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国家统计局公布「中国 8 月官方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 50.1」,这透露了什么信号?

回答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最新数据,8月份中国官方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0.1,这个数字比7月份的49.3有了一个明显的提升,并且重新站上了50这个荣枯线以上。这背后传递的信号是相当积极的,值得我们细细解读一番。

首先,最直接也最关键的信号就是制造业的扩张趋势正在恢复。制造业PMI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制造业经济状况的关键先行指标。它的数值高于50,通常意味着制造业处于扩张区间;低于50则表示收缩;等于50则表示景气与不景气持平。这次的50.1,虽然仅仅是略高于50,但从收缩到扩张的转变,本身就具有重要的意义。它表明,此前7月份制造业可能经历的短暂收缩或者徘徊不前的状态,在8月份得到了有效扭转。这说明,国内的生产经营活动正在重新活跃起来。

深入来看,这个50.1的数字背后可能隐藏着几个具体的驱动因素:

生产活动的回升:PMI指数是由多个分项指数加权计算得出的,其中生产指数是重要组成部分。PMI回到50以上,很可能意味着生产指数本身也站上了扩张区间,即制造业企业的开工率、产量都在增加。这可能与近期一系列稳增长政策的发力有关,比如对特定行业的扶持、减税降费措施的落地,或者国内需求的回暖刺激了生产积极性。
新订单的增长:另一个关键的分项是新订单指数。如果新订单指数也显示出扩张态势,那就意味着企业接到的订单量在增加。这可能源于国内消费市场的复苏,比如旅游、餐饮等服务业的回暖带动了相关制造业产品的需求;也可能与外部市场的变化有关,虽然我们不能断定8月份的出口情况有多好,但订单的回升总是一个积极的信号,表明国内外对中国制造品的整体需求有所增强。
预期改善:PMI还有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未来生产和经营活动预期指数。如果企业对未来经济走向持乐观态度,那么他们就会更倾向于扩大生产、增加库存、进行投资。PMI回升到50以上,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企业信心的回升,他们对未来一段时间的经营状况抱有更积极的预期。
原材料库存和采购量:当企业预期好转,或者生产活动增加时,他们通常会增加原材料的采购量,并可能适度增加原材料库存。PMI中的采购量和原材料库存指数的变化也能间接印证生产和订单的趋势。

当然,我们也要理性看待这个50.1。它虽然回到了扩张区间,但数值并不算高,仅仅是“轻微扩张”。这说明,制造业的复苏可能还处于一个比较初级的阶段,基础还不够稳固,整体的回升力度有待加强。这意味着我们不能掉以轻心,后续还需要持续的政策支持和市场驱动来巩固和扩大这种回升势头。

具体来说,这个信号对我们理解当前中国经济的状况有几个层面的意义:

1. 经济韧性:尽管面临国内外复杂的环境,中国制造业仍然展现出一定的韧性,能够从之前的低迷中逐步恢复。这体现了中国经济强大的生产能力和完整的产业链供应链。
2. 政策有效性:国家近期出台的一系列稳增长、促消费、保民生的政策,似乎在制造业领域开始显现出一定的成效。这给了市场信心,也为后续政策的进一步调整提供了参考。
3. 结构性问题仍需关注:虽然制造业整体扩张,但内部不同行业、不同规模企业的表现可能存在差异。例如,大型企业和中小企业的PMI数据可能会不同,高技术制造业和传统制造业的表现也可能不同。要深入分析,还需要关注这些细分数据的变化。例如,小型企业的PMI通常比大型企业更低,这可能反映了它们在原材料成本、融资、市场开拓等方面面临的更大压力。
4. 外部环境的潜在影响:全球经济下行压力,以及地缘政治的复杂性,依然是影响中国制造业的重要外部因素。即使国内PMI回升,如果外部需求不振,或者供应链面临新的挑战,都可能对制造业的持续扩张构成制约。

总而言之,8月份中国官方制造业PMI从50以下重返50以上,是一个积极的转折信号,标志着制造业的景气度有所回升,经济活动正在重新积聚动能。这既是对前期稳增长政策的一次检验,也为市场注入了一剂强心针。但同时也要认识到,这种回升的力度还有待观察,并且要警惕外部环境可能带来的不确定性,持续关注后续数据的变化以及各项政策的落地效果,才能更全面地把握中国经济的脉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怎么看待?可不敢看待。复习一下几天前的新闻【狗头】

若有所思

据人民日报,国家网信办决定自8月27日起开展清朗·商业网站平台和“自媒体”违规采编发布财经类信息专项整治。
1、胡评妄议,歪曲解读我财经方针政策、宏观经济数据,恶意唱空我金融市场、唱衰中国经济等
2、毫无立场,不加判断转载搬运境外歪曲解读我财经领域热点的报道评论
3、散布小道消息,以所谓揭秘重磅独家爆料知情人士称名进行渲染炒作,甚至造谣传谣
4、转载合规稿源财经新闻信息时,恶意篡改断章取义片面曲解等标题党等行为
5、充当金融黑嘴,恶意唱空和哄抬股价,炒作区域楼市波动,扰乱正常市场秩序
6、炒作负面信息对相关主体进行敲诈勒索恐吓威胁,牟取非法利益
7、炒作社会恶性事件,负面极端事件,煽动悲情焦虑恐慌等情绪,借以推销所谓财经课,各类保险产品
8、未严格履行身份认证程序,冒用滥用财经主管部门工作人员或专家学者等名义开办财经专栏、账号。
user avatar

简单点可以说预期值之内,中国信贷脉冲一般领先PMI三个季度左右。去年十月份十一月份信贷脉冲见顶,目前还没见底。那么PMI今年春夏开始往下是符合历史规律的。

而信贷的见底往往发生在降准后1-2个季度,所以说可以期望未来1-2个季度信贷脉冲可能就见底了

但如果稍微深究一下其实目前的情况还挺吊诡的。

无论国内和国外都有些有趣的地方,国外的话。各个国家不管是在抗击疫情还是货币政策上面,央行们的态度迥异。

国家 对通胀态度 目前是否加息 未来是否预期加息
俄罗斯,智利等一众新兴市场国家 担忧通胀 N/A
韩国 中性 N/A
美国 不担忧
欧盟 不担忧 否,但确实有点鹰派
中国 担忧
印度 担忧

可以发现

  • 新兴市场普遍担忧通胀,发达市场普遍不在乎
  • 预期收紧是个普遍现象。当然中国市场的投资者可能看法比较独特,激进一点的人甚至在预期降准降息

首先发达市场不在乎通胀可能有两个原因

  • 过去25年他们通胀都很低,历史经验不支持通胀
  • 他们其实也不在乎

第一点其实是鲍威尔的看法

第二点,1990年之后,美国自己就经历了完整的脱实向虚。按照ECB的研究美国企业早就不用成本来考虑经营战略了。实际上美国企业看的是金融环境,金融环境好就扩张,反之收缩。

中国是担心通胀的,在央行自己的报告里面就写了目前这种货币+财政基本上是通胀的制造机


那么问题来了,那为什么中国市场还有这么多的宽松预期....一边担心通胀,一边预期流动性宽松。自己制造滞胀情景?

我自己觉得一个原因是,对于这个世界上大部分国家来说,疫情是一个服务业冲击,顶天了说是一个消费冲击。而中国在消费冲击的基础上还有一个房住不炒的政策。等于说我们经历了比其他国家更严重的经济情况。上半年出口表现良好让情况没有太糟糕。那么站在当下,疫情后尝试复苏的中国经济面对了三个选择

  • 如何解决消费在疫情后不达预期的问题(这是全球通病)
  • 是否要维持对于地产的压制,是否要在经济承压的时候继续改革(目前来看是继续的)
  • 是否要在效率和公平里面选择公平,把过去5年效率最高行业进行压制(目前来看是继续的)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必须承认说中国经济确实比其他经济负重要大很多

一个有趣的图

票据市场的流动性已经回到了去年疫情最严重的四月份五月份水平。如果不是上面这三点,你基本上可以确定这群看多国债的人太悲观了。而且比较有趣的是,相差几个月,他们说的话都是一样的

“长期来看利率一定是往下的”....

目前的话,虽然我还是觉得他们太悲观了,但我会等上述三个东西出现拐点之后再下定论。

实际上如果你去看国债期货的技术分析,去年四月底就是一个上升图形跌破了,咔咔咔给你干下来,今年大家就犹豫一点,没有太直接

PMI的下行拐点往往出现在信用的拐点之后,而信用的拐点需要有人站出来承担风险。这个有人可以是企业,可以是居民,也可以是政府。目前来看下半年政府会第一个站出来。但之后还是需要企业和居民去接力。当然还有一种可能是,政府接管了经济周期,政府第一个站出来之后,第二个站出来的还是政府。


总而言之,目前的中国经济周期正在下行区间,这点我相信并无疑问。但这个过程中要理解很多下行的原因其实是主动为之,不管是对于企业的监管还是对于地产部门的限制。

这里有两种可能,一种是这种监管是不可妥协的,会一直持续下去,即便经济失速也在所不惜;一种是如果经济太糟糕了这种监管是可以商量的,是有个度的。会配合信贷的释放次第出现。

我自己觉得稳定是压倒一切的前提,发展又是稳定的基础,所以即便我觉得那个信贷的周期不会像以前那样起来带来另一次大水漫灌,但我也觉得他也跌不了太多了。

目前中概股的折价,50/300的比值一大堆东西都在历史极值附近,这和上面提到的这些因素或多或少相关。我自己觉得其实看一个均值回归是有道理的(当然,建议看到拐点之前,都不要去尝试)

user avatar

澳大利亚离我们国家不远,上海飞悉尼11个小时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