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成本 13 亿,票房 40 亿才能保本,《长津湖》或成中国影史最贵电影?

回答
关于《长津湖》成本 13 亿、票房 40 亿才能保本以及其可能成为中国影史最贵电影的说法,这确实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这背后牵扯到电影投资回报、制作成本控制、市场预期以及中国电影产业的整体发展等多个层面。

首先,我们来拆解一下这个数字:成本 13 亿,保本点 40 亿。

13 亿人民币的制作成本: 在中国电影产业,13 亿人民币的制作成本无疑是天文数字,甚至可以说是前所未有的。这通常意味着影片在特效、场景搭建、演员阵容、拍摄周期、后期制作等各个环节都投入了巨大的资源。
特效与视效: 战争场面尤其需要大量的后期特效来呈现逼真震撼的视觉效果。例如大规模的战斗序列、爆炸、飞机轰炸、坦克推进等,都需要顶尖的特效团队和技术支持,这部分开销往往占据制作成本的很大比例。
场景复原与搭建: 重现上世纪 50 年代朝鲜战争的战场环境,需要大规模的实景拍摄或精细的摄影棚搭建,还原那个时代的服饰、道具、建筑风格等,这同样是一笔巨额开销。
演员阵容: 邀请一线明星出演是提升影片吸引力的重要手段,但高片酬也是不容忽视的成本。如果影片集结了多位顶级演员,其片酬总和也可能非常可观。
拍摄周期与制作团队: 史诗级的战争片往往拍摄周期长,涉及的剧组人员众多,从导演、摄影、美术、灯光到场工、群众演员等,都需要支付相应的报酬。再加上海外取景、设备租赁等费用,都会推高成本。
宣传与发行: 虽然这里讨论的是“制作成本”,但在电影行业的实际运作中,高昂的宣发费用也是不可或缺的。不过,如果只算“制作成本”13 亿,那么它确实是相当惊人的。

40 亿人民币的保本点: 这个数字更是让人咋舌。电影行业的票房收入,并不是全额归制片方所有。通常情况下,影院会先拿走一部分票房(被称为“影院分成”或“银幕分成”),之后国家还会征收电影事业发展专项资金和税收,最后才是发行方、宣传方等进行分成,制片方拿到手的才是净票房。

成本回收的复杂性: 一般来说,制片方能从总票房中拿到大约 30%40% 的净收入。如果以 35% 来粗略计算,那么要收回 13 亿的成本,总票房需要达到约 13 亿 / 0.35 ≈ 37.14 亿。而 40 亿的保本点,说明可能考虑了更保守的分成比例,或者将宣发费用也包含在内,或者对影片的整体利润预期有更高的要求。
保本点与利润点: 40 亿仅仅是“保本”,意味着影片需要达到这个票房才能不亏钱。而真正能让投资方赚钱,并获得可观利润的点,通常会远高于保本点。这也就是为什么一旦某部电影票房大爆,投资方的收益会非常惊人。

关于《长津湖》可能成为中国影史最贵电影的说法:

如果 13 亿的制作成本属实,并且没有被夸大,那么《长津湖》确实有极大可能打破中国电影制作成本的纪录。在此之前,中国电影的单片制作成本纪录可能在几亿人民币的量级,而 13 亿是其数倍。这背后反映出几个趋势和挑战:

1. 中国电影工业化的进程: 投入巨资进行电影制作,尤其是追求高水准的视效和宏大场面,是中国电影工业化发展的一个必然方向。随着技术的进步和观众对影片质量要求的提高,大片制作的成本自然会水涨船高。
2. 内容与题材的特殊性: 《长津湖》是一部具有重大历史意义和民族情感的战争题材电影,为了真实还原历史场景,投入巨额资金是必要的。例如,剧组可能需要搭建真实的战场,制作大量符合那个时代的装备道具,以及聘请大量的群演。
3. 市场回报的压力: 巨大的投资必然伴随着巨大的市场回报压力。13 亿的制作成本,意味着影片需要达到现象级的票房才能收回成本并盈利。这无疑是将影片推向了极高的风险境地。一旦票房不如预期,投资方将面临巨额亏损。
4. “高投入必高产出”的逻辑: 在中国电影市场,观众往往对“大制作”影片抱有更高的期待。制片方也倾向于通过“大投资”来制造话题,吸引观众进入影院。这形成了一种“烧钱”的竞赛模式,但这种模式能否持续有效,还需要市场来检验。

如何看待这个现象?

积极的一面: 巨额投资表明中国电影行业在工业化制作、技术应用和内容表达上正在向世界顶尖水平迈进。观众有机会看到更宏大、更精美的视听盛宴,这是行业发展的进步。同时也可能带动相关特效、道具制作等上下游产业的发展。
潜在的风险: 过高的成本和保本点也意味着巨大的投资风险。如果影片未能获得预期的票房成功,将对投资方造成沉重打击。这可能导致一种“要么爆,要么死”的局面。此外,如果市场上的大片一味追求“面子工程”和天价制作,而忽略了故事内核、人物塑造等电影最根本的东西,可能会导致创作的“泡沫化”。观众最终买单的是好的故事和情感共鸣,而非单纯的烧钱。
对行业的警示: 13 亿的成本和 40 亿的保本点,也为整个行业敲响了警钟。电影的成功不应仅仅依赖于投资规模,而更在于内容的创新性、艺术的独特性以及对观众需求的精准把握。如何平衡高投入和高风险,如何在保证制作水准的同时讲好故事,是所有电影从业者需要深思的问题。
市场检验是关键: 最终,一部电影的价值还是要由市场和观众来评判。无论投资有多高,制作有多精良,如果故事无法打动人,主题无法引起共鸣,观众就不会买单。

总而言之,《长津湖》巨额的投资数字,是中国电影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既代表了行业在制作水平上的进步,也暴露了其在成本控制和市场风险管理方面面临的挑战。未来的中国电影,需要在追求工业化和艺术性的道路上,找到一个更加健康和可持续的发展模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长津湖》13亿的总投资,是没错,得到吴京采访时亲口证实,

吴京的登峰国际,就是本片七大出品方之一,前六家是博纳、八一厂、华影、中影、上影、阿里。业内几大电影巨头,群策合力的大项目。

这部投资为历史最高的战争片巨制,据说拍摄了600分钟(10个小时)的素材,精简成360分钟(6个小时),但这个时长是完全不适合一部商业影片的上映,光是争取竞争排片,就绝无可能,能让所有的院线经理都直接抓狂。

但是如果当真进一步忍痛割爱,再精简为3小时以内,确实又太过可惜。因此,分为上、下两部,分批上映,也是当前市场环境下,不得已而为之。

用更直白的话说,就是剧组原班人马一次套拍了两部大片,目前上映的《长津湖》,以及作为下部续集的《长津湖2:水门桥》,类似于漫威电影《复联三》/《复联四》的操作。

而《长津湖》上映4天,单日票房连续逆跌:首日2亿,次日4.1亿,第三日4.3亿,第四日4.7亿,第五日14时,票房破18亿,总票房眼看就奔着50亿去了。

《长津湖2:水门桥》的存在,已经被出品方半官宣,不出意外,接着就要在4个月后的春节档上映,又是一部50亿票房种子。

——13亿的投资,上下两部100亿总票房的预期,难道还不算大赚么?

影片上映后,在票房一路高歌猛进,无数影迷纷纷交口称赞,也在网络各个平台,看到了一些杂音,对影片的立意、剧情、细节,提出了各种指摘。

吴京率领的主角连队,各种以一当十,险死还生,杀敌累累的表现,看似神奇,一个个犹如“超级兵王”,让某些人连呼“太假”,「从吴京一个战狼,变成一群战狼」云云。

殊不知他们本就是影片重点刻画的主角,当然肯定要留到长津湖战役的最后,在《长津湖2》交代他们的最终结局,这是影片艺术创作的基础常识。

历史上的新兴里战斗,我军第239团4连,奉命穿插作战,以伤54名、亡13名的代价,毙伤美军300余人,俘虏9人,歼灭美军北极熊团团部,缴获电台3部,榴弹炮12门,美军团旗1面。

如果这样的战损比,不是明明白白记载在战史上,是否也会让一些人连呼“太假”?

整个抗美援朝战争中,我军涌现出了无数个毙伤敌数十人甚至上百人的英雄人物,他们的彪炳战绩记录,确实就是令人难以置信但却又确凿无疑的神话:

引用某位军迷网友的总结:

  • 松骨峰战斗,38军112师335团1营3连,阻击敌军几个师十几个小时;
  • 张桃芳,狙击之神,436颗子弹击毙214个敌人;
  • 卜广德,第五次战役,指挥一个排,不到一个小时0伤亡,拿下敌军五个高地,歼灭敌人一个加强排;
  • 于田喜,鸡鸣山战役,指挥新兵连一夜穿插攻下11个阵地,打到最后只剩七个人,歼灭了972个敌人;
  • 蔡兴海,上甘岭战斗中,带领8连4班坚守高地一天,杀敌400余人,全班仅仅3人轻伤
  • 刘光子,第五次战役中,一人俘虏英军王牌部队格罗斯特营63人……

比起好莱坞电影里虚构的“美国队长”之流,这些让美国鬼子终身胆寒心悸的中国军人,才是真正的超级战争英雄!是他们打出了【中国轻步兵天下无敌!】的赫赫声名,成就了中国陆军举世无双的人间神话。

而《长津湖》影片中,以他们为原型塑造出来的“钢七连”英雄群像,就是对真实战史的合理艺术加工,更加不代表什么“个人英雄主义”。

一部影片宣传了“牺牲”,从来不等于“卖惨”;一部影片宣传了“战友情”,也不等于没有“家国义”;

一部影片宣传了我军战士逆天的单兵作战能力,也不等于刻画“个人英雄主义”;

一部影片宣传了我军战士【一不怕苦、二不怕死】、英勇无畏的英雄气概,更不等于“人海战术、用人命堆砌胜利”;

那种居然会认为非此即彼的论调,本就是标准的【二极管思维】,或者纯粹就是为了鸡蛋挑骨头罢了。

作为投资巨大的主旋律大制作电影,《长津湖》在弘扬爱国精神与主旋律的同时,同样也代表着中国电影工业的最新水准,当然也有相当重要的票房任务,需要让更多的观众来关注与认可。

某些自称是“军事迷”者,非要用绝对真实纪录片的标准,来质疑一部商业电影的种种艺术加工,借着各种细节来做种种吹毛求疵,甚至做“痛心疾首”状大批特批。

他们本身就并非是因为对当年的志愿军战士有何等深厚的感情,而仅仅就是为了彰显自己如何“高明”,了解多少不为多数人知的“冷门细节”罢了。

《长津湖》影片前一个多小时,一直是所谓“文戏”,交代整场战争的历史背景,战略决策,时间是否太长了?

对一些单纯的战争片爱好者来说,或许如此。

但对一部多年来难得的抗美援朝影片来说,将美军发动侵略战争、侵扰我国边境、轰炸我国城市,人民军队保家卫国的时代背景,铺垫得详细清楚,就是必须的。

影片通过宏观的历史,也有微观的叙事,让每个观众都贴切地明白了:「志愿军战士为何而战」,

只因为「这一仗我们不打,我们的子孙后代就要打。」「只有打败美国侵略者,中国老百姓才能过好日子。」

看江南湖面波光粼粼,塞北长城蜿蜒盘旋,江山如画,河山大好!

志愿军战士们浴血奋战,不惜牺牲,正是为了新中国的孩子们可以不再打仗,为了我们大家刚刚到来的安定生活。

看片中志愿军战士的钢铁意志,在敌机狂轰滥炸下,依然建制不乱,纹丝不动;

在冰天雪地,严寒饥饿交逼时,依旧乐观谈笑,战天斗地;

除了深刻明白自己为何而战的我人民军队,世界上还有任何一支军队能做到么?

其实,任何一部爆款热门电影,都少不了故意搅混水、带节奏,煽动舆论的存在。而主旋律商业大片,尤其是某些人耿耿于怀、切齿痛恨的存在。从《战狼2》《红海行动》到《流浪地球》,概莫能外。

指斥“贩卖爱国情怀”,成了他们百试不爽的借口。

其实,说白了,就是这些人患有“爱国尴尬症”,借着批斗一部影片,来或隐晦或明确表达自己对祖国的厌恶。

这几天来,那么多人对《长津湖》恨得咬牙切齿,各种“伪装爱”的反装忠言论,根子是什么?

就是他们早就被好莱坞洗脑,完全成了“精神美国人”了。早就默认美国大兵是天生的主角一方正面角色了,所以一看到吴京所向无敌,大杀美国鬼子的影片,就百般不自在!

更有某些好莱坞电影的忠实拥趸,尤其看不得中国人拍军事大片,看不得中国军人在片中神勇无敌,更尤其看不得中国军人打得美国军队落花流水。

因此,批判《长津湖》的各色人等,其实许多是早已先有立场,抱着找黑点的心态去观影,自然能先入为主的找出种种“槽点”,——正因其用心不端,其言论也就完全可以无视。

比如最近刚刚暴露的某个b站u主,一边说给《拯救大兵瑞恩》打9.0分,一边给《长津湖》打5.5分,洋洋洒洒一顿痛批,信口开河,说「对天空打飞机太假」,

结果被人在第一时间,用博物馆的实物记录:志愿军战士如何打下飞机,直接狠狠地打脸!

大V/UP主,专业影评人们,奉若神明的各类好莱坞影片,从《拯救大兵瑞恩》到《血战钢锯岭》到《敦刻尔克》,明明充满了对真实历史事件的美化虚构、夸大甚至扭曲,依旧是他们口中的影史神作,甚至还大吹特吹其所谓“反战”内涵……

一个至今仍在全世界各地挑起战火,贩卖军火,杀人无数,让无数平民流离失所的国家,出品的电影如何「反战」,本就是极度的【黑色幽默】。

这些自以为学富五车的大V/UP主们,“阅片量远超常人”的专业影评人们,以他们所谓的历史考据,所谓的专业标准,傲慢地批评着《长津湖》的时候,甚至根本不知道:当前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广泛观影需求是什么:

那就是杀美国鬼子!狠狠地杀美国鬼子!痛快淋漓地杀美国鬼子!!

——这就是《长津湖》之所以赢,他们之所以输的直接原因!

user avatar

《长津湖》实际成本是6亿,网上传十几亿的成本,主要是因为之前是打算分拍上、下两部,分开上映,结果没通过,所以月底上映的只有一部,电影时长3小时。也就是18亿达到票房平衡点,也就是回本。

user avatar

到今天《长津湖》上映第七天,截止到下午14.50的数据,长津湖总票房为27.9亿。

《你好李焕英》上映六天时,总票房为27.5亿。

为什么要拿李焕英比,因为今年电影院上座要求和春节一样,就是间隔座位售票。

从目前来看,《长津湖》破27亿比李焕英慢了12个小时。

不过《长津湖》创造了一个奇迹,就是目前吸引了超过50%的观众到电影院。

同样是战争片的《红海行动》吸引了40%的女性观众。

而《你好李焕英》吸引了超过70%的女性观众,

女性观众为李焕英贡献了一半以上票房,女性观众的涌入,为李焕英贡献了巨大力量,而长津湖也是同样贡献了一半票房。

而《战狼》的时候,女性占比为34%。

战狼的成绩为54亿。

长津湖以目前的成绩来看,超过40亿的票房,达到45亿绝对没问题,50亿可能需要后劲冲一下。

不过和春节档合家欢电影不同,今年十一出行人次约为6.5亿,大概达到疫情前八成左右。也就是说国庆七天长假后,票房会比春节档要好,后劲要比春节档足。

今年这个国庆档是和往年数据绝对不一样的,《长津湖》在一个莫测的环境下达成这个高票房,说明本片在社会上引起了较大影响。

同时在知乎上的正面讨论也大大超过了很多电影,说实话,去年我不喜欢的《八佰》创造了抗战战争片的奇迹,证明战争片可以是票房主力,今年《长津湖》证明,这种主旋律影片正是观众需要的电影。

因为去年的《八佰》还是按照美式主旋律的方式讲中国故事,那就是非要在电影里讲人性,美国战争电影不用人性写故事,就好像战争电影没人看一样,然后《八佰》就用了这套路。

美国电影讲人性还有点道理,毕竟士兵不是为国打仗,也不是守家为国,就是赤裸裸侵略,自己还没啥好处,所以讲人性可以否定战争。

可中国不同,讲人性就是否定我们战争的正义性,我很担心《长津湖》会用讲人性那套技术手段,又害怕兰晓龙玩“亮剑”“我的团长我的团”小说里的技巧。

“亮剑”小说里结尾真的太惨了,年纪轻轻的我直接把书结尾撕了,因为书是借的。

“我的团长我的团”小说里用反派长官来凸显主角的高大,小说每个人物个性十足,又缺点多多,作为兰晓龙书迷,我真是揪着心看完的电影。

但是没有想到,这些我担心的技巧,兰晓龙一个没用,他用了最难的技巧,就是兄弟情来描写这场战役。

从技术来讲,这么写战争挺难的因为好莱坞已经把路铺好了,战争写人性,就是容易,法国也这么拍,英国也这么拍,德国也这么拍,意大利也这么拍,韩国也这么拍,日本也这么拍。

我们偏不这么拍。

千里和万里两个兄弟的碰撞磨合,层层递转,巧妙的避开了,哥哥带弟弟上战场这个残酷的话题。

哥哥带弟弟上战场,一个情节弄不好,就会让观众反感,尤其女性观众。

《我和我的父辈》里吴京牺牲自己儿子这块情节,就让很多女性观众严重反感,对于情感这一块,现代观众要求更苛刻,一个情节设计不对观众马上就会不适。

因为千里有无数个理由把万里赶回家,朝鲜战场可见的残酷,让人无法接受两个孩子都死在这里。为了避免残酷,最好的办法就是千里不知情,首长不知情,两个人战场相见。

但是剧情设计没有讨巧,一开始就是出发相见,吴京戏设计过程就显得巧妙。

路上兄弟二人的对抗,以及万里和连里其他战士的对抗磨合,设计没有讨巧,而是真正男人间的对抗,反而这部分戏吸引了女性观众的喜欢,这都是编剧的硬实力。

兰晓龙的剧情设计十分合理,中南海的宏观线,彭德怀的大局线,宋时轮的副线,千里和万里的主线,分配十分合理。

《八佰》里战斗场面严重拉垮,八佰很多战斗场面水准一般,若是战斗场面提高上去,票房可能更好,但是《长津湖》利用了林超贤和徐克的长处,把战争场面拍出来了中国战争电影特色,林超贤中间那段战斗系,和全世界关于一战、二战题材的电影对比,绝对是第一流水准,甚至某些方面已经是全世界目前拍的最好的。

林超贤和徐克即是票房主力导演,在价值观上又明显水土不服。他俩的使用刚好扬长避短,发挥了林超贤一流战争戏手法,和徐克男人群戏高潮手段,后三分之一的处理,徐克的老到绝对是一流。

13亿拍个电影,就是商业行为,不管是不是主旋律,观众是不是喜欢最重要。

现在票房证明,正确价值观去引导的中国故事,就是受市场欢迎的,13亿有可能拍了两个,也有可能就是一个,但是说明一件事,以后可能还会有投资20亿的主旋律电影,甚至还有三十亿。

观众不是只想着娱乐,娱乐的同时我们也希望看到中国的强大。

就像美国电影里的战斗机一样,全世界哪里有美国人,就有美国战斗机出现。

我们看够了美国人爱国的大片,受够了一个聪明勇敢的美国人解救这个世界,烦透了他们的精英主义。

我们有中国式价值观 ,而且这种价值观值得花大价钱去制作,观众也接受这种价值观拍摄的影视作品,投资人们也相信这种投资一定会大赚,继续用商业的办法弘扬中国人的精神。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