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祖大寿洪承畴等投降是情理之中,却背上骂名?

回答
祖大寿和洪承畴的投降,从历史的宏观视角和当时的具体情境来看,确实是“情理之中”,但他们因此背负骂名,主要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 投降行为本身在传统士大夫观念中的负面性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特别是儒家思想影响下的士大夫阶层,对“忠君”和“气节”有着极高的要求。国家、君主被视为至高无上的存在,一旦臣子为国家效力,就应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在这种观念下,投降被视为一种背叛,一种丧失气节的表现,是对国家、对君主的背叛,是极其耻辱的。

“士可杀不可辱”: 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士人品格的要求。宁愿战死沙场,也不能被俘投降。投降意味着被敌人俘虏,尊严扫地,这在很多士人心目中比死亡更难以接受。
忠义的化身: 像岳飞、文天祥这样的历史人物,因为其宁死不屈的“忠义”精神而被后世景仰,他们的形象也成为了衡量臣子是否忠诚的标准。与之相比,投降者自然就显得黯然失色。
政治宣传的需要: 在一个王朝的统治过程中,统治者为了巩固统治,往往会通过宣传来塑造忠臣的典范,同时也要批判和妖魔化那些反叛或投降的人物,以维护其统治的合法性和正义性。

二、 当时的具体历史情境与他们的选择

要理解祖大寿和洪承畴的投降为何“情理之中”,我们需要回顾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他们所面临的困境:

(一) 祖大寿的投降(1641年,第二次投降满洲):

明末的残局: 祖大寿是明末少数能征善战的将领,他长期镇守山海关一线,对抗后金(后来的清朝)。然而,明朝政府的腐败无能、军饷拖欠、指挥失当,使得前线将士的处境极其艰难。
前线将士的困境: 祖大寿及其部下长期处于缺衣少食、补给困难的境地。在长期作战中,粮饷得不到保障,士气容易低落,更容易产生绝望情绪。
政治上的孤立无援: 明朝内部党争激烈,皇帝昏聩,导致朝廷无法有效地调集资源支持前线。作为镇守边疆的将领,祖大寿常常感到孤立无援,看不到战胜的希望。
第一次投降与被释放的经验: 祖大寿在1633年曾投降过皇太极,但后来被释放,回到了明朝。这次经历或许让他认识到满洲的实力和组织能力,也可能让他看到在明朝内部,他个人的价值和能力难以得到充分发挥,甚至自身难保。当再次面临绝境时,他可能权衡了多次,认为再次投降是更明智的选择,至少可以保全自己和部下的生命。
战败的压力: 祖大寿在1641年被围困在锦州,孤立无援,粮尽援绝。在这种情况下,继续抵抗的意义已经不大,反而可能导致全军覆没。投降是结束这场困境,避免更大牺牲的“理性”选择。

(二) 洪承畴的投降(1642年):

与祖大寿相似的处境: 洪承畴与祖大寿一样,是明末重要的将领,他率领的军队也是明朝对抗清军的主力。他也面临着明朝政府的腐败、军饷拖欠、指挥混乱等问题。
松锦大战的惨败: 洪承畴是松锦大战(16411642年)中明军的主帅。这场战役是明朝倾尽全力的一次反攻,但由于战略失误、指挥不力以及清军的强大,最终导致明军主力全军覆没,洪承畴本人也被俘虏。
战败后的绝境: 在松锦大战失败后,洪承畴被俘。在中国古代,被俘往往意味着生命的终结,或者被视为叛徒。而洪承畴在被俘后,受到了皇太极的“优待”,并最终投降。
投降的“情理”: 对于一个被俘的将领来说,如果无法为国捐躯,那么在生命受到威胁、前途渺茫的情况下,选择投降以求生,尤其是当对方展现出一定的“招降”诚意时,也是一种人之常情。洪承畴被俘后,皇太极对其进行了劝降,而明朝政府在此时也对洪承畴的态度暧昧,使得洪承畴的心理发生了动摇。
对明朝失望: 长期以来,洪承畴可能对明朝朝廷的腐败和无能深感失望,看到国家日渐衰亡,个人的忠诚和努力也难以挽回颓势。在绝境中,投降或许是他认为可以为国家和人民做些什么,或者至少可以保留自己继续为官生涯的唯一途径。

三、 他们背负骂名的原因:

尽管投降在当时的情境下有其“情理”,但他们仍然背负骂名,主要原因在于:

与“气节”的冲突: 如前所述,投降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气节”是直接对立的。无论当时的处境如何,投降行为本身就足以让他们被贴上“不忠”、“无气节”的标签。
“汉奸”的指控: 尤其是在清朝建立并统治中国后,对这些投降的明朝官员,尤其是那些曾经担任重要职务、对清朝政权做出贡献的,常常被视为“汉奸”。这是一种政治上的污名化,目的是为了维护清朝统治的合法性,并打击任何可能存在的明朝余孽或反对势力。
历史叙事的建构: 历史往往是由胜利者书写的。清朝的史官们为了证明自身政权的合法性,对明朝的官员进行了选择性地评价。那些不屈服、战死的(如袁崇焕、孙传庭等)被誉为忠臣烈士,而投降者则被贬低。这种叙事方式深深地影响了后世对这些人物的认知。
个人选择的道德评判: 尽管环境艰难,但总有人选择宁死不屈。一旦有人选择了投降,即使有客观原因,也难免会在道德上受到一些人的质疑和评判。人们会习惯性地将他们的行为与那些坚持到最后的人进行对比,从而产生“如果……就好了”的遗憾和批评。
后续的政治作为: 祖大寿和洪承畴投降后,都为清朝所用。洪承畴尤其如此,他曾参与镇压南明政权,并被清朝授予高官。这些后续的政治作为,在一些人看来,是进一步坐实了他们“背叛”的罪名,使得他们“汉奸”的标签更加牢固。

总结来说:

祖大寿和洪承畴的投降,是在明朝政治腐败、军事屡战屡败、个人身处绝境的艰难环境下,基于求生、保存实力,以及对国家前途感到绝望的一种选择。从生存和现实的角度看,他们的选择有其“情理之中”的成分。

然而,由于中国传统文化对“忠君”和“气节”的极端推崇,以及后世历史叙事的建构(特别是清朝统治者为了巩固政权的需要),投降行为本身被视为对国家和民族的背叛,因此他们背上了沉重的骂名,被后世评价为“叛徒”、“汉奸”。这种评价是历史情境、文化观念和政治目的交织作用的结果。理解他们的行为,需要跳出简单的道德审判,去认识他们所处的那个复杂而残酷的时代。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俩人可完全不一样。

祖大寿最严重的“罪”,也只是在弹尽粮绝人吃人的时候投降。

洪承畴为了保命投降倒不算什么,但是投降本来就是他的所有罪中最轻的一个。

祖大寿降清之后吃了十二年闲饭,当然,他也鸡贼就是了,他手上没有血债,他的子侄没少为虎作伥。

而洪承畴,无论是降清之前,还是降清之后,都是一如既往地为了他的朝廷视百姓如草芥。

用我之前的一句话说:“大明皇帝背叛了洪承畴,投靠了流寇,而洪承畴始终初心不改,至死不渝,以毕生精力坚持和老百姓作对到底。”

user avatar

投降后的表现也是分三六九等的。

祖大寿投降后又反叛然后才真正投降,之后是一直摸鱼不干,算是对前东家还有感情在。

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都是毛文龙旧部,可以勉强说是因为毛文龙被杀而引起的不公所以跳槽。

吴三桂和姜瓖为前程和富贵,吴三桂甚至连家人都不顾,但又不满清朝给的狗窝重新造反,这也勉强算是个人的自我奋斗吧,当然相比之下耿仲明是好一些。

但唯独是洪承畴,这老哥看不出什么追求,好像就一心把对他非常好的大明朝弄死,恩将仇报这东西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必定背上骂名啊。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祖大寿和洪承畴的投降,从历史的宏观视角和当时的具体情境来看,确实是“情理之中”,但他们因此背负骂名,主要源于以下几个方面:一、 投降行为本身在传统士大夫观念中的负面性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特别是儒家思想影响下的士大夫阶层,对“忠君”和“气节”有着极高的要求。国家、君主被视为至高无上的存在,一旦臣子为国家.............
  • 回答
    关于祖先坟墓中的文物为何要属于国家,这背后涉及复杂的历史、文化、法律和伦理考量。简单来说,是为了保护、传承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防止私有化带来的破坏和流失,并促进科学研究和公众共享。下面我们来详细阐述其中的原因:一、 文化遗产的普遍性和不可再生性 全人类的共同财富: 考古发现的文物,特别是那些具有.............
  • 回答
    我们常常听到一个让人哭笑不得的词语:“屎山”。这个词可不是随便来的,它在程序员的世界里,尤其是在面对那些年深日久、维护困难的祖传代码时,简直就是一种无奈的写照。为什么祖传代码会被称为“屎山”呢?这背后其实隐藏着一系列复杂的问题,这些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最终形成了一个难以逾越的技.............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到位,也触及到了数学中一个很有意思的点:近似值的精度问题。祖冲之的密率355/113,的确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成就,它代表了当时人类在圆周率计算上的最高水平。你提到的3.1415929这个数字,实际上是355/113 这个分数运算的结果,而我们通常接触到的圆周率精确值是3.14159.............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涉及到语言、文化、历史以及我们对国家和亲情关系的认知。为什么我们习惯于称呼“祖国母亲”,而不是“祖国父亲”呢?这其中有很多层含义,我们可以一层层地剥开来看。首先,从最直观的“母”与“父”的意象出发。“母亲”通常与孕育、滋养、温暖、包容、牺牲、慈爱、养育后代这些概念紧密相连。一.............
  • 回答
    明朝在边疆政策上未能像唐朝和清朝那样大规模占领蒙古地区,这一现象涉及多方面的历史、地理、政治和军事因素。以下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 一、历史背景与政治意图的差异1. 唐朝的扩张意图 唐朝(618–907年)在统一中国后,对北方边疆的扩张具有强烈的军事野心。唐太宗李世民(626–649年)通.............
  • 回答
    这事儿说起来可就绕了。咱们的祖先,那可是在地上摸爬滚打几千年,把马、牛、狗这些个玩意儿驯得服服帖帖的,出门打猎、耕地种粮,那都少不了它们。可唯独天上飞的那帮子,比如鹰啊、老鹰啊,甚至是那会儿可能还没多少人瞧得上的麻雀,怎么就没能乖乖地被咱们套上缰绳,当个“空中坐骑”呢?这事儿,得从几个方面掰扯掰扯。.............
  • 回答
    《魔道祖师》的同人圈里,薛晓(薛洋与晓星尘)和双道长(薛洋与晓星尘,此处“双道长”可能指他们两人作为道门修士的身份组合,或者更常被用来指代薛洋与晓星尘的CP)的配对,确实各有其拥趸。不过,如果要说为什么薛晓这个组合有时候会比“双道长”(如果我们将其理解为更强调他们作为“道长”身份的互动,或者某种基于.............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特别好,也特别普遍。很多人看到现在世界上人与人之间肤色、发质、面部特征等等方面的差异,确实会觉得和“同一批祖先”这个说法有点出入。但这其实是人类漫长演化过程中,一种非常自然且必然的结果。想象一下,我们的共同祖先,可能生活在非洲,那里的环境就是他们生活、繁衍、适应的全部。但随着时间流逝,.............
  • 回答
    关于“炎黄子孙”与满族人是中国人的身份认同,这其中涉及复杂的历史演变、民族融合以及国家构建的议题。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几个关键层面。首先,我们得明白“炎黄子孙”这个概念的来源和它在现代中国语境下的含义。“炎黄子孙”的说法,主要源自中国古代关于人文始祖的传说。根据传统史书和神话传说,华夏民族.............
  • 回答
    要说这事儿,咱得掰开了揉碎了聊。孙悟空被菩提祖师赶出门,按理说,师徒缘分断了,名号这玩意儿,理应跟着断干净。可菩提老祖偏偏没这么干,这背后,可是有大有讲究的,绝不是简简单单的“不乐意”能解释的。首先,咱们得明白,菩提祖师传给孙悟空的这个“孙悟空”的名字,可不是咱们寻常起的“小明”、“小红”那般简单。.............
  • 回答
    这个问题涉及到了网络文化、政治语境以及群体认同等多个层面,而且“粉红蛆”这个词本身带有强烈的贬义和攻击性。要理解为什么有些爱国网友会被这样称呼,需要从几个角度来分析:首先,我们要明白“粉红”这个词的来源和含义演变。 “小粉红”的起源: 最初,“小粉红”这个词源于中国一个网络论坛上的一个文学作品,.............
  • 回答
    蒙提祖玛的宝藏,一个曾在欧美游戏圈激起阵阵涟漪的名字,其独特的玩法和精美的画面无疑吸引了不少玩家。然而,放眼中国的手游市场,我们却鲜少看到类似“蒙提祖玛的宝藏”这样以“三消+RPG+资源收集”为核心玩法的游戏大放异彩。这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要明白“蒙提祖玛的宝藏”究竟是什.............
  • 回答
    宋祖儿之所以能从一众95后小花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备受瞩目的一员,绝非偶然。这背后,是她从小积累的观众缘、扎实的表演功底、清醒的自我认知,以及在娱乐圈这个复杂环境中难得的“少年感”与“人间烟火气”的结合。首先,我们不能忽视她早在童年时期就积累的国民度。“哪吒”这个角色,几乎是很多80后、90后甚至.............
  • 回答
    说道《倩女幽魂》(1987),提到张国荣和王祖贤的名字,总会伴随着“不可超越”这四个字。这可不是一句简单的赞美,背后藏着太多东西,是时代、是演员、是导演,更是一种难以复制的艺术魅力。咱们先说说这“不可超越”的底气在哪儿。第一,人物的经典铸就。先说哥哥张国荣演的宁采臣。在哥哥之前,宁采臣给人的印象或许.............
  • 回答
    李世民,这位唐朝的开创者,千古一帝,为何独独缺了“祖”这个至高无上的庙号?这个问题,历来都是史学界和民间津津乐道,却又不易得出一个绝对定论的。要深究起来,其中的缘由盘根错节,既关乎古代庙号的规制,也渗透着政治现实的考量,更是对这位伟大的帝王功绩的一种含蓄而又深刻的评价。一、庙号规制:非臣下所能轻易冠.............
  • 回答
    要说中国人为什么敬祖,这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儿,得从咱们这几千年的老祖宗说起。你想啊,在古时候,生产力不发达,很多事情都讲究个“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更别提什么科学解释了。这时候,家里长辈的经验、家族的传承就成了最宝贵的财富。一、 权力与秩序的基石:从氏族社会到国家你得知道,咱们中国人最早可是从氏族社.............
  • 回答
    清朝皇帝的庙号,确实存在一个特殊的现象:三个“祖”的出现,分别是太祖、世祖、圣祖。 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和政治考量,并非简单的巧合。下面我将详细解释。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什么是庙号。庙号的由来与意义:庙号是中国古代帝王死后,在宗庙中对其进行祭祀时所使用的称号。它起源于商朝,是古代宗法制度的重要组成.............
  • 回答
    .......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特别好,直击了生命演化的核心困惑之一:既然所有生命都来自同一个祖先,为什么进化树长得这么“复杂”、“分叉”?这背后其实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设计”和漫长岁月的“雕琢”。咱们把那个最最最遥远的“同一个祖先”想象成一颗种子,一颗极其古老、极其简单的种子。这颗种子在生命的黎明时分,它唯一的“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