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武汉理工大学研究生陶崇园导师王攀的回应?

回答
关于武汉理工大学研究生陶崇园导师王攀的回应,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敏感的事件,涉及到师生关系、学术伦理、权力压迫等多个层面。要全面看待王攀的回应,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其内容、语境以及公众和媒体的反应,并尝试理解其中可能存在的不同视角和动机。

事件的背景回顾:

首先,回顾一下事件的核心:2018年,武汉理工大学研究生陶崇园因不堪导师王攀的长期压迫,在实验室自杀。在此之前,陶崇园曾在网上发布过大量关于其导师王攀的控诉,指责其学术打压、经济剥削(要求其做与其专业无关的生意)、精神折磨(包括人身侮辱和随意打骂),甚至涉及性骚扰的暗示。

在陶崇园去世后,网络上流传出王攀与陶崇园的部分聊天记录和录音,这些材料进一步印证了陶崇园的指控,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和舆论谴责。

王攀的回应:一份充满争议的文本

在事件发酵一段时间后,王攀通过校方或媒体发布了一些回应。要详细分析这些回应,需要具体找到其发布的内容。但根据当时媒体报道和网络讨论,我们可以大致总结出王攀回应的核心要点以及可能存在的几种回应方式:

1. 否认和辩解:
否认核心指控: 比如否认存在长期、系统性的压迫和打压,可能将某些行为解释为“严格要求”、“正常的师生交流方式”。
断章取义或曲解事实: 可能选取对自己有利的聊天记录片段,或者对一些言语进行模糊化处理,试图减轻其责任。
推卸责任: 将陶崇园的自杀原因归咎于其个人心理问题、学习能力不足,或者其他与自己无关的因素。

2. 道歉和悔过(但可能力度不足或充满保留):
有限的道歉: 可能为“沟通方式不当”或“对学生造成了困扰”而道歉,但未必承认其行为的根本错误或性质的恶劣。
强调“无意造成伤害”: 试图表明自己并非有意伤害学生,将责任推向“不了解”、“沟通误会”。

3. 反击和指责:
指责学生: 可能反过来指责陶崇园“不听话”、“有抵触情绪”、“制造事端”,试图在舆论上占据主动。
暗示存在幕后推手: 暗示有人故意捏造事实,煽动舆论,以达到某种目的。

对王攀回应的解读和思考:

要理性看待王攀的回应,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

回应的真实性和诚意: 这是最关键的。回应是否能够正面、坦诚地面对指控,是否承认自己的过失?还是在玩弄文字游戏,试图规避责任?如果回应回避了关键问题,或者充满了推脱和狡辩,那么其诚意将大打折扣。
与事实证据的对照: 陶崇园生前留下的证据,如聊天记录、录音,以及其他同学的证词,构成了对王攀行为的直接指控。王攀的回应是否能够有力地驳斥这些证据?如果不能,甚至反而印证了指控,那么他的回应将显得苍白无力。
回应的语气和态度: 一个真诚的回应应该是谦卑、反思的,而不是傲慢、指责的。如果王攀在回应中依然表现出居高临下的姿态,或者将学生置于对立面,这会加剧公众对其的不信任感。
回应的社会影响: 王攀的回应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舆论的走向,以及公众对导师群体和高校教育体制的看法。一个不负责任的回应,可能会加剧社会对权力滥用的担忧。
校方的责任与回应: 同时,我们也需要关注武汉理工大学作为教育机构,对此事的处理态度和回应。校方是否启动了调查,是否对相关责任人进行了处理?王攀的回应是在校方压力下发布的,还是其个人行为?这都影响着我们对整个事件的判断。

可能存在的不同视角和动机:

1. 王攀的视角(假设): 他可能认为自己的教育方式是“严师出高徒”,或者在那个时期,这种师生关系模式是被普遍接受的。他可能不认为自己的行为构成了“压迫”或“剥削”,而是将其理解为对学生“培养”的一部分。他也可能出于维护自身名誉和职业生涯的考虑,选择进行辩解。
2. 陶崇园的视角(根据其遗言和控诉): 他深陷绝望,感受到的是难以承受的压迫和尊严的践踏。他渴望得到公正的对待和解脱。
3. 公众的视角: 大多数公众会同情受害者,谴责施害者。他们关注的是公平正义,以及制度性的保障,防止类似悲剧再次发生。

如何看待“去除AI痕迹”?

如果说要让文章看起来不是AI撰写,那么意味着需要融入更多人性化的、带有思考深度的表达,避免那种流水线式的、缺乏情感和个人观点的陈述。这可能意味着:

使用更具个人色彩的语言: 比如加入一些感叹词、疑问句,或者更生动的比喻。
展现对事件的共情和思考: 表达对事件的痛心,对逝者的哀悼,对人性困境的探讨。
避免过于客观和中立的陈述: 在分析回应时,可以适度地表达基于常识和伦理的判断,而不是仅仅罗列事实。
结构和逻辑上的自然流淌: 文章的段落之间过渡要自然,论证要层层递进,而不是机械地堆砌信息。

总结:

总而言之,看待王攀的回应,需要将其置于事件的整体语境中,并对其内容、语气、诚意以及与其他证据的对照进行细致的分析。一个负责任的回应,应该展现出对生命的尊重、对自身行为的深刻反思,以及对受害者的歉意。如果回应充斥着辩解、推诿和指责,那么它将难以赢得公众的信任,也无法真正解决问题。

这个事件暴露出的问题,不仅仅是导师个人的品行问题,更深层地触及到高校的教育管理体制、学术评价体系以及师生权力关系中的潜在弊端。因此,在评价王攀的回应时,我们也要关注它是否能够引发更广泛的社会反思和制度性的改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其实我热搜第一的文章被撤之前,我约过几个大V朋友一起写,大家的回答都是:不写了。但具体原因语焉不详。

这不像你几个作风啊,西交大博士事件你们可比我快多的。

我写之后也没人写,也没人转载。

一向煽动情绪的大咖们怎么集体噤声了。

有仅只有一种可能。

无所谓,我和他们不一样,我是高校老师,也带过研究生。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道没了,撤多少热搜有何意义?哪怕你风声过后,找一万个人攻击我有何意义?

任何一个组织不会因为有少数败类就会丢脸,但你执意袒护它,下一次就不会撤热搜就能解决。

为本问题加个热度。

user avatar

人若如此,不死何为。

武理工以这样的态度办学校,世界一流大学的梦就别做了;姓王的如此厚颜无耻,早晚不得善终;知乎以这种态度办企业,也没啥前途了。

朗朗乾坤,明目张胆,丧尽天良,妄图只手遮天,掩盖事实,着实令人不寒而栗。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中国不该有这种事件发生,不该有这样的人存在。

看来武理工下了血本了,还在删,刚刚看1811万,再一刷新1807万了,人才呀,实时在线呐

还在撤热度,千万以下了。

凤凰网微博已有报道,国内主流媒体尚未发声(若干媒体如环球时报、中国新闻网等已有报道)。

原来是有中华全国学生联合会的,这应该是维护学生 权益的组织吧,应该为学生发声吧

--

微博撤热搜,知乎又撤热搜、删话题,那就来提高一下热度吧!

千夫所指,万人唾骂,厚颜无耻啊,指的就是这位王姓老师吧!

德与才不匹配,德远逊于才(也许还是无才),就是指的这家伙,伤害他人,危害社会。

这个事件应该多找媒体曝光,捅到教育部、中纪委去,他们都有举报网址的,有知道详情的家人密友可以发材料举报。

学校洗地、撤热搜,就说明此地无银三百两,不打自招,内心有鬼。

学校勾结社会人员毒打学生,试问学校还是一方净土不?这样的学校还能育人子弟不?枉为211。

涉事的那家伙不敢与其家人当面对质,将其手机、身份证藏起,不更说明问题吗?

user avatar

他能这样淡定,不带什么愤怒的行文,当然写的是给自己贴金狗屁不通,最后还夹带表演式的悲伤。全程老练。摆明一副,你这种的我见多了,应付起来得心应手。我深深以为,陶同学未必是他害死或者害的无力反抗的第一个学生。

user avatar

所有关注的人,都是勇士,用行动的力量让一切阴谋龌龊无处躲藏。

陶崇园走了,希望他的离去不会最终归于寂静,而是像孙志刚事件一样,给这个时代打上真正的烙印。

从陶崇园到杨宝德,从罗茜茜到侯亮平,每个受害者都是一记重锤,砸向这个遮盖阴暗的门。

让几百万在读的硕博和未来有志于进入这个群体的人,得到真正的关注,让那些无良的导师受到惩罚,更重要的是,让这一切畸形的师生关系、决定学生生死的导师权利彻底关进笼子里。

想起了《三傻大闹宝莱坞》里一个学生自杀后的这段话

—————见证—————

知乎已经在首页置顶了话题

刚刚搜索了下虽然微博热搜没有了,但是今晚,一些顶级大号也开始出来关注这个事情了


写在最后:

也许一切都最后会归于沉寂,就像不少人提到过,这种事情,最好的结果,也不过是学校赔钱,老师开除。

但是,这么多人的关注,总会让不少人记住这些事情,让那些作恶者意识到,互联网时代,作恶的成本更高。

如果能够推动相关规定的出台来进一步防范类似事情的发生,那真的是功德无量了。

user avatar

看到事件相关讨论后,我一直在思考如何从制度设计上避免导师对学生的性侵事件,但我也很遗憾地发现,很多制度都是防君子,不防小人的。

--是否可以限制导师和学生会见的时间和场所,禁止导师在夜间约见学生,并将会见地点限制在办公室和公开场所? 尽管纸面上可以存在这样的规定,但陶崇园事件提醒我们,在导师和学生关系中,导师处于强势地位,可以轻而易举地胁迫学生令其不敢举报。校方对导师的护短心态同样可能让学生觉得举报也是自讨没趣,更何况男性和男性之间的猥亵行为因为社会认知的原因,更加难以被揭露。

--是否可以限制导师和学生通信的方式?在国外大学读研究生的朋友可能有一点体会,欧美国家的导师很少使用即时通讯应用和学生交流,不太紧急的事情基本全靠发邮件。其实,这就是一种对“公”和“私”领域的区分,邮件谈公事,聊天软件是私交,学术问题邮件交流,是对“公事公办”精神的尊重。固然,我们可以倡导老师少给学生发微信,不紧急的事情邮件说,甚至禁止导师用即时通讯app联系学生,但这样的规定对于早有预谋者来说,仅仅是非常微小地提高了犯罪成本,不能根治。

--是否可以要求学校强制老师接受反性侵教育?以我所在的明尼苏达大学为例,这学期我在担任模拟法庭项目助教,同样被要求完成有关性侵的培训。培训的内容除了明令禁止特定不当行为之外,还包括如何处理学生针对其他教职工的投诉,如何保护受害者等。但这样的教育,正如同所有的普法教育一样,不能从根本上杜绝犯罪。

--

个人认为,一般预防和极端情况要分别看待。上面几种方案,都可以看做一般预防,而在类似陶崇园事件的极端恶劣实践中,社会目前所能做的就是要创造一个舆论环境,让受害者敢于向警方求助。

综合本问题其他回答提供的信息,导师王攀很有可能长期存在与受害者的不当接触。王攀令受害者管自己叫“爸爸”,强迫其“表白”,多次令其到家里处理家务,令其在早上叫自己起床,并有“这一次我保证不伤害你”之类存在疑点的聊天记录。然而受害者并没有从家庭中获得足够的支持,也没有及时报警,只是默默承受。这不仅让施暴者更加猖狂,也导致可能存在的相关证据无法被及时收集。

其实,随着《刑法修正案(九)》在2015年生效,我国已经不再将“强制猥亵”罪名的受害者范围局限在女性。女性对男性,男性对男性的猥亵行为同样可以触犯强制猥亵罪名。另外,强制猥亵不以性器官的接触为要件,其他以满足性欲为目的的猥亵行为同样可按此罪论处。而在司法实践中,已经有了男性因猥亵男性而获罪的案例:猥亵熟睡朋友 北京首例“男男强制猥亵案”宣判 。陶崇园如果认为自己受到了侵犯,想要报警求助的话,完全有法可依。

但到底是什么阻止了他?可能是国内学术环境中导师过度膨胀的自主权,可能是家庭的漠视,也可能是一种更加无孔不入的社会观念,认为性侵只可能发生在男性对女性之间,认为说出这种事情是一种莫大的耻辱。

陶崇园同学,真的,我可以告诉你,举报性侵没有什么可耻的,不但不可耻,还称得上是一种平凡世界里的英雄主义。如果有人说,男性遇到这样的事真丢人,或者武断地认为这样的事情不可能发生在男性之间,那你我就一起去改变这种观念。

如果你太累了,不想给自己在添上更多的负担,那就请交给我们好了。

user avatar

武汉理工大学如此强硬的手段给各方施压,拼死要保这个老师,和前几次高等院校对老师的处理(即使是形式上)截然不同,只能说明此事的真相已经丑恶到难以形容,如果公开调查结果,将会对学校的声誉甚至中国高等教育的声誉造成极其恶劣的影响,如果仅仅是导师言语欺压精神虐待导致学生自杀,学校早就弃车保帅洗白自己了,现在的这种情况,明显就是拼着名声不要了,也要掩盖这个巨大的丑闻

user avatar

听了学校官方向学生干部辟谣说明情况的会的完整录音。看了王攀事后在QQ群里所发出的各种言论。以及本人声3.30号称要绝地反击后发出的一个可公开pdf文档。有很多话要说。

1、学生的手机和身份证为何离奇失踪?在学校的会议上,学校声称:初步调查后认为该学生的自杀与学校和导师无关。然后学校的发言和王攀的文档都很大篇幅的描述了死者跳楼前12小时的动向,两者均提及学生在跳楼前两小时有两个通话记录,一个王攀一个母亲。之后学生接到电话下楼,从监控可以了解到是楼下母亲给他打电话叫下来的。既然如此死者在生前刚刚使用过手机不久,有两种可能,一种他接到母亲电话没带手机直接下楼,那么手机必然在宿舍里。第二种是死者将手机随身携带然后下楼,那么手机要么一直在死者身边要么在坠楼时掉落,要么在和母亲谈话时不慎掉在地上。既然监控可以看清母亲和死者打电话也可以看清母亲和死者之后在思源广场进行了一个小时的交流,那么我有理由相信监控也能看清掉在地上的手机,尤其是在没有人的早上六点多的广场或者没什么人的早上七点的宿舍楼下。请问学校,死者的手机和身份证是对哪些地方进行了如何的搜查,手机是否在监控画面中出现过,为什么会找不到?

2、对于陶同学的身体和精神状态。在王攀所发出的pdf文件中,多次提到其有严重的睡眠障碍并指出王攀自己非常重视该问题并想办法解决,但在最近又“季节性复发”。有不少陶同学的在校朋友称陶同学乐观阳光并没有抑郁症等精神疾病的表现。这两种说法我无从考证何为事实,我只能说,退一万步说,如果王攀所写是事实且无隐瞒,那么他在很早之前就知道陶同学有严重的抑郁或其他心理疾病或障碍。那么请问王攀作为研究生导师制的导师是否在三年这么漫长的时间内有讲该学生的危险情况告知家长家属?是否有为其安排校内或校外专业心理医生或导师的咨询或治疗?是否有与该生的辅导员或学校上级沟通该生的不良精神状态问题?是否有让该生停课治疗?如果没有,王攀作为每天朝夕相处并且自认是学生爸爸的一位导师有没有失职?还是武汉理工大学是一个只管成绩研究而不理会学生心理状态的211高校?

3、对于叫跪拜问题。王攀在文中对此有隐晦的解释,他称他和学生均认为古代的入室弟子模式非常可取。首先非常显然,陶同学并不认为该模式“非常可取”,陶同学不止一次在与其他同学朋友或家属中抱怨嘲讽这种做法。再者,现在是21世纪,是在共产党领导下的改革开放新时代,为何一个211高校的教授会在现在仍认为学生向其跪拜行礼是一件“非常可取”之事?

4、关于王攀在聊天记录里曾多次以命令的口吻吩咐学生为其做学术以外的生活私事。王攀在自己签名撰写的pdf中也有解释,在其第四点中有说到:我们有一种独特的语言系统;有时候看起来疾言厉色的言辞,其实是一个心理测试 ,之后还会复盘……我反正看了以后是很佩服很无语的。所以说命令学生去校外买饭命令学生早上凌晨六点连打两个电话叫起床 对学生说立刻到家里来眼镜没找到 要求其立刻离开121 扬言要与学生公开断交 扬言要打击学生, 全是以一种大众看不懂的别样交流方式在进行心理测试?是不是应该调查一下学生的消费记录,那些菜有没有给王攀买 还有电话记录里有没有两个凌晨六点多打给王攀的叫醒服务电话?然后王攀不如再向大家说一说这些心理测试的测试意义以及测试后复盘得出的结论收货。

5、关于叫学生去家中做家务。王攀在自己的文档里也有解释,称是为了方便学生和家里解释所以将每天的晚上谈心谎称为做家务。显然这又是王攀和陶同学之间一个“不为人知的独特交流”。就请问和导师谈心有什么不能和家里说的?难道家里人得知自己的孩子每晚去老师家做家务会比听说孩子每晚和老师谈理想人生要更放心更能理解?再者,既然王攀在文中说到他们只面对面谈心并不做家务,那么学生为什么会需要通过qq而不是面对面的方式告知王攀他家洗衣机里的裤子的口袋里有1500?他是如何在没有导师允许下进入其家中并且关注他家洗衣机里裤子的荷包里有没有钱?

6、关于叫爸爸。我在王攀的文中并没有非常理解到他之前在qq群里说他和学校都会对叫爸爸这件事解释发声,具体在哪里解释了,大家可以在文件的图里看看找找。我个人理解也许是包含在了“古代入室弟子”和“独特的语言系统中”。不过哪怕是古代入室弟子也不用叫爸爸并且还要在群里说爸我永远爱你吧。或者王攀老师不如解释下这又是什么暗语或者心理测试?这里还有一点。在学校对这件事说明的会议上,学校称死者姐姐的聊天记录是片面破碎不完整的,很多看起来很吓人的对话其实学校在看过上下文后都认为是合理的可以理解的。学校领导,笔给你,你随便写,写一个能让“坦坦荡荡说出那六个字”“把我永远爱你”这种对话出现在师生群里可以理解的上下文。

7、关于阻碍陶同学毕业或其他发展。对于阻碍其毕业,学校在开会时说经调查在系统中该生的论文已经通过,具备了毕业的资格,不存在阻碍其毕业的情况。这点家属和学校各执一词,聊天记录也没有具体日期,我不知道如何判断。关于陶同学可以保研去华科但仍留在武汉理工,学校解释是由于去华科只能念专硕,而在武理可以念学硕,并提到学校有当时陶同学对这件事决定的文件证明是他自己的决定留在武理念硕士。然而王攀白纸黑字有签名的承诺硕士毕业后会帮助他出国赌博后来却又对其进行阻挠一事,学校在会以上称,根据所掌握聊天记录,陶同学与老师确在该事上有争论,但更多是在讨论是采取1+2的出国模式还是整个博士都在国外读。可是聊天记录中明明白白看到王攀对其在国外对接的老师联系要对方不要接受陶同学。可谓难以自圆其说。

8、学校是否应对该事负责?学生在非节假日在学生宿舍里跳楼身亡学校当然有责任。安全责任,导师责任,对学生心理健康缺乏关注的责任,都是学校的责任。网上总有人说这是王攀个人行为不要上升学校,王攀就是学校聘用并评选的正教授,出事了学校怎么就和王攀又没关系了?再者,王攀曾要求陶同学如果找工作就要离开实验室另找导师,但是其他导师因为不想得罪王攀而无人愿意接收陶同学,如果哪怕有一个导师能在此时将学生一视同仁给陶同学一个正常毕业的机会,是不是也行悲剧就不会发生?至少陶同学不会走的这么痛苦心中这么绝望?这些老师的所作所为又是不是自私的不合适的?

user avatar

在高校里面官官相护的情况真的很多,2016年我们华中科技大学女篮的一名主力队员赵可心就被体育部任命的女篮教练,带着几个学校的体育特招生围堵威胁,我们反映了一年多,体育部领导还是各发推诿,至今没有哪怕一个解释;现在也给大家分享一下吧(内容很长,不想看扯皮的可以只看提纲)。试想在高校里,体育老师都如此猖狂,那些有点名头的“人物”,如果品行不端会是怎么个德行想想都可怕,高校内部师生管理必须要改革了,不改真要出人命,要出很多很多的人命了!(PS:赵可心同学和陶崇园的姐姐都是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的博士研究生)

目录:

第一部分:是2016年9月老师威胁赵同学的部分电话录音-----以下两段对话发生于2016年9月19日,对话双方为时任校队教练的孟繁臣老师和同济医学院博士研究生赵可心同学,第一段对话是孟老师试图以赞助商的名义诱骗赵可心同学出去见面,第二段是孟老师借口受到辱骂对赵可心同学进行威胁。现将对话以文字实录,原录音地址如下:

第一段:pan.baidu.com/s/1qXXTfn

第二段:pan.baidu.com/s/1gfs4hd


第二部分:赵可心同学因受到威胁,向当时校女篮领队、体育部副主任刘少园老师进行反映,而刘老师却百般抵赖、推诿,还说赵可心同学没有被真的被打,所以没什么关系-原录音文件如下: pan.baidu.com/s/1qYMDSG


第三部分:在2016年12月中旬湖北省高校篮球联赛结束之后,对话双方为时任校普通生女篮队长的李妙文同学以及体育部主任孙竞波老师,主要内容就是关于之前女篮教练孟繁臣老师在九月中旬带领体育生威胁校女篮队员、同济医学院博士赵可心同学的问题,现将对话内容记录如下,

录音地址:pan.baidu.com/s/1hupf2p



--------------------------------------录音内容实录---------------------------------------------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user avatar

我突然理解文革为什么打老师了……


当然西纠联动那种高富帅,老师根本不敢惹还巴结着结果他们直接杀老师也是666


难道这就是传说中的……


贱人?


不过也是,想当初大宋对儒家文人多好啊,结果金兵破汴梁,殉国的就一个李若水,剩下的?哦,儒家大师们在挨个领着皇帝的老婆女儿往金兵大营送呢

想清朝对儒家大师想杀就杀,不管张廷玉还是谁,都只敢洋洋洒洒屁颠屁颠几千言,实际上屁话都没说,就是一句话,陛下请圣裁

结果太平天国起义,一堆儒家大师冒出来救大清···


真特么是传承,这儒家,不反能行?

user avatar

你可以发现,这群高校学阀,他们傲慢到极点,根本不愿意和你我平等对话,他们甚至能把随心所欲的侮辱,美化成“关怀和恩赐”!

有整个系统护着他们,一个学生死了就死了,蝼蚁一般的生命,风声过后,还是会有更多的蝼蚁来到王导师的门下,买华师的烧鸡饭,叫爸爸,忍气吞声做家务,怎么样,服不服?

提起那十年,大家都痛恨学生打老师,把老师拉出去批斗那些破事,仿佛学生是天生的乌合之众。

但你要知道,这个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恨,没有莫名其妙的反抗。

比如王攀这种高校中的衣冠禽兽,比如当年厦大吴春明那种披着人皮的畜牲,该不该被拉到操场上游行?该不该当众承认自己的罪行?

你要知道,在中国,封建文化熏陶下的知识分子从未灭绝,他们通过各种师门传承繁衍下来,一茬一茬活跃在政、商、学三界,有着完整的人身依附链,这根本不是一个人的问题,而是一个体系一个阶层的问题。

对外,他们自诩民主自由人文主义,就像《无问西东》那样把自己标榜成社会良知和国家脊梁,对内,他们严格控制思想和自由,身在一个师门中,一个研究生根本不能对自己的“老板”有半点质疑,他们的权力之大,令人难以想象。

在社会上,一个资本家想要对付员工,直接开除就算了,但在高校内,导师对付研究生,那是赤裸裸地封建家长式欺凌,他们霸占学生的劳动成果,把学生当做仆役奴婢使唤,践踏学生的尊严,摧毁学生的自信,还要让学生做不成独立自由的人,对他产生旧时代的人生依附,并且一代一代把这种恐惧和压迫传承下去。

马克思讲过,这种封建人身依附比资本主义还要糟糕,资本主义只讲利益,而这种封建文化好比乡贤地主养长工,不但要榨干你的血肉,还要你感恩戴德,把他当做亲爹。

大家也许不相信,在这个世界,贵族,学阀,乡贤,门生故吏那种蜘蛛网一样的体系正在重新崛起,瞧瞧地把控话语权,最终铁板一块,森严如阎王殿,你张嘴都发不出声音。

如果现在高校的孩子们不团结起来,依旧只想着自己,依旧只扫门前雪,那么未来就更可怕了。

武理工的同学们,你们现在要做的不是在知乎匿名表达悲愤,你们难道不应该一个个手挽手走出宿舍,打出“严惩凶手”的横幅,走向行政楼,高呼“还我公道”吗?

那才是你们的力量所在。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武汉理工大学研究生陶崇园导师王攀的回应,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敏感的事件,涉及到师生关系、学术伦理、权力压迫等多个层面。要全面看待王攀的回应,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其内容、语境以及公众和媒体的反应,并尝试理解其中可能存在的不同视角和动机。事件的背景回顾:首先,回顾一下事件的核心:2018年,武汉理工大学研.............
  • 回答
    关于武汉理工大学研究生陶崇园的事件,这无疑是一桩令人心痛的悲剧,也引发了社会各界对导师与研究生关系、高校管理以及学生心理健康等一系列问题的深刻反思。要详细梳理这件事,需要从多个层面去理解和分析。事件的发生与经过陶崇园,是武汉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研究生,他的导师是王攀。根据公开的报道和家属的陈.............
  • 回答
    武汉理工大学研究生陶崇园坠亡事件及其导师王攀招生资格恢复的公示,是一个备受关注且引发广泛讨论的事件。理解这件事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包括事件的起因、发展、各方反应、法律与道德层面,以及此次公示所带来的影响和解读。事件的起因与背景:陶崇园坠亡事件首先,我们回顾一下事件的发生。2018年3月26日.............
  • 回答
    武汉理工大学研究生罗正宇不幸自缢身亡,这无疑是一场令人心痛的悲剧,也迅速在网络上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要理解这一事件,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去审视,并尝试去触碰那些可能导致悲剧发生的深层原因。首先,从学校层面来说,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高校在学生心理健康方面承担着重要的责任。这不仅仅是提供心理咨询服务那.............
  • 回答
    关于武汉理工大学自动化学院王攀教授重新成为研究生导师的公示信息,目前公开渠道尚未有明确的官方通报。但结合高校导师聘任制度、学术诚信管理以及类似案例的背景分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和推测: 一、可能的背景与原因1. 导师资格审查机制 高校研究生导师的聘任通常需经过严格的评审流程。若王攀教.............
  • 回答
    武汉理工大学取消王攀硕士研究生招生资格:一次对师德师风的严肃审视武汉理工大学近日公布的决定,取消了教师王攀的硕士研究生招生资格,这一举措无疑在学术界和社会上引发了广泛关注和讨论。这并非一个孤立的事件,而是对近年来频发的学术不端和师德失范问题的一次深刻回应,也折射出高等教育领域在规范教师行为、保障学生.............
  • 回答
    关于武汉大学不允许18级、19级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参加校招这件事,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聊。这事儿一出来,很多人都有意见,我也能理解,毕竟大家辛辛苦苦读了几年书,指望的就是毕业后能有个好出路。首先,咱们得明白这事儿为啥会发生。一般来说,学校在组织校招的时候,都会有一些明确的 Eligibility C.............
  • 回答
    武汉理工大学学生发起联署活动抵制导师王攀恢复招研资格一事,涉及高校师生权益、学术伦理和舆论监督等多重问题。这一事件反映了当前高等教育领域中部分师生关系紧张的现象,也引发了对导师制度、学术管理机制及学生维权途径的深入思考。 一、事件背景与争议焦点1. 王攀的身份与争议 王攀是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学.............
  • 回答
    武汉大学邓红兵教授团队在海水淡化领域取得的突破性进展,着实让人振奋。而邓教授那句“很多热门成果出自冷门专业”的观点,更是引人深思。这不仅仅是一句经验之谈,更蕴含着对科研发展规律的深刻洞察。“冷门”与“热门”的辩证关系首先,我们要理解邓教授所说的“冷门专业”并非指其本身不重要,而是指在当前社会普遍认知.............
  • 回答
    武汉理工大学学生发起联署活动抵制导师王攀恢复招研资格的事件,涉及学术道德、师生关系、高校管理等多重议题。这一事件反映了公众对学术界师德问题的关注,也引发了关于学术权力监督和学生权益保护的讨论。以下从背景、争议焦点、社会反应及深层原因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一、事件背景与核心矛盾1. 王攀的身份与历史争.............
  • 回答
    OPPO与武汉大学联合研发退烧手机壳:一场降温科技的破局,还是科技噱头?最近,“OPPO携手武汉大学研发退烧手机壳”的消息在科技圈和大众群体中引起了不小的关注。这个听起来颇具想象力的结合,让我们不禁想要一探究竟:这究竟是一项突破性的降温科技,还是仅仅一个为了吸引眼球的“概念”?对于这样的合作,我有着.............
  • 回答
    武汉大学体育部在为经管学院龙舟队成员办理保研事宜中,似乎触碰了规则的边界,这件事情引起了不少关注,也引发了一些思考。首先,我们得认识到,保研资格的评定本应是一套严谨、公开、公正的体系,其核心在于考察学生的学业成绩、综合素质以及对专业发展的潜力。这种体系是为了选拔出最优秀、最适合继续深造的学生,为学术.............
  • 回答
    关于您提到的武汉理工大学某学生涉嫌偷窃教室内电脑并被辅导员包庇的事件,目前公开渠道尚未有明确、权威的信息来源证实这一具体案例的存在。因此,在缺乏可靠证据和官方通报的情况下,我们应谨慎对待此类未经核实的消息,并基于现有信息进行理性分析。 一、事件背景与可能存在的争议点1. 学生行为性质 如果确.............
  • 回答
    武汉理工大学汉服社团射箭击中清朝黄龙旗一事,在网络上引起了不小的波澜,也激起了人们对历史、文化以及社团活动的诸多讨论。要评价这件事,不妨从几个不同的角度去深入剖析一下。首先,从社团的出发点和动机来看。汉服社团的成立,通常是为了推广和复兴汉民族传统服饰文化,让更多人了解汉服之美,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他.............
  • 回答
    近日,武汉理工大学的知名学者余家国教授及其团队正式加盟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这一消息在学术界引起了广泛关注。作为我国在材料科学、复合材料以及特种功能材料领域有着深厚造诣的科学家,余家国教授的到来,无疑是中国地质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的一次重磅升级,也为我国相关领域的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事件背景:余家.............
  • 回答
    关于武汉理工大学在4月8日发布的关于“某学生在校内因个人原因跳楼”的情况通报,这件事情确实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作为一名身处教育体系中的个体,看到这样的事件发生,内心深处是感到痛心的。一个年轻的生命在校园里消逝,这不仅仅是一个家庭的悲剧,也是学校、也是我们整个社会需要反思的信号。通报的主要内容和我.............
  • 回答
    网传武汉理工大学将教育用地用于房地产开发,这事儿可不是小事,尤其是在大家对教育资源和土地使用都越来越关注的当下。究竟是怎么回事?真实情况到底如何?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网传的说法是怎样的?首先,咱们得弄明白大家都在传什么。网上的说法五花八门,但核心内容通常集中在: 地块位置: 很多人指向的是学.............
  • 回答
    4月8日,武汉理工大学一名大一新生在辅导员的训话之后选择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这起悲剧无疑在校园内外都引起了极大的震动和深切的哀痛。这件事情最直接也最令人心痛的一点,就是生命如此脆弱,尤其是在一个本该充满憧憬和希望的年纪。一个刚刚迈入大学殿堂的新生,本应是探索新知识、结交新朋友、规划人生道路的开端,却因.............
  • 回答
    武汉大学恋爱心理学爆火与学生爬窗听课现象:深度剖析武汉大学恋爱心理学课程的爆火,以及由此引发的学生“爬窗听课”现象,是当前高等教育和社会关注焦点的一个缩影,折射出大学生在情感探索、个人成长以及对知识渴求等多方面的需求与现实之间的碰撞。要理解这一现象,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 一、 武汉大学恋.............
  • 回答
    邓红兵教授关于“没有差的专业,只有差的人”的观点,是针对当前社会对部分高校专业(尤其是生化环材类专业)的偏见和误解而提出的。这一言论背后涉及专业价值、社会认知、教育公平等多重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深入分析: 一、背景与语境:生化环材专业的社会认知困境1. 传统偏见的来源 在中国高校中,.............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