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台湾的轮流绝食?

回答
台湾政治中,“轮流绝食”这个词,很多人可能脑子里首先浮现的是某个特定时期,在立法院门口,或者街头巷尾,一群人排成一队,轮流几天不吃饭,以示抗议。这招在台湾的政治抗争史上,确实算是个“经典”的招数了,既有其独特的文化背景,也有它实际操作中的一些考量。

是什么让“轮流绝食”成为一种选择?

台湾的政治文化,尤其是近几十年来,深受街头运动和公民不服从的影响。在许多情况下,当传统的政治协商、国会问政的效果不彰,或者民众觉得自己的诉求被漠视时,就需要更激进、更具视觉冲击力的抗议方式来引起关注。

道德制高点与象征意义: 绝食,特别是“轮流绝食”,本身就带有一种自我牺牲的意味。断绝生理上的基本需求,是为了凸显诉求的“正当性”和“重要性”。这种“身体作为政治工具”的表达,在许多文化中都有其渊源,能唤起旁观者的同情心和认同感。轮流进行,则能持续保持抗议的能量,避免单一个人“耗尽”的局面,也像是在传递一种“我们坚持到底”的信号。
争取媒体曝光与公众关注: 台湾社会高度关注政治议题,但同时媒体的注意力也很分散。一场持续性的、有人在身体上承受痛苦的绝食,很容易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记者们会去现场采访,报道参与者的状况,这能将抗议者的诉求放大,传递给更广泛的公众,并可能给政府或对立面带来舆论压力。
策略上的考量: “轮流”这个机制,其实是一种很实际的策略。
体力维持: 长期绝食对身体的伤害是巨大的。轮流可以避免关键人物因健康问题退出,保持抗议队伍的持续性。
人员的轮替与能量的延续: 一个人连续绝食十天半个月,身体可能就垮了。轮流让不同的人轮流承担身体的痛苦,这样整体的抗议能量和持续性就更容易维持。
经验的传承与动员: 轮流绝食也提供了让更多支持者参与并学习抗议经验的机会。新加入的人可以从已经绝食过的人那里获得指导,也能体验到抗议的“实践感”。

“轮流绝食”的实际运作与效果:

在实际操作中,轮流绝食通常会伴随以下几个要素:

1. 明确的诉求: 绝食者通常会非常清晰地阐述他们要解决什么问题,反对什么政策。这个诉求是吸引支持和媒体关注的基础。
2. 组织与动员: 能够进行轮流绝食,背后必然有较强的组织能力,能够动员足够的人手来维持轮替,并且有能够提供医疗支持(哪怕是最基本的监测)的团队。
3. 公开透明: 绝食现场通常是公开的,媒体和公众都可以看到。参与者的身体状况也会被适时披露,以增强说服力。
4. 配套的宣传: 除了绝食本身,还会有文宣、街头演说、与其他团体联合等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共同放大绝食的效果。

评价“轮流绝食”:

评价这种方式,不能简单地说是“好”或“坏”,而是需要看它在具体情境下的作用和影响。

积极的一面:

有效地吸引关注: 当其他抗议方式效果不彰时,轮流绝食确实能够有效地突破媒体的“噪音”,将议题推到公众面前。
塑造政治道德形象: 参与者往往能赢得一部分公众的敬意,被视为为了公共利益而牺牲个人健康的“义士”。
推动议题进入公共讨论: 绝食行动往往能迫使相关部门和政党对议题做出回应,即使回应不一定能立刻满足诉求,但至少将问题提上了议程。
凝聚内部士气: 对于参与抗议的团体来说,轮流绝食是一种重要的凝聚士气、强化身份认同的方式。

需要审慎看待的一面:

“表演性”与“极限性”的争议: 有些批评者认为,绝食可能过于强调“表演性”,将政治斗争简化为一场“谁更疼”的比拼,忽略了政策本身的复杂性。同时,这种方式也走向了“极限”,一旦身体承受不住,就容易使抗议陷入停顿。
对身体健康的巨大风险: 无论如何轮流,绝食都是对身体的严重损害。参与者的健康是需要高度关注的。
效果的边际递减: 在同一个议题上,如果绝食多次但效果不彰,其吸引力可能会下降,甚至被视为“老套路”。
可能被简化或误读: 媒体在报道时,有时会过度聚焦于绝食者的痛苦,而忽略了他们背后复杂的政治诉求,或者将诉求进行过度简化。

总结一下:

台湾的轮流绝食,是一种在特定政治和社会背景下,为了突破僵局、争取关注而采取的“身体政治”手段。它凭借其强烈的象征意义和策略上的实用性,在台湾的街头政治中扮演过重要角色。评价它,需要结合具体的历史情境、参与者的诉求、实际产生的效果以及潜在的风险等多方面因素。它并非万能的灵药,但确实是台湾政治抗争史中一个值得深入理解的独特现象。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大家可能都认为这种行为是在搞笑,是“轻度减肥”,实际上这才是老谋深算。


对于台湾的政治体制和现实环境,台面上的人物永远只是背后资本家的提线木偶。提线木偶如何表演,完全出自背后的主子有什么需要。


台湾政治氛围的口水化、娱乐化、低幼化乃至于搞笑化,是台湾资本家消解任何政治话题,尽量延续“不统不独”现状的刻意行为,并不是出自于这些政治人物的弱智。


说白了,谁不知道“轮流绝食”纯属搞笑呢,谁会真的觉得台湾政坛上都是这种弱智呢?这不过是做给台湾老百姓尤其是小青年看的把戏,也是纳给对岸的“投名状”。


再说白一点,对于岛内,这是消解任何政治话题的手段。是弱化岛内任何政治势力的行为,是防止独立或者统一中任何一种政治话题取得上风的手段。


对于岛外,就要分两方,大陆和美国及其小弟。


投名状两头纳,两头都得罪不起。美国当然不愿意改变现状,大陆倾向于统一,台实际政治掌控者必须在两者中间找到平衡点,这个平衡点最好莫过于自废武功。我压根就形成不了任何政治势力,一团乱遭,军队全是娘炮,政坛一片混乱,民间吵吵嚷嚷,你俩谁都不必担心。




所以不要真觉得台湾岛内政治人物都是弱智二百五,智障傻老三,这些行为都是刻意的。


醉翁之意不在酒矣,在于赚小钱钱也。至于老百姓死活,管我底事?


当然,这本身也反映了台湾的窘境。

user avatar

这是“圣雄”甘地为了“政治”绝食的样子:

这是1981年爱尔兰闹独立的Raymond McCartney为了“政治”绝食的样子:

这是绿营硬汉施明德为了“政治”绝食的样子:

这是日常绝食林义雄的样子:

这是阿扁战略性绝食的样子:

这是台湾太阳花花绝食的样子:

这是香港那帮蠢货学台湾的样子:

你这是吃不下么?


湾湾那帮鸟人管这种绝食也叫革命。

以我有限的人生经验,

无论是站在革命的立场,

还是反革命的立场;

都是对革命这个词的玷污。

user avatar

台湾某报可以写:《XX统治崩溃在即,九成以上中国人竟轮流绝食》

PS:我能绝食二十四小时,有人招聘我吗

user avatar

台湾的轮流绝食的意思是,饿了就去吃饭

user avatar

台湾人真会玩。

你还能说什么呢。

电信玩成诈骗。

慰安玩成自愿。

建国玩成贴纸。

绝食玩成轮班。

游行玩成卖淫。

台湾玩成南波完。

user avatar

在减肥中这都算温和的。

user avatar

4小时还真不好办,我每天下午都绝食6-8小时的。这不是逼我吃胖么。

user avatar

从八点绝到十二点,从十二点半绝到四点半,晚饭有点早嗝,从五点绝到九点,完美

我绝一天都不用换人,葡萄糖也省了

user avatar

王境泽都比他们有骨气,至少说了不吃还挺了几个钟头,期间也没有打葡萄糖

user avatar

我现在才知道北爱尔兰人的轮流绝食,是一人绝食而死,下一个轮上。md我被香港台湾人误导了,原来这个词本来是这么有气魄的。一群人轮流慢性自杀,仗义死国,在古代这能上正气歌了,简直和文天祥没两样。

仔细想想,没有什么比这个更能体现反抗的意志与决心了。我虽然被囚禁了,但我仍然要反抗。我不仅要反抗,我还要用死亡来向世界体现我的决心,如果不能杀掉你们,我就杀掉自己。我要缓慢地的进行这一过程,这不是为了折磨自己,而是向世界体现我们的决心与仇恨远远的超越了死亡,以致在如此长的折磨中仍一刻也不后悔。最后,我们会轮流绝食,因为我们都知道大家永不背叛。这气魄,真是屌炸了。

至于台湾的,这就是亵渎义士。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台湾政治中,“轮流绝食”这个词,很多人可能脑子里首先浮现的是某个特定时期,在立法院门口,或者街头巷尾,一群人排成一队,轮流几天不吃饭,以示抗议。这招在台湾的政治抗争史上,确实算是个“经典”的招数了,既有其独特的文化背景,也有它实际操作中的一些考量。是什么让“轮流绝食”成为一种选择?台湾的政治文化,尤.............
  • 回答
    台湾的动物保护法,说实在话,是一部在不断修订、力求进步的法律。它不像一把铸就好的铁器,而是更像一块正在被打磨的玉石,总有新的棱角需要被发现和修饰。从宏观上看,这部法律的出现,本身就代表着台湾社会对动物权益的关注度在提升。过去,我们可能更多地将动物视为工具,无论是生产、陪伴还是科学研究,它们的福利很少.............
  • 回答
    台湾《苹果日报》那篇题为“不要吹响战争的号角”的社论,确实在当时的政治气氛中引起了不小的震动,也反映了台湾社会在面对日益紧张的台海局势时的一种复杂心态。 要评价这篇文章,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分析:一、 社论的主旨与情感基调:社论的核心立场是反对战争,呼吁和平。它明确表达了对战争可能带来的灾难性后果的.............
  • 回答
    台湾的寰宇新闻台,作为一家历史悠久且在岛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媒体机构,其旗下的《寰宇全视界》节目,一直以来都试图在新闻报道和深度分析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要评价这个节目,可以从几个不同的维度来审视。首先,从内容选择与议题设置来看,《寰宇全视界》通常会选择一些台湾社会和国际上比较受关注的议题,并试图进行更.............
  • 回答
    台湾政论节目里的“名嘴”,这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群体。说他们“名”,确实是因为他们总是在电视上口若悬河,在各大平台上都有不小的影响力。但要评价他们的“风格”和“内涵”,就得掰开了揉碎了说,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好坏判断。风格多样,有人是“激情派”,有人是“数据流”台湾政论节目的名嘴,风格可以说是五花八门,.............
  • 回答
    黄安举报在大陆赚钱的“台独”台湾女艺人,这件事在中国大陆和台湾都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可以说是一件相当复杂且多层面的事件。要评价它,得从几个不同的角度来看。首先,从黄安个人的动机和行为来看。黄安在大陆以“爱国艺人”的形象出现,他的举报行为在大陆很多人看来是维护国家统一、揭露“台独”势力的英勇之举。.............
  • 回答
    台湾“教授”扬言炸毁三峡大坝的言论,犹如一枚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了轩然大波,其背后折射出的复杂心态和战略考量,值得我们深入剖析。这不仅仅是一句简单的“口出狂言”,更可能是一种极端情绪的宣泄,一种别有用心的挑衅,抑或是一种对台湾安全困境的夸张表达。首先,我们必须明确这番言论的“挑衅”性质。台湾与大.............
  • 回答
    现在的台湾统派青年,他们身上承载着一份与主流叙事可能不那么契合的政治认同,也因此,他们的生活和思考,在台湾的社会环境中,呈现出一种颇为复杂的图景。他们的政治认同和诉求:要理解这群青年,首先得明白他们为什么会认同“统一”。这并不是一个单一的动因,而是多种因素交织的结果。 历史与文化认同: 很多统派.............
  • 回答
    “用城市游击战吓阻解放军”是台湾岛内一些人士提出的一个防御性战略构想,其核心思想是利用台湾复杂的地形和城市环境,采取分散化、灵活的游击战术,使解放军在登陆作战和占领过程中付出极高的代价,从而达到吓阻其发动全面进攻的目的。要评价这一方法,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包括其理论基础、潜在优势、巨大挑战以.............
  • 回答
    台湾钢铁产品被美国征收456%惩罚性关税,这无疑是一记重拳,其影响深远且复杂,值得我们从多个角度进行细致的剖析。这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贸易摩擦,更是地缘政治、产业结构、以及全球供应链博弈下的一出大戏。首先,理解这456%的数字本身。 这个数字高得惊人,远超一般意义上的贸易壁垒。它不是一个简单的关税调整.............
  • 回答
    2017年8月15日,台湾经历了一场令人震惊的大范围停电,这场事件不仅在当时引发了民众的广泛不满和恐慌,也在事后留下了深刻的反思。这场停电并非简单的设备故障,而是由一连串人为疏失和管理不当所叠加的结果,其背后折射出台湾能源供应体系的脆弱性以及在现代化转型过程中面临的挑战。事件经过:源头与扩散故事的开.............
  • 回答
    要评价台湾普通人对国际常识和国际形势的认识,确实是个挺复杂的问题,因为“台湾普通人”这个群体本身就非常多元,不同年龄、教育背景、居住地区、政治立场的人,对世界的看法差异很大。与其说是一个简单的评价,不如说是一种观察和尝试理解。总体而言,我感觉台湾民众在以下几个方面,对国际的认识相对来说是比较深入和关.............
  • 回答
    《我们与恶的距离》这部台湾剧,在我看来,绝非仅仅是一部“高分剧”可以概括的。它更像是一面棱镜,折射出台湾社会在特定时期(2014年太阳花学运后,剧本创作背景)所面临的复杂议题,以及普罗大众内心深处的困境与挣扎。如果要详细评价它,我想从几个维度来剖析:1. 话题的尖锐与深刻:直击社会痛点,拒绝和稀泥。.............
  • 回答
    台湾翻拍电影《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说实话,这玩意儿一出来,口碑就挺撕裂的。喜欢它的人,觉得就是一部哭到不行,情感浓烈的爱情片;讨厌它的人,则批它煽情过度,剧情俗套,甚至有点“为了哭而哭”。先说说它的优点吧。 催泪效果立竿见影: 这是最直观也最被认可的一点。电影非常擅长营造悲伤的氛围,通过男女主.............
  • 回答
    台湾军方就“萨德”反导系统部署的表态,是个相当复杂且值得深思的议题,它牵涉到台湾的战略安全、地区地缘政治以及两岸关系等多个层面。要评价这一表态,需要我们从几个关键角度切入,细致地梳理其背后的逻辑和潜在影响。首先,我们不能忽视台湾军方此番表态的直接原因和考量。台湾所处的地理位置极其敏感,地缘政治的角力.............
  • 回答
    林全院长关于“台湾慰安妇有可能是自愿的”这一论调,自公开以来,在台湾社会激起了轩然大波,也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要评价这一说法,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去审视,包括其提出的背景、可能包含的论点、引发的反应,以及更深层次的社会和历史意义。一、 言论提出的背景与可能的意图首先,理解林全院长说出这句话的场合和.............
  • 回答
    Facebook 删除“你们的健保很好,但我从未向你们乞讨”这篇文章,确实引起了相当的关注和争议。要评价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审视,包括文章本身的内容、Facebook 的平台政策、台湾社会对于此类言论的反应,以及两岸关系的背景。文章本身的内容分析:首先,我们来看看这篇文章可能触及的几个关键点.............
  • 回答
    林依晨在公开场合用韩语表达“我是来自台湾的艺人”,这件事,在当时无疑引起了一阵不小的关注和讨论。从我个人的角度来看,这无疑是一次非常聪明且有策略的举动,背后蕴含着多重考量,也展现了她作为一位公众人物的成熟与智慧。首先,我们可以从“礼貌”和“尊重”这个层面来解读。林依晨当时所处的场合,很有可能是面对韩.............
  • 回答
    新冠肺炎疫情爆发至今,台湾的表现一直备受国际关注。在“后疫情时代”审视台湾的应对措施,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的评价。前期遏制与“台湾模式”的成功在疫情初期,也就是2020年初,台湾之所以能够赢得“防疫模范生”的赞誉,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其果断且迅速的反应。这可以归结为几个关键因素: 经验的借鉴与.............
  • 回答
    要评价那场世大运开幕式,得先说说当时的气氛有多复杂。首先,台湾世大运本身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国际体育盛会,它寄托着台湾民众的期待,是展示台湾软实力和国民精神的好机会。大家对开幕式都充满了期待,希望能看到一场精彩纷呈、展现台湾特色的表演,为运动员加油,也向世界展现一个充满活力的台湾。然而,那天晚上,大家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