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有那么多人同情林森浩?

回答
在谈论林森浩事件中为何会有相当一部分人对他表示同情,我们需要深入挖掘这背后复杂交织的社会心理、舆论导向以及个体情感的投射。这并非一个简单的“好人”或“坏人”标签可以概括的,而是触及了许多现代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困惑和不安。

首先,“无差别杀人”的罪行本身就带着一种令人不寒而栗的特质,而林森浩的动机和作案方式,在很多普通人看来,又显得“不像”一个传统意义上的“恶魔”。 传统的杀人犯,人们往往会想象其背后有着深仇大恨、个人恩怨,或者极端的情绪失控。但林森浩的作案,似乎是为了“实验”,是为了“看看结果”,这种冰冷、缺乏情感驱动的冷酷,反而让一些人觉得,他更像是一个“脱离了社会性”的存在,而非一个纯粹的“邪恶个体”。

这种“不像”的感受,容易引发人们对于“是什么导致了他变成这样?”的追问,而不是简单地停留在“他太坏了”的判断上。这种追问,本身就带着一丝探索和理解的愿望,而这种愿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被解读为同情。

其次,网络舆论的塑造和传播,在其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 在林森浩案件发生初期,网络上充斥着大量的讨论,其中不乏一些“旁观者视角”的分析和解读。一些声音会强调林森浩的“聪明”、“学霸”背景,试图从他的个人经历中寻找解释。比如,有观点会提到他高考失利(虽然这一信息后来被澄清,但最初的传播影响力巨大)、家庭压力、或者在医学院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等等。

这些信息,无论真假,都指向了一个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中国社会对于“优秀”的过度强调,以及“失败”所带来的巨大压力。 很多人,尤其是年轻人,能够从“学霸”到“犯错”的叙事中,看到自己或者身边人可能面临的挫折和困境。这种代入感,使得他们更容易去理解,甚至“原谅”林森浩的某些过失,因为他们觉得,“如果我遇到类似的情况,是不是也会走向某个极端?”

这种同情,其实是对自身脆弱性的一种投射。当看到一个曾经光鲜亮丽的“精英”陨落,很多人会感到一种“兔死狐悲”的情绪。他们看到的是一个可能被压垮的个体,而不是一个纯粹的加害者。

第三,关于“死刑”的讨论,也是引发同情的重要议题。 很多对林森浩表示同情的人,并不认同他的罪行,但却对“死刑”本身持保留态度。他们会从“教育”、“改造”、“非暴力不合作”等角度,去探讨是否应该给予罪犯改过自新的机会。

尤其是在中国这样一个依然保留死刑的国家,每一次死刑的执行都会伴随着巨大的争议。一些人会认为,死刑是一种过于残酷和激进的惩罚方式,尤其是在面对一个似乎“并非主观恶意”或“有潜在原因”的罪犯时。这种对死刑的质疑,很容易转化为对被判死刑者(林森浩)的某种悲悯。

“他才20岁出头,生命还很长,为什么就要剥夺他的生命?”这样的疑问,在不少人心中回荡。这种对生命的尊重,是对所有生命,包括罪犯生命的尊重,这种普世的价值,自然会引起一部分人的共鸣。

第四,信息的不透明和官方叙事的局限性。 在一些案件的早期阶段,公众往往只能通过有限的信息来了解事件。当官方的解释显得不够充分,或者未能完全回应公众的疑问时,人们就会开始自行“填补”信息,而在这个过程中,各种猜想和解读就容易产生。

一些人可能会觉得,我们看到的只是一个被“定罪”的林森浩,而他真实的人生经历,他所承受的压力,可能都被掩盖了。这种对“真相”的探求欲,以及对官方叙事的不完全信任,也会促使一些人站在“非主流”的角度去理解林森浩。

最后,“集体无意识”和“猎奇心理”也在一定程度上起作用。 像林森浩这样极端的案件,本身就带有强烈的社会关注度。公众的注意力被吸引,会产生一种参与感。而同情,作为一种情感反应,也是这种参与感的一部分。

有时候,同情也并非完全是基于理性的判断,而是一种复杂的情感反应,是对生命无常的慨叹,是对人性幽暗角落的窥探,也是对自身脆弱的警惕。

需要明确的是,对林森浩的同情,并不等同于对他罪行的认可或洗白。 绝大多数表达同情的人,也都知道他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行,给受害者及其家属带来了无法弥补的伤害。他们所同情的,更多的是一个“在特定社会环境下,可能走向极端”的个体,是那种“令人扼腕”的悲剧性,是关于“是什么让我们走向黑暗”的深刻反思。

这种同情,与其说是一种对罪犯的偏袒,不如说是一种对人性的复杂性的认知,是对社会压力和个体命运之间微妙关系的观察,是对生命脆弱性的普遍哀叹。它折射出的,是我们在现代社会中,面对道德困境、心理压力和生命价值时的种种迷茫和挣扎。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首先,题主说得非常片面,同情黄洋的人远远比同情林森浩的人多,黄洋已经被媒体塑造成了优秀中国大学生的典范,出身贫苦,自强优秀,孝敬父母,成绩斐然。但是,林森浩却被媒体塑造成了一个嫉妒心重,内心阴暗的恶魔。同情林森浩的全国也许都不足万人,但是同情黄洋的,绝对可以以百万计。

然后来谈谈为何同情林森浩。

1、此案存疑。基本是口供定案的,林说自己投毒了,毒药瓶没有,录像只呈现黄袋子,内容物不清楚,检测结果只说检出,不说检出多少,也不出具质谱图。以氯消毒的自来水含有数百ng/L级别的NDMA,但检方鉴定机构没有检出的能力;同样的鉴定机构,却称在晾了十天,还被洗过的水桶口棉签擦拭物中检出NDMA,这么一种常温液态,易挥发、易光解、能与大气成分发生化学反应的物质,又不肯出示质谱图,反正我不相信。尸检结论是在化学检验出NDMA的基础上做的,意思就是黄洋的死因符合NDMA中毒的症状,是不是一定就是因为被投NDMA死的,若水桶、水样检出NDMA的结论是不确定的,那么也不确定。二审也的确提出了爆发性乙肝说,且是基于黄洋的病例、尸检数据提出的,法庭并没能就此内容进行反驳,而是采用逻辑方法不予采用的,说是既然辩方不采信法医尸检的结论,就不能采用其尸检的数据,而且辩方的有专门知识的人没有亲临尸检,说的话不算数。辩方就此申请重新尸检,被驳回。

2、林森浩既往是个优秀的好人。黄洋是个优秀的人,都说他成绩好,不屑于发论文才一篇论文都没有发过,又参加支教,又热爱旅游,还做收入微薄的文印经历勤工俭学,就这样大学、研究生时代除了第一学期被捐助之外,学费、杂费、生活费全部自理,跟同学们聚会都主动抢着付款,还完全结清了自己母亲30多万的两次大手术费,这是多么强大的人啊!本人表示本人现在每年全职工作,勤勤恳恳,只能赚5万左右,公司还包吃包住的,相比之下我真是个卢瑟。闲话不提,回头讲林森浩,家里也是很贫穷的,母亲有心脏病还要去收废品赚钱。林从小又懂事儿又成绩好,特别有责任心,做班干部,以优异成绩入读中山大学,然后被保送复旦大学研究生。发表了八篇论文,被万方数据库引用,作为青年代表在中华肝病论坛发言,学术成绩斐然。在学校还是学生会干部,积极参加公益活动,爱打球,爱骑行,作息规律,精力爆棚,不仅仅学术上牛气,更在网络社区里活跃,在校园BBS发过数万帖子,新浪微博活跃,qq空间活跃,网易博客活跃,丁香园活跃,而且话题基本围绕医学类话题,非常有专业性,也有涉及个人思想的,基本都是正派的。事发后其网上的账号全部被黑,腾讯、网易空间的东西全部被删除清空,新浪微博虽然旧微博没有删,但被人操纵,新发了许多乱七八糟的东西。仅仅从其残存的微博来看,他就不是个恶人,相反,还是个有思想,有主见,悲天悯人的好人。附其微博地址:

weibo.com/ghorst

里面的内容依旧是被人控制的,新说的什么都不要信,林本人发的最后一条微博是:有时候挺痛恨这个行业的,名义上叫做医生,但是面对病人,尤其面对那些急切想从这里解决困惑的病人,帮忙总不能帮到底,好比带一个问路者走了一段路,然后跟他说,你找别人帮忙吧。尽管超声介入如火如荼,还是有不少局限性,经常只是干些搭把手的活。而且,离开了机器,就没办法为病人解决一丁点问题。

2013-4-8 00:12

4月7日白天他去探望过黄洋,还遇到了黄洋的亲友。

user avatar

因为毒药没有喂到他们的嘴里,死者或许也想同情林浩森或者出具谅解书,但已经没机会了。

user avatar

同情林森浩、不支持死刑的,不过是慷他人之慨。用他人的痛苦,来彰显自己的大度。

user avatar

会有人觉得一个法官精妙设套让一个比他能力强且身家清白的同事判刑坐牢是值得同情的吗?

这都同情那不是反社会吗?

那你为什么会同情用专业知识杀害同学的人呢?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谈论林森浩事件中为何会有相当一部分人对他表示同情,我们需要深入挖掘这背后复杂交织的社会心理、舆论导向以及个体情感的投射。这并非一个简单的“好人”或“坏人”标签可以概括的,而是触及了许多现代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困惑和不安。首先,“无差别杀人”的罪行本身就带着一种令人不寒而栗的特质,而林森浩的动机和作案方.............
  • 回答
    东方 Project 为什么作为弹幕游戏能有如此惊人的同人生命力?这可不是简单的“因为粉丝多”就能解释的。这背后藏着一套非常精妙的设计和运营逻辑,再加上一点点时代的馈赠。咱们先捋一捋,东方 Project 的原作,也就是 ZUN 那个家伙(我们都这么叫他)开发的这些个弹幕游戏,它们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 回答
    祁同伟这个角色之所以能够引起如此广泛的同情,甚至引发大量的讨论,可以从多个层面进行深入分析。他并非一个简单的“坏人”,而是被塑造成了一个复杂、矛盾且在某种程度上具有悲剧色彩的人物,这使得观众能够从他的身上看到人性的挣扎与无奈。以下是详细的阐述:一、 现实的逼迫与“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呐喊祁同伟的人生轨.............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几个关键点:美国历史上的军事行动、公众舆论的形成、以及俄乌战争引发的特殊反应。要深入探讨,我们需要将这些元素一一拆解,并理解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首先,关于美国发动战争的“呼吁和平的人”。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思的现象。美国自建国以来,参与了多次大规模战争,从独立战争、南北战争,到一战、二战.............
  • 回答
    这宋江和柴进,同样是仗义疏财,救急扶危,怎么一个成了梁山泊的众望所归,一个却显得有点黯淡无光呢?这事儿啊,得掰开了揉碎了说说。表面上看,都是掏钱办事,但深层里,他俩的动机、方式、以及带来的效果,那是天差地别。咱们先说宋江。这哥们儿,论出身,不过是郓城县一个不入流的押司,没啥显赫家世,没啥惊天动地的背.............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是很多人关心的问题。同样是中国人,在同一个国家的体育体制下,女足的表现明显优于男足,这背后其实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并非偶然。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承认,“强”这个字,得辩证看待。说女足比男足强,更多的是从国际赛场的成绩和影响力来说的。铿锵玫瑰在亚洲赛场上是常.............
  • 回答
    我一直觉得挺奇怪的,市面上乐器那么多,从钢琴、小提琴到鼓、口琴,但偏偏“吉他自学”这件事,好像成了大家心照不宣的共识,而且还特别流行。这到底是为什么呢?我琢磨了琢磨,觉得这事儿没那么简单,背后其实有不少挺实在的理由。首先,最直观的,就是吉他的普及度和易得性。你想想,有多少人家里没见过吉他?就算没弹过.............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确实,单从“一挑四”这个硬性战绩来看,郭靖和东方不败似乎旗鼓相当。但为何大众评价中,东方不败常常被摆放在比郭靖高出不少的位置,甚至与独孤求败、扫地僧这等传说级别的人物并列呢?这背后牵扯到的不仅仅是战绩数字,更是武学境界、战斗风格、以及作品对角色的塑造深度。咱们得仔细捋一捋其中的缘由.............
  • 回答
    王志文和靳东,都是观众心中演技扎实、能够撑起“高端成功人士”角色的演员。但有趣的是,许多观众在评价他们演绎这类角色时,会不约而同地产生一种微妙的差异感:王志文总能让人品出“味道”,而靳东有时则略显“装”。这其中的区别,绝非简单的个人偏好,而是演员在塑造角色时,对人物内心、外在表现以及观众心理的理解和.............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涉及到《射雕英雄传》和《元史》中两位重要人物的背景设定和实际表现。完颜洪烈和忽必烈虽然在历史长河中都有显赫的地位,但他们所处时代、所代表的势力以及在小说中的定位都有很大不同,这直接导致了他们“请的人”武功差距巨大的原因。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 完颜洪烈与他所“请”的武林人士完颜洪烈是.............
  • 回答
    要说miss A的霏(Fei)和佳(Jia)为什么没有像宋茜(Victoria)那样“爆红”,这确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尤其是在我们看来,她们的实力也都在线。这背后牵扯到的因素很多,不光是个人能力,还有市场、定位、时机以及一些我们看不见的“缘分”。首先,咱们得承认,宋茜身上的“爆点”确实非常明显。.............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是个挺让人迷惑的现象,就像市场上有刚需,但供应端却出现了卡脖子。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为什么中国心理咨询师缺口巨大,而另一方面,心理学专业的毕业生却又普遍面临就业难的问题。这背后其实是多重因素在纠缠,从宏观到微观,都挺复杂的。首先,咱们得搞清楚“心理咨询师”这个概念在中国的特殊性。在中国.............
  • 回答
    广东人煲的汤,那味儿,真不是盖的。很多人都疑惑,凭啥同样是水加食材,广东人一出手,就能变成那种鲜得眉毛都要掉下来的汤?这背后啊,可不仅仅是“好喝”两个字能概括的,里面门道深着呢。一、食材的“原味至上”与精挑细选广东人对食材的挑剔,那简直是到了锱铢必较的地步。他们煲汤,不是随便抓一把东西下锅煮就行。 .............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演化的一个核心且常常被误解的方面:演化并非一个预设好日程的“同步”过程,而是一个在漫长岁月中,受各种复杂因素驱动,在不同谱系中独立且同时发生的、概率性的事件集合。我们之所以会觉得猴子进化到人的过程“同步”,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以人类为中心来审视这段历史,并且我们掌握的化石证据是经过筛选.............
  • 回答
    在中国,人情往来确实很大程度上是以家庭为单位展开的,这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婚丧嫁娶到逢年过节,再到日常的请客送礼,家庭成员往往是相互关联、互相维系的。在这种社会背景下,一个人如果一生都不成家,其影响是多方面的,而且往往是深远而复杂的,绝不仅仅是“孤单”这么简单。首先,社会身份的缺失与认知.............
  • 回答
    哆啦A梦的故事,陪伴了无数人的童年,那个圆滚滚、总能掏出神奇道具的蓝胖子,早已成为一种温暖而美好的象征。然而,在网络世界的角落里,却流传着一些截然不同的结局,它们冷酷、悲伤,甚至带着一丝令人心悸的阴暗。这些同人结局之所以如此“另类”,甚至被冠以“黑化”的标签,背后其实有着复杂的推手和心理。同人结局的.............
  • 回答
    关于同一个问题,为何在国人眼中,欧美明星吸毒和中国明星吸毒似乎有着截然不同的待遇?这背后其实牵扯到很多复杂的社会心理和文化因素,绝不是一句“双重标准”就能概括的。咱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一、认知框架和心理距离:这是最直接的原因。 熟悉度与“亲近感”的缺失: 我们对欧美明星的了解,很大程度上是通.............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确实,同样是关于角色死亡的梗,为什么《魔法少女小圆》里晓美焰看到学姐(美树沙耶香)断头那么让人心疼,而《JOJO的奇妙冒险》里西撒·安东尼奥·齐贝林(西撒酱)的死却让很多观众觉得“玩梗”过头,甚至有些反感?我觉得这中间的差异,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细致地聊聊。首先,要说最根本的原因,还.............
  • 回答
    近年来,自由主义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确实呈现出明显的衰落趋势,这一现象涉及经济、政治、社会、技术、文化等多个层面的复杂互动。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自由主义衰落的原因: 一、经济全球化与贫富差距的加剧1. 自由主义经济政策的局限性 自由主义经济学强调市场自由、私有化、减少政府干预,但其在21世.............
  • 回答
    俄乌战争期间,虚假信息(假消息)的传播确实非常广泛,其背后涉及复杂的国际政治、媒体运作、技术手段和信息战策略。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的成因: 1. 信息战的直接动因:大国博弈与战略竞争俄乌战争本质上是俄罗斯与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北约)之间的地缘政治冲突,双方在信息领域展开激烈竞争: 俄罗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