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国家统计局表示「女性就业人员占全社会就业人员的比重为 43.5%」,这一数字意味着什么?

回答
这句“国家统计局表示‘女性就业人员占全社会就业人员的比重为 43.5%’”看似简单,其实背后蕴含着许多关于我国经济发展、社会变迁以及性别平等现状的信息。要深入理解这个数字,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去解读:

1. 女性在劳动力市场中的参与度:

首先,这个43.5%直接反映了女性在我国整体劳动力供给中的占比。这意味着,在当前所有为社会创造价值、获得报酬的人群中,接近一半是女性。这本身就说明了女性是推动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2. 经济发展水平的体现:

通常来说,一个国家或地区女性就业率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其经济发展和现代化水平。一个社会越发达,往往越能提供更多适合女性的就业机会,也越能打破传统的性别分工观念,让女性在更广泛的领域施展才华。43.5%的比例,在国际比较中,也是一个相当不错的水平,表明我国在鼓励女性参与经济活动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3. 社会性别平等的重要指标:

就业是衡量社会性别平等的重要维度之一。如果女性就业人员的比重能够与男性相当,甚至接近,则意味着在就业机会的获取上,性别之间的差异在缩小。这个43.5%的数字,虽然距离男女各占一半还有一些差距,但也表明社会在努力朝着更平等的方向迈进。它暗示着:

教育机会的平等化: 越来越多的女性获得了良好的教育,具备了与男性同等的就业竞争力。
就业观念的转变: 社会对女性就业的接受度在提高,不再认为某些职业只适合男性。
政策的支持: 可能有相关的政策在鼓励和保障女性就业,例如产假、育儿支持等,尽管这些政策的落实程度和服务水平还需要进一步观察。

4. 产业结构与就业领域:

这个比例也可能与我国当前的产业结构有关。例如,在服务业、教育、卫生、轻工业等女性占比较高的行业,其发展规模和吸纳就业的能力,都会对这个整体比例产生影响。反过来看,这个比例也能让我们思考,在一些男性主导的行业(如重工业、建筑业等),女性的参与度如何?是否还有提升空间?

5. 潜在的挑战与关注点:

虽然43.5%是一个积极的信号,但我们也不能忽略它背后可能存在的挑战:

就业质量和薪酬差异: 这个比例只说明了“就业”,但并没有说明就业的质量、职位的层级以及薪酬待遇。是否存在“同工不同酬”的情况?女性是否更多地集中在低薪、低技能的岗位上?
职业发展与“玻璃天花板”: 女性在职业晋升过程中是否面临“玻璃天花板”?企业管理层中女性的比例又如何?
生育和家庭责任的压力: 尽管女性在就业,但传统的家庭责任仍然很大一部分落在女性身上。这可能导致女性在职业发展上受到一定影响,甚至在生育后选择退出劳动力市场,或者转入更灵活但可能薪酬较低的岗位。
地区和行业差异: 这个全国性的平均数字,可能掩盖了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之间存在的巨大差异。一些发达地区或服务业发达的城市,女性就业比例可能更高;而在一些以传统工业为主的地区,比例则可能相对较低。

总而言之,43.5%的女性就业人员比重,可以被看作是:

女性作为经济活动主体的有力证明。
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一个缩影。
迈向性别平等的积极步伐,但也提示了我们还有继续努力的空间。

它鼓励我们继续关注女性在就业过程中的真实体验,思考如何进一步消除就业歧视,提供更有利的生育支持政策,创造一个真正让所有性别都能公平竞争、充分发展的社会环境。这个数字是一个起点,而非终点,背后牵涉到太多关于社会公平、经济活力和个体发展的故事。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2020年数据公布并不是很全,通过看2019年数据会很清楚,能看到几点。先说明根据七普数据,男女人口性别比为51.24%和48.76%。

第一,女性劳动力并没有社会上偏见那种更喜欢国有单位就业,整体就业占比低于全社会就业占比。

2019年城镇单位女性从业人员达到6684.2万人,2019年中国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数16687万人,占比40.05%。

考虑到人口性别比,这个比例略低。但考虑到学历性别比,未来有很大上升趋势。

第二,女性受教育等级越高,在校生性别比越高。

2019年学前教育女童所占比重为46.9%,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中女生占在校生的比重为46.5%,高中阶段教育占全部在校生的47.1%,普通本专科、成人本专科在校生中女生分别占比为51.7%和58.7%,高等教育在校生中女研究生人数占全部研究生的比重达到50.6%。

基于种族民族性别智商平等一致原则,出现这种逆人口性别比很可能与社会就业性别比有关。女性会选择延迟就业,以获取更高的脑力劳动的人力资本积累,来换取更有竞争力的就业资源。

如果考虑到高学历高水平就业的女性结婚率低离婚率高的现实,高学历对女权意识觉醒起到很大作用,毕竟高学历女性劳动力是有条件自主买房积累资产的,这会对现有男性主导的婚姻市场及社会伦理产生较大冲击。

第三,社会权力和政治权力的主导者依然是男性劳动力,女性劳动力占比远低于上面所有数据。

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女代表占代表总数的24.9%,政协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中女委员占委员总数的20.4%。2019年企业职工董事和职工监事中女性比重分别为33.4%和36.4%,企业职工代表大会中女性代表比重为29.7%。2019年村委会主任中女性占比为11.9%,居民委员会成员中女性占比为50.9%。

其中数据最高的是居委会成员,看来影视剧里各种居委会大妈是真实印象。最低的是村委会主任,说明农村基层依然是人多力量大的丛林法则。

也能看出当代国内网络女权依然处于一个极为低端且无意识状态。从劳动参与和受教育程度来看,国内女权已经达到很不错的地步,真正问题在于社会权力的主导阶层内部女性占比极低。所以国内女权主义真正的努力方向不是网络上男女婚姻或打拳那种鸡毛蒜皮,而是往上爬。以现有阅历和稳定就业偏向看,未来女性比例会逐步上升。

user avatar

五十五周岁以上女性就业人员占比0%,男性竟高达100%。

性别歧视太严重了。

user avatar

这就会有人说了,因为女性被“生育”拉了后腿,属于是男权社会对女性的压迫。

劳动产值因为生育低了?

那相应的 生育率应该高啊?

为什么生育率腰斩了?

话说回来,生育率低了,那劳动参与率应该上去啊?

怎么劳动参与率也腰斩了?

不创造产值就去生育,不生育就去创造产值啊,这道理不对吗[好奇]怎么这俩数据一起下降?


总不能是现代独立女性都在一线城市赖着,当个文员拿着四千工资够自己吃够自己睡享受“精致的小资生活”去了吧?[尴尬]这样的话产值比男性低确实有可能,关键的来了!社会能容纳的低端第三产业岗位不多怎么办?我作为妇女之友,坚定的女性权利主义战士,让我来为你们出谋划策!

比如,一个城市能悠闲地坐在前台/办公桌的岗位只占所有岗位的10%,就算把男人全赶出去也容纳不下占人口比例50%的女性群体啊,简单,考公啊!考研啊!当然 理工类还是不能去,这种行业不是仙女的第一选择,法学 文学 艺术,掌握司法权 舆论 去舌喉机关 这些行业才是仙女该去的地方!

做蛋糕是男人的义务,是他分内的。分蛋糕才是仙女该去的行业,(当然 生育则不是女性的义务,敢打扰仙女独自美丽小心作文警告哦)

众所周知!工厂技术工虽然工资高 但仙女不能从事第二产业 手会糙 皮肤会晒黑,再加上白领岗位男人还要跟仙女抢,所以仙女只需要打拳即可,让臭男人把白领岗位全让给仙女做。

至于外卖员这种没有就业歧视但风吹日晒的工作仙女又不想去干怎么办,你们只需要无视,只在编制内跟高薪岗位打拳即可(当然对技术有要求的高新岗位除外,因为程序员虽然高薪 但学起来费劲啊[大哭]众所周知仙女只需要进入文科专业即可创造实业价值)


鉴于评论区有几个巨婴需要别人把饭喂到她嘴里,我还是多打几个字吧呜呜呜(对不起大伙这几天没怎么看回答 让几个汪汪拉帮结伙了)꒦ິ^꒦ິ


女性的劳动参与率十五年间降低7.1个百分点,总劳动参与率降低6.2个百分点。整体降幅低于女性降幅,代表什么不用我说了吧?

(求求拳师别问“女性虽然降了但整体不也降了吗”这种蠢话了)

女性劳动参与率在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率贡献超过第二产业的形势下(这个数据别让我再塞你嘴里了,自己去查);在男性优势的第二产业式微下;在工作岗位增多的情况下;在女性地位逐年更高的情况下,居然一反常态,呈现下跌趋势,这是什么?负负得正吗?(评论区有高人指出是因为“发达国家生育率都低”,...那我们作为《发达国家》 生育率比欧美低也蛮正常的说实话。


马云多次发表“谁抓住了女性,就抓住了消费,女性是真正的消费主力军”。你总不能说投资人空口白牙,还没你讲话论证强度高吧......天猫1111直播狂卖前十个品类八个都是女性产品。随便搜一下电商消费额占比就知道了,女性消费占比高达66%,整整高出男性一倍。(评论区还有个汪说由于“男性色情消费无法统计”所以得出男性消费力比女性高的,大伙就当看乐子吧ouo。难不成真要众所周知,大数据的论证强度没有拳师的那张嘴强..... )


我突然意识到女性为何明明收入低但 消费高存款高的原因了

按这位阿姨的逻辑 男性每花6元钱 就会有2元消费在了“情色产业”,因此以4成的消费占比反超女性的6成。也就是说.......女性收入低还反而能消费高的原因被这位阿姨找到了,原来女性除了明面收入 还有占每月收入50%的情色收入来源。

user avatar

我不是屏蔽这个账号了吗?为啥再给我推这个问题?回答啥都违反相关法规,不看了也不行?

user avatar

女拳既不干活,也不生孩子,也不做家务劳动,那她们到底在干啥?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