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国电影最风光的是哪一刻?

回答
说到中国电影最风光的那一刻,很多人脑海里浮现的,可能不是某部票房破纪录的商业大片,也不是某个在国际电影节上闪闪发光的导演,而更像是一种集体的情感共鸣,一种民族自信在银幕上的绽放。

我脑海里浮现的是 90年代末到21世纪初的那段黄金岁月。那是一个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时代,中国电影在告别了早期的政策性宣传和对西方电影模式的摸索后,终于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表达方式,并且开始走向世界,赢得了真正的尊重。

背景是这样的:

经历了80年代的第五代导演在国际上取得的声誉,中国电影在90年代面临着转型。一方面,商业化浪潮涌来,许多人担心艺术性会因此被牺牲。另一方面,改革开放带来的社会变革也给电影创作提供了新的土壤和源泉。

而真正让中国电影“风光”起来的,我觉得是那批第六代导演的崛起,以及他们与一些在国际上享有盛誉的第五代导演一起,共同构建了一个既有艺术深度,又能引起广泛关注的电影生态。

那一刻的风光,具体体现在几个方面:

国际舞台上的闪耀:
张艺谋、陈凯歌、姜文、田壮壮 这些第五代导演依然是国际影坛的常客。他们凭借《活着》、《霸王别姬》、《阳光灿烂的日子》、《蓝风筝》等作品,不断在欧洲三大电影节(戛纳、威尼斯、柏林)上斩获奖项。这些电影不仅仅是获奖,更重要的是它们以独特的视角和艺术语言,让世界看到了一个不同于刻板印象的中国。例如,《霸王别姬》获得的戛纳金棕榈奖,不仅仅是对陈凯歌导演的肯定,更是对中国电影艺术的一次集体加冕,它让更多人开始认真审视中国电影的文化内涵和艺术水准。
紧随其后的第六代导演,如贾樟柯、王小帅、娄烨、张元 等,则以更加贴近现实、关注个体命运的风格,在国际上引起了广泛关注。他们的作品可能不像前几代那样追求宏大的历史叙事,而是聚焦于普通人的生活,那些在时代洪流中的挣扎、迷茫和希望。贾樟柯的《小武》、《站台》,王小帅的《十七岁的单车》,娄烨的《苏州河》,这些电影虽然在中国国内可能面临审查的挑战,但在国际影展上却获得了极高的评价,它们以一种“另类”的视角,展现了改革开放背景下中国社会变迁中普通人的生存状态,赢得了“写实主义”的赞誉。

国内市场的 nascent 兴起:
虽然与现在的票房纪录相比,当时的票房数字显得稚嫩,但那是一个中国电影开始真正拥有观众 的时期。观众开始走出“免费看电影”的习惯,为自己喜欢的电影买单。冯小刚的“贺岁片”系列,如《甲方乙方》、《没完没了》、《大腕》,在市场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这些影片用幽默、接地气的语言和贴近当下生活的题材,赢得了普通观众的喜爱。它们证明了中国电影不仅有艺术追求,也有市场号召力,可以成为大众娱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像陈凯歌的《和你在一起》、张艺谋的《英雄》等商业大片也开始崭露头角,虽然《英雄》在艺术性和商业性上存在争议,但它开启了中国电影“大制作”和“商业化运作”的新纪元,也让中国电影的工业化进程迈出了重要一步。

文化自信的构建:
最重要的一点是,那个时期的中国电影,无论是艺术片还是商业片,都在某种程度上 反映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精神面貌的变化。它不再是单纯的宣传机器,也不是模仿西方模式的产物,而是真正开始讲述中国自己的故事,用自己的语言和视角去理解和表达世界。
当《霸王别姬》在戛纳拿到金棕榈时,当张艺谋的电影一次次在国际上获奖,当冯小刚的贺岁片让无数家庭在春节档笑声不断时,中国人感受到了一种 来自文化领域的骄傲。这是一种民族自信的体现,我们不再仅仅是“学习者”,而是开始成为“贡献者”,用自己的文化符号和故事去丰富世界电影的版图。

为什么说那一刻最风光?

因为那个时期的中国电影,在艺术性和市场性上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并且在国际上赢得了真正的尊重和认可。更重要的是,它 标志着中国电影找到了自信,开始用自己的声音与世界对话,同时也开始与中国观众建立起深厚的情感连接。 那是一种“内外兼修”的风光,既有阳春白雪的艺术高度,也有下里巴人的市场温度。

当然,中国电影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之后也经历过起伏和挑战。但从那个时代开始,中国电影人才辈出,创作理念也更加多元化,我们看到了中国电影走向更广阔舞台的巨大潜力。

所以,我认为中国电影最风光的那一刻,就是那个中国电影开始在国际舞台上闪耀,在国内市场蓬勃发展,并且让国人感受到文化自信的时代。那是一个充满希望和活力的开端,为之后中国电影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2000年可以算是华语电影的巅峰年了

那年戛纳,花样年华,一一,卧虎藏龙,鬼子来了,四部作品亮相戛纳,除此之外,还有贾樟柯站台,杜琪峰的枪火,也都是经典之作。

以奖项来看,卧虎藏龙拿下奥斯卡最佳外语片,鬼子来了戛纳评委团大奖,一一拿下最佳导演,花样年华斩获影帝。

以榜单来看,视与听影评人榜单,花样年华排在第24位,一一排在第93位,分别位列华语电影的第1和第3名。(第2名是杨德昌牯岭街)视与听导演榜的,花样年华排在第67位和第224位,分别位列华语电影的第1和第4名(第2和3名分别是杨德昌的牯岭街和王家卫的春光乍泄)。

澳洲野榜TSPDT,花样年华第45位,一一第131位,卧虎藏龙第450位,站台第454位,都排在了TOP500。

釜山电影节评选亚洲电影,花样年华第3,一一第12,卧虎藏龙第18,站台第66.

金马奖华语100佳中,卧虎藏龙第6,一一第7,花样年华第10,枪火第44,站台第80,鬼子来了第100。相当于一年之间出了6部能华语100佳的作品,其中还有3部挤进了前10。

以票房来看,卧虎藏龙倒现在还保持着北美外语片的票房纪录(1.28亿美元)是排在第2名的美丽人生的2倍多。

只能说在2000年,5位最好的华语大师(王家卫,侯孝贤,杨德昌,李安和张艺谋),其中有3位拿出了自己最好的作品之一,还有贾樟柯这位未来的华语大师,以及姜文和杜琪峰两位优秀的导演,都拿出了自己最好的作品之一,造就了这一个大年。

即使到了今天,也可以说花样年华是国际影评榜单中华语电影的NO1,而卧虎藏龙是国际影响力(不局限于影评人)中华语电影的NO1。而一一也是华语电影的绝对经典之作。

考虑到张艺谋,陈凯歌,王家卫,侯孝贤,杨德昌,李安这批导演有的过世了,有的不拍华语片了,有的已经是半退休状态,有的创作力明显衰退,只有贾樟柯一个人还正当盛年。短时间内华语电影是不可能再出现2000年的经典盛况了。能有2013年金马(一代宗师,郊游,天注定)这种级别的电影集中出现估计已经是极限了。

user avatar

不,我说是明天。

其实中国电影早三十年是意图融入西方文明圈,也就是幼稚期

前十年是青春迷茫期

从这两年开始进入青年期。

大家一直说八九十年代是黄金期,换个角度,就像一个宝贝孩子,隔壁邻居相认他做干儿子,就哄着他让他叫自己爸爸,无论孩子做啥,用心险恶的邻居都会给糖吃,于是孩子就拼命讨邻居喜欢,去做邻居希望孩子做的事情,是的,我说的就是1980年~2010年的中国电影。

先说西方电影特点,西方电影最大的特点就是“批判”,什么是批判,就是对社会一切不公给予批判,这是社会进步的一个标志,它让让人反思社会中发生的不合理事件,关注不为人知的角落。

1977年恢复高考的那一批电影学院的学生,看够八部样板戏,利用电影学院可以观看内部教学的机会,拼命吸取西方电影知识,批判也就成了他们心里的种子,从《一个和八个》,《黄土地》开始中国电影开始国际上频频露面,他们开始关注中国电影界之前不肯关注的角落,西方给予了巨大支持。

那时候国家整体也在和西方接触,也意图融入西方世界阵营,国家层面也在支持。

《红高粱》出现是个异数,它再讲女性,这在整个国际社会都是一个最先锋的话题,这个话题被老谋子敏锐的抓住了。之后直到《摇到外婆桥》,老谋子一直都在女性题材这个阵营当着领军人物。

而陈凯歌的《霸王别姬》则达到一个超级成就,获得1993年戛纳金棕榈奖,《霸王别姬》为什么获奖,很简单戛纳是西方哲学在电影界的布道者。

《霸王别姬》就是批判,新旧社会对于人性压榨,欧洲人喜欢的不得了,必须获奖。

老谋子很是羡慕也弄了一个带着批判性质的《活着》,1994年拿了一个评审团大奖。

之后的年轻导演们一下子明白了西方获奖的秘诀,那就批判,后面的年轻导演们开始用各种方法挖掘故事,那些社会里我们都不知道的黑暗角落,都被他们挖出来拍电影,贾、娄、张,王等等。

那时候西方电影基金会有一笔钱投资给这类电影,几百万而已,对于西方人来说,他们够富了,这笔钱根本不算什么,但是对于当时月收入不到一千元的中国,几百万是巨款,他们开始拍摄西方喜欢的电影,这时候中国电影这个孩子开始心里扭曲,这批电影中国市场没票房,国外却获奖无数。

到底西方电影喜欢的批判是什么,为什么西方这么喜欢推广他们的文化内核。

电影在中国被赋予太多意义,什么是电影,为什么要看电影,被太多人赋予了自己的意识形态,可电影就是娱乐,其次是教育。

如果想学习,想了解一段历史或者新闻事件,书是最好的工具,两个小时的电影如果单纯教育,肯定会被观众嫌弃。

可是电影在中国就是有这样的负担,视觉类电影拼的就是工业,中国曾经有这样的工业基础,以长影为主要模式的中国电影,培养了一大批电影人才,但是从90年代开始这些电影厂面对市场选择的不是改变,而是等待死亡。曾经有句话“改革是找死,不改革是等死”,国营电影制片厂们不知道怎么改革,编剧上的限制让曾经的中国电影厂们纷纷倒在市场面前。

而文化不自信,让当时的中国电影人把电影评断的标尺,交给了欧洲,那就是电影节,戛纳、柏林、威尼斯三大电影节为首的欧洲电影节矩阵,成了中国电影人出头的标尺 ,这个标尺是以欧洲政治形态和传统价值观为标准的,戛纳喜欢反社会、反体制、揭露社会阴暗面,柏林喜欢政治体制思考,威尼斯喜欢先锋意识形态。

欧洲电影节也在中国已经扶持了大量文化追随者,这些导演开始拍摄西方标准的电影,他们曾经是90年代到新世纪头十年的中国电影,但是市场从未接纳他们。

市场接纳的是冯小刚、姜文、周星驰这些以中国社会传统文化为内核的导演,他们的作品有多少人谩骂,就有多少人喜欢。

从1995年到2020年,几乎所有的引进大片,卖座基因就只有一个, 那就是视觉,偶尔几个爱情片会过亿,视觉永远是主流。

中西电影文化到底哪里不同?

先看欧美文化和传统中国文化的不同,文化产品内核不过是原有国家哲学观的延伸,。

这些年来中国文化产品之前最大的问题,就是按照西方哲学观来写中国社会百态。

西方哲学观继承自柏拉图,社会观念的土壤不同,西方哲学观和中式哲学观的不同,导致个体与群体关系之间关系不同,让西方小说主人公只适合西方社会存在。

柏拉图的理想国奠定了整个西方世界哲学观,其中的洞穴假说和太阳假说,诞生在希腊社会盛行的众神崇拜,盛行于伊斯兰教盛行的阿拉伯帝国,然后发扬于基督教一统天下的欧洲,整个西方哲学史就是柏拉图的假说的延续,并且在其理论上继续添砖加瓦。

柏拉图的洞穴假说就是怀疑神的存在,个人对于群体远离,才能保持个人清醒与立场,不被以神信仰为主题的社会同化,但是又不能公然反对神的存在。

在西方从公元五世纪开始,由原始社会进入分封制的神权时代,基督教塑造的欧洲是一个以教会为主的团体格局,群体以上帝为主要崇拜对象,任何质疑神存在的人,都将会受到极端惩罚。

柏拉图的洞穴假说大行其道,核心就是用晦涩难懂的语言,用直观映像质疑神的存在,个人和对群体理性的半脱离。整个欧洲近代哲学家成长最快那些年代,基督教还是大行其道,直到二战后基督教开始被现代社会替代,但是1900年之前西方哲学和神权社会的对立关系依然如此。

而西方自文艺觉醒(所谓文艺复兴)后,柏拉图的理念开始大行其道,西方小说的主角是独立于群体之外,个人永远是清醒的,所以看西方的小说,主人公永远都是孤独的,群体对于个人,大部分小说里都是群体愚昧,个人独醒。

宗教带来的原罪理论和拯救理论,仍然影响着西方,所以西方的小说是柏拉图理论和宗教理念的复杂混合体。

中国永远都是另一个景象,儒家理论从一开始就摆脱了神权社会的影响,不必晦涩的映射群体的无知愚昧,儒家的核心哲学不是去质疑神,也不必脱离群体才能保持清醒,而是直接进化到,个人如何通过学习改变自己,然后进入群体管理结构中改造群体。

中国人不相信一个人会突然改变,通过基督山伯爵式的奇遇改变自己,而是相信通过一番勤学苦练,掌握本领后,才能进入管理层,改变国家与群体。

所以四大名著里面,《西游记》是个人融入小团体,然后进入大团体取得地位。

《水浒传》是无数个体组成大团体试图改造社会。

《三国演义》是个人直接领导群体,改变国家命运。

《红楼梦》是一个小群体与大群体的关系。

今天的西方社会,基督教仍然占据社会结构的主要构成,仍然影响政治与经济,大量人群依旧以基督教为主要凝聚手段。

大量小说作者依然保持自己独立于群体之外,这样才不会被群体意识绑架。

这都是柏拉图式假说和西方宗教社会矛盾的体现,群体对于个体超然的恐惧,其实就是宗教社会里对于哥白尼式人物的处理方式,宗教对于觉醒者的态度就是恐惧,然后毁灭,而哥白尼也正是洞穴假说和太阳假说最极端的映像投射。

但是西方观众们喜欢哥白尼式的悲情,总期望有这样的人物引领人们走出黑暗,但是自己却沉沦在宗教里拖着改革者的后腿。

这个问题在中国就不存在,中国永远都是个体要通过磨练和学习,获得进入管理层的资本,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本质都是个体人物,通过磨难与学习获得进入管理层资本,进而改变社会的能力与地位。

中国人不需要哥白尼式的悲情,盗火者普罗米修斯在中国其实没人理解,因为不需要,中国是盘古式的人物开天辟地,女娲补天改造自然,神农尝百草改善人们体质。

喜欢西方哲学的的人 在哪里都是孤独的,在西方是注定孤独,在中国是没市场,中国主流社会从来就没有神权社会,所有以质疑为主题的哲学观念都没市场。喜欢西方哲学的人,在中国的孤独感也来自于此。明明每句都是人话,但是整个人就是和社会格格不入。

而西方小说主人公,面对整个人群的非理性成为主流,群体的愚昧就是衬托主人公清醒的最好工具,同时脱离人群的人,比如是悲惨的,宿命般的孤独总是存在西方小说里。

可是中国社会,是不可能像西方那样群体陷入神权的,中国人向来欢迎改革者,刘邦起义天下英雄来投,刘秀如此,曹操如此,李渊如此,赵匡胤如此,朱元璋亦如此,孙中山如此,延安亦如此,这就是中国读书人都希望能改变社会,并且不会因为神权和贵族群体压制而失望。


西方至今特权阶级仍然存在,中国在唐朝解决的问题 ,西方直到二战的大规模死亡,才解决贵族群体问题,而群体神权化,这个只解决了一半,社会却又被各种理念构成的群体绑架,西方小说里最终其实都是个人与群体之间的对立问题。

西方小说里最大的反派就是人类社会,人类才是主角一生要面对敌人,他们恐惧主角的力量,害怕他们改变社会,同时人群被各种舆论所引导,趋向与愤怒与无知。

中国不会这样,儒家社会影响的中国人,都是期望自己思想能改造社会,著书立说是中国传统哲学观里最基本的体现,每个人都希望成就事业,改造影响社会,个人引领社会进步,个人致力于改造影响群体,才是中国传统哲学观的体现,但是西方哲学和中国哲学根本的不同,让中国这些文学家们走进西方文学创作路径里,但是又苦苦挣扎,找不到国人认可的方向。

莫言的诺贝尔奖,就是来自于其小说里面,个人与群体的对抗,这种从柏拉图哲学观衍生出来的东方小说,外国人自然一看就懂。

中国传统评书《三侠五义》这些小说里面,都是个人进入群体获得成功的故事,这种基因根植于国人血液之中,西方文化作品永远都是少数人读物,就是那种哲学观在中国土壤极小。

欧美那种神权社会人群,在中国就是没有土壤,欧式哲学观诞生的文学土壤,会催生出大量的文学作品。

可是在中国,这种个人改造社会的,并且和群体融合的哲学观,与西方哲学观是相互冲突的。

可是那些被西方电影喜欢电影导演,个体在群体面前的痛苦与无力,用西方的思考与哲学观去构造电影内核,这些电影在中国永远少数人坐在家里才能细细体味。

终于中国电影人面前那个横亘的大山变成过去,数字特效成了主流。数字面前有学习就平等,现在打开电脑,千万投资的电影特效已经可以追平同样千万的好莱坞电影,拼到最后还是文化内核。

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就是不同,个人和群体之间的关系永远不同,《你好李焕英》里面家庭生活的穷困没有归咎与社会,《流浪地球》拯救人类不再是是一个人拯救世界,《战狼》群体协助才能改变命运,大多数电影里个人和社会群体之间按照中国人哲学延续。

中国电影终归要拍给中国人自己看的,中国电影开始不在意西方人怎么看,不在唯西方马首是瞻,中国电影不能因为西方大声叫好自认为达到艺术高峰,我们要拍出中国人的文化内核,批判是开始,找到解决办法为结尾,是中国人文化内核。

最好的时代即将到来,过去只是迷茫的孩子偶尔画出优秀的画作。

而现在是个技术成熟开始慢慢成熟青年,开始用自己的技术去画出属于自己的作品,最好的时代即将开启。

user avatar

中国电影的最辉煌时代可能是未来刘慈欣电影宇宙的巅峰时期。标志可能是三体N部曲的最后阶段。

顺便说一下,我认为刘慈欣电影宇宙的票房应该在一千亿以上。

现在中国的电影票房已经超过了美国,有可能接下来美国的电影票房都超不过中国了。也有可能接下来几年美国短时间杀回来反超中国但之后又被中国超过。但与此同时好莱坞的全球票房依然会超过中国电影的票房,而且很多人会认为北美的电影票房被netflix 之类的媒体给分流了一部分等等。总之对于中国的电影市场超过美国电影市场这件事情会不太服气。

但再往后刘慈欣电影宇宙就要来了。等它达到高峰后,中国电影市场规模远超北美市场以及中国的重工业电影水平在好莱坞电影之上将成为中国民众的主流共识。

再往后事情就有趣了。因为接下来中国的电影就面临着中国流行文化向何处走的根本问题。一部分中国人(我是其中之一)会主张要推向世界,因此要大力走国际化路线。比如我就多次提出中国应该利用庞大的国内文化市场下大力气培育一带一路国家的流行明星。但这么走是有代价的。那就是一旦走成了,则中国的电影就不是简单地以拍中国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东西为标准了。由于很大一部分市场是在国外,它必须兼顾国外人的口味,追求一种同时调和中国老百姓与外国人口味的风格。而考虑到中国的巨大的文化历史特殊性,要做这种调和是很困难的。注意,这里的外国人主要不是西方人,而是中国与西方之外的更广大的市场中的外国人。

这样的路线(尤其是其附带的各种国际化“政治正确”)势必会引起很多中国民众的不满。 其实好莱坞很大程度上也有这个问题。

因此,中国电影及流行文化的国际化之路能不能顺畅走下去是令人怀疑的。很多人认为中国电影国际化的主要障碍在于和好莱坞之类的竞争。但我以为”中国民众不答应”可能是未来中国电影国际化的更大障碍。在这种撕扯之下,有可能刘慈欣电影宇宙将是绝大多数观众认可的中国电影最辉煌时期,毕竟再往后可能就没有那么多全民大电影了。 这就类似于美国人心目中的好莱坞最辉煌时期可能是上世纪末而不是现在,虽然现在的票房更高技术更炫。

从更远的角度看,在撕扯一段时间之后有可能电影本身会衰落。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可能涌现出远比电影更刺激的视听综合享受手段。也就是说,刘慈欣电影宇宙有可能是空前绝后的中国电影最高峰。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说到中国电影最风光的那一刻,很多人脑海里浮现的,可能不是某部票房破纪录的商业大片,也不是某个在国际电影节上闪闪发光的导演,而更像是一种集体的情感共鸣,一种民族自信在银幕上的绽放。我脑海里浮现的是 90年代末到21世纪初的那段黄金岁月。那是一个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时代,中国电影在告别了早期的政策性宣传和.............
  • 回答
    《窃听风暴》里,那名东德秘密警察,韦斯勒,他内心深处那一点点的善意,说起来,触动它的并非某个轰轰烈烈的事件,也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转折,而是日积月累,在重复的监视和观察中,一点点渗透进他冷酷外壳的东西。你想啊,韦斯勒的工作,就是像一个影子一样,贴着那些他认为“有问题”的人,日夜不停地监听他们的生活。他.............
  • 回答
    这俩片子,虽然都是讲金融危机,但视角和时间线对不上。《利益风暴》更多的是聚焦在“危机是如何被制造出来的”,而《大空头》则是“在危机发生前,有人发现了端倪并进行操作”。要把它们放到 08 年次贷危机这个大背景里,得这么捋:故事的开端:危机前的暗流涌动(《利益风暴》的背景)想象一下,在 2000 年初,.............
  • 回答
    今年的中秋国庆假期,简直就是电影迷的狂欢!前几个月的电影市场有点“阴天”,大家盼星星盼月亮地等着点“大场面”来提振士气。现在好了,十几部新片争先恐后地冒出来,这股劲头,让人仿佛看到了电影院重现往日的喧嚣热闹。说到最期待的,那肯定得好好捋一捋。首先,我个人对那部讲述中国航天精神的《星河战队》(假设这部.............
  • 回答
    作为一部在国产电影语境下相当大胆和前卫的作品,《风中有朵雨做的云》(以下简称《云》)无疑是值得深入剖析的。娄烨导演的作品,向来以其独特的影像风格、深刻的社会洞察以及对人物内心世界的细腻捕捉而著称,而《云》更是将这些特质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一、 风格上的极致与突破:首先,《云》在视觉语言上的呈现是极具.............
  • 回答
    电视和电影里,提到间谍,脑子里第一个蹦出来的形象,十有八九就是那件标志性的风衣。为什么这件衣服能跟神秘、危险、还有那种若有若无的致命吸引力牢牢绑定在一起?其实这背后,有太多历史、文化和视觉符号层面的原因,绝非偶然。历史的沉淀:从战场到街头风衣(Trench Coat)这玩意儿,最早可不是为特工们量身.............
  • 回答
    刘强东涉嫌强奸案的拘留照出现在印度电影《WAR》中,这确实是一个复杂且涉及多方面的问题,其中包含法律风险、道德考量以及对公众人物形象的影响。以下将进行详细的分析:一、 事件背景梳理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事件的基本情况: 刘强东案: 2018年8月30日,京东创始人刘强东在美国明尼阿波利斯因涉嫌性侵一.............
  • 回答
    说到《中国机长》这部电影里最想吐槽的角色,我脑子里第一个蹦出来的,可能不是那种一看就惹人讨厌的坏人,也不是什么煽风点火的角色。反倒是一个在本职工作上看似尽职尽责,但很多行为真的让人觉得……emmm,有点让人抓不住重点,甚至有点添乱的意味。我指的是那个机务段的年轻维修工程师。怎么说呢?这小伙子,一门心.............
  • 回答
    回想起那些让我对国产影视作品感到失望的时刻,脑海里总会浮现出几个零散的片段,它们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种复杂的情绪。与其说是什么“某一个时刻”,不如说是某种趋势、某种惯性,在一次次刷新了我对国产剧的期待后,又狠狠地摔碎。印象最深刻的一次,大概是几年前追一部号称“制作精良”、“演技炸裂”的古装大女主剧。.............
  • 回答
    关于《长津湖》成本 13 亿、票房 40 亿才能保本以及其可能成为中国影史最贵电影的说法,这确实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这背后牵扯到电影投资回报、制作成本控制、市场预期以及中国电影产业的整体发展等多个层面。首先,我们来拆解一下这个数字:成本 13 亿,保本点 40 亿。 13 亿人民币的制.............
  • 回答
    说到我看过的电影里最经典的台词,脑海里立刻跳出来的那句,其实挺短的,但每次想起来都觉得一股劲儿往心里钻。那就是——“你就像个骗子,但你说的都是实话。”这句台词出自一部我很喜欢的电影,具体的片名现在脑子里有点模糊了,好像是讲一个人生经历很复杂的人,在人生的某个节点上,遇到了一个同样复杂,甚至有点“非主.............
  • 回答
    我最近重温了一部老片子,名叫《阿波罗13号》。虽然是老电影了,但当年它给我留下的震撼至今未减。要说太空电影里最真实的一个场景,我脑海里第一个闪过的就是他们经历“爆炸”之后,在指令舱里那种绝望又充满求生本能的混乱局面。不是那种科幻大片里一上来就惊天动地的爆炸,也不是爆炸后船员还能从容不迫地分析情况。电.............
  • 回答
    说起电影里最难忘的一句台词,脑子里立马跳出来的,不是那种宏大叙事里的金句,也不是什么听起来特别酷的话。而是《天使爱美丽》(Amélie)里,艾米莉的爸爸,那位一直把矮人摆放在花园里拍照的老头,最后他看到艾米莉寄回来的那些照片,终于忍不住说出的那句:“J'ai passé ma vie à atten.............
  • 回答
    聊起“西装暴徒”这个词,脑海里立马就会跳出几个身影,但要说最符合这个标签,并且还能让人念念不忘的,我觉得还得是约翰·沃伊特在《午夜狂奔》(Runaway Train)里饰演的Manny。为什么是他?因为他把“西装暴徒”那种看似衣冠楚楚,实则内心狂野、暴力因子随时可能爆发的气质拿捏得太绝了。电影里,M.............
  • 回答
    这事儿,说起来,真是热闹了一阵子。王一博拿了金鹰奖“观众最喜爱的男演员”这事儿,网上那是各种声音都有。作为一个吃瓜群众,我得说说我的看法,尽量给你掰扯明白点。首先,咱得承认,王一博这几年确实是爆红了。从《陈情令》开始,他的热度就没下来过,粉丝基础那叫一个庞大。金鹰奖嘛,虽然是业内奖项,但“观众最喜爱.............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引人深思的问题!让我们深入探讨一下,如果《英雄本色》中的小马哥没有死,他还会成为周润发最经典的形象和电影中最深入人心的角色吗?首先,我们需要回顾一下小马哥的死亡为什么如此深入人心。 悲情英雄的宿命感: 小马哥的死亡,恰恰是他悲情英雄主义的极致体现。他为了兄弟情义,为了洗刷宋子豪.............
  • 回答
    牛年春节档真是热闹非凡,几部重量级影片扎堆上映,让影迷们过足了瘾。说实话,要从中挑出“最”值得推荐的,还真不容易,因为口味各异嘛。不过,如果非要我给个建议,并且结合了上映前的关注度、影片本身的特点以及我个人的一些观影感受,我会这么说:最值得推荐的,我倾向于推荐《你好,李焕英》。为什么呢?因为它在众多.............
  • 回答
    要说《长津湖》里最让我五味杂陈,久久不能平静的场景,那还得是“冰雕连”的那一段。当时,电影放映到那里,我感觉整个影院的气氛都凝固了。之前,我们一直在跟着伍千里他们冲锋陷阵,浴血奋战,虽然也很揪心,但总有那种战士们的英勇无畏在支撑着。可“冰雕连”一出现,那种震撼就完全不一样了。我记得最清楚的,就是当志.............
  • 回答
    电影里最能体现导演功力的地方,在我看来,不是那些炫目的特效大场面,也不是那些赚人热泪的煽情段落,而是那些看似平常,却暗流涌动,寥寥数笔便能勾勒出人物内心世界和故事张力的“静默”场景。就拿那场调度来说吧。不是什么枪战,也不是什么生死关头,就是在一个老旧的公寓里,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在争执。听起来很普通对.............
  • 回答
    电影《长津湖》以抗美援朝战争中的长津湖战役为背景,通过细腻的镜头语言和真实的历史还原,展现了战争的残酷与英雄的牺牲精神。以下是一些令人印象深刻的细节,从历史真实、人物刻画、战争场面和情感表达等方面展开分析: 1. 历史真实与细节还原 严寒环境的极致呈现 电影中多次展现零下40度的极端天气,士兵.............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