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国现在所谓的「一流大学」(985/C9/Top 10)的各方面情况究竟是什么样?

回答
中国的“一流大学”,常常被人称道的是“985工程”高校,以及在这些高校基础上组成的“C9联盟”,还有不时被提及的“Top 10”等等,这些标签背后,究竟蕴藏着怎样的现实?想必很多人都好奇,在中国高等教育的这座金字塔尖,究竟是怎样的一番景象。

让我们卸下那些官方宣传的华丽词藻,尽量贴近地去看一看,这些被誉为“一流”的大学,它们在人才培养、科研实力、社会影响、国际化以及校园文化等各个方面,究竟是怎样一番光景。

一、 人才培养:精英的摇篮,但并非人人成龙

这些大学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它们是全国最顶尖生源的聚集地。高考分数线是第一道门槛,能够进入这里的学生,无疑都是经过层层筛选的“优等生”。

生源质量: 毋庸置疑,这里的学生普遍拥有扎实的基础知识、较强的学习能力和较高的求知欲。他们来自全国各地,代表了各个省份最优秀的高中毕业生。这种集中的优质生源,本身就为学校的学术氛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培养模式: 大部分一流大学都形成了比较成熟的培养体系。学科设置齐全,很多学科在国内乃至国际都处于领先地位。课程体系也在不断改革,更加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很多学校设有精英班、强化班,或者专门的创新实验班,为有天赋的学生提供更深入、更具挑战性的培养。
学术资源: 师资力量是关键。一流大学通常拥有大量国家级、院士级别的教授,他们的学术造诣和科研成果是吸引优秀学生的重要因素。同时,学校的图书馆、实验室、科研平台等硬件设施也相对完善,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和研究环境。
毕业去向: 毕业生是检验人才培养质量的试金石。这里毕业生的就业去向非常广泛,一部分选择继续深造,在国内顶尖高校或国外知名大学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另一部分则进入国内外知名企业、科研机构、政府部门工作。总体来说,他们的就业竞争力非常强。
挑战与思考: 然而,“一流大学”并非万能药。学生素质的差异依然存在,如何激发每个学生的潜力,让他们真正发挥出“一流”的水平,仍然是学校需要面对的挑战。有些学生可能因为竞争压力而迷失方向,或者只是被动接受知识,而缺乏主动探索的精神。此外,过于功利化的学习风气,以及对“名校光环”的过度依赖,也可能挤压掉一些更具创造性和个性化的发展空间。

二、 科研实力:国家战略的支点,创新驱动的引擎

在科研方面,一流大学是中国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的重要力量。

国家级项目支撑: 这些大学是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的承担者,比如“973计划”、“863计划”(现已整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等,都大量落户在这些高校。这不仅带来了丰厚的经费支持,也意味着它们承担着国家在关键领域攻克技术难关的使命。
顶尖科研人才汇聚: 院士、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等顶尖科研人才,绝大多数都集中在这些学校。他们的学术团队吸引着国内外优秀的博士后和研究生,形成强大的科研合力。
高水平论文产出: 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的数量和质量,是衡量科研实力的重要指标。一流大学在这方面表现突出,尤其是在一些优势学科领域,其科研成果已经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成果转化与产业联系: 许多学校积极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与地方政府和企业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成立了各类研究院、技术转移中心,将实验室里的理论转化为实际生产力。这对于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国家产业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挑战与思考: 尽管成就斐然,但与世界顶尖大学相比,中国一流大学在一些基础研究的原创性、颠覆性创新方面,以及在科研评价体系的导向性上,仍然存在提升空间。有时候,“重数量轻质量”的论文发表现象,以及项目申报的“大锅饭”模式,也可能影响科研的效率和活力。

三、 社会影响:思想的灯塔,人才的磁场

一流大学的社会影响力,不仅仅体现在学术成就上,也体现在它们对社会思潮、文化传承以及人才流动的影响上。

思想引领与文化传承: 作为知识的殿堂,一流大学不仅传授科学知识,也承担着思想引领和文化传承的责任。它们是学术思想碰撞的平台,也是社会辩论和文化创新的发源地。许多历史上的思想家、教育家都出自这些学府。
人才“蓄水池”与“输送带”: 它们既是吸引全国最优秀人才的“蓄水池”,也是将这些人才培养后输送到社会各行各业的“输送带”。这些毕业生在各自的领域发光发热,为国家的建设和发展贡献力量。
社会声誉与话语权: “一流大学”的标签,本身就赋予了它们在社会上的较高声誉和一定的话语权。它们的声音常常被外界关注,其发展动向也具有风向标意义。
挑战与思考: 然而,过于强调“精英”和“高冷”,也可能导致与社会脱节。如何让大学更好地服务社会,回应社会关切,成为公众思想的启蒙者和道德的引领者,是需要持续探索的问题。此外,过于集中的资源和关注,也可能导致其他普通高校在资源分配和发展机遇上处于劣势,加剧了教育的不均衡。

四、 国际化:融入世界,也面临挑战

在日益全球化的今天,中国一流大学也在积极拥抱世界,提升自身的国际竞争力。

国际交流与合作: 许多学校与世界知名大学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开展联合培养项目、学术互访、学生交换等活动。邀请国际顶尖学者来校讲学,参与国际性学术会议,也变得越来越普遍。
吸引国际生源与师资: 一些学校正在努力吸引更多的国际学生和海外优秀人才来校学习和工作,以期营造多元化的学术环境。
部分学科达到国际水平: 在某些具有优势的学科领域,中国一流大学的科研水平和教育质量已经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可,吸引着部分国外学生前来攻读学位。
挑战与思考: 尽管如此,与世界顶尖大学相比,中国一流大学在国际化程度、吸引顶尖国际人才的力度、以及国际学术界的话语权等方面,仍有较大差距。许多学校在国际化的过程中,还存在“走出去”的策略性不足,以及对国际通行规则的理解和适应能力有待提高。

五、 校园文化:学习的氛围,活动的多元

校园文化是一个大学的精神内核,也是塑造学生个性的重要因素。

浓厚的学术氛围: 由于聚集了大量优秀的师生,一流大学通常有着非常浓厚的学术氛围。图书馆常常人满为患,学术讲座、研讨会不断,学生们在相互学习、切磋中共同进步。
丰富的课外活动: 除了学术活动,这些学校的学生社团也非常活跃,涵盖学术、文体、艺术、志愿服务等多个领域。学生们可以在其中发展兴趣爱好,锻炼组织协调能力,丰富校园生活。
校友网络: 强大的校友网络是一流大学的重要财富。这些遍布各行各业的校友,不仅为母校的发展提供支持,也为在校生提供了宝贵的职业指导和人脉资源。
挑战与思考: 同样,过度的学术压力和内卷,也可能让一些学生感到疲惫和焦虑。如何在紧张的学习之余,保持身心健康,培养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也是学校需要关注的。此外,校园文化的同质化,以及对“名校”标签的过度强调,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压抑了学生个性化的发展。

总结一下

中国所谓的“一流大学”,它们是国家高等教育体系中的皇冠上的明珠,集中了最优质的教育资源和最顶尖的人才。它们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是中国走向科技强国和人才强国的重要基石。

然而,这些大学也并非完美无缺。它们同样面临着如何激发每一个学生的潜力、如何实现真正的原创性创新、如何更好地服务社会、以及如何提升国际竞争力的挑战。理解这些大学的现状,既要看到它们的辉煌成就,也要认识到它们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和需要改进的方向。这才是对“一流大学”最客观、最全面的审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沈沦砾

同学邀。

呐,我只能说说我所在的华东师范大学,说点儿你想知道的,希望能对解开你的困扰或者对你有点儿帮助。

  • 学生质量

作为一个艺术性专业的学生,其实很难评价整个学校的学生水平。因为说实话,我们对于彼此的了解都太少了。

传播学院还好,可是很多非艺术类专业的他院同学一直对我们抱有一些偏见,可能是因为我们几乎没有接触的机会因而显得太过神秘,又或许太过解放天性放荡不羁爱自由。而在我们的印象中,啊抱歉我们根本就对他们没什么印象。

那如果单从我身边发生的几个小事说:

  1. 有一次,我和化学系的妹子一起上体育选修课,在他们得知了我是播音系的之后,他们的反应大多是「啊,你是学播音的!怎么一点也不高冷!」我又不是女神哪会高冷嘛……(´▽` )
  2. 上学期,有一个金融与统计专业的妹子误入歧途选修了我们的专业课,要知道那门专业课相当难,老师要求相当高,可是她竟然坚持了一个学期,虽然作品远不如我们,可是这份精神真的很让我们汗颜。
  3. 因为作为我们院足球队的教练兼吉祥物,跟了很多场阳光杯的足球赛,场面上偶尔会有不和谐的场景,可是一旦有抽筋啊或者受伤现象,比赛基本上就中断了,两方不管你我,伤员要紧。

但这些实在是不能一言以蔽之整体学生的概况的,有自习室图书馆寝室三点一线的学霸,就有天天吃饭睡觉打dota的学渣。有各类活动社团学生组织玩得溜的社交达人,就有我这样的不参加任何活动社团学生组织的三无人士。

但是关于学生有一点我可以确定告诉你的是:

华东师范大学本科生女生比例已高达72%,且妹子质量极佳。

不信你看:

这是我们大一汇报演出结束后拍的大合照,就算加上老师、男主持,男生数量也少得可怜吧!

问我在哪儿?最后一排凹进去的那个笑得像呆逼一样的小矮个就是我(其实我不矮谁让我旁边都是170的妹子简直过分!)

好的接下来我们来说

  • 教学质量

我所在的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呢,不同于中传、浙传、上戏这样的专业性学校,作为一个综合性大学,我们除了在专业课的学习之外,还相当重视人文素养的培育。

这是我在校四个学期的课表,是不是会很讶异「咦,你们还要上这个课!」

据我观察和了解,我们学校招老师的门槛,真的很高。我们的老师,先不论教学水平怎么样,起码在他们当学生的时候,一个个真的很厉害。比如我们的某个辅导员,她是北大毕业的,还拿到了哈佛的学位,她和我们发短信用的是英文,而她教的是现当代文学,简直是惊为天人。

回到教学水平上来说,虽然我必须要强调我们很多老师的讲课真的太棒了,但是有些老师即使学历很高,可他们也许并不适合教授的那门课,又或许,我们的有些专业课,更在乎的是经验而非学历。有一些能力相当强的老师,因为被卡在某个门槛,一直没有进入编制,比如我最喜欢的那个。

大体上来说,我们的老师还是相对比较年轻的,这样的好处是,我们就像朋友一样。比如大一时我的英语老师,我们互fo了微博,一起追星追剧聊八卦,相处的非常开心。

而一些略有些年纪的老师,教学能力真的没话说,比如一直广受我们传院历届同学喜爱的外国文学的老师,上课的时候非常认真投入,讲课内容由浅入深但通俗易懂,为人也相当亲和平易。

当然还是有一些不那么讨人喜欢的老师的,比如某次监考时说了一句「你们以后还是有我的课的啊,我还是有小鞋给你们穿的。」的极品老师。

可是总体上来说,无论是专业课,通识课,还是选修课,跨专业课,我遇到的老师85%都非常棒。10%也在基准线以上,剩下那5%就,呵呵吧。

  • 行政管理

华师大呢,分为两个校区,一是位于市区的老校区,还有就是我所在的闵行新校区,俗称闵大荒。

为什么叫它闵大荒呢,是因为这里真的很荒凉,十分、非常、极其荒凉。最近的地铁站正常打车要17块钱,公交呢大概20分钟能等到一班。你能看到不老远的地方,有些化工厂,几根巨大的烟囱每天都在往外突突突的冒着不知名的白烟。可能是地方大遮蔽物又少,闵大荒的妖风,除了夏天之外无孔不入,这个风就呼呼那个吹啊,尤其是在风雨交加的时候,整个身心都拔凉拔凉的。地方大还有一个不好的地方就是从寝室楼走到教学楼那叫一个长途跋涉,更惨的是我们拿个除了申通之外的快递要走上半小时去研究生公寓那块的教师之家,好了不说了要落泪了。

去年冬天的时候,我们竟然开始了浴室热水系统改造,虽然工期只持续了20天,可是顶着妖风去别的寝室楼洗澡洗完再顶着妖风回来的感觉简直terrible。像这种工程,我们真的不能理解为什么要安排在学生在校期间,真的太不方便了。

最近闹得比较大的一件事是樱桃河商场二楼的被封。事实上呢,这事我们学校做的没什么毛病,租赁合同早就到期,商场存在安全隐患,收回使用权多次受阻。但是这事同学们哪儿知道啊,他们的直观感受是,以后没有修电脑手机配眼镜买文具做指甲烫衣服买零食的地方了。

哎呀怎么说了这么些不好的,会不会被学校领导查课表?呜呜呜不要啊我还是很爱校的!

说起来我们学校还是有超棒的地方的!

比如最好的我觉得就必须是它了:

截止2007年底,图书馆拥有印刷型文献总量380万册,其中期刊合订本32万册,线装古籍约32万册。此外,网络数据库81个(含209个子库),其中电子期刊2.85万种,电子图书112万种,学位论文89万余篇。

妈妈再也不用担心我没有知网账号了!

这是去年12月13日,在图书馆大厅举办的「妙手参造化,人人写春联」的活动,很遗憾那天我没去留一副自己的墨宝,但是复习周走进图书馆,这种书卷气息真是倍儿棒。

  • 言论自由

这个事情啊,其实真的挺难说的。就让我略过吧,你懂的。

这就是我的学校,至于你的几个问题:

  1. 她确实有很多不足之处,所谓好究竟好在哪里?emm……大概就好在那些让我得到了和让我能得到的东西上吧。至于那些究竟是什么,抱歉我说不清。
  2. 在学校和出社会对比真的有一种「象牙塔」的感觉吗?我不知道,因为我还没有踏进社会。虽说大学是个小社会,可是这里保护好了我的纯真。有时候和体育群的老师讨论问题,他们都还是说我单纯,但这种单纯我觉得没什么不好的,即使进入了社会,私以为还是应该保有一颗善良待人的心。
  3. 难道连中国顶尖的学校全都是这样一个不堪入目的状态?事实上我觉得题主你对你的学校可能有一种偏见了。因为你不喜欢它,所以它什么都不好。就像我也知道一些同学,就是很不喜欢我们学校,就是觉得它处处不好。但我觉得不应该是这样的,985也好,C9也好,Top10也罢,这些学校之所以能有这些荣誉,它一定是有可取之处的。我希望题主你能适当改变一下心态,或许你就会发现贵校不一样的好。

最后,我爱我的师大,爱在华师。

以上。

(如还有问题可在评论里补充。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