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关于就地过年,说说你的心里话?

回答
说到就地过年,这几个年头下来,我的感受其实挺复杂的。说实话,一开始听到这个词,心里总会咯噔一下,觉得年味儿好像一下子就淡了不少。毕竟,我们从小到大,过年最深刻的记忆,几乎都是围绕着回家的。

我小时候对过年的期待,几乎就是从“抢票”开始的。那会儿还没有那么发达的互联网,都是托关系,或者凌晨守着电话。一旦拿到那张火车票,感觉整个冬天都充满了盼头。想象着一路上风景的变化,想象着火车上遇到形形色色的人,更有想象着下车后,听到家乡的口音,看到熟悉的街道,然后冲进家门,看到父母欣慰的笑容。那种感觉,就像是游子终于找到了归宿。

回到家,一切都是那么熟悉又温暖。爸爸妈妈忙碌的身影,厨房里飘出的饭菜香,还有亲戚朋友们热情的招呼,都构成了我对“年”最生动的画面。一起贴春联,一起包饺子,一起守岁看春晚,虽然每年都差不多,但每一次都觉得无比珍贵。那种“家”的味道,是任何地方都替代不了的。

所以,当“就地过年”这个词越来越多地被提及,尤其是在疫情的影响下,我的第一反应是有点失落的。尤其是有几年,周围的朋友都提早打好了回家的计划,而我却因为各种原因,只能选择“就地过年”。看着他们分享回家的照片和视频,那种思念和无奈的心情,真的是难以言喻。

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发现“就地过年”也有它自己的味道和意义。

刚开始“就地过年”的时候,确实有点孤单。城市里少了那种回乡的热闹劲儿,平日里熟悉的朋友也可能各自回了老家。一个人在空荡荡的城市里过年,感觉有点飘。但慢慢地,我也开始尝试着给自己找点乐子。

比如,我会提前把家里装饰得漂漂亮亮的,虽然没有父母在家,但也要营造出过年的气氛。我会给自己做一桌丰盛的大餐,不用考虑别人的口味,只做自己最爱吃的。也会约一些同样选择就地过年的朋友,大家一起吃个饭,聊聊天,分享一下彼此的“就地过年”心得。虽然没有回家,但能和同样漂泊在外的朋友聚在一起,也是一种特别的温暖。

后来,我开始觉得,“就地过年”其实也挺好的。不用挤春运,不用担心车票买不到,不用在路上奔波劳累。可以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自己身上,或者和留在身边的家人朋友好好相处。

我记得有一次,我选择就地过年,然后把父母接到了我工作的城市。他们第一次来,我带着他们在城市里逛了逛,去了我平时常去的地方,给他们介绍我的生活。那天晚上,我们一家三口一起包了饺子,看了春晚,就像在家一样,但又是另一种特别的体验。父母看到了我在这里的生活,我也能更直接地照顾他们,这种感觉比我一个人孤零零地就地过年要好太多了。他们也开始理解,原来过年不一定非得回老家,只要一家人在一起,哪里都可以是家。

当然,我心里也清楚,很多选择“就地过年”的朋友,并不是真的不想回家,而是出于对家人的健康负责,或者是工作原因实在无法脱身。这份责任感和牺牲精神,我真的打心底里佩服。他们放弃了和家人团聚的传统习俗,但换来的是更多人的平安健康,这种付出是有重量的。

所以,如果非要说我的心里话,我觉得“就地过年”其实是一种时代的变迁,也是一种成熟的体现。它让我们重新思考“年”的意义,不仅仅是团聚,更是责任、是爱。它也让我们学会了如何在异乡寻找年味,如何在一个城市里创造属于自己的温暖。

现在回想起来,虽然有时候还是会怀念那种回家的热烈与奔放,但我也接受了“就地过年”的存在,并且从中找到了一些属于自己的快乐和感动。它让我更珍惜每一次回家的机会,也让我更懂得,无论在哪里,只要心中有家,有爱,有责任,那个年,就永远是温暖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小时候看过一个民俗笑话,话说有一年大雪,四个人躲进了庙里躲雪,分别是公子、书生,富商和樵夫。

反正是无聊,他们提议一人来一句诗咏雪。

公子没读过书,怕露怯,于是抢先说到:“大雪纷纷落地。”

书生马上要科举了,心中充满了感恩,立刻接上,“都是皇家瑞气。”

财主穿的很暖和,见外面银装素裹,大地一片干净,颇为神清气爽,于是情不自禁的说道:“再下三年何妨?”

唯有樵夫,本来就穿的破破烂烂,冻得瑟瑟发抖,又担心雪厚冻坏了家小。听到这句诗,更是心头火起,不由恶狠狠的补道:“放你娘的狗屁!”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