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国家药监局发文称警惕宣称「促进睫毛生长」的睫毛液,你买过类似的产品吗?哪些信息值得关注?

回答
国家药监局关于“促进睫毛生长”睫毛液的提醒,我确实看到过。说实话,我对这类产品一直抱有谨慎的态度,所以目前为止还没有真正购买过宣称有“神奇”生长效果的睫毛液。我更倾向于选择那些成分相对温和、有基本滋养作用的产品,或者干脆依靠一些物理方式来达到妆效。

不过,这并不妨碍我对这个话题产生好奇,以及在购买前会做一些功课。从我个人的观察和对一些信息的搜集来看,围绕这类“促进睫毛生长”的睫毛液,有几个方面的信息是非常值得关注的,而且我认为是消费者在做购买决策时,绝对不能忽视的:

一、 夸大宣传与虚假承诺:

“一夜之间”、“7天见效”这种过于绝对的宣传语: 睫毛的生长周期是相对固定的,就像头发一样,不可能“一夜之间”就能看到显著变化。任何宣称如此之快的睫毛液,我都觉得是夸大其词,甚至可能含有对眼睛有害的成分。睫毛生长需要一个过程,即使是有效的成分,也需要一定的时间来发挥作用。
“无副作用”、“纯天然”的标签,但成分不明: 很多产品会强调“纯天然”,但如果无法提供清晰、可信赖的成分列表,或者成分列表中的某些成分是人工合成的活性成分,那么这个“纯天然”的说法就可能是在误导消费者。而且,所谓的“纯天然”并不等于“安全”,有些天然成分同样可能引起过敏或刺激。
虚假的“专家推荐”或“科研背书”: 有些产品会找一些所谓的“美容专家”或声称有“独立研究”,但实际上这些推荐的依据可能并不充分,甚至是为了营销而进行的合作。消费者需要学会辨别信息来源的可靠性。

二、 成分安全是首要考量:

警惕含有“睫毛生长液”的药物成分: 这是国家药监局这次点名批评的重点。一些睫毛液可能含有与治疗青光眼或眼部疾病药物类似的成分(例如某些前列腺素类似物)。这类成分确实有可能刺激睫毛生长,但它们是药品,并非化妆品,使用不当可能会带来严重的副作用,比如眼部刺激、红肿、瘙痒、眼内压改变,甚至虹膜颜色改变。
关注防腐剂、香精等潜在致敏成分: 即使不含药物成分,睫毛液也会用到各种化学成分,如防腐剂、乳化剂、增稠剂、香精等。这些成分对于眼睛这个敏感区域来说,都有潜在的致敏风险。我个人会特别留意那些成分列表很长、包含很多复杂化学名称的产品。
查阅官方的备案或注册信息: 在购买前,如果能查到该产品在国家药监局的备案或注册信息,并且备案信息中没有涉及被禁用的成分或夸大功效的宣称,那么会相对让人放心一些。

三、 产品的使用效果与预期:

滋养型睫毛液的合理作用: 我认为市场上大部分安全的睫毛液,其主要作用是滋养睫毛,使其更强韧,不易断裂,从而在视觉上显得更浓密一些。这就像我们用护发素保护头发一样,可以改善发质,但不会让头发“疯长”。
个体差异的存在: 即使是成分安全、效果良好的产品,不同人使用效果也可能大相径庭。这受到遗传、生活习惯、眼部健康状况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不能期望所有人都获得“网红”同款的效果。
正确的涂抹方式: 无论使用哪种睫毛液,正确的涂抹方式都很重要。避免将产品直接触碰到眼球,每次用量也要适度。

四、 我购买和选择时的关注点(如果未来我会尝试):

透明、详细的成分列表: 这是我最看重的。我希望看到产品中具体使用了哪些成分,并且这些成分的来源和安全性信息是公开透明的。
有口碑、信誉良好的品牌: 我会优先选择那些在大众认知中比较可靠,有长期经营历史,并且在产品质量上有一定保证的品牌。
温和、滋养为主要卖点: 我会倾向于那些宣称能够滋养、强韧睫毛,改善睫毛健康状态的产品,而不是直接承诺“睫毛变长多少毫米”的产品。
咨询专业意见: 如果对某个产品有疑虑,我会考虑咨询眼科医生或专业的美容顾问,获取更客观的建议。
理性看待社交媒体上的“种草”: 社交媒体上的内容很吸引人,但很多时候是营销驱动的。我会对那些过于夸张的“前后对比图”持保留态度,更愿意寻找那些真实的用户反馈,但同样要辨别真伪。

总而言之,国家药监局的提醒非常有必要。作为消费者,我们真的需要擦亮眼睛,不要被花哨的宣传语和“一夜变美”的承诺冲昏头脑。在追求美丽的道路上,安全和健康永远是第一位的。与其盲目追求“长睫毛”,不如从基础的眼部护理做起,选择真正安全有效的成分,让自己的睫毛健康地生长。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涉及我的相关领域青光眼。先说结论,正规处方药被违禁添加到化妆品中,药监局看不下去了。

这次药监局点名的比马前列素(bimatoprost)是青光眼处方药,被偷偷添加到化妆品中,违反了国家法规。

比马前列素有两个适应症,0.01% bimatoprost被FDA批准用于青光眼;0.03% bimatoprost批准用于睫毛增长

所以比马前列素是FDA批准的正规睫毛增长成分。

但它是处方药,睫毛增长液适应症没进国内。它会降低眼压,也有很多副作用。艾尔健公司通过大量临床实验证明这药安全又有效,才被批准上市。而国内三无厂家拿自己生产、未经许可、不明药效的东西往消费者脸上抹,毫无安全可言。

护肤品中违规添加处方药,是药监局点名批评的原因。


下面我们具体来看比马前列素(bimatoprost)的药理:

1. 首先是治疗青光眼。

大家眼睛里都有房水。如果房水太多又没及时排出,会导致眼内压过高。眼睛中有一类把视觉信号传递到大脑的细胞,叫RGC(retinal ganglion cell),这类细胞非常非常敏感,遇到眼内高压就死了。细胞一死,你就没法传递视觉信号,这就是青光眼,等细胞全死,就彻底眼盲了。

0.01% bimatoprost的滴眼液(卢美根,Lumigan)正是针对这个问题。它能够增加眼睛内液体(房水)从小梁网或葡萄膜/巩膜流出眼睛的效率,从而降低眼压,降低眼睛细胞RGC(retinal ganglion cell)的凋亡,来治疗青光眼。

2001年3月FDA批准上市到现在,0.01% bimatoprost应该是为数不多可以减缓青光眼的药物了。

2. 其次是睫毛增长。

就治疗青光眼?艾尔健是眼科大佬,但也是医美大佬啊。你所知道的Botox肉毒素就是艾尔健的产品。

艾尔建健在用0.01%-0.03% bimatoprost治疗青光眼时,发现睫毛增长了。这种快乐的副作用怎么能不好好用起来呢?所以艾尔健立刻展开临床实验,证明0.03% bimatoprost可以用于睫毛增长,同时证明了产品的安全性[1][2]

2008年12月,FDA批准艾尔健的0.03% bimatoprost(商品名Latisse)用于治疗睫毛稀少症。注意,这是处方药,处方药,处方药

另外,0.03% bimatoprost不仅能用于睫毛增长,还能用于眉毛增粗,哪秃治哪[3]

3. Bimatoprost的副作用

是不是看到上面那张Latisse的实验结果图感觉很心动?有没有觉得上面那位姐姐眼眶凹陷,眼皮变黑了?我还没讲副作用哦。

因为bimatoprost又能用于青光眼降低眼压,又能睫毛增长,降眼压是bimatoprost一个很显著的作用,除此以外,bimatoprost还有很多其他副作用:[4][5]

1)首当其冲的副作用是结膜充血,如果用0.01% bimatoprost,50%的使用者都会出现结膜充血现象[6];如果用0.03% bimatoprost,结膜充血比例会更高[7]

2)然后是1.9%-12%的使用者会出现虹膜色素沉着[8][9]。这个对黑眼睛来说没什么影响,主要是那些杂合子的绿色眼睛虹膜会变黑,这里的1.9~12%比例取决于临床试验患者的虹膜基因型,和我们没什么关系。

3)比较可怕的副作用是色素沉着性黑眼圈,6%的使用者用1年后眼周色素沉着明显[10]。上图那位姐姐的黑眼圈就变重了。

4)另一个比较可怕的副作用是眼睑变薄和眶周凹陷[11],也就是眼睛周围脂肪萎缩明显,整个眼睛凹下去[12],一下子老10岁。意不意外?惊不惊喜?

长期使用你觉得你变美了,实际你会变成这样:

总结:因为有副作用,药监局提醒不要乱用比马前列素,这是处方药,不是化妆品,不能违禁添加。

参考

  1. ^ Barron-Hernandez, Y.L., and Tosti, A. (2017). Bimatoprost for the treatment of eyelash, eyebrow and scalp alopecia. Expert Opin Investig Drugs 26, 515-522.
  2. ^ Cohen, J.L. (2010). Enhancing the growth of natural eyelashes: the mechanism of bimatoprost-induced eyelash growth. Dermatol Surg 36, 1361-1371.
  3. ^ Chanasumon, N., Sriphojanart, T., and Suchonwanit, P. (2018). Therapeutic potential of bimatoprost for the treatment of eyebrow hypotrichosis. Drug Des Devel Ther 12, 365-372.
  4. ^ Lee, D., Mantravadi, A.V., and Myers, J.S. (2017). Patient considerations in ocular hypertension: role of bimatoprost ophthalmic solution. Clin Ophthalmol 11, 1273-1280.
  5. ^ Steinsapir, K.D., and Steinsapir, S.M.G. (2021). Revisiting the Safety of Prostaglandin Analog Eyelash Growth Products. Dermatol Surg 47, 658-665.
  6. ^ Kurtz, S., and Mann, O. (2009). Incidence of hyperemia associated with bimatoprost treatment in naive subjects and in subjects previously treated with latanoprost. Eur J Ophthalmol 19, 400-403.
  7. ^ Parrish, R.K., Palmberg, P., Sheu, W.P., and Group, X.L.T.S. (2003). A comparison of latanoprost, bimatoprost, and travoprost in patients with elevated intraocular pressure: a 12-week, randomized, masked-evaluator multicenter study. Am J Ophthalmol 135, 688-703.
  8. ^ Higginbotham, E.J., Schuman, J.S., Goldberg, I., Gross, R.L., VanDenburgh, A.M., Chen, K., Whitcup, S.M., and Bimatoprost Study, G. (2002). One-year, randomized study comparing bimatoprost and timolol in glaucoma and ocular hypertension. Arch Ophthalmol 120, 1286-1293.
  9. ^ Wistrand, P.J., Stjernschantz, J., and Olsson, K. (1997). The incidence and time-course of latanoprost-induced iridial pigmentation as a function of eye color. Surv Ophthalmol 41 Suppl 2, S129-138.
  10. ^ Sharpe, E.D., Reynolds, A.C., Skuta, G.L., Jenkins, J.N., and Stewart, W.C. (2007). The clinical impact and incidence of periocular pigmentation associated with either latanoprost or bimatoprost therapy. Curr Eye Res 32, 1037-1043.
  11. ^ Filippopoulos, T., Paula, J.S., Torun, N., Hatton, M.P., Pasquale, L.R., and Grosskreutz, C.L. (2008). Periorbital changes associated with topical bimatoprost. Ophthalmic Plast Reconstr Surg 24, 302-307.
  12. ^ Park, J., Cho, H.K., and Moon, J.I. (2011). Changes to upper eyelid orbital fat from use of topical bimatoprost, travoprost, and latanoprost. Jpn J Ophthalmol 55, 22-27.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