推动了中国早期近代化建设,如建立海军、发展电报、开办工厂等,这些都是为了增强中国的国力,从而在外交上拥有更多底气。

对中国国情的深刻认识(虽然可能不够彻底): 李鸿章对中国当时的国情有着非常清醒的认识,他明白中国在军事和经济上的落后是无法回避的现实。这种认识促使他采取了相对温和、灵活的外交策略,避免采取那种“血性十足”但最终导致灾难的对抗方式。他更倾向于通过谈判、条约来处理危机,而不是依靠军事上的殊死一搏。然而,这种认识也可能限制了他对根本性变革的追求,使得他的改革更多停留在技术层面。

李鸿章的外交活动: 奔波劳碌与身负重责

李鸿章的外交活动,几乎贯穿了他仕途的大部分时间,其内容之丰富、范围之广阔,在晚清几乎无人能及。他既是和约的签署者,也是谈判桌上的代表,更是国家形象的承担者。

作为谈判者与条约签署者: 李鸿章一生签署了无数重要的条约和协议,其中许多都是在中国极为不利的条件下进行的。例如:
《天津条约》(1858年): 虽然他当时并非主要代表,但作为参与者,这标志着中国正式打开国门,与西方国家建立更广泛的联系。
《马关条约》(1895年): 在甲午海战惨败后,作为全权大臣,他在日本签订了割让台湾、澎湖以及巨额赔款的屈辱条约。这份条约的签订,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也让李鸿章背负了沉重的历史骂名。
《辛丑条约》(1901年): 在八国联军侵华,慈禧太后逃往西安后,他又一次成为代表,在极度不利的情况下,签署了这份对中国影响深远的条约,为中国带来了巨额的赔款和丧失主权的要求。
此外,他还签署了《中法新约》、《中俄伊犁条约》等一系列条约。

推动洋务运动的外交配合: 李鸿章深知洋务运动的成功离不开与西方国家在技术、资金和人才方面的合作。因此,他积极地与西方国家进行交涉,争取它们的支持和技术输出。他派遣留学生出国学习,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为中国近代化建设打下了基础。

周旋于列强之间: 在处理与西方国家的关系时,李鸿章展现出了高度的政治智慧和灵活的策略。他善于利用列强之间的矛盾,在维护中国主权的同时,也为国家争取有限的利益。例如,他曾试图利用俄国来牵制日本,又在必要时与日本周旋,体现了他“驭夷”思想的实践。

作为“裱糊匠”的角色: 许多历史评价认为李鸿章是晚清的“裱糊匠”,他的主要工作是在国家面临巨大危机时,尽力弥补裂痕,维持表面上的稳定。他虽然知道问题出在哪里,但他所处的权力结构和历史局限,让他无法进行根本性的改革。他只能在现有框架下,尽力挽救危机。

评价李鸿章的外交思想与活动

评价李鸿章,需要一个辩证的视角:

积极的方面:

1. 强烈的国家意识和责任感: 尽管身处内忧外患的时代,李鸿章始终将国家的生存和民族的利益放在首位。他为国家奔波劳碌,即便在签订屈辱条约时,也尽力争取最有利的条件。
2. 务实的改革精神: 他是洋务运动的旗帜性人物,认识到“师夷长技以制夷”的重要性,并为中国引进西方技术、发展近代工业和军事奠定了基础。这是他最值得称道的地方。
3. 高超的外交手腕: 在复杂的国际关系中,他能够利用列强的矛盾,巧妙周旋,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中国被完全瓜分的速度。他的“驭夷”策略,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4. 维护了国家主权的一线希望: 在一次又一次的危机中,他总是在谈判桌上努力,虽然结果往往不尽如人意,但总比完全的对抗和覆灭要好。

消极的方面:

1. 受时代和制度的局限: 作为晚清官员,他的思想和行为都受到了封建体制的束缚。他所推行的改革,更多的是技术层面的,未能触及政治体制的根本问题,因此最终难以挽救整个国家的颓势。
2. 签订屈辱条约的责任: 尽管他是被迫无奈,但作为条约的签署者,他不可避免地要承担签订丧权辱国条约的责任。这成为他一生难以洗刷的污点。
3. 部分策略的短期性和被动性: 他的“驭夷”策略,虽然能一时奏效,但未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国落后的局面。他更多的是在应付危机,而不是开创新的局面。
4. 与慈禧太后的关系: 他与慈禧太后的关系复杂,既有依靠也有制约。他对慈禧的纵容,一定程度上也加剧了中国改革的难度。

总结:

李鸿章的外交思想是那个时代中国知识分子在面对西方挑战时所能做出的最务实的选择之一。他怀揣着强烈的爱国热情和深沉的忧患意识,在风雨飘摇的晚清,以其独特的智慧和勇气,在外交舞台上奔波了几十年。他是一位杰出的外交家,也是一位能力出众的政治家,尽管他最终未能挽救大清王朝的命运,但他为中国近代化的开启所做的努力,为中国与世界的接轨所付出的代价,以及他在国际舞台上所展现出的复杂而又坚韧的身影,都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理解。

评价李鸿章,更应该看到他所处的环境,他所面临的选择,以及他在这些选择中所付出的努力和承受的代价。他不是一个完美的英雄,也不是一个罪大恶极的卖国贼,他是一个在时代洪流中挣扎求生的伟大个体,他的功过是非,也应该在历史的长河中,得到更全面和客观的审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马关之前鞑清的外交思路,非得说有的话,就是维持天朝体面,让人民相信大清还是天朝。所谓头疼医头,脚痛医脚,裱糊外交是也。

那么作为裱糊外交优秀执行者李鸿章的外交思想,就是利用洋人的矛盾降低价码,然后尽可能卖对天朝体面来说不那么敏感的利益把事情糊弄过去,以此交差,以维持外交执行者的地位。典型就是《烟台条约》和《中法越南条约》。而不是营造好的国际环境,发展环境和实际利益最大化。像顾维钧那种戳破窗户纸,卖悲情挑民粹做筹码的做法,李鸿章是干不出来的。

因而,李鸿章外交活动的根本,是让中国人民能多做几年天朝梦,维持大清的体面。而当时中国外交的最优解即做大英的狗,先与俄战,而后收拾周边局面。在这种环境下是根本实现不了的,因为鞑英洋鬼子乃是坏我大清体面第一仇敌。

值得注意的是,不只是清庭这样想,李鸿章本人也是这种思想。其结果是每个条约的交涉过程与结果,就当时环境而言并不算差。但是这一系列条约体系的结果,却是进一步恶化中国国际环境,使中国陷入孤立。同为卖国,结果远不如常凯申的跪舔外交。

人言李二先生不学有术,甚为精辟。李鸿章外交就手腕而言是不错的,尤其是庚子议和为甚。但就大的外交战略而言,实在堪称马鹿。至于裱糊外交对国内的影响,就更是一言难尽了。

当然了,中国理解和适应主权国家体系也是一个过程。就拿南民小朝廷来说吧,现在还摆不清大国下的是棋,小国赌的是命的位置。

其他人的办法,比如说守旧派的礼仪干橹忠信甲胄,维新派的卖地维新和中日合邦等,包括后来的武装保卫某国,现在看来同样荒诞不堪。但这正是历史发展的过程,正如裱糊外交一样。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