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情过去将近一年,来更新一下状态,去年秋招的非全同学们后来大多通过自身努力,跟用人单位积极协商,在没有三方的情况下跟用人单位签了两方走了。
我自己现在也开始准备秋招,投了几家互联网大厂的简历,目前拿到了字节跳动的提前批意向书,其他的还在面。评论区争议最大的就是非全会不会在找工作的时候冒充全日制去浑水摸鱼。事实上至少互联网企业并没有在简历关掐这个,我本人就是直接在投递系统里选择的“统招非全日制”,后来了解到也有很多评论区认定“更加优秀”、“高人一等”的全日制学生直接挂在了简历上。所以某些担心被非全抢走饭碗而开喷的全日制键盘侠们,省省吧,不是每个人都像你们那样自私而狭隘,两个群体是不太一样,但远远上升不到哪个群体更加优秀的程度,社会评判一个人的是多维的,优秀的定义也并非如你们设想的那样一成不变,希望你们能早日明白这个道理。
抛开之前评论区里的各种嘴炮言论,我觉得现在我可以客观评价一下非全日制这种培养模式到底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
首先,缺点是显而易见的,社会上的大众,包括一些只能通过高门槛来筛选的用人单位(国企等)对非全学历认可度确实不高,如果考生立志要进这类地方,不建议读非全。
然后,你的专业也非常重要,如果是是工科类专业这种比较容易评判能力的,那么你可以通过在学习过程种的获得的奖项、发表的论文,笔试、面试过程的优秀表现来征服用人单位。但如果本身专业就是那种无法让人直观感受到两个候选人直接差距的,而你又没有什么特殊的背景加持,谨慎选择就读非全,也许这一点点差距会导致你在秋招中落败。
优点当然也有,我们学院对非全学生管理比较松散(其实也是不太负责的表现吧),但也意味着非全会有更大的自由度去选择自己的发展方向。比如我自己从研一下就开始实习,一方面确实也是迫于高昂的学费需要通过实习收入来补贴,另一方面也是向着自己进大厂的目标努力。如果按正常的全日制培养模式,实验室里的老板们是不会给我这么高的自由度可以让我整年整年的在外实习。
最后,说一点对非全的未来预期。原本,我以为JYB和学校是真心想通过这种全新的培养方式,给广大考生另一种选择,但从后面的政策导向和学校的种种行为来看,我认为它很难不成为第二个在职研究生,无非是以前是大家花钱才能上,现在变成了不光花钱,你还得出力,虽然原本它可以变得很好。当然,研究生的教育体系已经存在那么多问题了,这似乎也不是什么新鲜事。
最开始写这个答案的时候是因为忍不了某高赞的恶意揣测。
后来续写是受不了评论区的恶毒留言。
这一次,是想拿自己的亲身经历给那些非全在读或准备考研的学生们留一个路标,如果这个答案有幸被这两类人看到,希望能帮助你们少走一些弯路。当然,最好是大家都用不上这个答案,在求学路上不迷茫不踌躇,心想事成。
就这样吧,如果没有特殊情况,不会再更新了。
---------------------------------------------------------------------------------------------
本以为这个问题是个脑袋之争,没想到评论区最后变成了屁股之争。
我从最初写答案的时候,就说了自己有全套证据能证明学院在整个招生过程中一直以书面和口头承诺方式告诉考生学校会为非全日制学生提供派遣证和参加校招机会。我觉得这个点才是我在这个问题下面作答的初衷。非全与否都不应当成为学院和学校朝令夕改理由,今天朝令夕改的可以是非全日制,明天也许就是专硕,学硕,博士,你自己跪久了还不许别人站起来维权了?
然后只是因为看不惯一些鼓吹非全学生生源差、都是投机分子并以此罔顾事实真相,张口就骂活该的高赞回答。写了自己在考研过程中遇到的一些疑点,想以此说明,考研能不能考上,本身就不是单纯比拼考试或者学术能力的事情,原罪论不可取。
可能就因为这个原因,评论区里引出一堆逻辑怪,充分展示什么叫又坏又蠢,直接无视了我唯一一张截图上的招生说明。抛开了关键性的学院违规招生问题不谈,转而鼓吹学术界近亲繁殖大法好,非全人种低劣论。
翻来复去就是那么几句话,麻烦看完我的回答,顺便看一眼置顶评论,然后再想想你还有没有必要在我评论区里打那几句阅读理解都是零分的废话?
-----------------------------------------------------------------------
我发现评论区很多人在跟我说一些奇怪的道理。
道理一:招生简章上就是写的定向,就是你自己傻逼被忽悠。那么请问是我没发现问题吗?我发现了学院招生简章和国家政策的分歧,并专门多次咨询学院招生老师都得到可以有派遣证,参加校招承诺,这个过程中,学院老师代表的是他个人还是学院和学校?学院在这个过程中扮演的角色可不是简简单单把招生简章丢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看。
道理二:反正国家说了定向没有派遣证,不管学校学院怎么说,你就是没有。我说了维护自身权益是等于一定要有派遣证么?学院学校违背当初承诺,我提起索赔是不是也是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道理三:国家都定性了,非全就是低人一等。在今年政策修改之前,大家说法可不是这么一边倒,现在跳出来拿国家政策给非全定罪的人,还真是会拿2020年的剑斩2019年的官啊。
刚刚去院网找了一下当年的招生说明,发现院网已经进不去了。但感谢网络上铺天盖地的考研信息网站,找到了当年的招生说明。权威第三方,有发布日期,已截图。由于完整截图暴露信息太多,这里我只放就业相关条款,上面那几位说不能参加校招的,请告诉我如果遵守契约精神,我能不能参加校招。
-----------------------------------------------------------------------
刚好武大19级非全在读,看到这个消息其实有种该来的总会来的感觉。但是进来看了下高赞答案,果然B乎风格,张口闭口契约精神,我就说点自己经历让大家看看在这件事上,所谓的契约精神是个什么地位。
有答案说非全学生飘,不知道自己怎么进的武大。我就说我自己怎么进的武大。正常考研,当时学院网站通知学硕剩余名额5个,专硕剩余名额20+,综合自己情况后决定报考全日制专硕。
初试成绩360,专硕排名18,顺利进入复试。但是专硕的复试线只有300,学院给出理由是非全也算专硕,所以统一划线。如果要类比,那就约等于今年高考北大断档招了个540的考生,然后那些在答案里抨击非全学生录取分数低就活该的人,是不是得抨击一下那些700多分上北大的人就是540的水平?
再说复试情况,复试之前,因为部分学生有夏令营优秀营员,所以免复试直接录取,看了下初试分数,低于340分的就有7-8个且全是该学院应届本科生,后来我去看了下这个所谓的夏令营优秀营员,那一年开营公告“最终选出100名优秀营员”,但最终名单公告的时候,共有190+名优秀营员,对此公告中的解释是“本届营员生源优秀”,猜猜优秀营员大部分(90%以上)是哪来的?对,该学院当年应届本科生,要知道,一届学生也就300不到,发出去快200个优秀营员。所以低分划线的目的是什么?是不是为了让本学院低分考试能通过初试线从而实现免复试直接录取?此处疑点一。
再接着说复试,复试结束当天下午,学院老师给所有学生发了一张同意调剂申请书,意思是学硕同意调剂专硕,专硕同意调剂非全。然后,最骚的操作来了,调剂过来的学硕跟专硕一起排名竞争名额了,由于专硕与学硕考试科目不同,判卷规则也完全不同,学硕专业课平均分比专硕高20-30分,其他科目只有英语一和英语二的差别,如果你们认为英语一平均分能低于英语二20分的话,你可以认为这种竞争是公平的。为什么在招生公告里只模糊写了接收调剂,对名额分配情况含糊其辞?此处疑点二
原本说好第二天出成绩,结果第二天等了一整天,复试群里一直在问什么时候能出结果,然后原本很活跃的招生老师集体隐身了,一直到第三天上午才在院网上挂出结果。中间这一天发生了什么,至今没有任何解释?此处疑点三。
最后综合成绩排名37,专硕学硕一共录取35个,对,名额和一开始没对上,因为还存在一种神奇的东西叫追加名额。根据疑点三,追加名额分配是否公平?此处疑点四。
既然没录取全日制,然后老师就开始推荐非全日制,大意就是我们的非全日制很好,可以跟全日制一样提供双证,派遣证,到时候可以参加校招。当时我看到定向研究生的时候,多次咨询过招生老师定向生如何保证能有应届生身份,到最后老师都很不耐烦的跟我说,发派遣证给三方就是应届生。招生老师是不是比知乎大拿们对是否应届生判定更外行?还是故意欺诈学生?此处疑点五
最后,选导师等事情办妥以后,6月份学院要求非全学生上交一份与企业的定向就业协议,大部分学生是跟导师的,哪来公司给签定向协议呢?学院轻车熟路的让你跟的导师通过各种关系找一家公司盖个章就行了。这是学校为了帮助学生实现程序正义还是伪造证据?此处疑点六。
至此,整套流程结束,请问下,那些口口声声要求非全学生心里有点B数的人,你们现在知道是谁从头到尾在把你们视为至高无上的契约精神按在地上摩擦了么?
为了保证自身安全,我选择匿名,在不影响事件定性的前提下,对实际数字进行改动,上文所提到所有通知公告,交谈记录我都留有截图证明,如果事情真的发展到那一步,我会采取实际行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