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评论《跨过鸭绿江》,我写了一个抗美援朝的小总结
1、一次战役,设想打个突然的大伏击,计划歼敌3、4个师。虽然昼伏夜出,但因为难民影响行军速度(这都是史实),最终口袋没有抓紧, 歼敌只有1个师左右。但我军入朝站稳脚根的目标已经实现。
2、二次战役,好在美军仍以为我军只有5000人左右,没有意识到已经有20万人入朝。所以二次战役做了一个更大的口袋。西线几乎全歼美骑二师,东线长津湖包围美陆战一师。
二次战役是一个大胜仗,达到了歼敌3、4个师的规模。美军从此被逐出三八线以北。但是因为长津湖恰逢史上最冷天气,我方出现严重冻伤情况。而且我军三次炸断水门桥,美军三次修复,导致陆战一师大部分逃脱。美中不足。
3、三次战役,李奇薇已经上来了。我军打过汉江,占领对方首都。但是美军识破我军“礼拜攻势”,大踏步后撤。我军没有实现大规模歼敌有生力量,但政治上表明我们可以打过三八线,意义重大。
4、四次战役,美军从西线反扑。我军计划以少量部队守住汉江防线,主力迂回到东线歼灭韩军,然后回师从侧后围歼美军。不料,回师关键节点砥平里久攻不下。围歼美军目标再次没有达成,但表明我们可以守得住。
5、五次战役,我军拟从东线进攻并消灭韩军,结果美军反而奇袭我军大后方的铁原,铁原是一块大平地,也是我军的后勤保障中心。铁原有失,我军休矣。但是铁原作为后方我军起初没有放太多防守兵力,还好有一支部队正好路过铁原,发生了激烈的铁原阻击战,同时我军大部队被迫立即后撤。结果是美军奇袭铁原没有成功,我军也被迫撤回。五次战役战果也有限。
6、然后转入阵地战。我军发起“冷枪冷炮”运动,互相传授狙击经验,发起了可能是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狙击战。由于我军平时就重视射击,结果人人成了狙击手。反而大量歼灭了敌军,据说歼敌达到5.2万人,自身损失不足千人。有个高地被美军称之为“狙击兵岭”(后来拍成电影《狙击兵岭》),在这里对方就损失了几千人。美军不敢出工事、掩体,连拉屎、撒尿都成了一个大问题。
我军前期(一二三次战役)取得较大的战果,主要是因为:
1、美军在纨绔子弟麦克阿瑟的指挥下,轻敌冒进,留下很多空档,有利于我军穿插。
2、我军在三八线以北作战,补给线相对较短,而且当地有群众基础。
3、我军战胜果军,上至将领、下至士兵作战经验丰富,并且保家卫国士气高涨。
随着我军突破三八线,战场前移,补给线越来越长,越来越容易被美国飞机轰炸破坏;而且没有群众基础,征粮和情报来源都成问题。
更重要的是:越往南,美军组织严密性越高,掩体和工事越完善。
原因很简单,越往南,越接近美军的大本营,美军原本修筑的防御设施越完备,防守兵力的布置也趋合理。
所以,跨过三八线作战后,我军再去打战术穿插难度陡增。
三次战役后,我军几乎没有再打过穿插了。
四次战役时,以小股兵力守住汉江防线,大部队迂回到东线歼灭韩军后,准备从东往西、从侧后迂回包抄美军。可以砥平里久攻不克,失去了战机。也就是说,从四次战役开始,穿插、迂回这些战术不好用了。原因很简单,过了三八线后,美军每个据点的防备都严密很多,一是美军战线收缩了,必然力量更集中;二是这些地方对于我军属于“生地”,对美军是“熟地”,美军组织严密,基本没有太多空档可以用来穿插。
五次战役我军进攻对方较薄弱的韩军,不是以穿插的方式,而是集团冲锋的形式。但是却被美军反而突击了一把后方的铁原,我方险些吃了大亏。
此后,双方进入了阵地战。
什么是阵地战呢?说白了双方都把自己的阵地搞成了铜墙铁壁。我方是到底挖坑道,到处储备粮食弹药。对方是修碉堡,交叉掩护的掩体。
可以说,双方在三八线上都修建了一座马基诺防线。而这是一条横贯东西的防线,没有任何死角。而且处处都是地雷。
这种情况下,无论哪一方跨过三八线,代价都是极其庞大的。
双方的防守有多强大呢?
美军想突破,搞了一次上甘岭,被我军顶回去了,死伤了大量韩军。
我方也试图突击了金城地区,也没有占到便宜。
最后双方都明白,再打下去没有意义。
您好
在这里,讲几个故事
李奇微沉思起来,看着几次战役的详细报表,还有后撤的记录,以及行军的规律,停战的时间,在指挥部几天几夜研究对手,终于发现一个规律除去没有月亮的那天,志愿军无论优势多大,进攻7天后都会停止,原因可能就是弹尽粮绝必须修整,李奇微不断收集证据来验证自己的判断,决定一种新的战术{磁性战术},在第四次战役中,李奇微一边后撤一边验证自己的结论。
又是7天后,志愿军停止进攻,双方在三八线附近修整,彭德怀深感越是深入府邸,后勤保障越是困难,部队以及到了极限,再打下去风险太大,于是彭德怀电告中央提出全面修整,后撤。很快中央回电考虑目前19兵团入朝,我方应该再组织一次大反攻,继续大规模歼灭敌人,对日后谈判也有利。
第五次战役就这样拉开序幕,志愿军与朝鲜人民军全线进攻,突破三八线解放汉城,然而李奇微下达命令每天有序后撤,后撤速度是经过计算的,几十年后美军档案解密才知道,美军每天后撤的距离就是志愿军行军的最大极限,这是李奇微精心计算出来了,也就是引军深入,每天在后撤时李奇微布置任务是做好全面攻击准备,所有开会的将军面面相觑,什么反攻?
李奇微坚定说:是的,做好全面反击的准备,一举歼灭敌军。
面对如此顺利的进攻,彭德怀焦虑感不断上升,面对地图彭德怀坐立不安,周围邓华,洪学智等大惑不解,一天一天过去了,眼看就要到志愿军的极限七天了,李奇微开始让部队做好各项准备,这次李奇微派出美一师最精悍的部队,亲自视察各个连队,在二战美一师最顽强的精锐之师,下达23号凌晨佛晓发出全面反击,美一师最快速度直插铁原。
同样望着地图的彭德怀有种不祥预感,看似顺利的志愿军其实已经弹尽粮绝了,万一敌军反扑后果不堪设想,考虑再三彭德怀看看周围同事,突然下达指令:24号下午全军后撤,安全为主等待补给后再说。
全面后撤,全部傻眼了,立刻开始传达全军,这与敌人下达进攻命令晚了20个小时,敌人反扑已经越来越明显,冲在最前面180师误判形势,结果毁坏电台失去联系,两翼部队已经撤离,被美军包围。
战场形势瞬息万变,彭德怀死死盯着地图上一个点,那就是李奇微也看重的地方铁原。这是极其重要关口,是志愿军集结整修,物资转运的集结地,万一被美军突破,整个志愿军无法从新组织防线,有可能全军覆没危险,这时美军机械化部队正快速向铁原挺近,包抄志愿军后方。
彭德怀没有犹豫,立刻交给19兵团任务坚守铁原,杨得志丝毫没有犹豫选出63军,彭对军长傅崇碧说:就是拼光63军也要守住铁原20天,关系到所有志愿军的生死。63军下割三个师,188师,189师,187师。
2万4千多人的63军抵挡5万多以美骑兵一师为首5万多军队进攻,谈何容易这几乎不可能完成任务,正面阻挡敌军是蔡长元率领188师,蔡长元这位师长本来调往志愿军总部任参谋长,可这位仁兄非常生气,最后彭德怀骂道:回战场吧。正是这个决定成就188师,成就63军。
在美骑兵一师只用6天接近铁原,63军官兵面对暂时宁静似乎嗅到火药味,但谁也没有想到铁原阻击战的残酷是无法想象的。为了志愿军所有部队安全转移,63军坚守铁原20天,三个师前仆后继,一个团打下来也就200人,最后傅崇碧动用警卫员,炊事班,通讯兵等无人可用了,打到13天时志愿军总部奖励各班一瓶茅台。
面对铁原防线李奇微没有放在心上,心想很快会突破防线直插志愿军后方,包围志愿军,分割围歼。因而彪悍美骑兵一师开始疯狂进攻,飞机遮蔽天空洒下连片的炸弹,这种炸弹碰到树枝就引爆,覆盖一定范围难以逃脱,大批战士被炸伤,炸死。但李奇微也犯了错误,这位西点军校毕业高材生,没有摆脱188师阻击继续向前,而是采用整体推进全面肃清的方式。
于是蔡长元利用李奇微这一点,把整个师分散几个人一组,分布在各个地点与敌人周旋,就这样打光退一点,纠缠到整整20天圆满完成任务,代价也是惨重的,几乎拼光所有人员,让李奇微日后回忆录也是感慨万分,承认中国军队的顽强。傅崇碧身负重伤,4天4夜抢救过来,醒来对着彭总第一句话:我要兵。
看到这里,想必一目了然
以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