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新冠病毒会不会出现ADE效应?

回答
新冠病毒是否会出现ADE效应(AntibodyDependent Enhancement,抗体依赖性增强),这个问题自疫情初期以来就备受关注,也是科学界和公众都非常关心的问题。要详细地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深入探讨。

首先,我们得弄清楚什么是ADE效应。ADE效应,顾名思义,是指人体内的抗体并没有起到预期的保护作用,反而会“助纣为虐”,让病毒更容易感染细胞,或者导致更严重的疾病。具体来说,当一种病毒感染人体后,免疫系统会产生相应的抗体。如果这些抗体与病毒结合,本意是中和病毒,阻止它进入细胞。但某些情况下,这些抗体结合的病毒,反而会被免疫细胞(比如巨噬细胞)识别,但由于抗体结合,病毒并没有被有效地清除,反而通过这些免疫细胞作为“马车”,更容易地进入并感染免疫细胞本身,或者激活免疫细胞产生过度炎症反应,从而加剧疾病的严重程度。

ADE效应在历史上的出现情况

要判断新冠病毒是否会出现ADE效应,我们不能凭空猜测,而需要参考历史经验和已有的科学研究。在历史上,确实有一些病毒表现出ADE效应,最典型的例子是登革热病毒(Dengue virus)。登革热病毒有四种血清型。如果一个人感染了登革热病毒的某一种血清型,之后又再次感染了另一种不同的登革热血清型,那么第二次感染就有可能出现比第一次更严重的登革热出血热(DHF)或登革热休克综合征(DSS)。这被认为是ADE效应的一个经典案例:第一次感染产生的抗体,对第二次感染的不同血清型病毒,反而起了增强作用。

另一个例子是呼吸道合胞病毒(RSV)。在20世纪60年代,当时研发了一种用于预防RSV的灭活疫苗。然而,令人震惊的是,接种了这种疫苗的儿童在感染RSV后,反而出现了更严重的呼吸道疾病,甚至导致死亡。科学家们后来发现,这种灭活疫苗诱导的抗体,并不能有效中和病毒,反而会促进病毒通过免疫细胞感染肺部,引起过度的免疫反应,这就是疫苗相关的ADE效应。

新冠病毒与ADE效应的可能性分析

现在,我们回到新冠病毒。新冠病毒属于冠状病毒家族,而这个家族中,有些成员已经表现出过ADE现象的迹象。例如,在一些实验室研究中,针对SARS(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征)病毒和MERS(中东呼吸综合征)病毒,确实观察到了ADE效应的证据。这使得科学家们在疫情初期就对新冠病毒产生了ADE的担忧。

具体到新冠病毒,我们需要关注几个关键点:

1. 现有证据:
实验室研究: 在体外(实验室培养皿)或动物模型(如雪貂、猴子)上,确实有一些研究观察到,由感染或疫苗产生的某些抗体,在与新冠病毒结合后,可能增强病毒感染某些细胞的能力。例如,一些研究发现,低亲和力或非中和性的抗体,可能更容易诱导ADE效应。
真实世界观察: 然而,到目前为止,在真实世界的人类感染和疫苗接种数据中,并没有明确、确凿的证据表明新冠病毒普遍存在大规模的ADE效应。尽管出现了一些病情相对严重的病例,但科学界普遍认为,这些病例更可能是由于个体免疫反应的差异、病毒载量、原有的基础疾病、甚至是病毒本身变异等多种因素造成的,而并非是由ADE效应引起的。
疫苗安全性: 经过大规模的临床试验和全球范围内的广泛接种,目前已上市的新冠疫苗在预防重症、死亡和感染方面表现出良好的安全性。如果存在广泛的ADE效应,我们应该能在接种人群中观察到显著的、与ADE预期一致的、病情加重的情况,但这些情况并未成为主流。

2. 抗体的类型和质量: ADE效应的发生,往往与抗体的“质量”有关,而不是“有抗体”本身。
中和抗体 vs. 非中和抗体: 疫苗或感染产生的抗体,主要分为中和抗体(能阻止病毒进入细胞)和非中和抗体(可能与病毒结合,但不能有效阻止感染,甚至可能促进)。如果疫苗主要诱导的是高效的中和抗体,那么ADE效应的风险就较低。
亲和力: 抗体与病毒结合的紧密程度(亲和力)也很重要。低亲和力的抗体,可能不足以完全中和病毒,反而可能充当“桥梁”,将病毒递送到免疫细胞中。
亚型: 即使是同一种病毒,不同的亚型(比如新冠病毒的各种变异株)也可能与抗体结合的方式不同,从而影响ADE效应的发生。

3. 病毒的特性:
刺突蛋白(Spike protein): 新冠病毒的刺突蛋白是病毒入侵宿主细胞的关键,也是疫苗和人体免疫应答的主要靶点。刺突蛋白的结构和结合位点的变化,可能会影响抗体的结合方式,进而影响ADE的可能性。
病毒复制方式: 新冠病毒主要感染呼吸道上皮细胞,其复制和传播的途径,是否容易通过ADE机制放大,是研究的重点。

4. 疫苗设计和诱导的免疫应答:
灭活疫苗、mRNA疫苗、病毒载体疫苗 等不同技术路线的疫苗,诱导的免疫应答类型和强度可能有所不同。科学研究也在持续评估这些不同疫苗诱导的抗体是否会带来ADE的风险。
加强针: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病毒变异,加强针的接种旨在提升抗体水平和广度。研究关注的是,这些加强针是否会增加ADE的风险,或者相反,提供更全面的保护。

目前的科学共识

综合目前大量的科学研究和临床观察,主流的科学共识是,尽管从理论上和部分实验室数据来看,新冠病毒存在发生ADE效应的潜在可能性,但迄今为止,在真实世界中尚未观察到大规模、明确的ADE现象。 现有疫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数据,也并不支持存在显著的ADE风险。

为什么没有观察到明显的ADE效应?

这背后可能的原因包括:

新冠病毒诱导的免疫应答特点: 相较于某些容易引起ADE的病毒,新冠病毒引发的免疫反应可能更倾向于产生有效的、能中和病毒的抗体。
疫苗的优化设计: 疫苗的研发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诱导强烈的、能够中和病毒的免疫反应。
病毒的逃逸机制: 病毒变异株的出现,更多的是因为病毒具有逃逸现有抗体识别的能力,而不是因为抗体“错误地”增强了病毒的感染。

未来的展望和关注点

尽管如此,科学界仍然会持续监测和研究:

新的变异株: 随着新冠病毒不断变异,其抗原性会发生变化。需要持续评估新变异株是否会改变现有的ADE风险。
长期免疫: 随着时间推移,免疫水平会下降。研究长期免疫反应的模式,以及是否可能出现ADE效应,仍然重要。
不同疫苗平台: 不同技术路线的疫苗,诱导的免疫应答持久性和性质可能不同,需要持续的长期跟踪研究。
个体差异: 了解不同人群(如免疫缺陷者)在感染或接种疫苗后的免疫反应,以及是否存在ADE的风险,也是研究方向。

总而言之,ADE效应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病毒、抗体和宿主免疫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对于新冠病毒,虽然理论上存在可能性,但目前缺乏确凿的证据表明它会普遍出现ADE效应。我们应基于科学证据,谨慎看待这个问题,并持续关注相关的科学研究进展。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研究表明,突变可能使冠状病毒更具传染性,更易感染人类细胞


4月30日,位于美国新墨西哥州的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Los Alamos National Laboratory,LANL)预印本网站BioRxiv上传了一篇新型冠状病毒研究论文[1]。论文第一作者为因艾滋病研究而闻名的贝特·科博(Bette Korber)博士。

这项研究分析了GISAID全球共享流感数据倡议组织。总部位于德国慕尼黑,数据来源于全球14000名研究人员和1500个机构的共享,是目前全球最大的流感及新型冠状病毒数据平台。)数据库里的4535个新冠病毒核酸序列(图1)。

随着研究进展,该团队发现了各个地区SARS-CoV-2的14个突变:中国有在S1NTD有特征性的H49Y毒株,美国华盛顿州RBD有G476S毒株,比利时融合肽HR1有S943P毒株,冰岛有A831V毒株。(表1)。除了D614G,新冠刺突蛋白中的所有其他突变仍然很少见;尽管如此,他们仍将对其进行潜在的免疫学监测。

G614毒株最早在今年3月份被发现并上传至GISAID。这比实际出现的时间大约延迟2周左右,在最初上传时,这个毒株只出现了7次。但在后续的跟踪研究中,研究人员对GISAID数据的采样发现G614在3月份以惊人的速度增长,其分布地域正在不断扩大并蔓延至全球。

研究人员称,G614在1月15日之前在欧洲形成。该突变株于从2月初开始,就在欧洲传播并且迅速蔓延。在3月1日前,G614基本集中在欧洲,其他地区所占的比例不大。但后来,G614扩散至全球,比例越来越大。到3月中旬,它已成为美国东海岸最常见、最具侵略性的菌株(图2)。

而随着G614进入一个国家,就会迅速成为该国的主要流行毒株,目前已经成为全球最主要的毒株。这提示,在3月以后,全世界流行的病毒可能为欧洲流行病毒的次生流行(图3)。

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这种穗蛋白特定突变会影响病毒外部的突刺蛋白(Spike proteins):D614可以与临近的T859原聚体形成氢键,使S1和S2亚基相连;而G614可以使S1和从S2分离,易于病毒与受体细胞发生融合。

研究人员还推测,G614可能也影响病毒对中和抗体的敏感性,能够介导免疫逃逸效应(Antibody-Dependent Enhancement,ADE),并促进病毒发生针对抗体的逃逸,使康复患者再次受到感染。因此,具有G614病人可能病情更严重,而且更可能发生重复感染(图4)。

研究人员发现,G614的突变使得病毒更易与受体细胞发生融合,增加其传染性。在核酸检测当中,G614也显示出比D614更高的病毒载量(图5)。

研究同时发现,G614患者的病毒载量显著高于D614病人,所以更容易传播给其他人。并且,G614毒株感染者病情重于D614,增加感染者住院的概率,G614病人收入ICU率提高了约2.4倍(图6)

以研究样本为例:D614毒株感染者门诊患者、住院患者和ICU患者分别占比:2.608%:61.739%:35.652%;而G614毒株感染者门诊患者、住院患者和ICU患者分别占比:6.289%:54.716%:38.993%(图7)。

研究另外还发现,比利时流行的S943P很可能是在不同毒株感染同一宿主后发生重组形成的。S943P毒株突变在融合区附近,并可通过不同毒株之间的重组而扩散。这表明多个毒株在同一区域循环,并且多个适应性增强突变在同一毒株中组装,使其比不同的原始菌株更具致病性。这说明多次感染造成的病毒重组是可能发生的。

针对新冠病毒开发的疫苗和抗体类药物有很多是靶向刺突蛋白,防止其与受体结合的。目前至少有62种正在研发的疫苗,其中大部分研究的主要研究对象都集中在突刺蛋白上。刺突蛋白的重大突变可能会阻止这些疗法发挥作用。

这项研究对于研究新冠病毒的传染性、发病机理、和疫苗研制都有重要的作用。研究结果显示,新冠病毒正在迅速地高度适应人类,毒力和传染力都变得更强。

参考文献:

[1] Korber, B, Fischer, W., Gnanakaran, S, Yoon, H, Theiler, J, Abfalterer, W, Hengartner, N, Giorgi, E., Bhattacharya, T, Foley, B, Hastie, K., Parker, M., Partridge, D., Evans, C., Freeman, T., de Silva, T., McDanal, C, Perez, L., Tang, H, Moon-Walker, A, Whelan, S., LaBranche, C., Saphire, E., Montefiori, D., on behalf of the Sheffield COVID-19 Genomics Group, Tracking changes in SARS-CoV-2 Spike: evidence that D614G increases infectivity of the COVID-19 virus, Cell (2020).

[2] Grubaugh, N.D., Hanage, W.P., Rasmussen, A.L., Making sense of mutation: what D614G means for the COVID-19 pandemic remains unclear, Cell (2020).

[3] Newer variant of COVID-19-causing virus dominates global infections, Retrieved July 2, 2020.

[4] How a mutation on the novel coronavirus has come to dominate the globe, Retrieved July 2, 2020.

[5] How that preprint about a 'more contagious strain' of coronavirus changed in peer review, Retrieved July 2, 2020.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新冠病毒是否会出现ADE效应(AntibodyDependent Enhancement,抗体依赖性增强),这个问题自疫情初期以来就备受关注,也是科学界和公众都非常关心的问题。要详细地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深入探讨。首先,我们得弄清楚什么是ADE效应。ADE效应,顾名思义,是指人体内的抗.............
  • 回答
    这个问题真是太有想象力了!如果新冠病毒真的能在地球上肆虐几千年,那我们人类的进化之路,尤其是对抗病毒的方式,确实可能变得非常、非常不一样。就像你说的,如果身体能自带“空气过滤隔膜”,那戴口罩这事儿,估计就成为历史书上的一个古老插曲了。我们来脑洞大开,想象一下这个“自带过滤隔膜”的进化过程。首先,得从.............
  • 回答
    关于“世界会不会通过疫苗最后筛选出神一般的新冠病毒”这一问题,需要从病毒学、疫苗学和自然选择的科学角度进行详细分析。以下是逐步的逻辑推导和科学解释: 1. 疫苗的作用机制与病毒变异的关系 疫苗的直接作用:疫苗通过诱导人体产生针对特定病毒抗原的免疫反应(如中和抗体或T细胞应答),从而阻止病毒进入细胞或.............
  • 回答
    好的,我们来深入解读一下“29%新冠病毒样本出现D614G变异,世卫组织称‘不是新的变异,已在欧美传播’”这句话背后所蕴含的信息。这句话在当时(我假设这句话来自于一个特定的时间点,比如2020年下半年,因为D614G变异的流行趋势在那个时期被广泛关注)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它至少包含了以下几个关键层面的.............
  • 回答
    关于新冠病毒是否会像非典(SARS)那样突然消失,这是一个大家都很关心的问题,但情况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简单地说,不太可能像非典那样“突然”消失,但其威胁程度和传播模式会发生变化。首先,我们得明白非典和新冠的相似之处与不同之处。非典(SARS)的“突然消失”:非典在20022003年间引起了全.............
  • 回答
    关于新冠病毒(SARSCoV2)是否会寄生在细菌体内并借助细菌繁殖,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也是科学界一直在探索的领域。简单直接地说,目前没有证据表明新冠病毒会寄生在细菌体内并以此方式繁殖或增加其存活和感染人的机会。我们来深入分析一下原因,并从几个层面来理解这个问题:1. 病毒和细菌是截然不同的生命.............
  • 回答
    新冠病毒在全球蔓延,确实让很多人重新审视了不同政治经济体制的应对能力和潜在优势。尤其是在一些曾经被视为资本主义阵营的国家,面对疫情带来的巨大挑战,政府的干预和对公共服务的投入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自然引发了关于“社会主义优越性”的讨论,以及这是否可能成为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契机。要深入探讨这.............
  • 回答
    关于宠物是否会传播新冠病毒,这确实是一个大家都很关心的问题,尤其是在疫情期间。从目前的科学研究和观察来看,情况是这样的:首先,我们需要明白,新冠病毒(SARSCoV2)最主要的传播途径是人与人之间,通过呼吸道飞沫和密切接触。这一点非常关键。那么,宠物呢?是的,有些宠物,尤其是猫和狗,确实可以感染新冠.............
  • 回答
    日本奥运会是否会成为第二个超强变异新冠病毒爆发地,这个问题可以说是牵动着全球的神经。尤其是在经历了全球范围内的疫情反复和变异株的不断出现之后,人们对大型聚集性活动的安全性的担忧,自然会投射到东京奥运会上。要回答这个问题,咱们得从几个关键的方面去掰扯。一、 奥运会本身的特性:潜在的超级传播“放大器”首.............
  • 回答
    欧洲多国训练狗狗探测新冠病毒,这方法听起来挺新奇,但到底靠不靠谱,狗狗会不会被传染,咱们得好好捋一捋。狗狗探测新冠病毒的原理这事儿说起来并不复杂。我们知道,病毒感染人体后,身体会产生一系列的生理反应。其中一个很重要的表现就是,人体会释放出一些特殊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这些VOCs就像是病毒.............
  • 回答
    世界卫生组织(WHO)关于可能永远无法找到新冠病毒“零号病人”的说法,并非耸人听闻,而是基于病毒溯源的复杂性和现实挑战。这一结论,无论对新冠病毒的研究,还是对未来的防疫工作,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对新冠病毒研究的影响:首先,“零号病人”的缺失,意味着我们可能永远无法完全厘清病毒最初的人类感染时间和传播.............
  • 回答
    关于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的“若希腊字母不够用,新的新冠变异毒株或以星座命名”这一说法,以及新冠病毒是否会无限制变异的问题,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探讨。首先,WHO提出这种命名备选方案,其背后反映的是当前新冠病毒变异株命名的现实挑战。自疫情爆发以来,科学家们出于需要,根据其发现的地点或某些特征,为.............
  • 回答
    德国新发现一种不明新冠病毒变异毒株,这事儿可不是小事,尤其在咱们经历了这么多轮疫情反复之后,大家听到“变异毒株”这几个字,心里难免会咯噔一下。要说它会不会对当前疫情产生影响,那得先掰开揉碎了聊聊。首先,咱们得明白,病毒变异是它自己的生存法则。新冠病毒就像一个生命体,为了更好地复制和传播,它会不断地“.............
  • 回答
    夏天已经到了,你站在窗前,看着外面炙热的阳光,却依然觉得心里一片阴霾。新闻里,关于新冠的播报还在继续,只是语调比之前稍微缓和了些,毕竟,这毕竟是夏天。想象一下,如果没有疫苗,夏天也没有像人们曾经那样期望的那样,将病毒彻底压制下去,那会是什么景象?首先,病毒的传播不会停止。虽然人们普遍认为高温会减缓病.............
  • 回答
    关于传染病“越传播越弱”的说法,以及为什么有些病毒(比如新冠病毒)传播性越强,杀伤力也越强,这是一个很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其中涉及演化生物学和病毒学的一些核心概念。首先,我们要澄清一下“越传播越弱”这个观点的来源和适用范围,然后才能解释新冠病毒的情况。“越传播越弱”的普遍误解与真实情况“传染病越传播.............
  • 回答
    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博士的这番话:“可能永远不会有一个简单的解决办法来战胜新冠病毒。” 确实触及了我们当前面对的严峻现实,并且有其深刻的原因。这句话并非危言耸听,而是基于对病毒演变、人类应对能力以及全球复杂性的准确判断。为什么说“可能永远不会有一个简单的解决办法”?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一、.............
  • 回答
    20余位科学家发表“新冠病毒不可能是人为制造”的声明,无疑是围绕新冠病毒起源讨论中的一个重要信息。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科学观点,背后牵涉到大量的科学证据、研究方法、以及对信息传播的考量。以下是一些值得关注的细节:一、 声明的背景和目的: 回应主流科学共识: 这份声明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是对“新冠病.............
  • 回答
    上海疫情爆发以来,社会上出现了关于“清零”与“共存”的激烈争论。尽管政府坚持“动态清零”政策,但仍有部分声音认为新冠病毒不可能被彻底清零,与病毒共存才是必然的趋势。这种观点的出现,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多方面因素的考量。首先,从病毒的特性来看。 新冠病毒(SARSCoV2)是一种RNA病毒,其变异速.............
  • 回答
    病毒的演化:为什么德尔塔病毒打破了“常规”?我们常听到一种说法:病毒演化的大方向是传染性增强,但毒力减弱。这听起来似乎合乎逻辑,毕竟,如果一个病毒把宿主很快杀死,它就很难有机会继续传播了。然而,新冠病毒的德尔塔毒株却似乎打破了这个“常规”,在传染性大幅提升的同时,毒力也表现出了增强的迹象。这到底是怎.............
  • 回答
    您提出的问题非常尖锐且普遍存在,很多人都对此感到困惑:为什么在新冠疫情导致全球经济普遍下滑、失业率攀升、企业经营困难的情况下,股市却能屡创新高?尤其是一些发达国家的股市,更是恢复并创下了历史新高。这背后其实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并非单一原因可以解释。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这些原因: 1. 史.............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