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新冠病毒会不会寄生于细菌,借助细菌的繁殖增加其存活和感染人的机率?

回答
关于新冠病毒(SARSCoV2)是否会寄生在细菌体内并借助细菌繁殖,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也是科学界一直在探索的领域。简单直接地说,目前没有证据表明新冠病毒会寄生在细菌体内并以此方式繁殖或增加其存活和感染人的机会。

我们来深入分析一下原因,并从几个层面来理解这个问题:

1. 病毒和细菌是截然不同的生命形式:

病毒: 病毒非常非常小,比细菌还要小得多。它们不具有细胞结构,而是由遗传物质(DNA或RNA)包裹在蛋白质外壳(衣壳)中组成。病毒本身没有代谢能力,也无法自我复制。它们是典型的专性细胞内寄生体,意思是它们必须感染活的宿主细胞(例如人体的呼吸道细胞、肠道细胞等),利用宿主细胞的酶和细胞器来复制它们的遗传物质、合成病毒蛋白质,最终组装成新的病毒颗粒。
细菌: 细菌是单细胞生物,具有完整的细胞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糖体以及包含遗传物质的核区(但没有真正的细胞核)。细菌拥有自己的代谢系统,可以自主地获取营养、能量并进行分裂繁殖。它们可以在多种环境中生存,包括土壤、水,甚至人体内(有些是共生菌,有些是致病菌)。

2. 病毒复制的原理:

新冠病毒的复制过程高度依赖于宿主细胞的分子机器。当病毒进入人体后,它会通过其表面的刺突蛋白(Spike protein)与宿主细胞表面的受体(如ACE2受体)结合,然后将自己的RNA基因组注入宿主细胞。一旦进入细胞,病毒的RNA会“劫持”宿主细胞的核糖体,指示它们制造病毒所需的蛋白质。病毒RNA自身也需要被复制,这个过程也依赖宿主细胞内的酶(例如RNA依赖性RNA聚合酶,SARSCoV2编码了它自己的)。最终,这些新合成的病毒组分会被组装成新的病毒颗粒,并从宿主细胞中释放出去,去感染其他的细胞。

3. 为什么细菌不是病毒的宿主:

缺乏复制机制: 细菌有自己的繁殖方式(主要是二分裂),但它们不具备复制病毒RNA或DNA所需的分子工具。病毒依赖宿主细胞的核糖体合成蛋白质,依赖宿主细胞的酶进行核酸复制。细菌虽然有核糖体,但它们缺乏病毒所必需的特定复制聚合酶等关键蛋白,也无法提供病毒RNA复制所需的模板和辅助因子。
结构差异: 病毒的刺突蛋白是专门设计来与特定宿主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的。细菌的细胞膜和细胞壁结构与人类细胞有很大不同,新冠病毒的刺突蛋白通常无法有效地与细菌细胞表面结合,也就难以“侵入”细菌内部。
能量和资源利用: 病毒利用宿主细胞的能量、氨基酸、核苷酸等来构建自己。即使假设病毒能够进入细菌,细菌的代谢和能量生产方式也与人类细胞不同,而且细菌自身的生存和繁殖可能就已经占用了其有限的资源,很难为病毒提供高效的复制环境。

4. “共感染”和“细菌继发感染”的区别:

在讨论新冠病毒和细菌时,我们经常会听到“共感染”或“细菌继发感染”的概念。这是非常重要的区别:

细菌继发感染: 新冠病毒感染会损害人体的呼吸道黏膜和免疫系统,这可能导致人体更容易受到细菌的侵袭,从而发生“细菌性肺炎”等继发感染。在这种情况下,病毒感染是“原因”,细菌感染是“结果”或“并发症”,病毒本身并没有利用细菌来生存或繁殖。
共感染: 指的是同一个人在同一时间被新冠病毒和某些细菌感染。但这并不意味着病毒寄生于细菌。例如,一个人可能同时患有流感和细菌感染,这只是因为身体对多种病原体都易感。

5. 病毒学中的“载体”概念:

在病毒学中,“载体”通常是指那些将病毒携带到新宿主那里的媒介,比如蚊子传播登革热病毒,或者动物传播狂犬病病毒。但这与寄生在细菌内部繁殖是完全不同的概念。新冠病毒的主要传播方式是通过空气飞沫和接触传播,主要感染人类细胞。

总结一下:

新冠病毒是一种结构极其简单的生物体,它的生存和复制高度依赖于复杂的、活的动物细胞。细菌虽然也是微生物,但其生命形式、细胞结构和分子机制与动物细胞截然不同,不足以支持新冠病毒的复制。因此,新冠病毒不会寄生于细菌体内,也不会借助细菌的繁殖来增加其存活或感染人的机率。我们看到的任何“细菌与新冠病毒的关联”更可能是指病毒感染导致免疫力下降,从而使人体更容易发生细菌继发感染,或者是在特定研究环境中观察到的病原体间的相互作用,但并非病毒利用细菌作为其“繁殖温床”。

科学的研究是不断深入的,任何新的发现都需要经过严格的实验验证。如果未来有任何证据表明存在这种特殊的相互作用,那将是颠覆性的发现,但基于我们目前对病毒和细菌生命机制的理解,这种情况非常不可能。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会。2019-nCoV在物理上没有合适的方法去贯穿细菌的细胞壁。不限于2019-nCoV,没有任何冠状病毒能办到“寄生于细菌”这种事。不过,一个已经被致病菌损伤的肺部对病毒的抵抗效果会更弱,病毒造成的损伤也可被细菌跟进补刀,许多老年患者其实是死于继发的细菌感染。

“对于它的致死率来说这种传染性很不寻常”这奇葩观点不知道是谁灌输给你的。你对传染病的传染力与病死率可以有个大概的认识。

基本传染数,指在没有任何管控等力量介入、目标人群没有免疫力的情况下,一个感染者会把疾病传染给多少个人的平均数,通常写成 。的数字越大,控制该流行病越困难。对抗传染病的方法是通过疫苗、隔离、患者痊愈并获得免疫力、患者死亡等方式将有效传染数降到持续地小于1。

2019-nCoV目前的估计为2.90~2.92[1]或3~5[2]。主要为飞沫传播与接触传播。它不能长期逗留在空气中,当不了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其病死率在39岁以下患者中不足千分之一,在40~59岁患者中约千分之二,在60岁以上患者中约2%~4.3%。

埃博拉病毒的为1.51~2.53[3]。主要为体液传播、污染物传播,重症病人的唾液与飞沫亦可传播。埃博拉病毒的病死率在历次爆发中分布在25%~90%,平均为50%,持续感染可造成严重的长期后遗症。发达国家已经多次治愈埃博拉出血热患者。

艾滋病和各种流感的为2~5,西班牙大流感为3。造成人类史上最严重的单次传染病(1918年西班牙大流感)的病原体,并不是传染力最强、致死率最高的病毒种类,只看账面数据它很一般。

百日咳的为5.5。

风疹、腮腺炎、脊髓灰质炎之类的为5~7。

天花的为5~7。飞沫传播、体液传播、接触传播、极少量的母婴传播。它也不能长期逗留在空气中,很少造成飞沫核传染/气溶胶传染。天花的平均病死率约53%,最常见的典型天花的病死率约30%,而恶性天花与出血型天花的病死率超过90%。次天花病毒感染与缓和型天花甚少致命。

白喉的为6~7。

麻疹的为15~18。飞沫传播、飞沫核传播、接触传播。麻疹的病死率在现代发达国家约0.2%,在营养不良的患者中可达10%,在最不发达国家可达28%[4]。在1920年代麻疹所致肺炎的病死率为30%[5]。麻疹在21世纪10年代每年约感染2000万人,本身和并发症造成数万人死亡。2018年全球与麻疹有关的死亡人数为142300人[6],主要是5岁以下的儿童。即使患者没有死,麻疹病毒会杀死一部分负责产生抗体的免疫细胞,永久性地降低人体的免疫力,并使患者在两到三年内死于其它疾病的风险增加。

在简单的模型里,免疫的人口达到总人口的 即可遏制传染病。击退为5的病毒需要80%人口通过疫苗等手段对其免疫,而击退为15的病毒需要93.33%人口对其免疫。

现实中人类的百分之几到万分之几随机地具有对病原体的免疫力。即使在麻疹疫苗诞生前高达18的麻疹爆发案例里,也有3%的人无法被感染。

参考

  1. ^ https://www.biorxiv.org/content/10.1101/2020.01.25.919787v1
  2. ^ https://www.biorxiv.org/content/10.1101/2020.01.23.916395v1
  3. ^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4169395/
  4. ^ https://www.ncbi.nlm.nih.gov/pubmed/15106083
  5. ^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1975146/
  6. ^ https://www.who.int/news-room/detail/05-12-2019-more-than-140-000-die-from-measles-as-cases-surge-worldwide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新冠病毒(SARSCoV2)是否会寄生在细菌体内并借助细菌繁殖,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也是科学界一直在探索的领域。简单直接地说,目前没有证据表明新冠病毒会寄生在细菌体内并以此方式繁殖或增加其存活和感染人的机会。我们来深入分析一下原因,并从几个层面来理解这个问题:1. 病毒和细菌是截然不同的生命.............
  • 回答
    关于新冠病毒是否会像非典(SARS)那样突然消失,这是一个大家都很关心的问题,但情况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简单地说,不太可能像非典那样“突然”消失,但其威胁程度和传播模式会发生变化。首先,我们得明白非典和新冠的相似之处与不同之处。非典(SARS)的“突然消失”:非典在20022003年间引起了全.............
  • 回答
    新冠病毒是否会出现ADE效应(AntibodyDependent Enhancement,抗体依赖性增强),这个问题自疫情初期以来就备受关注,也是科学界和公众都非常关心的问题。要详细地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深入探讨。首先,我们得弄清楚什么是ADE效应。ADE效应,顾名思义,是指人体内的抗.............
  • 回答
    新冠病毒在全球蔓延,确实让很多人重新审视了不同政治经济体制的应对能力和潜在优势。尤其是在一些曾经被视为资本主义阵营的国家,面对疫情带来的巨大挑战,政府的干预和对公共服务的投入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自然引发了关于“社会主义优越性”的讨论,以及这是否可能成为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契机。要深入探讨这.............
  • 回答
    这个问题真是太有想象力了!如果新冠病毒真的能在地球上肆虐几千年,那我们人类的进化之路,尤其是对抗病毒的方式,确实可能变得非常、非常不一样。就像你说的,如果身体能自带“空气过滤隔膜”,那戴口罩这事儿,估计就成为历史书上的一个古老插曲了。我们来脑洞大开,想象一下这个“自带过滤隔膜”的进化过程。首先,得从.............
  • 回答
    .......
  • 回答
    日本奥运会是否会成为第二个超强变异新冠病毒爆发地,这个问题可以说是牵动着全球的神经。尤其是在经历了全球范围内的疫情反复和变异株的不断出现之后,人们对大型聚集性活动的安全性的担忧,自然会投射到东京奥运会上。要回答这个问题,咱们得从几个关键的方面去掰扯。一、 奥运会本身的特性:潜在的超级传播“放大器”首.............
  • 回答
    关于“世界会不会通过疫苗最后筛选出神一般的新冠病毒”这一问题,需要从病毒学、疫苗学和自然选择的科学角度进行详细分析。以下是逐步的逻辑推导和科学解释: 1. 疫苗的作用机制与病毒变异的关系 疫苗的直接作用:疫苗通过诱导人体产生针对特定病毒抗原的免疫反应(如中和抗体或T细胞应答),从而阻止病毒进入细胞或.............
  • 回答
    欧洲多国训练狗狗探测新冠病毒,这方法听起来挺新奇,但到底靠不靠谱,狗狗会不会被传染,咱们得好好捋一捋。狗狗探测新冠病毒的原理这事儿说起来并不复杂。我们知道,病毒感染人体后,身体会产生一系列的生理反应。其中一个很重要的表现就是,人体会释放出一些特殊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这些VOCs就像是病毒.............
  • 回答
    世界卫生组织(WHO)关于可能永远无法找到新冠病毒“零号病人”的说法,并非耸人听闻,而是基于病毒溯源的复杂性和现实挑战。这一结论,无论对新冠病毒的研究,还是对未来的防疫工作,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对新冠病毒研究的影响:首先,“零号病人”的缺失,意味着我们可能永远无法完全厘清病毒最初的人类感染时间和传播.............
  • 回答
    关于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的“若希腊字母不够用,新的新冠变异毒株或以星座命名”这一说法,以及新冠病毒是否会无限制变异的问题,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探讨。首先,WHO提出这种命名备选方案,其背后反映的是当前新冠病毒变异株命名的现实挑战。自疫情爆发以来,科学家们出于需要,根据其发现的地点或某些特征,为.............
  • 回答
    德国新发现一种不明新冠病毒变异毒株,这事儿可不是小事,尤其在咱们经历了这么多轮疫情反复之后,大家听到“变异毒株”这几个字,心里难免会咯噔一下。要说它会不会对当前疫情产生影响,那得先掰开揉碎了聊聊。首先,咱们得明白,病毒变异是它自己的生存法则。新冠病毒就像一个生命体,为了更好地复制和传播,它会不断地“.............
  • 回答
    夏天已经到了,你站在窗前,看着外面炙热的阳光,却依然觉得心里一片阴霾。新闻里,关于新冠的播报还在继续,只是语调比之前稍微缓和了些,毕竟,这毕竟是夏天。想象一下,如果没有疫苗,夏天也没有像人们曾经那样期望的那样,将病毒彻底压制下去,那会是什么景象?首先,病毒的传播不会停止。虽然人们普遍认为高温会减缓病.............
  • 回答
    关于传染病“越传播越弱”的说法,以及为什么有些病毒(比如新冠病毒)传播性越强,杀伤力也越强,这是一个很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其中涉及演化生物学和病毒学的一些核心概念。首先,我们要澄清一下“越传播越弱”这个观点的来源和适用范围,然后才能解释新冠病毒的情况。“越传播越弱”的普遍误解与真实情况“传染病越传播.............
  • 回答
    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博士的这番话:“可能永远不会有一个简单的解决办法来战胜新冠病毒。” 确实触及了我们当前面对的严峻现实,并且有其深刻的原因。这句话并非危言耸听,而是基于对病毒演变、人类应对能力以及全球复杂性的准确判断。为什么说“可能永远不会有一个简单的解决办法”?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一、.............
  • 回答
    20余位科学家发表“新冠病毒不可能是人为制造”的声明,无疑是围绕新冠病毒起源讨论中的一个重要信息。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科学观点,背后牵涉到大量的科学证据、研究方法、以及对信息传播的考量。以下是一些值得关注的细节:一、 声明的背景和目的: 回应主流科学共识: 这份声明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是对“新冠病.............
  • 回答
    上海疫情爆发以来,社会上出现了关于“清零”与“共存”的激烈争论。尽管政府坚持“动态清零”政策,但仍有部分声音认为新冠病毒不可能被彻底清零,与病毒共存才是必然的趋势。这种观点的出现,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多方面因素的考量。首先,从病毒的特性来看。 新冠病毒(SARSCoV2)是一种RNA病毒,其变异速.............
  • 回答
    病毒的演化:为什么德尔塔病毒打破了“常规”?我们常听到一种说法:病毒演化的大方向是传染性增强,但毒力减弱。这听起来似乎合乎逻辑,毕竟,如果一个病毒把宿主很快杀死,它就很难有机会继续传播了。然而,新冠病毒的德尔塔毒株却似乎打破了这个“常规”,在传染性大幅提升的同时,毒力也表现出了增强的迹象。这到底是怎.............
  • 回答
    您提出的问题非常尖锐且普遍存在,很多人都对此感到困惑:为什么在新冠疫情导致全球经济普遍下滑、失业率攀升、企业经营困难的情况下,股市却能屡创新高?尤其是一些发达国家的股市,更是恢复并创下了历史新高。这背后其实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并非单一原因可以解释。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这些原因: 1. 史.............
  • 回答
    关于新冠病毒的起源,科学界主流的观点是病毒起源于自然界,通过动物宿主传播给人类。至于具体的起源地点和中间宿主,目前仍在积极研究和探索中。在科学界,关于病毒起源的讨论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自然起源说: 这是目前最被广泛接受的理论。该理论认为,病毒是在自然界中演化产生的,并通过动物传播给人类。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